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姐:
您好!我是一名中年教師,以前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但是近幾年,我覺得自己對教育的熱愛程度在不斷減小,甚至體會不到職業幸福感了。因為我們學校教師缺編,班額又大,所以老教師必須和年輕教師一樣承擔繁重的工作量。
我每周上課都在26節以上,上課、寫教案、批改作業,還得完成學校領導交給的其他兩份額外工作,加之身患腰腿痛、頸椎病等多種疾病,身體實在吃不消,一天下來身心俱疲、痛苦不堪,根本沒有幸福可言。於是,我見人不想說話,很少露出笑容,這又被少數同事誤以為清高、冷漠,疏遠了關係,更增添了我的煩惱。所以,我總想提前退休,可又不能如願以償,請問慧姐,我該怎麼辦?盼回音。
愁緒
根據你來信所描述的情況看,你的狀態是一種職業倦怠,這是一種由於長期壓力積累而造成的嚴重緊張狀態。教師的職業倦怠可以定義為,由於長期工作在壓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續的疲勞,及在與他人相處中各種矛盾、衝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劇,最終導致一種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勞和緊張狀態,屬於一種非正常的行為和心理。
職業倦怠往往會導致生理衰竭、情感衰竭、認知衰竭、價值衰竭和人性衰竭等,像你提到的身心疲憊、體驗不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是明顯的表現。
造成教師職業倦怠有多種原因,包括工作量繁重、長期從事單一工作內容、社會支持不足等,在你的來信中也看到了類似的問題。
那麼,應該怎麼面對這樣的困境,重新在工作中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呢?除了我們整個社會要共同來重視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學校也應當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講座和沙龍培訓,來幫助教師及時處理負面情緒,緩解工作壓力。此外,教師也需要通過自身來調整。
隨著年齡和教齡的增長,你應該逐漸調整自身的專業標準和要求,要能正視年齡帶來的身體和精力的下降,以及社會發展、教育改革所帶來的對於教師要求的變化,嘗試運用自身的豐富經驗和社會關係的優勢開展工作,揚長避短,才能減少工作中的挫敗感,提升成就感。
老師經常都在教育學生勞逸結合才能有更高的學習效率,其實工作也是一樣。
人到中年,常常由於工作生活的各種角色要求,疲於奔命,總是忙碌於處理各種事務,反而忽略了自己經常教育別人的理念。
豐富的生活方式,能夠及時讓我們獲得相應的放鬆和身心能量的補充,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工作和生活壓力。比如適度的運動,像跑步、遊泳、球類運動或者登山等;愉悅的文藝活動,像輕音樂、讀書、唱歌或者看電影等;還有悠閒的業餘愛好,像種花、養魚、攝影等。
研究表明,當威脅健康的因素發生時,缺乏社會支持的人比那些經常有朋友交往,具有較多社會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防止不良情緒的產生,關鍵在於如何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讓它隨意泛濫和持續時間過長,這樣可以防止或減少不良情緒對身體健康造成的損害。
當教師受到壓力威脅時,不妨與家人親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討論目前壓力的情境,在他們的幫助下確立更現實的目標,以便對壓力的情境進行重新審視,一些消極情感,如憤怒、恐懼、挫折等便可得到某種程度的發洩,這對舒緩壓力和緊張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
教師是一種神聖的職業,也是經受最多壓力的職業之一,更是影響力最廣的職業之一,所以,身為教師,更要懂得自我覺察、自我調整,學會善待自己,才能教會孩子們自愛、自強。希望你能通過相應調整,及時從當下的消極狀態中恢復過來,找回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培養出更多的得意門生。
不管您有任何困擾,都可以來找慧姐,《慧姐開心》隨時用智慧幫你打開心鎖。
《慧姐開心》郵箱你可要記住啦:hnjs02@126.com。當然,如果你選擇以留言的方式來傾吐自己的苦惱,慧姐也能看到。她不僅會小心地保護你的隱私,更會及時給予積極幫助。
作者簡介:蔡勁林,知名心理專家,鄭州福斯特心理諮詢中心知名專家,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首批高級心理諮詢師、臨床催眠治療師、藝術治療師,所處理的案例引起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等欄目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