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過不動傳統節日了?我們當反思什麼?【洋節vs傳統節日】

2020-12-20 騰訊網

10月31日,四川綿陽市三臺縣,一位家長反對培訓機構舉辦萬聖節活動:「現在這種正能量的東西,它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該家長認為,應該多給孩子普及愛國知識。萬聖節過的像「過年」引起很多人的反思。

似乎在很多人的心中,洋節和傳統節日之間的競爭和衝突一直都在,甚至每每談及必有一場激烈的辯論要為此展開。

01

中國人為何過不起傳統節日了?

一切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節日的由來。

人類社會流傳下來的節日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積澱著這個民族的風俗生活傳承和演化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風俗也會不斷變異。但節日本身總是反映著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尤其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傳統節日,由於幾千年以來的文化沉澱,隨便一個小節日,都內涵豐富又深厚。

也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互相交融碰撞,產生的融合以及創新也更多。不同的節日經常會隨著不同的地域和不同家庭文化的理解不同,有不一樣的過節形式。

比如過元宵節,先不論在不同朝代賦予其不同的過節意義和活動內容,單就民俗方面的過節形式就能讓人眼花繚亂。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我們很容易想像,如果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想要稍微鄭重的,按照習俗準備一場這樣有氣氛的元宵節成本之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之深,準備工作之多,甚至連參與進來的人也不是現在一個家庭的規模可以承擔的。

所以,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從大的方面講,過去可能需要全村人集體準備的舞龍舞獅,扭秧歌等活動漸漸地從每村每戶參與,發展到我們常見的,在某省會城市開展的,靠商業贊助和政府倡導下的一場遠程報導式宣傳活動。

從小的層面說,每個家庭為準備節日所花費的耐心和精力,也隨著人們工作生活側重點的轉變,越來越希望節日形式更簡單些,佔用人們的時間更少些。

當然,單純從過節成本和方式方面討論有些淺。更多的原因其實可以追溯到很多節日本身的內涵上。

如春節(過年)這樣的重大節日,過去的一切活動內容都是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同時也脫離不了生產力低下,人們認知上偏封建迷信的事實本質。

因此,很多習俗活動也隨著生產力和人們理解認知上的升級,與時俱進,發生了改變。人們刪繁就簡,留下了春節必須回鄉顧親的傳統;人們禮尚往來,留下了過節親友間相互走訪的習俗。

其實從這個角度看,並不是我們「忘了本」丟了傳統節日的習俗,而是,我們更好的讓傳統節日最本質的,關於忠孝節義,講信修睦這樣的文化內涵,在現代生活的節奏裡更單純的適應和保留。

02

面對外來節日,我們當反思什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人越來越熱衷於參與國外傳來的一些有趣的節日,尤以聖誕節,萬聖節,情人節等最為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而年輕人之所以喜歡洋節日,不過在於,洋節日和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氣氛包裝起來有很好的商業基礎,節日內涵更簡單單調,能得到更多人一致的理解。

比如聖誕節,用聖誕樹裝點,小禮物花襪子等等就可以很快烘託節日氣氛。

這些節日的參與意義,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不過一場歡聚和娛樂,有點類似雲南潑水節,參與門檻低,活動氣氛好,因此很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歡,激發人們的參與感。

說到這裡,外來節日要不要過,怎麼過才合適?我們學國學的故事和智慧,也應該學習中華文化裡兼容並蓄的胸襟和創新能力。過「洋節」大可不必談及就上升到「不愛國」「負能量」這樣的高度。

任何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流傳都因其能表達人類最美好的願望和理想,尊重別人的傳統,弘揚繼承自己的文化,才是正理。

既然我們傳統節日習俗裡有些內容和外來節日相比參與門檻高,文化講究多,我們年輕人很難理解和遵循。那我們不但不要排斥外來節日,更應該「師夷長技以制夷」。

前幾年,韓國關於「端午」申遺的事情引起國人譁然。老祖宗的傳統節日竟然被外人保護的如此完整,首次鄭重的申請非遺名錄保護。

「尷尬」的是,繼韓國2005年「江陵端午祭」申遺後,時隔四年,2009年9月,「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裡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最終才成為我國首個申遺節日。

真正令人憂心的是,對申遺後知後覺的同時,社會各界對於傳統節日習俗搶救和保護的興趣,還遠不如開發利用的興趣高。

中國傳統節日的將來何去何從?是被保護髮揚,還是越來越淡化,最後被遺忘,現在正是關鍵時刻。

那些打著愛國旗號反對過洋節的人,請先倡導傳統節日的復興,只有自己的節日過得有規有矩又有趣,才能真正重新拾回「文化自豪感」,才不會擔心被外來節日衝擊。

別再讓元宵節只剩下青花瓷碗裡裝的幾顆元宵,別讓春節最後變成一家人的一次團圓飯,更別讓我們的傳統節日,僅僅變成一個無聊的假期...

03

結語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應該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繼承和創新。在此呼籲社會各界人士,傳統節日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改進」來的管用。不但要創新節慶方式,更好符合時代特徵,才能真正激活蘊藏在節日中的文化基因。

從而保護好傳統節日,為國人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本文由學國學網整理、撰寫,圖片來源於合規渠道。

相關焦點

  • 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洋節日知道就行!
    「洋節日」聖誕節的真正的起源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譯名為「基督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 洋節日在中國幼兒園生根發芽?萬聖節爭相模仿,傳統節日何去何從
    今天談論的這個問題似乎是老生常談,每年都談,但似乎討論的熱情也沒能阻擋洋節日在中國大地競相模仿,這不,萬聖節又來了,「幼兒園真的是逢洋節必過,就連國外的'鬼節'也不放過。小朋友們熱鬧一下就算了,還要家長陪著一起鬧騰。」合肥的一位家長抱怨道。
  • 當洋節來襲時,傳統節日會被洋節取代嗎?
    然而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洋節」走進中國人的生活,並漸漸「落地生根」,很多人認為過洋節是一種時尚的體現,漸漸的忽略、冷落了我們的傳統節日。 」        許多中國傳統節日的過法都和「吃」有關,而我們是否已將一些傳統節日變成了簡單的
  • 中國七夕節VS西方情人節!為何中國傳統節日氣氛越來越淡?
    七夕節起源於漢朝,現已被中國政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許多中國人似乎已經遺忘了代代相傳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然被取代的節日不僅僅只有如此,西方的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愚人節等等都相繼如一陣風從大洋彼岸吹來,而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正在一點點被淡忘。
  • 中國年輕人回歸傳統節日 洋節僅是狂歡的理由
    姜疆對傳統習俗的「懷舊」情緒並非偶然,參加聽證的另外兩名大學生同樣表達了回歸傳統的渴望。他們都表示,中國年味越來越淡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丟掉了傳統民俗,洋節、洋文化並不能滿足年輕人的內心需要。  洋節僅僅是個狂歡的理由  「在聖誕狂歡的氣氛下,我們會去跳跳舞、唱唱歌,但僅此而已。聖誕節或者情人節只是給自己一個狂歡的理由。」
  • 中國人不過洋節,我們只過中國傳統節日
    黃圩鎮中心學校利用周一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了「抵制洋節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思想教育。對於這個學校的做法我是贊成的,因為我們發現現在年輕人過於西方化,有崇洋媚外的心態,這對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是不利的。
  • 今天 我們如何弘揚中國傳統節日
    可是在繼承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現實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國人對於弘揚傳統文化,關注傳統節日的意識越來越淡薄,每逢過節,我們關注的並非傳統節日文化,而是各種節日美食。似乎我們的節日總與吃相關聯: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傳統節日變成了美食節,過節變成了聚餐,吃了飯,節便算過完了。
  • 為什麼端午等傳統節日遇冷而西方洋節日火熱受追捧?
    其實不止是端午節,不少傳統節日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紛紛在西方等洋節日的凌厲攻勢下敗下陣來!這種看似一邊倒的態勢讓很多人大驚失色,紛紛感嘆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喪失,我們仿佛遭到了西方的文化入侵!百度洋節日的時候,竟然有篇排名頗靠前的文章扯到了仇恨,真的不明白為何這麼偏激,真的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過外國節日!」
    最近青島地鐵上發生了這樣一個事件,10月31日萬聖節前夜,青島地鐵上一位大叔對兩位化萬聖節妝的年輕人進行辱罵:「是中國人的恥辱」。當事男生回應,他們是一男一女,並非傳言中的兩個女生,也不是原視頻中的兩個「紅衣女鬼」。大叔尾隨他們到最後一節車廂,聽到他是男生,隨後就開始辱罵。
  • 今日爆點,中國應不應該過聖誕節,和傳統節日開啟互懟模式!
    現如今,很毫不誇張地說,只要你願意,大部分中國人都能過,還不只過一個,一連串的「洋節」都能過。比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這可以說明,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起源於基督教,2018年的聖誕老人,似乎換了一副模樣 ,一樣的紅帽子、一樣的白鬍子,一個在你襪子裡放禮物的白鬍子老爺爺第一次有了個名字——鰲拜。
  • 洋節到底該不該過?(聖誕、萬聖節)畢竟只是在節日裡玩一玩
    聖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對於西方來說,聖誕節就像我們的春節一樣重要,他們有聖誕樹,家中長輩會扮成聖誕老人,在晚上偷偷給孩子的聖誕襪裡塞禮物,給孩子們驚喜。阿喵今天想要討論一下該不該過洋節。有人會說,只是一個節日,有什麼不能過?是啊!只是一個節日。在西方節日傳入中國時,中國並沒有現在這麼強大,一些人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過了洋節就和其他中國人不一樣,認為洋節是高雅的象徵,認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土裡土氣,不屑於過中國節日。
  • 傳統節日故事書
    我們的節日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現在很多孩子愛過洋節,原因不在孩子,其實是家長沒有教。現在很多傳統節日的知識,家長其實都不太清楚。比如當孩子問起:「媽媽,過年為啥叫『過年』?為什麼二月二之前不能剪頭髮?」或許很多家長都答不上來。
  • 對于洋節日,誰愛過誰過
    聖誕節到了,對於這些洋節,過還是不過,以佬哥來看,和我們沒有一毛錢關係!誰愛過誰過吧。明天是聖誕節,這個節日起源於基督教聖子耶穌的誕辰,是教徒們的節日,跟中國的傳統節日無關,至少和不信基督教的人無關。所以,平安夜否大餐,是否狂歡,是否出去消費,誰願意過誰過,和佬哥無關。聖誕節何時傳入中國,並大規模興起,不得而知,反正是在改革開放後。開放了就會有西洋東西進來,改革了,就會被商家利用,於是把所有的節日變為購物節和消費節。洋節是被利用最多,也是最被年青人所接受的。最近又聽說限制和抵制過洋節了,貌似也無必要。
  • 萬聖節是什麼節 西方的傳統節日了解一下
    萬聖節是什麼節 西方的傳統節日了解一下時間:2018-10-23 20:0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萬聖節是什麼節 西方的傳統節日了解一下 文章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萬聖節是什麼節,也向大家介紹了有哪些國家是要過萬聖節的,快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西方的傳統節日!
  • 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孩子們知道我們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愛國從小做起二年級語文下冊我們會接觸到《傳統節日》一課,不知道小朋友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節日呢?在學習完本節課後相信小朋友們都會知道我們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介紹
    中國最大民族應該是漢族無疑了;我國地區的壯族分布大多在廣西雲南那一帶,那麼大家對於壯族文化以及壯族地區的節日了解多少呢?接下來就由傳統節日來為大家解析少數民族的節日相關知識吧。  壯族節日是什麼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祭龍節),過小年(稱「男人節」,又稱「喊魂節」),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節,春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青蛙節)。此外,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
  • 中國人不應過萬聖節?理性分析如何對待傳統節日和洋節
    然而,細細觀察其實會發現,在我們身邊,傳統節日其實已經在漸行漸遠,也漸漸沒有了往日的氣氛和味道,反而,隨著外國文化的滲入,年輕一輩的青少年們更熱衷於在西方的節日這一天來進行慶祝,幾乎是全國性的。不過,在我看來,國內「洋節」的盛行也未必能持續太久,畢竟一開始接觸只圖個新鮮感,等新鮮期過了就不會那麼期待了。至于洋節退場,傳統節日是否能重新散發魅力,我覺得如果不能把新時代的元素和思想融入進去,傳統節日依舊會越走越遠。
  • 我們為什麼還在過傳統節日,這些文明價值你知道嗎?
    「我們的節日」成為當下數字文明大時代對中華傳統節日和節慶文化的統稱。當我們興高採烈地度假過節、享用節日美食的時候,您會不會產生一個問題:我們的節日究竟是怎麼來的?當除夕夜裡十二點鐘聲敲響的時候,您知道嗎,這是中國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授予的精確時間。那麼,北鬥星座及其相關的天文概念又起源於何時?
  • 過萬聖節就等於崇洋媚外,傳統節日被遺忘了嗎?
    最後,一年有365天,我們的法定節日有十六個,但是有假期的節日只有七個,那為什麼不多過幾個好玩的節日,讓我們在工作之餘放鬆一下呢?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可能看到這裡,有人會提出質疑,我華夏民族怎麼可能只有十幾個節日?當然不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包括一些紀念日什麼的加起來一共有八十多個,但是這八十多個你都知道嗎?
  • 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萬聖節到了,不過在說起西方的萬聖節之前,我想先提一下前些日子我們自己本土的「萬聖節」。前些天,大街上處處可見祭祀燒紙的人,可能有些人不明白,那是因為十月初一,是中國人祭祀祖宗的日子。十月初一,指農曆十月第一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