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泱泱大國風情萬種,值得孩子們慢慢挖掘,孩子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孩子也是我們民族文化最堅實的傳承者。所以非常有必要讓孩子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
從傳統節日感受季節的變化。
幼小的孩子並不明白四季的更替,如果家長這樣跟他說過玩年和元宵節,春天就要到了,清明節去祭祖時就是最美的春天了,端午節是杏兒桃兒都熟了,咱回外婆家就可以摘了,夏天也就到了,中秋節時桂花開,採了桂花拌了蜜放在月餅中香香甜甜,秋天到了樹上的柿子也紅了,過完中秋迎來冬至,大家就要添厚衣服了,接著就是臘八,一年最冷的時候也來了然後我們就要過春節了。
讓孩子感受帶傳統節日的風俗民情,體味幸福的家庭味道。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各不同的風俗,王維有首詩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要想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說的是九九重陽節,他們當時的風俗是親人好友一起登高,並插茱萸。過了許多後現在已經不是這樣的了,重陽節也就這幾年才有人過,組織大家一起去登高,但畢竟不放假所以大家關注的都不多。
隨著國家的重視,傳統節日漸漸深入人心,有了假日,家長不在上班,孩子不用上學,在節日到來之際,我們一起來按照風俗準備節日美食吧,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蒿子粑粑,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炸雞蛋,臘八的粥,還有春節的年糕,咱的祖先就是神奇,當節日和美食聯繫起來,孩子們準備了食材,參與了過程,吃起來也格外香甜,既增添了節日氣氛,又推動了家庭的和諧。做了美食後,可以挑選漂亮的包裝,把美食包裝起來當做禮物送人。讓孩子有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分享精神。小孩子也會非常快樂。潛移默化下孩子也學會了人際交往。
讓孩子感受傳統節日的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感,儀式感就是賦予某個時間或某個時刻特殊的意義,大家都說現在人缺少儀式感,其實編者覺得我們的傳統節日充滿著儀式感。說明我們的老祖先對生活的重視。
比如:春節我們要準備新衣服,家裡裡裡外外都要打掃乾淨,掛上中國結或者桃符,門上貼春聯,吃年夜飯等等,端午節划龍舟,家家插艾草,娘家要接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等等。大家都是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需要儀式感,你們有沒有感受到你媽媽帶你一起過傳統節日的儀式感。請不要忽略這些儀式感十足的風俗習慣,因為這些會讓孩子歡呼雀躍,會記得這些傳統節日的與眾不同,會讓他記住家人的團結一致,更懂得愛。
小孩子雖然小,但他們精靈一樣,他們能感受到節日的歡樂 ,在傳統節日和孩子說說節日的來歷故事,說說各地的風俗,帶孩子出去感受節日的氣氛或者去參加一些節日活動,加深孩子的節日印象,也讓孩子對祖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增添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