長沙一老木匠創辦雨花非遺館 成長沙文化新地標

2020-12-19 湖南在線

老木匠一片痴心「非遺夢」

年近花甲的郭存勇創辦雨花非遺館,成為長沙文化新地標,344個非遺項目、超200名非遺傳人在此集聚


源自內心的「非遺夢」,曾是老木雕匠人的郭存勇精心打造雨花非遺館。長沙晚報記者 陳飛 攝

「世界那麼大,出門那麼堵,家門口的非遺最韻味。」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雨花非遺館人流不息,體驗用古法包粽子、制香囊,更有皮影戲、蠟染以及釉下五彩瓷燒工藝等非遺項目「露臉」。和遊客一起漫步館內,雨花非遺館創辦人郭存勇仿佛又回到自己精雕木藝的匠心歲月。

源自內心的「非遺夢」,曾是老木雕匠人的郭存勇如今正完成最精彩的轉身:在雨花區委區政府扶持下,近5萬平方米的雨花非遺館讓全國344個非遺項目、200多名非遺傳承人紛至沓來,漸行漸遠的老手藝不僅得到傳承,更與時代對接煥發新生,雨花非遺館也成為長沙文化新地標。

難忘匠心,老木匠建非遺館

「這個木雕人偶,眉目還可再上揚一點,這樣更傳神。」郭存勇幾乎每天都會巡館,從集聚非遺項目的展示區到遊客樂於動手的體驗區,再到將非遺產業和現代需求融合的文創區,郭存勇看得很仔細,時不時還會以一名老木匠的身份,點撥匠人一番。

郭存勇13歲就從師學習木藝,隨後放棄手藝投身商海的他將生意做得很成功。儘管如此,郭存勇的「匠人夢」總是不時湧動。走南闖北的這些年,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特別關注當地的手工藝品和手藝人。令他痛心的是,他發現不少手藝在失傳。

2012年,郭存勇夫婦來到長沙,在紅星商圈租賃場地做家具和木雕生意,可「守護非遺寶貝」的念頭一直在他心中縈繞不去。怎麼做?在郭存勇看來,將傳統文化與市場結合,既展示和傳承了非遺技藝,又將手藝轉化成經濟效益,這樣的非遺項目才能歷久彌新。

說幹就幹。儘管當時家具市場生意紅火,郭存勇還是毅然退出,將家具館慢慢變成非遺項目的集聚點,以免租金的方式,從全國各地邀請非遺傳人來這裡發揮專長。「退出家具市場,每年損失的收入就有上千萬元。非遺館的打造需要資金投入,為此我乾脆賣了老家永州一個4000餘平方米的廠房。」郭存勇笑道,和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意義相比,這些都不足為道。

精準扶藝,老手藝重煥新生

非遺館雛形逐漸清晰,非遺傳人又該從何尋來?

為此,郭存勇和妻子不僅走遍湖南14個市州尋訪傳人,甚至還遠赴貴州、江蘇、廣東等地。最開始許多傳人都不願意來,郭存勇就和妻子一起耐心勸說,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門。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傳人來到長沙。

「沒有老郭,我只怕早成了一名徹底的油漆商。」出身邵東的泥書技藝傳承人劉上四,擁有一項絕活——用泥巴和桐油做原料寫字,字體優美牢固,百年不掉。憑藉這門好手藝,劉上四的祖輩給祠堂寫字做匾,日子紅火。後來祠堂漸失,憑手藝餬口越來越難,郭存勇登門時,劉上四早已改行賣漆。

「賣漆誰都能做,但泥書只有你會,你真忍心讓這門手藝失傳?」郭存勇回憶,三次上門後,劉上四終於同意跟隨自己來到非遺館,「現在他的泥書手藝很受歡迎。」

有名的「洪氏一刀剪」傳人洪源是最早來到雨花非遺館的傳人之一。10來歲就和父親學習剪紙的洪源,可以一刀剪出數個漢字,但這門手藝多年來「養在深閨人未識」。來非遺館時,洪源乾巴巴的口袋裡連路費也掏不出,郭存勇二話不說承擔了路費;看到對方沒有合用的工作桌,郭存勇乾脆自己動手,帶著兒子連夜為他做了一張。入駐雨花非遺館近三年,如今,洪源的「一刀剪」贏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月收入上萬元。

融入現代,非遺產品更具時代感

傳人來了、市場大了、非遺火了,郭存勇又琢磨起新的路徑:如何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融合?

「看外觀,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竹筐,但你知不知道中間的黑色圖案有什麼用途?」在竹編館內,郭存勇熟練地拿出手機,對著圖案用微信一掃,立刻進入了竹編館的微信公眾號,原來這是一個竹製的二維碼,「店家定製了二維碼竹筐後,既可掛在牆上做裝飾,又能實現自我推介,一舉多得!」

在雨花非遺館,像「二維碼竹筐」這樣的文創產品比比皆是,許多傳統工藝都打上了現代標籤。湘南一帶有名的竹藝在這裡被融入計算器、滑鼠和鍵盤的設計裡,瀏陽夏布、土家織錦、邵陽藍印花布等則被製成床上用品,灘頭年畫甚至印到了手機殼上。

「傳統手工藝要持續保持生命力,關鍵在於手工藝人的創新提升。」郭存勇感慨。如今的雨花非遺館內,不僅「文創集市」定期開鑼,郭存勇還打造了「匠人沙龍」,定期將手工藝人聚在一起,促進其交流合作、融合提升。

這段時間,郭存勇正謀劃推出「非遺跳蚤市場」,讓年輕手工藝人的創意作品擁有展示空間,由顧客自己定價並提出中肯建議。「讓傳統手藝得傳承,讓手工藝人獲尊重,讓天下非遺聚雨花。」目睹夢想漸行漸近,昔日的老木匠愜意地笑了。

記者手記

「無論是以前雕琢木器,還是如今打造雨花非遺館,郭存勇都有一顆痴心。」這是採訪中記者聽到對郭存勇最多的評價。一個「痴」字,代表著果敢與堅定,詮釋了一名手藝人的不變匠心。

「痴人」逐夢,追逐的是非遺的詩和遠方,為此,郭存勇放棄了每年上千萬元的收入,付出的心血更是難以用數字衡量;「痴行」築夢,築就的是民族文化的希望之道,開闢「非遺」陣地,尋找「中心據點」,讓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非遺項目和非遺傳人更好釋放價值;「痴心」為夢,卻沒有放慢創新的腳步,將非遺產品與現代時尚融合,郭存勇努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的有效循環,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一筆不可估算的財富,是一個地方文化底蘊的表現形式,從這一意義上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老祖宗」。「不讓非遺成真遺。」這不僅是郭存勇的感言,非遺守護路更需要你我他的加入。

相關焦點

  • 到湖南雨花非遺館「遊」西藏 山南特產都在這兒了
    10月12日,「西藏山南特色產品展廳」正式落戶湖南雨花非遺館。展廳內,山南特色產品令人大飽眼福。精彩的大型西藏山南節目展演。與會嘉賓參觀非遺夜市。紅網時刻長沙10月13日訊(記者 胡芳 通訊員 肖巧麗)唐卡、造像、藏毯、服飾、藏文……10月12日,「西藏山南特色產品展廳」正式落戶湖南雨花非遺館。長沙市民今後無需跨越千裡,即可欣賞到純正的西藏文化藝術。山南市是西藏自治區所轄地級市。山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譽為「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
  • 麻文化創意孵化平臺落戶長沙雨花非遺館
    (非遺文創產品:以雨花非遺館吉祥物「小非飛」為原型研發的團扇首發。)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22日訊(記者 歐陽倩 通訊員 劉琛)身著麻紡國風服飾的青年,攜雨花非遺館文創「小非飛」團扇款款登場……7月21日,文化創意孵化平臺在長沙市雨花非遺館開啟。精彩展演和實物展出,向觀眾講述和演示麻的特色和魅力,彰顯古老而青春的麻文化。 麻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紡織原料。
  • 湖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及省文化廳領導視察雨花非遺館
    人民網長沙4月26日電 近日,湖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董嶽林、郭光文、詹鳴,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禹新榮,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帆等25位省領導一行來到雨花區非遺館實地考察非遺工作,雨花區委副書記、區長劉素月、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餘宏卿、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仕斌、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易靜等區領導及區委宣傳部
  • 跟著名師練「內功」 400名鄉村教師長沙同享「快樂學堂」
    老師們前往雨花非遺館參加「傳承中華文化·感受非遺魅力」活動。紅網時刻8月5日訊(記者 周丹 通訊員 餘婭 陳正 )坐在長沙教育學院的教室裡,29歲的語文教師肖小豔好像回到了學生年代,她緊跟著講臺上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臧迎春的一舉一動,生怕錯過每個微小的細節。肖小豔來自隆回縣荷香橋鎮左家潭完全小學,8月4日至7日,她將和全省31個縣市區的400名鄉村教師一起,接受長沙銀行快樂學堂「百千萬工程」為他們提供的免費培訓機會。
  • 長沙雨花區政協「真情五助」 44名湘西少年長沙研學
    1月17日,歷時5天的「真情五助+」湘西少年雨花行活動正式落下帷幕。紅網時刻1月18日訊(記者 胡芳)棕編、剪紙、扎染……走進雨花非遺館,琳琅滿目的非遺技藝和作品,讓湘西來的孩子們大開眼界;磁懸浮地球儀、3D列印、氣泡成像……走進湖南省科學技術館,孩子們感受炫酷科技的奇妙;「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 長沙:沉浸式體驗,兒童文化活動更精彩
    沉浸式體驗,兒童文化活動更精彩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今年暑假,長沙的孩子們有了更多體驗感更強的文化活動。文化人的多年摸索,讓非遺館不僅是看看展、「圍觀」傳承人展示技藝,而是通過傳承人手把手教學,結合電子體驗項目,真真實實體驗非遺項目的點滴細節;博物館的展廳變成了實景解謎場所,文物、藝術品中暗藏線索,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兒童專場音樂會、講座、戲劇演出,則讓藝術與孩子們更親近。沉浸式體驗,讓兒童文化活動更精彩。
  • 長沙小升初特色學校招生開啟!盤點下長沙的公辦特色學校
    特色招生主要考察學生的特色發展狀況,嚴禁書面測試、文化擇優, 實行全程錄像,加強監督與管理。 已批准設立的外國語學校,每個區僅限一校且只限在本行政區範圍內進行特色招生。對報名人數不 足招生計劃數 200%的,實行電腦派位隨機錄取;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 200%的,由學校統一組織考察學生的特色發展狀況,按照 1:2 的比例確定入圍名單,實行電腦派位隨機錄取。
  • 這裡是雨花!
    ,愛上雨花,建設雨花。——雨花亭走進雨花,就開啟了歷史文化秘密的寶庫「長沙智造」發展的扛鼎大任2009年,比亞迪電動大巴項目落戶雨花經開區一道組成夜經濟新名片雨花之夜更添一絲文化韻味東有高鐵長沙南站、長株潭客運總站以及城市地鐵黎託站南有長沙汽車南站是長沙現代交通樞紐的核心區域區中心地帶距長沙火車站、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 老長沙 新味道 | 草莓音樂巡遊本周走進芙蓉區
    2020長沙草莓音樂節「老長沙 新味道」音樂巡遊第三站9月17日(周四)在芙蓉區的歷史文化、建築、美食、美景中回眸長沙老街的文化符號重溫文化記憶>▼- 芙蓉區 老街更新記-為保留老長沙記憶,芙蓉區開展了有機更新項目,讓城區更加富有長沙韻味,這裡除了潮人最愛的化龍池酒吧一條街,還有白果園、都正街等歷史文化街區詮釋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 公元896年,木匠馬殷在長沙建立了一個神秘王國
    五代在北方更迭,十國在南方(北漢在山西除外)割據,你方唱罷我登場,上位的掌權者如走馬燈般更替,歷史亂得像一團麻,伴隨著混亂局面的是血腥的政權更迭。本來,湖南屬於唐王朝的南部偏遠地區,並不是核心戰區,卻也亂得四分五裂。湖南各地基本都有自己的割據勢力,這種散亂的割據,導致了湖南一直處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局面,然而,蔡州軍事集團的敗落南逃,意外地改變了這一切。
  • 長沙TOP10初中排名,招生新政下誰會掉隊
    2017年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畢業生總人數1082人,61人直升長沙四大名校,6A率達30.1%。2、湖南廣益實驗中學(國有民辦)湖南廣益實驗中學是由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於1997年創辦的一所國有民辦完全中學,也是一所全封閉式管理的寄宿制中學,面向全省招生。
  • 在老地圖中品讀長沙的歷史文化
    《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新書近日出版面市,18幅老地圖解讀長沙城的前世今生。從老地圖記者發現,自古以來,長沙城市中心始終在五一廣場及其周邊區域—— 在老地圖中品讀長沙的歷史文化 清朝有位巡撫把長沙地名、街巷名寫進了辭賦裡 《老地圖中的長沙》一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18幅長沙地圖」,作者沈小丁按時間順序詳細介紹和解讀了18幅老地圖中所蘊藏的信息。第二部分為「101條長沙街巷」,按現今的行政區劃介紹了八角亭、端履街、三王街、坡子街等長沙老街老巷的前世今生。
  • 長沙無名粉店雨花亭店存六大問題被停業整頓
    圖/記者辜鵬博點擊查看視頻》》相關連結:無名粉店雨花亭店粉鍋洗拖把 剩菜當現炒(圖)長沙無名粉店僅有一家直營店長沙市衛生監督所責令該店停業整頓長沙食安辦:將開展餐飲專項檢查雨花區餐飲店有問題請撥85880865紅網論壇熱帖:長沙無名粉店「從不洗菜」,粉鍋洗拖把,剩菜當現炒(視圖)
  • 長沙「開放雨花」APP上線,一鍵樂享雨花「掌上生活」
    新湖南客戶端8月21日訊(陳文美 熊其雨)想知道雨花發生了什麼新鮮事?想了解如何辦理雨花政務服務?8月21日,雨花區「開放雨花」APP正式上線,只要手機點擊「開放雨花」APP,便可「一鍵」輕鬆知曉「雨花事」。這也是雨花區全面推進融媒體建設的又一生動實踐。
  • 又一個新地標!長沙市國際體育中心年內開工建設,將建成長沙最大...
    長沙市國際體育中心將新建一座能容納 1.8 萬人的甲級綜合體育館,一座近 5 萬平方米的競技訓練中心,一座體育文化公園,以及娛樂康體設施和商業配套。建成後將成為長沙文體產業新地標。△長沙市國際體育中心項目概念方案整體效果圖。項目將於今年開工建設,預計 2023 年完工。
  • 踏尋偉人求學之地,傳承湖湘文化之魂——2017年郴州長郡文昌中學...
    湘水泱泱,麓山巍巍孕育了敢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2017年11月2日,郴州市長郡文昌中學600多名師生奔赴文化名城長沙,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探訪秀美壯麗的湖湘大地,體會源遠流長的文化魅力。據了解,此次活動由學校引入國內遊學教育專業機構世紀明德統籌設計,旨在充分挖掘研學旅行這一綜合實踐形式的教育意義,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 冬至日訪雨花非遺館吃餃子尋答案
    市民朋友們在雨花非遺館現場學包餃子。今天,雨花非遺館為前來參觀的市民朋友們準備了剛剛出鍋的熱騰騰的餃子免費品嘗,還準備了另一種冬至的傳統美食——甜酒湯圓供挑選。不但可以吃到美味,還可以和雨花非遺館的工作人員一起邊吃邊包邊學習,體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幸福。
  • 濱江文化園「三館一廳」彰顯長沙文化力量
    文化新地標崛起星城   濱江文化園「三館一廳」彰顯長沙文化力量,成為老百姓喜愛的文化樂園   長沙晚報記者 胡兆紅   最近,去長沙博物館參觀長沙歷史文化陳列,已成為長沙市民前往濱江文化園的首要目的。
  • 為心尋覓一處幽靜,雨花讀書指南請查收!有你家附近的嗎?
    近年來,雨花區著力於「書香雨花」建設,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下通道文化建設」等原有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打造了一系列對外免費閱讀陣地,暢通了群眾文化「最後一公裡」,真正實現了以文惠民、以文樂民、以文育民。同時,特色書店在雨花區不斷湧現,為市民帶來了別具一格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