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好久不見啦!不知道你度過了一個怎樣的國慶長假呢?
我最近聽了一本很好的育兒書,「How toddlers thrive"(中文譯名是《以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長》)。作者克萊因教授從事幼兒教育研究20餘年,是美國知名的「toddler expert」。作者從2-5歲幼兒的心理和認知發育特點為家長分析孩子的視角,並從生活的各個方面舉例說明了為什麼出現「行為問題」,又如何去合理應對。書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也是我現在和娃相處時時刻提醒自己的話是Try learning to understand toddlers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by remembering you are the adult in charge.
記住你自己是個負責任的成年人,嘗試從幼兒的視角去理解他們。
我們平時習慣了從自己成年人角度的去理解孩子的行為,認為孩子哭鬧是因為不聽話、故意不配合。
但當我們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一些我們原來認為是「問題」的行為,可能恰恰是正常的,符合孩子當前發育階段的。真正需要作出改變的,是大人的認知。
比如3歲半的安娜,剛答應我不要在家裡的椅子上爬來爬去,因為很容易摔到地上(之前也摔過不止一次了),但很快又開始在爬。她不是故意要和我對著幹,也不是不怕疼,而是真的太想玩了。幼兒行為的特點是他們非常好奇,勇於探索,並且「活在當下」。在那一秒想玩的衝動勝過對摔倒的恐懼,以忘記了對媽媽做出的承諾。
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關於書裡幼兒睡眠問題的章節,也會結合我在實際操作中的一些經驗。
首先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是,每個孩子的睡眠需求都不一樣。不管你想讓孩子睡12小時不醒,或者想讓他晚上7點上床或者早上9點才起,都是大人的想法,並不是他的真實需求。
大部分幼兒一天的睡眠需求在10-13小時。我們只要保證他有足夠的睡眠時間,能在醒著的時候心情愉悅,充滿活力地玩耍和學習就ok。
回到標題中的問題,對大人來來說,睡覺是休息,是必要的生理需求。但是對幼兒來說,「睡覺是一次分離,並且是一天中最長的一次「。
分離是幼兒階段家長需要關注的重中之重,白天的分離也許是媽媽離開家去上班,是爸爸出差一周才回來。但孩子每天都一定會面臨一次的最難的分別,就是閉上眼睛去睡覺。
尤其在白天遇到一些情緒波動,或者非常疲倦時,離開爸爸媽媽去睡覺這件事顯得尤為艱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
家長們會感覺到,隨著寶寶一點點成長為幼兒,原來的一些睡眠問題比如夜奶可能有所好轉了,但孩子睡眠問題並不會因為長大而消失,甚至會因為成長出現新的問題。書裡作者提到的,在2-5歲孩子中比較常見的睡眠問題有
拖延:我們前面提到的分離焦慮就是睡覺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不想和爸爸媽媽分開,孩子們不願睡覺的另一個原因和大人一樣——貪玩。就像你明明知道很晚了但是捨不得放下手機,孩子們也是強打精神繼續high。不過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們知道時間,而幼兒的時間觀念非常差,他們真的不知道已經很晚了,也不知道自己因為過度疲倦到了崩潰的邊緣。
夜醒找人:夜裡找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和分離焦慮相關,尤其在過度疲勞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
噩夢:隨著孩子們的想像力更加豐富,記憶力也更好,噩夢開始變多。比如他們白天見到或者想到過什麼嚇人的東西,晚上也不知不覺會夢到,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幼兒並不能像大人一樣清楚地分清現實和想像的世界,所以噩夢對他們來說非常恐怖。
夜驚:對家長來說,孩子夜驚的表現類似噩夢,在睡覺時突然尖叫哭鬧好像很害怕。但其實夜驚時孩子處於非常深的睡眠之中,哪怕睜大眼睛看著你尖叫,他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此時大人的安慰也起不到作用。夜驚之後的孩子通常會在5-30分鐘後繼續安靜睡覺,大人只要保護好孩子不受傷即可,不用非要叫醒。
程序,程序,程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可能關注睡眠的媽媽經常聽到說要給小寶寶做好睡前程序。其實無論多大的孩子,甚至是大人,我們在建立健康的睡眠習慣時,第一個提到的就是固定的睡前程序。克萊因教授提到,不只是睡覺,程序對於幼兒的整個身心健康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每天的生活按照類似的結構去安排,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安全感,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不是用時間,而是用事件去記錄自己的生活。
舉個例子,在我們家每天晚上是6點吃飯,7點開始洗澡,7點半睡前故事,8點安排娃睡覺。但在3歲孩子的眼裡,就是吃飯後玩一會兒洗澡,洗澡後講睡前故事,講完故事唱晚安曲,唱完後睡覺。她不需要知道時間,也能預料到後面即將發生的每一件事。
每個家庭根據自己的習慣或者孩子年紀的不同,睡前程序也是不同的,但基本思想就是平靜、安撫,儘可能保持相同的順序。給孩子足夠的信號,做好去睡覺的心理準備,減少睡前的拖延和哭鬧。
有的家長會擔心有了程序是不是每天都必須一樣呢?如果某一天因為特殊原因沒辦法保持一致怎麼辦?
書中克萊因教授提到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為孩子保持程序,但偶爾有改變也不要緊。習慣程序的孩子安全感更強,也更容易適應變化。大人只要安撫好孩子,告訴他為什麼今天不一樣,以及什麼時候能恢復到原來的程序就可以了。
比如在國慶長假期間,很多家庭因為出行或者拜訪親友,生活難免和平時不同,不能按時進行睡前程序睡覺,那麼家長記住在節後儘快恢復原樣。
我想絕大部分家長的問題是,如果我都按照程序去做了,但娃就是不肯睡怎麼辦?讓他哭真的可以嗎?2-5歲的幼兒在自己入睡的能力上已經完全沒有問題,我們所面臨的一切睡眠問題,都和孩子的心理有關。「媽媽說講完故事就要睡覺了,但我如果就是不睡還要她陪我玩呢?」「如果夜裡使勁哭一哭,是不是就可以去大床上睡覺呢?」在孩子挑戰你的時候,家長如果稍有猶豫,或者因為讓孩子在夜裡大哭而自責,孩子就會趁機達到他的目的,然後繼續挑戰新的可能。
比如安娜就很喜歡在睡前問我,媽媽我能和你一起睡嗎?得到否定的答案後,有時候她會沮喪甚至大哭;但有時候很明顯就是隨便問問,問完就自己乖乖去睡覺了。
在這個年紀,孩子們一方面想呆在爸爸媽媽身邊永遠不分開;而另一方面,他們也在慢慢從小嬰兒變成一個獨立的人,想要知道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在書裡,克萊因教授也明確告訴家長們:讓孩子哭著入睡,不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任何傷害;要不要讓孩子哭泣,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態度。讓2-5歲的孩子獨自入睡,對於建立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以及保證家長和孩子的健康睡眠有著積極的作用。
「告訴孩子就算在夜裡哭泣,爸爸媽媽也依然愛你。雖然自己睡覺這件事很難,但是爸爸媽媽會陪你一起完成。「(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