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今年過端午的氣氛不是很濃,打開朋友圈一看好多什麼上天台之類的!端午節好巧不巧碰到了世界盃,火熱的賽事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端午的氣氛,遇冷了!其實不止是端午節,不少傳統節日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紛紛在西方等洋節日的凌厲攻勢下敗下陣來!這種看似一邊倒的態勢讓很多人大驚失色,紛紛感嘆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喪失,我們仿佛遭到了西方的文化入侵!百度洋節日的時候,竟然有篇排名頗靠前的文章扯到了仇恨,真的不明白為何這麼偏激,真的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如果按照我們部分人的思維方式來看,西方是不是也應該為他們的傳統文化喪失痛心疾首呢?
什麼,西方節日現在如此火熱,都快要火遍全球了,明明他們的傳統文化強勢得很,你卻談喪失!?我不是在開玩笑!按照我們部分人的邏輯來看就是喪失了,例如聖誕節!如果本著保護傳統文化的目的,西方人應該過聖誕節?首先別扯什麼聖誕老人,那都是瞎扯淡!聖誕節就是為了紀念基督教的主耶穌在這一天誕生了,所以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一切與此無關的活動或者聖誕糟老頭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蔑視!正確的做法就是參加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這種教會的禮拜儀式,然後再進行報佳音的活動,唱聖歌,這才是西方傳統聖誕節文化的樣子!而現在主角換成了一個老頭,大人打著他的名號哄小孩,暗地裡給小孩送禮物,還殘留多少宗教的氣氛呢,是不是可以說喪失傳統節日的意義?
再比如萬聖節,傳統的西方萬聖節真的過得如此happy嗎?基督教之前,愛爾蘭的萬聖節是認為過去死去的靈魂會在這一天晚上來奪去活人的身體,藉此再生,活人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為了不讓死去的魂靈找到,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還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這明顯是恐懼的心理,貌似氣氛有點壓抑!
而基督宗教進入歐洲後,為了提醒基督徒抵制各種異教習俗帶來的信仰影響,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將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北部的「萬神廟」改為聖堂,舉行聖母及殉道諸聖的瞻禮,希望基督徒弟兄姐妹要紀念學習那些聖人聖女,心中裝著耶穌基督,繼續修行。多麼神聖莊重的節日,再看看如今西方這群人怎麼搞得,完全就是瞎鬧嘛!還剩幾分尊重,幾絲莊嚴,好好一個紀念基督的節日,玩壞了,整成一個大人和小孩「不知廉恥」的cosplay狂歡節,還有沒有王法?
你說面對傳統文化的如此嚴重的喪失和扭曲,西方人是不是該大聲疾呼?
不止西方節日,我們的節日也是在不斷變化中,除夕一開始就是為了嚇退被稱為年的怪物,端午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傳統節日不應該拘泥於傳統的形式和內容,應該與時俱進的創新,多一些包容,將一些好的內容和方式容納進去!現在流行的節日並不是西方某個國家獨有的,更像是全球化過程中,不斷改變,不斷有新的內容進入,來自全世界的人共同融合創新創造出來更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產物!
歷史的進程
傳統節日要包容創新才能經歷的住考驗,站在長遠的歷史來看,很多節日在變,很多節日已經消失,也有很多節日被創造了出來,這是歷史的進程!
洋節日更受歡迎真的完全是因為西方傳統強悍無比嗎?個人是不太認同這種觀點的,因為不是所有的西方傳統節日都那麼受歡迎!復活節,感恩節,狂歡節過得人很多嗎?恐怕遠不如聖誕節和情人節吧!這些節日和傳統的端午節等比起來好像也是不禁打吧!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可以說是一個自由競爭的節日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節日更能生存!這個市場競爭還非常激烈,就算剛需愛情節日太多類似的也難免優勝劣汰,例如情人節就有好多個黑色情人節,銀色情人節,綠色情人節,白色情人節,真正大魚大肉的還是2月14號這一天,剩下的那幾個都在喝西北風!現在我國網名自己創造了一個情人節,定在每年的5月20日和5月21日,雖然是後起之秀,但是混得還是風生水起嘛!這可以算是文化創新嗎?「520」和「521」的諧音都是「我愛你」,漢字讀音獨有,其他國家不適用。
如果你能夠心平氣和看待,細心的你就會發現,基本上大熱的節日都是有規律的,背後有著兩個主題——愛情和友誼!
情人節,七夕就不用說了,在我國聖誕現在更多是一個愛情節日,並不是西方的那種家庭主題!萬聖節,愚人節,偏友誼多一些,更像是一圈好友之間的互動party!
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不是崇洋媚外,不是文化入侵,而是歷史的進程!
傳統節日是基於農業社會創造的,過節的時期一般是農閒期間居多,漫長的冬至,播種後到收貨期間的等待期!就拿端午節來說吧,傳統過節的方式是吃粽子,賽龍舟,以前農村地區氛圍還是很強的!那個時候的生活方式場所比較固定,人也流動得少,村與村之間挨得近,村民之間互相幫忙,依賴彼此,而村子之間雖然存在合作但競爭更大一些,而賽龍舟這種競爭和合作的方式很符合人們的生活狀態!
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後,我們逐漸從農業社會轉向了工業社會,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固定了,流動頻繁!村與村的關係基本瓦解了,更多的年輕人進入到城市,在城市中重新認識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很多年輕人被迫和家庭分離,離開父母來到陌生的城市!在城市中生活,相比於以前的農村,缺乏安全感和陌生感更強烈,而人是強烈偏向於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群的,但城市中能夠在常常陪在身邊的是愛人,能夠時不時聚一聚的是朋友!不是不愛,而是這種慰藉這種相聚,遠在千裡的父母給不了!在陌生的城市,真正能每天陪伴左右其實還是愛人,朋友再好也有各自需要處理的事情。所以年輕人對愛情這種需求強於友情,可能也強於親情!這也是為什麼愛情的節日最熱,甚至變成了「奢侈品」!
有些節日也會隨著社會的變法而消失,有些節日內容和形式也會大變!這不是過錯,反而是社會進步了,社會發展了!
比如說重陽節,重陽節的習俗是登高!登高在古代其實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現在不是流行一句話: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古代不僅車馬很慢,而且條件惡劣,遠不如現在安全,路上有沒有山賊,登山的路有現在這麼好走嗎?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想要登山,就需要抱團了。大家固定在一個時間點,一起去爬山看看,互相也有個照顧更安全,而現在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比較輕鬆自如的一個人去旅遊去爬山,不在局限於某個時間點了!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把它看成傳統文化喪失反而有點無稽之談!
再比如春節,以前大家的生活水平比較低,平時哪能消費得起大魚大肉,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大家才能奢侈一把,穿上新衣服,互相之間串門吃喝,享受豐盛的食物!如今人們生活水平很高了,想買新衣服隨時可以買,想吃好吃的,餐館,餐廳都能提供,自己也消費得起!對於大魚大肉這種物質方面的需求就減弱了,轉向追求精神方面,現在很多人過年期間會選擇和家人親戚一起出國旅遊!在我看來這不是傳統文化喪失,反而是件高興的事情!在以後的歷史上會如何看待?短短幾十年就讓人們從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變成了豐衣足食追求精神文明,這難道不是一段值得書寫的歷史嗎?
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只要符合人們現在的需求,符合現在的生活方式,一樣可以火熱,而不在於它屬於西方還是傳統節日,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七夕了!
那麼傳統關於家庭或者親情主題的節日就會持續遇冷嗎?個人覺得不用過分擔心,目前我國還處於城市化的進程中,如果城市化順利完成,大家又重新回到了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熱情會高漲起來,當然過節的方式和內容不會再像古代那樣了!
這不是我無端的猜測,是有一定的事實基礎的!據調查,人們對於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存在年齡上的差異,30歲以上的人對傳統節日的熱愛要遠高於年輕人!有人說這是因為年齡大了之後會更成熟,更保守,自然偏愛傳統文化,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30歲以上的人多數已經結婚了,組建了家庭,自然有了基礎,而傳統節日多數偏重於家庭親情這個主題!
我們來預測一下下面幾個節日的未來趨勢吧!他們會更受歡迎還是遇冷?
重陽節,元宵節,七夕,三個節日,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