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老師曾在《朗讀者》欄目上談起這樣一個片段:很多年前,他的一個同事從國外出差歸來,一到機場,他幹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拿上行李,直奔他平常總去吃的那家牛肉麵館,要了兩碗面,吃了一碗半,然後才抹抹嘴,心滿意足地拎著箱子回了家。最後白巖松說最重要的是那篇文章的落款:「原來愛國首先是愛家門口的那碗牛肉麵。」不知不覺,當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唯獨家門口那家熟悉的麵店的味道卻從未變過,反而經過時間的沉澱和凝練,凝結成了我們骨子裡的鄉愁。鄉愁已經融在了我們的飲食裡。
在我心中有一碗麵,叫文成拉麵,這碗面我吃了無數次,但總是百食不厭,也許已經習慣了這一碗鄉愁在我的血液裡流動的感覺。
在文成所有的拉麵店當中,最讓我垂涎三尺的就是陽光大酒店斜對面的「金三角麵館」,那面,量大份足、拉麵勁道、湯料濃鬱,特別是摻和湯料的那股酸香,往往可以把一碗麵連同湯一起吃個精光。我有一次就問老闆娘為什麼你們家的拉麵特別好吃。老闆娘想了想好似也說不上來,只是笑笑說:有一個文成本地人,每一次出差要走之前,都要在她這吃完面在走,對方說,不吃完總覺得沒到家一樣。看來老闆娘已經把文成拉麵做成了一碗鄉愁,也許是麵店老闆的實在和用心,讓文成拉麵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家的招牌。也許做人就如這做面,誠心了、實在了,就會成為一種互不相忘的回憶。
吃「金三角麵館」的拉麵,你不能趕著飯點的整點去,那黑壓壓的人頭,壓根就落不下腳吃。早一個小時,或遲一個小時,那時間正好的,起碼不用長時間等。可要是正好趕上了那個點了,那你就得巴望著腦袋等,眼睛要亮,一有空座,那得一屁股坐下嘍,再遲點,估計要等下一撥,而且別人吃著,你站著看著,加上那飢餓的難受勁實在不舒服。
我時常會看見一大家子來得,有銀髮的老人、剛長了乳牙的娃娃、精神煥發的年輕人。吃的群體各異,這吃聲也各異,有「滋溜溜」的吸入麵條的聲音,有「吧嗒吧嗒」的咀嚼聲,有「呼呼呼」邊喝湯邊吹麵條的聲音,整個就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場景,也許這就是人間最美的煙火味。文成拉麵由於軟糯,老人小孩都喜歡,你別看那小孩老人沒幾顆牙,可吃起文成拉麵來,比我們有滋味,小孩只要拉麵用筷子夾短點,「窸窣窸窣」就立馬下肚了,吃完後還翹著小嘴一再討食。
文成拉麵好吃,其做法也較簡易,但需要一定的耐性和功力。
第一步是將優質麵粉倒入面盆內,加入適量的鹽,可以讓麵粉醒得更快先,再根據麵粉的黏稠程度,慢慢加水,攪拌。
第二步是反覆用手去揉壓,如果按「金三角麵館」每天日均銷量——一百多碗文成拉麵計算的話,差不多需要五六十斤麵粉,得花上一個多小時揉壓,其揉壓的時間至關重要,關係到麵粉的韌勁。漸漸地,麵粉沾水經過揉壓,黏性成團。
第三步,將揉好的拉麵揉成長條近1釐米厚的麵餅形狀。
第四步,將其切成1釐米寬,其整齊劃一的排序,遠看就像鋼琴上餓白色鍵盤,再蓋上溼毛巾,防止麵皮長時間接觸空氣而變得乾燥。
第五步,約過20分鐘發酵後,將切好的麵條兩端拎起,邊拉邊抖,將麵條拉得儘可能細長即可,接著扔進沸騰的水中,待熟後,倒入調好的豬骨湯汁內,加入蔥花,一碗潤滑爽口的文成拉麵就出鍋了。
據《文成縣誌》記載,「拉麵,又叫面帶。」文成拉麵是文成的傳統小吃,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也許是骨子裡的遺傳,文成拉麵家家戶戶都會做。《本草》說:「米能養脾,麥能補心。」對文成人而言,山珍海味還不如一碗文成拉麵來得實在,韌勁十足的一碗麵下肚,腸胃舒暢了,這精神頭也來了。
「最是人間煙火色,且以美食慰風塵」。來文成不妨嘗嘗那文成拉麵,那也是人間美好的煙火味之一。
遇見韓殤,遇見更美的風景!本文由包芳芳提供,喜歡請關注,謝絕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