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技術經歷了高期待到幻滅、整合、再到勝者重振旗鼓的循環,與汽車、鐵路、電梯、石油和網際網路等其他新興技術的經歷如出一轍。
全世界都處於資源革命的風口浪尖。信息技術、納米技術、材料科學和生物學的進步將會從根本上提高資源的生產力。得益於更完善、更清潔的能源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更適宜的商業模式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將是新一輪工業革命,最終將推動強勁的經濟增長,並帶來明顯低於以往的環保成本。但是,如何才能將這一令人振奮的大膽預測與清潔能源技術近期所經歷的重重挑戰聯繫在一起呢?
清潔能源技術是對可以提升建築、運輸、能源、水資源和廢棄物管理行業的環境績效的各種產品和流程的總稱。過去幾年裡,很多清潔能源技術的股票指數業績較差;2014年1月,美國一檔新聞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60 Minutes)用一個時段對該主題進行了嚴厲的批判。2013年,加州最大的公共養老基金的前首席投資官則抱怨說,該公司的清潔能源技術投資並未經歷在虧損之後收益陡增的J型回報曲線。他說,投資實際上經歷了「L型回報曲線,也就是一直在虧損」。
那麼,清潔能源技術是否已經日落西山呢?其實不然。相反,它經歷了從高期待(通常是誇大的)到幻滅、整合、再到勝者重振旗鼓的循環,與汽車、鐵路、電梯、石油和網際網路等其他新興技術當年的經歷如出一轍。
目前,許多清潔能源技術剛剛脫離幻滅或者整合階段。比如,在交通運輸領域,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成績傲人,而菲斯克汽車(Fisker Automotive)卻在2013年破產;在能源領域,美國太陽能源(SunPower)收益良好,太陽城(SolarCity)在2013年籌資4.5億美元,但也有上百家太陽能公司灰飛煙滅。這樣的競爭和淘汰雖然十分殘酷,但也極具代表性。儘管坎坷不斷,但清潔能源仍然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長率。
全球風力發電機組的安裝量自2006年以來年均增長25%。全球在清潔能源上的商業投資增加了四倍多,從2005年的近300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1600億美元。甚至中東、中亞地區石油和煤炭儲量豐富的國家也不願錯失良機,開始致力於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儘管傳統能源投資巨大,但石油開採的實際成本已經翻倍,採礦業也表現平平。顯然,我們急需找到新的方法,以滿足面臨電荒的13億人和依賴木材、牛糞等傳統燃料烹煮食物的27億人的需求。
清潔能源技術並非一時流行、無法贏利的風尚。全世界中產階級群體不斷壯大,資源緊缺形勢日益嚴峻,這兩者是最根本的需求來源,目前需求依然存在,而清潔能源技術是解決相關問題的關鍵。清潔能源技術的未來仍然迷霧重重,已有的三大「迷思」削弱了投資者的信心。
迷思1:清潔能源技術的應用和影響微不足道
錯!事實告訴我們並非如此。國際能源署稱,早在2010年,可再生能源已經佔到全球總能耗的18%,且增速高於其他能源。由於邊際成本極低,可再生能源的長期前景更加樂觀。事實上,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的份額將佔新增電廠投資的60%以上。
清潔能源的影響也因行業和地域的不同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在一些行業,清潔能源技術徹底改變了產業格局,比如LED技術在照明業風生水起;而在另一些行業,清潔能源雖然滲透率稍低,但仍對產業結構和市場動態產生了深刻影響。比如美國的電力行業,傳統商業模式依賴基礎設施投資,而分布式太陽能發電滿足大部分新增需求的潛力將徹底顛覆這一模式。隨著更多人將太陽能電池板安裝在屋頂上並增加了新裝機容量,對電力公司的需求增長將放緩。為響應這一趨勢,一些電力公司也儘量說服監管機構,允許其將對能源效率或者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納入費率基準中。此外,頁巖氣已佔美國天然氣產量的40%(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火力發電),這直接導致批發電價下跌,吞噬了已放鬆管制的電力公司的收入和利潤。
認識到清潔能源技術的多樣性也很重要,不能一概而論。在分析了16種重要的清潔能源技術後發現,儘管過去十年裡每一種技術都有所進步,但有些表現卻更為突出。其中先進建築技術、高級農業、食品生命周期優化、電網分析、電網級規模存儲、智能交通、新一代汽車、太陽能光伏、非常規天然氣和水處理技術,將會真正顛覆既有的產業格局。其他一些技術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且能獲得成功,但是不會對現狀產生顛覆性影響。
迷思2:清潔能源技術的應用效果不盡如人意
確實,部分領域的利潤空間有所收縮:比如,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已經把歐美很多高成本的對手擠出市場。另外,融資渠道有限和補貼減少也延緩了技術應用,一些大企業已經開始縮減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投資。
但清潔能源技術在眾多領域的表現遠遠超出預期,且技術革新和製造升級也壓低了能源價格。陸上風電場、太陽能光伏和鋰離子電池的成本下降速度超出很多行業觀察家的預期,並仍在持續下降。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變革的推動下,來自陸上風電場設備的發電成本僅為15年前的一半。在照明市場,LED技術由於製造成本和價格的降低而取得市場份額;過去5年裡,超高效LED燈成本下降超過85%。電力儲存成本也從2009年的1000美元每千瓦時下降至2012年的500美元每千瓦時,降低約一半。在廢水利用、垃圾分類、厭氧分解領域都出現了類似的轉變趨勢。
美國居民為太陽能光伏發電支付的總安裝成本也在快速下降,從2008年高峰系統容量每瓦接近7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不到4美元。我們估計到2020年,這一價格將降至1.6美元。總而言之,清潔能源技術的經濟競爭力日益增強。
迷思3:清潔能源行業依賴於監管支持
過去,成本、融資渠道、市場進入方式,和政策法規四大要素必須齊頭並進,才能帶來清潔能源技術的成功推進。
但隨著市場不斷成熟,這些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也在發生變化:當清潔能源技術找準競爭優勢,政策法規也就不再具有決定性作用。以LED照明為例:2013年,LED燈管的銷量已經佔據多家大型照明設備製造商的大半份額,甚至在白熾燈仍被廣泛應用的市場也是如此,且到2015年,這一數字可能將提高到80%以上。
太陽能的發展態勢為持續推行政策法規的必要性同時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證據。由於預算限制,一些國家已經取消或者削減太陽能補貼,但這一領域仍然保持增長,不過速度有所放緩。舉例來看,德國為鼓勵可再生能源生產下調了上網電價補貼,其能源轉型戰略(即應用可再生能源,拋棄化石燃料並逐步淘汰核電的長期項目)因此增加了不少困難,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仍在增長。從全球範圍來看,太陽能裝機量自2006年以來年均增長率已達到57%。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法規的突然調整可能帶來需求的大起大落,但卻不利於在穩健的基礎上發展一個行業。不過更重要的是,雖然監管支持可以推動並且過去一直有助於清潔技術的推廣,但在很多行業,這已不是最關鍵的成功要素。
因為,不僅僅是清潔能源技術本身在不斷革新進步,相關的商業模式、融資方式和管理方法也變得更加成熟。比如,一些清潔技術公司通過發行債券或是第三方融資等做法,在獲得低成本資金來源的方式上做出了重大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也貫穿於清潔能源技術的各個領域。迄今為止,幾乎每個參與其中的公司均反映,商業模式創新有助於利潤的增長和碳排放量的減少。整個行業也在使用信息技術來降低能耗。比如C3 Energy等公司將出售電力設備軟體作為一項服務,分析從電網中收集的數據,從而幫助客戶完善電網運營和提高資產利用率,由此增加利潤。簡言之,綠色商業正在從更完善、更具創意的管理實踐中獲益。
小結:
大公司日益重視清潔能源技術。比如,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巨頭與規模小但快速發展的電動汽車公司,類似戴姆勒與特斯拉,建立夥伴關係。美國國防部與可再生能源製造商合作進行異地能源生產;歐洲石油巨頭道達爾對太陽能電池板供應商SunPower進行了控股投資。此類夥伴關係不僅有助於產品更快上市,也可以為小公司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渠道。
已經證實了自身經濟價值和實用性的先進建築技術在激增,在一些市場它們已經成為新建築必須採用的標準,智能化的水傳感器情況也是如此。水處理技術的價格和能源需求在下降,但投資不斷加強。過去十年裡,智能電網硬體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公司不斷了解如何利用大數據和分析工具,這一領域將變得更加重要,谷歌近期以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Nest Labs公司也印證了這一點。新一代汽車初露端倪,預示著它們將成為當代人的首選座駕。
清潔能源技術的未來趨勢可能會加速、放緩甚至出現倒退。但是不可能所有技術都以失敗告終,畢竟很多技術目前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管理實踐成為關鍵的成功因素,而監管支持或者補貼不再是決定性因素。那些真正取得成功的清潔能源公司將高度顛覆老牌企業,包括(或特別是)那些受到良好保護的企業。資源利用和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即將來臨。
優勝劣汰是商業進步的必要環節。儘管個別公司會破產,但無論是從實際角度還是作為投資機會,清潔能源技術都不會消亡。可以肯定地說:清潔能源技術沒有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