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觀點一:
其實排名只是一個參考,具體看高中還是要考慮孩子要的到底是什麼。不同的高中生源和特點區別是非常大的。美國高中沒有辦法有一個公認權威的排名的,因為大都是local的。特別重視排名的話,的確不必來美國讀高中。要讀就讀最好的那幾個,只要能申請的上。
只想提醒一句話,努力進了排名非常高的學校的孩子,在高中四年裡面壓力過大導致出現各種問題的也是很多的。不是遇強則強的孩子,儘可能避開這類超級學校。擇校還是要綜合考慮孩子的情況,不能一味的只看排名。
當然,牛娃家長可能不這麼想,孩子到哪裡都是牛娃,那就拼一路頂配吧。
各個家庭根據自家情況來安排孩子的學校,只要達到自己滿意就是好的。
我覺得不管以後是選擇留在國內讀高中,還是來美國讀高中,都建議既然走到了這一步,就把高中申請的流程走下來。
一方面,你只有到時候拿到了美高的offer你才談得到做選擇,也許你明年春天想法又變化了,因為家長也是不斷受到資訊和觀點的衝擊而成長的,屆時你手裡有offer, 怎麼樣都有餘地。
另一方面,申請美高對這個年齡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場極為寶貴的經歷和預演。我們通過走完整個流程,來全方位的梳理孩子的成長經歷,分析他們的優勢劣勢,學習如何做學校研究,如何分析孩子適合什麼樣的學校,如何讓孩子在高強度的壓力下和陌生的成年人完成面試,並讓孩子在時間和心理壓力下做完一整套申請過程包括文書。這個過程本身,意義重大。結果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我個人算是在升學領域非常有經驗的家長了,我對我自己的孩子們有非常準確清醒的認知,但陪著他們引導他們經歷高中的申請,對我們整個家庭,包括我在內,都是一場洗禮。
第一個孩子走過申請季之後回頭看,ta自己成長了很多,我也對ta在申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方方面面進行打分和評估,從而幫助她在未來的大學申請中提供經驗總結。
現在我第二個孩子申請高中,結果對我們來說完全不重要,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學校去向。但我們全家都認為,這個過程要完整的走一遍,我也很高興的看到我孩子在申請過程中的變化,這是一個迅速讓ta成長的過程。
我們全家在這兩次申請中,深入的討論對教育的看法,對自身的剖析,對未來的安排,明確一個清晰的大方向,也明白了全家如何做團隊配合的具體操作辦法。這兩次經歷,即使是對我這樣在升學領域非常有經驗的家長來說,都是寶貴且能夠學到新東西的。
觀點二:
美本很多看專業排名的,不是學校排名的。另外國內很多學校國際部的畢業生是淘汰以後,再統計的,比如上中就是IB是淘汰到二個班再考IB。看這個分數沒有任何意義。
觀點三:
如果選高中也是看按照排名的大學升學比例的話,北師大絕對勝出。你在北師大實驗國際部的話就別糾結了美高了。
觀點四:
申請走讀和申請寄宿美高是兩個概念。寄宿高中是特別小的一部分。寄宿高中top50都不知道排到全美高中幾百名開外了。
觀點五:
美國人申請大學不是單一維度看排名的,要達到90%去前30,恐怕PA、PEA都未必能達到。你可以上學校官網看公布的大學錄取數據,自己算一下。
回答:
觀點一:
我們家都如實回答了。因為我們申請的幾個學校全都是特點一致的學校。所以回答了還申請哪些學校之後,重點說的是為什麼,這些學校的什麼共同特點是我重視的,他們各自有其他一些吸引我的地方。你這所學校除了這些共同特點之外,最吸引我的是什麼,為什麼我要申請你們學校。
但是,第一個面試學校不應該放夢校,最想去的學校應該放在中間。即便面試開場的前幾個問題回答得不太理想,也不至於把面試給搞砸了, move on,全力以赴下次。而且如果直接就說申請了哪幾個學校,應該不一定都會搞砸吧。學校錄取或者拒絕,不在這個上面。
面試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的,各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準備就可以。直接回答了幾個要申請的學校沒問題,別擔心。
觀點二:
我不覺得「砸「,孩子的自然反應,家長別太過度琢磨,復個盤,後面孩子會越來越好。
我也是建議朋友的孩子,把自己最喜歡的學校放面試pool的中間。放在中間有啥好處呢?
我的個人觀察:一般孩子都面10多所學校,前面3-4所就是不斷找自己的強項和弱點,自我調適提高,雞血自己打,因為知道自己越來越好。
排當中的學校是孩子狀態比較好的時候,面到10所以後,孩子的新鮮感沒了,又沒我們職場鍛鍊出來的「意志力「,有點「三而竭「,想要快點結束的疲勞。
觀點三:
有影響。面試官用這個來判斷你對學校的興趣,即忠誠度。他會想給了你offer,你到底會不會去。
申請幾所美高,這很正常。學校都也是知道的。關鍵是第一,不要說那些比他更好的學校,如果那是你夢校,因為如果那個更好的錄取你,顯然你就不會去他們學校。因此,他會WL(waitlist)或者直接拒掉。
觀點四:
「不要說比他家更好的學校」是一個偽命題。美高招生官不了解所謂美高「排名」,你覺得某個學校比他好,他還覺得他比人家好呢。你說你申請了哪些學校,體現的是你對學校選擇的口味。
你能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申請這個學校,那招生官就知道你是經過思考的,也能側面考察你想要什麼樣的學校,從而進一步判斷你和學校的匹配度。
我的經驗,面試問你還申請了哪個學校,不能說的學校是這個學校的rival school。他們有點真真假假的意思,如果你說你也要去那個學校面試,他們會說啊你怎麼要去他們那裡。美高的rival school的意思是每年有一次體育比賽的,不是我們認為的競爭對手。
回答:
觀點一:
「找中介肯定包裝啊」 這句話我不太同意。第一,好的機構是顧問不是中介;第二,好的顧問是發現、啟發、指引,不是包裝。
面試本身就是交流,不是一個一個問題拼湊的,交流是互動的,對孩子最好的面試培訓就是平時和孩子多聊天,討論各種問題。
孩子以後踏入社會,不是自己單打獨鬥,怎麼樣尋找能夠學習和幫助自己的人,怎麼樣和比他年齡大的人合作溝通,也是一門學問。
除了學校裡面和老師的溝通交流和協作以外,孩子能有機會和父母以外的成年人的溝通合作經歷也是有幫助的。
說到面試,我孩子以前在國內的時候,我經常帶ta去參加我的同學聚會、同事聚會的,從小就習慣了和各種陌生半陌生的成年人聊天,還是蠻有用的。
家庭一起在討論是否要找顧問、找什麼樣的顧問、尋找顧問、篩選顧問、和顧問合作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好這件事情,也是有收穫的。
對於自己出國讀書和已經在國外生活的家庭,DIY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但是像我這種沒有在國外生活過,也沒有直接受過國外教育的家長,要我DIY我也做不到。
觀點二:
AO有很多辦法拆穿很多提前準備的東西,比如說,沿著一個問題一路問下去,為什麼顧問是無法做到完全包裝的:因為顧問是中國人,即使去過美國讀書,也不是真正的美國人。他們問不出美國老師的問題。
美國的招辦老師,很多時候也不是故意拆穿,他就是真的好奇了,想多問幾句,或者想和孩子產生更多共鳴,結果,本色表演的,就自然而然下去了,包裝預演的就下不去了,其實挺明顯的,我也面試員工,那種感覺是撲面而來的,完全不需要多麼牛才能看出來。
我覺得,面試環節,DIY家庭需要做到兩點:一是熟悉可能的問題,孩子大體思考過,自己會如何回答,不要陌生,這不叫包裝,我們年輕求職的時候也這樣的。第二點:在心理上讓孩子做好準備,包括自己可能遇上回答不上來的,或者回答時候要自信。遇上不會表達的,如何不焦慮的和老師繼續交流等等 。
DIY不是適合每個家庭,即使是有過國外經歷,我也承認,因為我的DIY過程,讓孩子差點失之交臂,事後想想有些後怕,但是都過去了,反正就釋然了,我來這個群,主要是和想DIY的家長交流成功的失敗的,都拿出來說給其他家庭,大家好自己做決定。
觀點三:
現在其實美高和美國大學招辦比較一致的想法就是非常厭惡過度包裝,因為這沒辦法令他們看到孩子的真實樣子。其實對AO來說,過度包裝還是比較可以看出來的。我們肯定是會為了面試而做一些準備,但主要還是要孩子自己的聲音和自己的表達,這樣才能傳遞出孩子自己的風格,AO也才能夠判斷這個孩子到了自己的學校是不是會真的喜歡和適應,其實這對學校和孩子來說都是好事。
勉強去了一所不合適自己的學校,其實四年中會很痛苦,很多家庭還會不得不考慮轉學,這就太折騰了。
面試和推薦信,是最直接可以看到過度包裝痕跡的兩個部分了。
其實你和一個人的交流,他是這個年齡說話的語氣,風格,還是經過了設計安排的說法,還是很能聽得出來的。
顧問老師會幫著啟發孩子如何去回答某些題目,幫助他做頭腦風暴,選出來最合適的故事素材。但是不是那種一句一句的讓你背起來,甚至連手勢表情都練起來。
成年人(顧問老師或者家長)也會聽孩子來做一下模擬面試,告訴他應該怎麼樣去改進。
家長和孩子對話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和成年人做嚴肅話題的交流能力。很多孩子其實並不具備這個能力,因為他們比較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所以進入高中之後要鼓勵孩子們和他們的advisor,counselor, 任課老師,多多交流和討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