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一片痴心「非遺夢」
年近花甲的郭存勇創辦雨花非遺館,成為長沙文化新地標,344個非遺項目、超200名非遺傳人在此集聚
源自內心的「非遺夢」,曾是老木雕匠人的郭存勇精心打造雨花非遺館。長沙晚報記者 陳飛 攝
「世界那麼大,出門那麼堵,家門口的非遺最韻味。」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雨花非遺館人流不息,體驗用古法包粽子、制香囊,更有皮影戲、蠟染以及釉下五彩瓷燒工藝等非遺項目「露臉」。和遊客一起漫步館內,雨花非遺館創辦人郭存勇仿佛又回到自己精雕木藝的匠心歲月。
源自內心的「非遺夢」,曾是老木雕匠人的郭存勇如今正完成最精彩的轉身:在雨花區委區政府扶持下,近5萬平方米的雨花非遺館讓全國344個非遺項目、200多名非遺傳承人紛至沓來,漸行漸遠的老手藝不僅得到傳承,更與時代對接煥發新生,雨花非遺館也成為長沙文化新地標。
難忘匠心,老木匠建非遺館
「這個木雕人偶,眉目還可再上揚一點,這樣更傳神。」郭存勇幾乎每天都會巡館,從集聚非遺項目的展示區到遊客樂於動手的體驗區,再到將非遺產業和現代需求融合的文創區,郭存勇看得很仔細,時不時還會以一名老木匠的身份,點撥匠人一番。
郭存勇13歲就從師學習木藝,隨後放棄手藝投身商海的他將生意做得很成功。儘管如此,郭存勇的「匠人夢」總是不時湧動。走南闖北的這些年,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特別關注當地的手工藝品和手藝人。令他痛心的是,他發現不少手藝在失傳。
2012年,郭存勇夫婦來到長沙,在紅星商圈租賃場地做家具和木雕生意,可「守護非遺寶貝」的念頭一直在他心中縈繞不去。怎麼做?在郭存勇看來,將傳統文化與市場結合,既展示和傳承了非遺技藝,又將手藝轉化成經濟效益,這樣的非遺項目才能歷久彌新。
說幹就幹。儘管當時家具市場生意紅火,郭存勇還是毅然退出,將家具館慢慢變成非遺項目的集聚點,以免租金的方式,從全國各地邀請非遺傳人來這裡發揮專長。「退出家具市場,每年損失的收入就有上千萬元。非遺館的打造需要資金投入,為此我乾脆賣了老家永州一個4000餘平方米的廠房。」郭存勇笑道,和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意義相比,這些都不足為道。
精準扶藝,老手藝重煥新生
非遺館雛形逐漸清晰,非遺傳人又該從何尋來?
為此,郭存勇和妻子不僅走遍湖南14個市州尋訪傳人,甚至還遠赴貴州、江蘇、廣東等地。最開始許多傳人都不願意來,郭存勇就和妻子一起耐心勸說,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門。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傳人來到長沙。
「沒有老郭,我只怕早成了一名徹底的油漆商。」出身邵東的泥書技藝傳承人劉上四,擁有一項絕活——用泥巴和桐油做原料寫字,字體優美牢固,百年不掉。憑藉這門好手藝,劉上四的祖輩給祠堂寫字做匾,日子紅火。後來祠堂漸失,憑手藝餬口越來越難,郭存勇登門時,劉上四早已改行賣漆。
「賣漆誰都能做,但泥書只有你會,你真忍心讓這門手藝失傳?」郭存勇回憶,三次上門後,劉上四終於同意跟隨自己來到非遺館,「現在他的泥書手藝很受歡迎。」
有名的「洪氏一刀剪」傳人洪源是最早來到雨花非遺館的傳人之一。10來歲就和父親學習剪紙的洪源,可以一刀剪出數個漢字,但這門手藝多年來「養在深閨人未識」。來非遺館時,洪源乾巴巴的口袋裡連路費也掏不出,郭存勇二話不說承擔了路費;看到對方沒有合用的工作桌,郭存勇乾脆自己動手,帶著兒子連夜為他做了一張。入駐雨花非遺館近三年,如今,洪源的「一刀剪」贏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月收入上萬元。
融入現代,非遺產品更具時代感
傳人來了、市場大了、非遺火了,郭存勇又琢磨起新的路徑:如何讓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融合?
「看外觀,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竹筐,但你知不知道中間的黑色圖案有什麼用途?」在竹編館內,郭存勇熟練地拿出手機,對著圖案用微信一掃,立刻進入了竹編館的微信公眾號,原來這是一個竹製的二維碼,「店家定製了二維碼竹筐後,既可掛在牆上做裝飾,又能實現自我推介,一舉多得!」
在雨花非遺館,像「二維碼竹筐」這樣的文創產品比比皆是,許多傳統工藝都打上了現代標籤。湘南一帶有名的竹藝在這裡被融入計算器、滑鼠和鍵盤的設計裡,瀏陽夏布、土家織錦、邵陽藍印花布等則被製成床上用品,灘頭年畫甚至印到了手機殼上。
「傳統手工藝要持續保持生命力,關鍵在於手工藝人的創新提升。」郭存勇感慨。如今的雨花非遺館內,不僅「文創集市」定期開鑼,郭存勇還打造了「匠人沙龍」,定期將手工藝人聚在一起,促進其交流合作、融合提升。
這段時間,郭存勇正謀劃推出「非遺跳蚤市場」,讓年輕手工藝人的創意作品擁有展示空間,由顧客自己定價並提出中肯建議。「讓傳統手藝得傳承,讓手工藝人獲尊重,讓天下非遺聚雨花。」目睹夢想漸行漸近,昔日的老木匠愜意地笑了。
記者手記
「無論是以前雕琢木器,還是如今打造雨花非遺館,郭存勇都有一顆痴心。」這是採訪中記者聽到對郭存勇最多的評價。一個「痴」字,代表著果敢與堅定,詮釋了一名手藝人的不變匠心。
「痴人」逐夢,追逐的是非遺的詩和遠方,為此,郭存勇放棄了每年上千萬元的收入,付出的心血更是難以用數字衡量;「痴行」築夢,築就的是民族文化的希望之道,開闢「非遺」陣地,尋找「中心據點」,讓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非遺項目和非遺傳人更好釋放價值;「痴心」為夢,卻沒有放慢創新的腳步,將非遺產品與現代時尚融合,郭存勇努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的有效循環,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一筆不可估算的財富,是一個地方文化底蘊的表現形式,從這一意義上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老祖宗」。「不讓非遺成真遺。」這不僅是郭存勇的感言,非遺守護路更需要你我他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