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書話生活
每個國家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比如中國的「春節」、「端午節」、「國慶節」,緬甸的「潑水節」,還有美國的感恩節、聖誕節、萬聖節。
按理說蘊含著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節日,應該是深受本國人民喜愛的,每當傳統節日都會有熱烈的慶祝活動,大到國家層面,小到個人家庭都會有一定的儀式或者活動。比如中國的元旦跨年活動、除夕全家歡聚,或者是中秋吃月餅賞月,端午的龍舟比賽。
然而,細細觀察其實會發現,在我們身邊,傳統節日其實已經在漸行漸遠,也漸漸沒有了往日的氣氛和味道,反而,隨著外國文化的滲入,年輕一輩的青少年們更熱衷於在西方的節日這一天來進行慶祝,幾乎是全國性的。
昨日就發生了這樣的一起事件:在四川綿陽市三臺縣,有家長斥責培訓機構帶著孩子們慶祝萬聖節,並聲稱教育機構應該多宣揚愛國思想,傳播愛國正能量。
對此,年長的人會更加支持家長的做法,而年輕一輩的人可能會更多地不反對或是支持培訓機構。
01傳統節日在慢慢變「淡」
即使是在自己身邊,這種經歷也並不鮮見。
記得幾年前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最讓人感到節日氣氛的其實不是傳統節日(當然國慶和春節這種還是不算,畢竟還是有特別令人期待的東西——假期),而是後來發展起來的節日。比如陽曆的跨年,上海的外灘,南京的玄武湖,還有許多景點,每逢跨年的時候,必定人滿為患,比肩繼踵的人群紛紛匯聚在此跨年;還有平安夜的時候,很多學生會早早地準備好蘋果去武漢最繁華的地段賣蘋果,而這個晚上外面的活動也不少。當然要說最受歡迎的節日,還少不了最多少男少女心心念念的情人節。
而我們最傳統的節日,像清明節,以前會每年去掃墓祭祖,在家做菜粑;端午村裡鄉裡會有賽龍舟,這都算得上是當地的一個盛事;元宵節正是吃元宵(通常其實吃的是湯圓)的時候,晚上家家門口掛著紅燈籠,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中秋節是團聚吃月餅的時候,能吃到蛋黃月餅是一種幸福;最後就是我們的春節了,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忙活起來,專門幹幾件事:第一是洗手洗臉,第二是貼春聯,第三是收壓歲錢,第四是吃年飯,飯桌上還會說幾句祝福的話,再然後就是初一的拜年,穿街走巷去拜年,鄉裡鄉親熱熱鬧鬧。
但明顯可見的,這些傳統節日的氣氛都在慢慢淡化,清明節的墓地變得越來越冷清,端午節的龍舟賽也逐漸取消,中秋節也許還會吃點月餅,但月餅早已不如開始那麼有味道了,就算是還依然堅挺的春節,雖然在大多數人眼中依然重要,但過春節的形式早已不同往日,很多地方的春節甚至和日常生活並無二致。
造成這種現象,既是文化的流失,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02為何傳統節日「淡」而洋節「濃」
在我看來,傳統節日的氛圍淡化,有多方面的原因。
1、「舊」的傳統文化和人的思想觀念的「新」之間的矛盾。
隨著社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提高,新一代青年的思維觀念普遍顯現出一個特點,那就是「新」,簡單來講就是「追求自由,隨性而行,反對因循守舊的東西」。
2020年五四青年節前夕,B站推出了一部由國家級一級演員何冰演講的青年宣言片《後浪》,雖然《後浪》的播出主要是作為B站的宣傳片來吸引廣大的青少年,但視頻中的很多東西,卻實際反映了現代年輕人的思想早已與過去千差萬別。其中有這樣一段演講詞
你們正在把傳統的 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 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 變成大眾的把民族的 變成世界的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 分享快樂的事業
這段演講中用幾個詞高度概括了現代年輕一輩的特點:現代、流行、大眾、世界。
是的,新一代的青年成長地太快,思想變得太「新」了,反應稍微遲鈍點的人,就會被他們遠遠地甩在身後,這個世界因為「新」青年的存在,變化地也特別快。就在不久前,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時代要拋棄你,連招呼都不打。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世界和思想的「日新月異」。
而發展傳承千年的傳統節日,或者再往大一點說就是文化風俗,某種程度上代表的就是過去、舊時代文化,積澱千百年的文化傳統,發展至今日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也沒有加入現代化的元素在其中,導致其本身的內容跟不上現代青年的思想更新。
他們更多地追求的是一種自由、開放、新鮮、刺激的文化,講究精神世界的薰陶和人文關懷的傳統節日文化風俗對於他們而言,顯得過於沉悶和乏味。試想,在這個科技當道的時代,誰還有心思去放著遊戲不玩視頻不看,去靜靜地掃墓或者布置節日的環境;山珍海味吃膩了的少年們,有多少還留戀著月餅元宵的味道;此起彼伏煙花爆炸聲再悅耳,也無法將他們從刺激的遊戲和話題不斷地娛樂新聞中拉出來。
而西方的節日發展的時間則短得多,也更「新」,相對地也更加貼合青年們的口味。比如著名的「聖誕節」,有會送孩子禮物並且裝到襪子裡的「聖誕老人」,還有掛滿彩燈和禮物的聖誕樹,從物質和感官層面就更加容易刺激到青少年們,引起他們的興趣。
還有另一大流行的節日——情人節,青年男女戀愛是個永遠熱度不減的話題,這在文明更加開放的西方極其常見,但在中國就相對保守,男女戀愛顯得很拘謹,有了個情人節,似乎給了他們一個更加寬闊的愛情空間,這也是情人節在中國大受歡迎的原因。
2、「新鮮」的外國文化的衝擊。
或許是咀嚼了太久本土的傳統文化,當國門被打開,「新鮮」的外國文化湧入的時候,國人就更加傾向於這些外來的文化了。
歷史上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中華民族經歷各種摧殘,遲滯不前甚至倒退,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軍事力量被外國甩在後面。這讓見識到洋人社會先進面貌的一些人對外國文化產生了極高的嚮往,紛紛以留洋為榮。
也是在那段時間,國內興起了一股「洋文化」之風。比如民國時的洋裝,許多富家子女或者留學過海外的青年男女都喜歡穿著新式的洋服,而不再穿傳統的旗袍,儘管不得不說,那時候穿上洋裝確實很驚豔。理性上來講,外國的很多文化更加現代,更加符合思想開放的年輕人的口味。
雖然隨著我國經濟科技實力的恢復,「崇洋」已經在慢慢成為過去式,但在今天,仍有很多地方的人以「海歸」為傲。
不過,在我看來,國內「洋節」的盛行也未必能持續太久,畢竟一開始接觸只圖個新鮮感,等新鮮期過了就不會那麼期待了。至于洋節退場,傳統節日是否能重新散發魅力,我覺得如果不能把新時代的元素和思想融入進去,傳統節日依舊會越走越遠。
3、生活過於「重而快節奏」
這個原因對於已經走出校門要考慮生活和工作的人來說,心中其實已然明了。
一方面是受工作發展所限制,另一方面受家庭地域影響。
無論是個人還是所在企業單位的成本在增加,被工作壓迫也就顯而易見,以往的朝九晚五早已不復存在,現在講的都是「996」、「997」,更別說節假日休假過節了,現在的節日有另一個名字叫「加班日」。我還跟同事開玩笑說「別說節假日要忙,就算是生孩子或者躺在醫院,估計也得把工作電腦帶到醫院去幹活」,這不是玩笑,而是某種程度上的現實。
然後就是地域限制,發達城市相對機會更多,小地方的人紛紛走出家鄉到大城市工作,山遙路遠,萬水千山。到了過節甚至過年的時候,為了省下一點路費,一年甚至幾年不回,更不用談慶祝節日了。長期的忙碌,即使偶爾有假期,也只會想著躺下來休息而不會想著去關注節日的慶祝。
整個社會都是如此走向,我們雖不能判定這種趨勢不好,但就本質而言,確實是對我們的生活質量還有傳統節日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03如何對待傳統節日
回到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這件事上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洋節和傳統節日?
在我看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走向世界就意味著要接受甚至是主動去了解異國文化,知己知彼更有利於發展;
2、同樣是民族的精粹,為什麼我們的後輩更喜歡外國的文化,外國的年輕人是否也更喜歡中國的文化;
3、一方面我們提倡保持民族文化裡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同樣提倡優秀的外來文化;
4、堅持立身之本的關鍵不在於隔絕一切外來的東西,而是穩固自己已有的東西,使得它不被外物所取代;
5、文化傳統不應當隨著社會發展被拋棄,但絕對需要跟著時代的腳步不斷革新進步,保持創新才是硬道理,因循守舊註定要被淘汰,千百年前的節日模式不可能一直被後輩的人喜歡。
改變創新是個艱難的過程,但也是個不可缺少的過程,生物尚且「適者生存」,文化同樣需要去適應世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