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四川綿陽市三臺縣,一位家長反對培訓機構舉辦萬聖節活動:「現在這種正能量的東西,它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該家長認為,應該多給孩子普及愛國知識。萬聖節過的像「過年」引起很多人的反思。
似乎在很多人的心中,洋節和傳統節日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一直都在,甚至每每談及必有一場激烈的辯論要為此展開。
01
中國人為何過不起傳統節日了?
一切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節日的由來。
人類社會流傳下來的節日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積澱著這個民族的風俗生活傳承和演化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風俗也會不斷變異。但節日本身總是反映著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尤其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傳統節日,由於幾千年以來的文化沉澱,隨便一個小節日,都內涵豐富又深厚。
也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互相交融碰撞,產生的融合以及創新也更多。不同的節日經常會隨著不同的地域和不同家庭文化的理解不同,有不一樣的過節形式。
比如過元宵節,先不論在不同朝代賦予其不同的過節意義和活動內容,單就民俗方面的過節形式就能讓人眼花繚亂。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我們很容易想像,如果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想要稍微鄭重的,按照習俗準備一場這樣有氣氛的元宵節成本之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之深,準備工作之多,甚至連參與進來的人也不是現在一個家庭的規模可以承擔的。
所以,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從大的方面講,過去可能需要全村人集體準備的舞龍舞獅,扭秧歌等活動漸漸地從每村每戶參與,發展到我們常見的,在某省會城市開展的,靠商業贊助和政府倡導下的一場遠程報導式宣傳活動。
從小的層面說,每個家庭為準備節日所花費的耐心和精力,也隨著人們工作生活側重點的轉變,越來越希望節日形式更簡單些,佔用人們的時間更少些。
當然,單純從過節成本和方式方面討論有些淺。更多的原因其實可以追溯到很多節日本身的內涵上。
如春節(過年)這樣的重大節日,過去的一切活動內容都是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同時也脫離不了生產力低下,人們認知上偏封建迷信的事實本質。
因此,很多習俗活動也隨著生產力和人們理解認知上的升級,與時俱進,發生了改變。人們刪繁就簡,留下了春節必須回鄉顧親的傳統;人們禮尚往來,留下了過節親友間相互走訪的習俗。
其實從這個角度看,並不是我們「忘了本」丟了傳統節日的習俗,而是,我們更好的讓傳統節日最本質的,關於忠孝節義,講信修睦這樣的文化內涵,在現代生活的節奏裡更單純的適應和保留。
02
面對外來節日,我們當反思什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人越來越熱衷於參與國外傳來的一些有趣的節日,尤以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等最為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而年輕人之所以喜歡洋節日,不過在於,洋節日和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氣氛包裝起來有很好的商業基礎,節日內涵更簡單單調,能得到更多人一致的理解。
比如聖誕節,用聖誕樹裝點,小禮物花襪子等等就可以很快烘託節日氣氛。
這些節日的參與意義,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不過一場歡聚和娛樂,有點類似雲南潑水節,參與門檻低,活動氣氛好,因此很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歡,激發人們的參與感。
說到這裡,外來節日要不要過,怎麼過才合適?我們學國學的故事和智慧,也應該學習中華文化裡兼容並蓄的胸襟和創新能力。過「洋節」大可不必談及就上升到「不愛國」「負能量」這樣的高度。
任何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流傳都因其能表達人類最美好的願望和理想,尊重別人的傳統,弘揚繼承自己的文化,才是正理。
既然我們傳統節日習俗裡有些內容和外來節日相比參與門檻高,文化講究多,我們年輕人很難理解和遵循。那我們不但不要排斥外來節日,更應該「師夷長技以制夷」。
前幾年,韓國關於「端午」申遺的事情引起國人譁然。老祖宗的傳統節日竟然被外人保護的如此完整,首次鄭重的申請非遺名錄保護。
「尷尬」的是,繼韓國2005年「江陵端午祭」申遺後,時隔四年,2009年9月,「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裡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最終才成為我國首個申遺節日。
真正令人憂心的是,對申遺後知後覺的同時,社會各界對於傳統節日習俗搶救和保護的興趣,還遠不如開發利用的興趣高。
中國傳統節日的將來何去何從?是被保護髮揚,還是越來越淡化,最後被遺忘,現在正是關鍵時刻。
那些打著愛國旗號反對過洋節的人,請先倡導傳統節日的復興,只有自己的節日過得有規有矩又有趣,才能真正重新拾回「文化自豪感」,才不會擔心被外來節日衝擊。
別再讓元宵節只剩下青花瓷碗裡裝的幾顆元宵,別讓春節最後變成一家人的一次團圓飯,更別讓我們的傳統節日,僅僅變成一個無聊的假期...
03
結語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應該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繼承和創新。在此呼籲社會各界人士,傳統節日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改進」來的管用。不但要創新節慶方式,更好符合時代特徵,才能真正激活蘊藏在節日中的文化基因。
從而保護好傳統節日,為國人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本文由學國學網整理、撰寫,圖片來源於合規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