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聖誕節,當時恭親王奕欣主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文化,從此便有人開始流行「過洋節」。中國第一次過「洋節」是在清朝。舉辦舞會、開party等形式盛行。但僅限於只有王公貴族和部分官員,且一定要請外國人到場。如李鴻章、慈禧等人都舉辦過洋人的舞會。這個時候,因為列強欺壓,過「洋節」或多或少有無奈之舉。
民國時期,比清朝要好很多,一些軍閥、商人、政府要員等會在家裡過「洋節」。當然,一次「過節」的花費普通人家完全承擔不起。我們知道的徐志摩、胡適等人都經常過。雖然是中西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當時也有人認為是崇洋媚外。
解放後,還有沒有過「洋節」的說法?這段歷史真不好說,也說不出個真實情況。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曾經有段時間會一起慶祝上面老大哥的節日。因彼此為老鐵,過了也不扎心。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初現文化衝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受「洋節」。現如今,很毫不誇張地說,只要你願意,大部分中國人都能過,還不只過一個,一連串的「洋節」都能過。比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這可以說明,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起源於基督教,2018年的聖誕老人,似乎換了一副模樣 ,一樣的紅帽子、一樣的白鬍子,一個在你襪子裡放禮物的白鬍子老爺爺第一次有了個名字——鰲拜。英文名:All Buy。不禁想提一個問題:假設我們不過洋節會出問題嗎?我心裡想,不過洋節又能咋樣?老百姓的日子還不是一天天照樣過?過了洋節也不會長十斤肉,不過也不會暴瘦十斤嘛!可又深入一箱想,忽然意識到不對,抵制了洋節絕對會出大問題,而且後果會很嚴重。這嚴重的後果,我們每個人都承受不起。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起源於基督教,2018年的聖誕老人,似乎換了一副模樣 ,一樣的紅帽子、一樣的白鬍子,一個在你襪子裡放禮物的白鬍子老爺爺第一次有了個名字——鰲拜。英文名:All Buy。
不禁想提一個問題:假設我們不過洋節會出問題嗎?我心裡想,不過洋節又能咋樣?老百姓的日子還不是一天天照樣過?過了洋節也不會長十斤肉,不過也不會暴瘦十斤嘛!可又深入一箱想,忽然意識到不對,抵制了洋節絕對會出大問題,而且後果會很嚴重。這嚴重的後果,我們每個人都承受不起。
不禁想提一個問題:假設我們不過洋節會出問題嗎?我心裡想,不過洋節又能咋樣?老百姓的日子還不是一天天照樣過?過了洋節也不會長十斤肉,不過也不會暴瘦十斤嘛!可又深入一箱想,忽然意識到不對,抵制了洋節絕對會出大問題,而且後果會很嚴重。這嚴重的後果,我們每個人都承受不起。
二:在抵制洋節之前,你首先需要知道一個問題,節日的意義是什麼?其實,不管是傳統節日,還是洋節日,大體上都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儀式化、符號化表達,是約定俗成的,體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一大堆;洋節也不少,有聖誕節、感恩節、元旦、父親節和母親節等一大堆。這些日子,在老百姓眼裡其實都差不多,無非是找個由頭家人朋友吃吃聚聚。唯一的區別是傳統節日誕生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更講究團圓而已。
你捍衛民族文化當然沒啥問題,強調文化自信也不是啥大事,可你非要從中嚴格區分中西雙方、傳統節日與洋節日,就是你的不對了。一刀切的強行抵制,恰恰是你敏感得過了頭的文化不自信,只能說是文化的無知。
三:有朋友說,抵制洋節日除了拉低智商,讓商家少賺點錢外,好像也沒啥大不了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洋節日是建立在公曆基礎上的,你抵制了洋節日,要不要抵制元旦?那是新一年的開始啊,咱說不過就不過了?在進一步,你要不要抵制公曆?什麼,你說公曆沒問題,和西洋宗教無關?那可大錯特錯了,公曆是天主教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1582年頒布的,根正苗紅的宗教屬性啊!
還有還有,你要不要過周六周日?那可是最地道的宗教日子啊!公曆你要用,元旦你要過,周六周日你也不想丟,那你的抵制洋節日究竟還剩了啥?
還有還有,你要不要過周六周日?那可是最地道的宗教日子啊!公曆你要用,元旦你要過,周六周日你也不想丟,那你的抵制洋節日究竟還剩了啥?
四你說,公曆索性也不要了,咱只過農曆行了吧?回到幹支紀年總可以了吧?遺憾的是,還是不行!你知道今天是啥日子?丁酉年壬子月丙戌日。看不懂吧,更看不懂的還有呢:中國的農曆本身就是奇葩的曆法,採取的是陰陽混合制——日子按太陰曆(陰曆),節氣按太陽曆(陽曆)。
四:你說,公曆索性也不要了,咱只過農曆行了吧?回到幹支紀年總可以了吧?遺憾的是,還是不行!你知道今天是啥日子?丁酉年壬子月丙戌日。看不懂吧,更看不懂的還有呢:中國的農曆本身就是奇葩的曆法,採取的是陰陽混合制——日子按太陰曆(陰曆),節氣按太陽曆(陽曆)。
比如,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大日子清明節吧,你能告訴我是農曆哪天嗎?你說不出,因為清明節不是用農曆計時,日子也不固定,而是每年公曆的4月4日或4月5日。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農曆也是舶來品:它是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在中國傳統曆法上改進的,史稱「時憲歷」。你瞧瞧,又和西洋宗教產生了聯繫,日子沒法過了。
五:你說,抵制洋節是強化傳統文化?這玩笑就更大了。傳統文化是怎麼消失的?是「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是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破四舊啊,是「我們善於打破舊世界」啊,和洋節日有毛線關係。 現在說保護傳統啦,你早幹啥去了?
六:真正的文化自信會害怕外來文明嗎?不會!比如,傳統節日裡的中元節。中元節本是道教祭祀地官大帝的日子(又是宗教啊),形成於南北朝的劉宋時期,可在那之前的西晉時期,佛教的《佛說盂蘭盆經》問世了。
中元節那天又是盂蘭盆節,可地官大帝赦罪解厄的神職,顯然是受佛教舶來文化的影響——「盂蘭」是梵語,是「倒懸」之意,「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意味著供奉可以解除亡人的倒懸之苦。在既有事物上不斷地層積附著,才是文明與節日的本來模樣嘛!
七:最後,我還想說點題外話。中國的政治生態歷來講究上行下效,「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嘛!從細腰到餓死差了老遠,上面可能只是說了1,經過下面人層層加碼,最後的結果就成了10。關鍵是你還沒處去講道理,因為吃瓜群眾們太弱,弱到沒法講道理。沒辦法,哪怕日子過不下去,我們也只能看著,看他們繼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