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連接起歷史與現實 水上漂最多「漂」三五米

2020-12-23 搜狐網

  這裡出過大刀王五、燕子李三和霍元甲等風雲人物

  歷代武舉人武狀元頻出,如今境內習武人數仍高達數十萬

  本期關注理由

  中國功夫,在何處?這是我們在理解了它的現代演變,包括媒體傳播的傳奇以及現代體育的塑造後,去中國各處傳統武術之鄉尋找的起點——武術其實包括著一整套傳統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它比單純厲害與否更具價值。

  李小龍的功夫是真功夫,還是經過電影放大的中國傳奇?是與不是,任何答案都難免偏頗。

  電影放大了李小龍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國功夫「格鬥」能力,並形成全世界的影響力。這種傳播製造出的效應,尤其是中國功夫技擊能力的神奇,另一部代表電影是《少林寺》。實戰裡的中國功夫真的很厲害?這個問題由此困惑我們,爭論至今。

  一般研究者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武術稱為「軸心時代」。這個時候,中國武術已從各種軍事訓練中脫離,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技擊類」的本土體育項目。但「俠以武犯禁」才是中國皇權社會對武術的「基本」定論。政治層面的打壓,長期禁兵、禁武的社會政策,技擊功能始終受到擠壓,並未成為武術的主體價值。因此,按照中國體育大學武術學院副院長徐偉軍教授的說法,武學即以身體修為實現對道的追求。中國武術本質上是一種身體修為之道,招法套路只是手段和形式,目的在於實現人的和諧發展。即使明清為武術的鼎盛時期,就技擊技術而言,其實也並無神奇之處。

  西方的格鬥術,由古代奧林匹克的「混鬥」開始分化,逐漸向一元式的技擊類體育項目模式發展,形成了以「打」為主的「拳擊」運動;以「摔」為主的「摔跤」運動;以「劈、刺」為技術內容的「擊劍」運動。並由此進一步細化為「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佩劍」、「花劍」等子項目。而奧林匹克的現代振興,其基本脈絡亦復如此。

  中國武術百年來現代化改造之路,既是消解武術整體性的過程,亦是一條去文化之路。按照現代訓練學項群理論,「套路」和體操、跳水被劃入技能類難美項群,成為以追求難度和美感為目的的運動項目。而「散打」則和拳擊、柔道一類,被劃分入格鬥項群。一樣武術,兩種運動。這在體育項目中同樣極為罕見。

  傳媒特別是電影製造的中國功夫是神奇的,而且這個被製造出來的中國功夫,是極其符合現代體育對「格鬥」的基本定義:技擊。但是,中國武術的現實遭遇又是複雜的。用技擊來概括它,不僅不實,又是片面的。李小龍厲害與否,對他個人而言,這個問題或許容易回答;但將這一問題放諸中國武術整體來看,它其實還在現代化過程中尋找生存之道而已。文/李偉

  河北滄州,武術成為一粒粒種子,將散落在這塊歷史上戰事頻發、高手如林的邊緣之地的傳奇串連起來。在國家審定的129個拳種中,在滄州形成並廣為流傳的就佔52個,民間零散的功夫更加難以計數。這裡出現過「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等傳奇人物,也是霍元甲祖籍所在地。滄州在漫長的歲月裡,曾是南方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戰前線;鹽鹼地裡難產糧,皇權通過土地對農民的束縛較弱,人們從地裡熬出來的鹽,又是一部私鹽外運的對抗史;發配來充軍的失意之人、綠林好漢,形成了民間自發的超越簡單是非的道德觀。武術在這裡,既是保家衛國之術,也早已超越了單純技藝的承載,成為觀察地域歷史的另一隻眼……

  離民間很近

  74歲的姜國正是唐拳第六代傳人。記者採訪時,姜家的3個女兒都在場,身高都在1.6米左右,身段看起來與普通農婦沒有不同。然而姜老頭自豪地說,家裡4個兒子3個女兒都自小習武,幾個大漢也近不得身。

  冬日陽光照進他家3間半房的農家院落,牆上醒目處貼著張地圖,寫的卻是《南皮縣武術館校及拳種分布圖》,紅色圓點代表拳種,紅三角表示武館,整個縣所轄的每個區域,被畫得密密麻麻,「南場唐拳」、「八極拳霍氏武館」、「烏馬營武館」、「葉三撥唐拳」、「賈九撥唐拳」……

  滄州習武之風的興盛,從姜國正老家所在的老家西唐家務村就可見一斑。自爺爺姜貴練武收徒開始,老房子直到今天,姜國正的二女兒姜華芳每天晚上仍舊給村子裡的人教武,一家四代人100多年,除了「文革」,其他時期從無間斷。滄州人功夫被叫做「把式」,把習武的院子稱為「把式房」,把式房多設在師傅居住地,人們從師習武。把式房一般選用2~3間華北民用住房,內置練力石鎖、石砘等器具,牆邊設兵器架,上置各種長短器械。

  姜國正告訴記者,2400多人的村子裡,60歲以下的人全部跟著他練過武。鄉下學武沒有收錢的習俗,「重義輕利」。過去習武之人如果相約比武,在這裡叫做「掛棍」。現在每年大年初一的下午,仍舊是村裡人的比武日。姜國正習武幾十年沒有中斷過,即使在「文革」中,「拿把掃帚也能當刀使」。

  滄州市體育局武術節組委會主任劉永福說,中國傳統武術在地理上有三大板塊,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其中莆田和登封都依託於南北少林的宗教場所和習俗,唯有滄州的武術與宗教毫無關聯,藏於民間,講究實戰,大開大合,彪悍,重於技擊。漢代時,滄州武術習練已成朝廷之患,漢宣帝時期龔遂就任郡守時,希望通過疏導遏制此地習武之風,鼓勵人們「賣刀買犢,賣劍買牛」。明清兩朝封建武科,滄州曾出武舉以上者近2000名。僅滄州南皮一縣,有清一代就出武舉104人,武進士10人,並出武狀元1名。

  1986年,姜國正被南皮縣體育局聘為武術教練,他騎自行車在南皮各地調查了40天,走訪了360多個村莊,發現有習武之人的村莊佔到270多個,老師學員加起來有3000多人,有資歷的拳師80多人。習武人數按照當時全縣32萬人口來說,達到了1%;而根據專門從民俗學的角度研究過滄州武術的煙臺大學老師劉漢傑統計,今天滄州境內習武者數十萬人,武術人口所佔比例高達40.02%。。

  傳奇人物層出

  滄州武林傳奇性的人物非常多,可以編成一本厚厚的武術風雲錄。廣為人知的「大刀王五」王正誼即是滄州人,因個人經歷與戊戌變法等歷史事件相交織,成為京師名俠,他為徒弟譚嗣同劫法場,後又因義和團運動被殺害,同為滄州老鄉的霍元甲為之冒死收屍,他在北京珠市口開的源順鏢局也成為一個傳奇。

  但是在滄州本地,「大刀王五」並沒有過多被人提及,因為在當地人看來,類似人物難以勝數。王正誼的師傅是雙刀李鳳崗,滄州回族人,當年王正誼為了學武,多次懇求後改信回教,得到真傳。而李鳳崗的叔父李冠銘,也是滄州身懷絕技之人,「有奇力、性負氣」,李冠銘、李鳳崗、李慶臨等三代的「成興鏢局」幾乎從未失過鏢。據說因為有鏢客從門前喊鏢經過,李冠銘騎馬飛奔,見到石坊,一手抓住石坊,另一隻手夾著馬躍起,馬跳嘶而不能動彈,押鏢之人大駭。所謂「鏢不喊滄」的說法便來源於此,它說明滄州武林高手太多,以後經過此地的鏢局不敢造次,只能乖乖收起鏢旗,停止喊鏢,以示對此地高手的尊重。

  在這裡每提起一個拳種,都會牽起一段具體歷史。唐拳據說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霸所創,後來一個自稱「闖王」李自成後人的李天祥,流落南皮,於大地主侯家教武,在明末清初將唐拳在此傳播開來。說起姜國正的功夫,則要從義和團運動講起,滄州當年迅速發展成為華北義和團運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姜國正的爺爺姜貴,曾是南皮縣「七大武林高手」之一。他曾在義和團當過教頭,義和團運動失敗後,他繼續在家授拳。

  唐拳以拳為本,其基本功包括腿功、腰功、臂功、樁功、平衡、跳躍、旋轉、跌扑、滾翻、衝推、彈踢。器械有六合單刀、雁翎單刀、三合劍、八仙劍、鍾馗劍、梨花槍、春秋大刀、八卦雙錘、八卦劍、八卦槍、八卦單刀、八卦雙刀、太師鞭、二郎棍等,樸實無華,快速有力。

  姜貴身高1.8米多,身強體壯,擅長舞一把125斤重的純鐵長杆大刀,人稱「百步得勝」。使用大刀、戟、長槍的人一般都需力大之人。姜國正的個子只有1.7米出頭,因此更善於舞劍,他會三趟劍,呂洞賓的九宮純陽劍、三合劍與鍾馗劍,姜國正說自己的特點是「身形好,腰、眼、手的靈活配合,舞劍能夠變化無窮」,在對抗中「一力降十會,以巧破千斤」。

  離神話很遠

  從前練功,基本靠口傳身授,師徒之間的私密交流,不會形成大眾記憶,因此增加了習武之人的神秘性。記者發現滄州武術的一大特點,就是練武之人一再強調武術沒有任何神秘可言,經年累月苦學苦練而已。身體條件和悟性好的人,容易勝人一籌。既然人人都能練兩手,一般人對武術的辨識度非常高,過於神奇的傳說也就失去了傳播的基礎。姜國正說那些手指鑽磚頭、隔空打牛是不可能,無非是賣藝吃飯,行內叫做「託活兒」。他聽老人們說過「水上漂」,不過水上只是三五米的距離,練過功夫的人靠著速度和慣性而已。

  姜國正說自己能練到的極致,如果非要和「神奇」沾上邊,也就是腰上綁上五圈鐵絲,他能用力氣將之崩斷,也能用手臂將粗鐵棍打彎。「全身只有三個地方能受得起鐵棍的力氣,前手臂、小腿外側和肋部,多年來先用竹板打身上,再用木棍,然後才是鐵棍。」他聽爺爺說過,輕功分兩種:一種是飛簷走壁,一種是躥房越脊,都不適合身形高大的人。飛簷走壁躥房越脊,直著腿往上跳,膝蓋不能打彎,看能離地多高。一開始跳上3塊磚頭,練著練著跳上5塊磚頭。「如果你能腿直著跳上一個凳子,那麼你一旦彎腿借力,就能跳上5個凳子那麼高。」

  在姜國正看來,兩種人練武容易出成績,一種是仇深似海之人,為了報仇而學武,目標明確。另一種人家大業大,家裡能高薪聘請到最好的武師。

  談起武術世家的榮耀,姜國正提到1980年父親去世時,為父親趴靈的徒子徒孫有七八十人之眾,這在鄉間是莫大的榮耀。姜國正如今三代幾十口人當中,有5個人完全靠武術吃飯,在大學武術系或者是給幼兒園教武術。雖然武術已經失去了實戰的需要,但是姜國正說自己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資,街坊鄰裡尊稱他一句「老師」或「教練」,就是最大的滿足。

  郭家的故事

  在劉漢傑看來,滄州交通便利,過去曾是官府巨富走鏢的必經之地。而富人在此地非常沒有安全感,比如「民國十五六年匪氛最熾之際,有時十裡之間,一夜之內,連出綁案票案數起……」此地有句民謠是「楊三木,呂家橋,雁過也拔毛,爺們兒不在,娘們兒也不饒」。楊三木、呂家橋都是滄州有名的武術傳承村落,武術在此地緣於人們的生存需求。而因為戰爭饑荒等原因,「民」和所謂的「匪」之間是相互轉換的。

  而依靠武術走上外部世界,也成為一部分人的通達之路。80歲的郭瑞祥是全國首批武術九段,為武術的國家最高段位,他精通劈掛、通臂、苗刀。他向記者講起自己的父親郭長生的故事,郭長生人稱「郭燕子」,他身輕如燕,原先練劈掛拳,力氣大,現在滄州習武之人提起來,必定尊稱一聲「郭爺」。

  1916年郭長生進入直隸總督曹錕的武術營,遇到高手劉玉春。劉玉春當時已是聞名的「大把式」(武藝高強之人)。郭瑞祥說,劉玉春將通臂拳教給郭長生,使郭長生如虎添翼。1924年,郭長生成為曹錕的貼身保鏢。後來原西北軍高級將領張之江1927年創立了中央國術館,在前後20年中,滄州有20多名武術精英參與了國術館的武術教學與管理,郭長生被聘為武術教練,此外他還在民國政府外交部當武術教練。

  1928年中國舉辦全國性武術大賽,郭長生與其他15人一同獲得「最優勝者」。馮玉祥特地贈送郭長生龍泉寶劍一把。《大公報》曾形容他「出手不見手,人過一陣風」。郭瑞祥說,父親晚年讓自己寫書,將郭家功夫傳之於眾。郭瑞祥寫了10本武術專著,將郭家的苗刀和通臂拳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覺得自己功夫是不如父親的,那一代人靠這個吃飯,父親的天資也是極為重要的。」

  59歲的滄縣人大副主任、武協副主席王志海是郭瑞祥的學生,他12歲時拜肖玉峰為師學燕青拳,後來又向郭瑞祥學苗刀、劈掛、通臂,1998年開始練習陳氏太極拳。這也正是滄州武術的開放之處,除了第一位師傅「開門師」,還可以拜「過門師」,這樣習武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色,融會不同功夫的特點。郭瑞祥的另一個徒弟王春國也是練燕青拳出身的。現在王志海、王春國也有若干弟子,弟子入師門必須遞交「拜師帖」,傳統的禮數很大程度上得到保留。

  但是武術門派有許多微妙之處,特別是像滄州這樣幾十上百門派林立之地,「打徒弟就是打師父」,所以各個門派之間極少真正比武,因為一旦輸掉,關係到這個門派事關存亡的名聲。所以這些武林中人並未聽老人講過類似「華山論劍」那樣的比武大會,武林盟主也未曾在滄州出現過。

  吳家八極拳

  孟村是個縣城,在滄州市區東南處40多公裡,回族人口聚集,此地以八極拳聞名。65歲的吳連枝身形不算高大,卻極為厚實,是吳氏開門八極拳的傳承人。八極拳在滄州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乾隆曾說過「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它重於技擊,講究「挨、傍、擠、靠」,極為兇猛,出手就能傷人。

  日本商人前些年推出一款風靡全球的3D格鬥電子遊戲《VR戰士》,有15位虛擬人物,他們各自代表了東方或西方的一種真實武術流派,主角之一就是以吳連枝為原型的八極拳武師。製作者在吳連枝身上貼滿感應晶片,讓他打八極拳,製作出精確的動畫。吳連枝和他的八極拳,也在種種推廣中,在日本、韓國和歐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每年都要外出授徒。

  吳連枝的爺爺吳會清是個傳奇人物,孟村人說,吳會清曾一手夾著200多斤的泥塑菩薩,飛身安裝到兩層樓高的「魁星閣」。吳會清的故事屬於行俠仗義型,1893年砸了作威作福的滄州知府派駐孟村的巡檢署,躲到東北十來年;1931年,吳會清與漢族武術家強瑞清一起,聯合同道,騎驢穿行於滄縣、南皮、鹽山、慶雲等地,歷時近5年,認真查訪,續撰八極拳譜,傳於後世。

  吳連枝的父親吳秀峰武藝高超,一生授徒120多人,在天津曾開過7個武場,至今健在的弟子仍然不少。吳秀峰生來就是個聾子,被父親放棄教武,卻在12歲時顯露身手,吳會清發現聾兒出眾的天賦和習武決心,於是聯合吳氏幾位高手,專門教他武藝。吳會清為了訓練兒子,拿著長棍走在前面,吳秀峰拿著短棍跟隨在後。父親會突然回頭刺,吳秀峰躲避不及,腿上經常會被刺得流血。吳秀峰曾給吳連枝看滿腿的傷痕,功夫是苦練出來的。

  故事到了吳連枝這一代人,江湖規矩基本被法律秩序取代,他碰不到需要拼性命比輸贏的時候,習武成了延續歷史的一種責任。2007年,吳連枝在朋友的幫助下,開了個頗具規模的「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八極拳最古的「八極小架」由16個動作組成,又稱「十六式」,吳連枝讓人將自己打十六式的動作拍成照片,然後給投影到牆壁上,按照投影繪成了動作非常精準的圖畫。「對於武術,又怕失傳又怕洩密。」吳連枝對記者說,再保守恐怕武功真的要失傳,所以不管是日本人給他出書出碟,還是中央電視臺「武林大會」這樣的節目,只要能讓更多人知曉八極拳,他覺得都是有益的。

  無招無式才是真

  回族武術家胡云祥這樣介紹他的習武經歷:「那時沒有表,以點巴蘭香或安息香來計時,一支香按30分鐘計算,我劈橫叉(也叫蛤蟆叉)能劈5支香,右豎叉能劈4支香,左豎叉能劈3支香,左右虛步能蹲2支香,馬步能蹲3支香,倒立能立1支半香。」習武是個日積月累的辛勞活兒,劉漢傑說,所謂「三年一小成,六年一中成,十年才大成」,習武必須有超越常人的意志。今天滄州的年輕人會說,過去生活非常單調,習武是個愛好。現在吃喝玩樂那麼豐富,還有多少人守得寂寞,慢慢磨練好功夫呢?

  真正習練功夫,一套拳法的內容非常廣泛,既包括拳的套路,也有刀、長槍、花槍、劍等武器的套路。吳連枝說,武術套路就好比漢字的一筆一畫,必須學會了才能寫字。但是同樣的漢字,每個人寫出的文章卻千差萬別,水平迥異,這就是個人的苦練和悟性了。功夫練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體會到「有招有式都是假,無招無式才是真」的道路。

  滄縣的習武之人多次向記者提到,在過去生死相爭的實戰時刻,往往三五招決定勝負,不會像電影裡的武打場景那樣,先擺個亮相,然後旋轉幾圈,還屢次出現高抬腿,一出腿就打上十幾下的動作。實戰中基本不抬高腿,所謂「腿不過膝」,因為下盤是身體的根基,一旦抬腿過高容易失去平衡,不僅沒有進攻力,反而會被敵人乘虛而入。而且每一腳出去,靠的是腿部、腰部等不同部分集中起來的爆發力,不可能一腿打出去了,連續做出好幾個漂亮的動作。「我們看武術套路,覺得那些花哨的東西像舞蹈,好看不實用。武術的觀賞性和實用是一對矛盾體。」

  

(責任編輯:小邁)

相關焦點

  • 三分鐘漲知識系列:傳說中的「蜻蜓點水、水上漂」是怎麼樣煉成的
    只見視頻中間放著一盆水,小夥從右側輕輕一躍,雙腳空中踩了一下水盆裡的水,然後再跳起,穩穩落在水盆左側。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小夥卻沒落到水盆裡。「這動作也是絕了,沒誰了。如果牛頓看到這個視頻,估計棺材板都蓋不住了。是不是很神奇?下面就解開這個秘密。武俠中的輕功是的的確確存在的,類似於現實中的跑酷。
  • 人體水上漂 基本動作標準規範介紹
    利用自身氣平衡漂在水面鍛鍊五臟六腑,起到消耗脂肪,瘦身減肥,減少關節磨損等益處。可在30公分淡水中漂浮健身,漂浮時間數小時以上,同時能說話、唱歌、聊天,靜神養心,是良好的健身養生項目,更能水中救生。人體水上漂是人體水上漂健身操的基礎,練好基本功是尤為重要。分為水中氣平衡、靜漂、滑漂,花樣漂等。
  • 輕功水上漂,普通人真的能練成嗎?
    具體到金庸的武俠江湖,以輕功聞名於世的武林高手著實不少:擅長凌波微步的段譽、「草上飛」的青翼蝠王韋一笑、人稱「鐵掌水上漂」的裘千仞……  說起來,凌波微步和「草上飛」尚能理解,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跑得快嘛。  「水上漂」是個什麼操作?現實生活中,人類真能在水面上跑步嗎?
  • 水上漂重現江湖!物理老師列公式證實
    5月15日消息,所謂高手在民間,近日網上傳出失傳已久「水上漂」重現江湖,一時間引網友紛紛圍觀,震驚不已。原來,驢友「老姚_nz58D」無意間拍到的一張照片竟然在網上火了,因為照片中的男子只用一根毛竹,且不經任何加工,就能渡江而去。網友驚嘆之餘不禁質問,這不就是失傳多年的武林絕技「水上漂」嗎,這是真的嗎?
  • 這手機價格是8848五分之一 有離身報警和水上漂厚道多了
    8848設計的原理是利用一個加密優盾和手機進行連接,當手機離開優盾一定距離之後8848手機就會自動報警。這個設計雖然不錯,但是8848高昂的價格也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能夠承受的起。除了和8848相媲美的AGM H1安全鎖之外,AGM H1還可以安裝水漂配件。如果8848掉入水中,哪怕就算是IP68級防水設計也只能是保障手機在2米深的水中30分鐘正常工作。
  • 十八裡河中心小學科學實驗課《輕功水上漂》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龔豐碩 通訊員 王耀輝「同學們,你們知道武俠片裡面有一種武功叫輕功水上漂嗎?」。11月26日,管城區十八裡河中心小學科學老師王小麗在三年級班級裡的這個問題,讓同學們異常興奮。在王小麗老師的指導下,三年級的學生帶著求知慾開展了課後延時實驗課《輕功水上漂》。
  • 貴州女子上演「水上漂」靠一根竹子在水面行走,網友:真正的高手
    貴州女子上演「水上漂」靠一根竹子在水面行走,網友:真正的高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喜歡看武俠題材的小夥伴一定對一些武功相當熟悉,其中最讓人關注的莫過於草上飛水上漂,人人都想擁有的技能,只不過是電視虛構,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沒有人能夠做到
  • 不知道用七星漂還是立漂,看完這篇就知道了
    如果非要說七星漂明顯的缺點,有兩個,其一應該就是七星漂躺臥水面,長時間觀漂,脖頸不舒服。其二,七星漂的釣組打遠了看不見,別說十幾米的長竿,6.3米的竿長,看起來就頗為不便了,如果水面再起點風浪,那就望漂興嘆了。
  • 360°清涼、3km水上漂,浙江漂流好玩,還是杭州臨安涼源峽
    這裡西鄰安徽黃山、績溪,東靠杭州市區,車程僅需1.5H,就能感受「水上推背感」。眾多景區中,臨安涼源峽最為推崇,如果你感興趣,不妨來這一漂。一樓取票,二樓換衣,下樓領取安全裝備,集合登車,出發上遊起漂點。流程簡捷高效,尤其是漂完、渾身浸溼的遊客,在這可以免費喝上熱騰騰的薑茶,驅寒保暖。二樓的山景露臺非常不錯,空氣好,視野佳。途徑山路約5分鐘,即可到達上遊,一秒一景。還未到,左側峽谷山澗的漂流盛況,已然吸引了車上的目光,更令人興奮不已。
  • 盤點北京奧運十大蓋世神功:第一名水上漂
    且看分解:     第一位水上漂     絕技持有人:菲爾普斯     理由:     從雅典的六金,到世錦賽的七金,再到北京的八金,菲爾普斯施展「水上漂」神功,用一個個數字詮釋自己的偉大進步。就在他將一屆奧運會個人取得金牌的紀錄提升到八枚、將歷屆奧運金牌的總數提升到十四枚後,他面前留下的可供超越的紀錄實在屈指可數,整個奧林匹克歷史也隨著「神童」的歷史而越發光輝奪目。     「神童」已被媒體炒成了超人,他的身體,似乎是上帝專門為了遊泳而塑造的。這也難怪他的教練鮑勃-鮑曼會慨嘆: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創造的一屆奧運會獨得8金的紀錄,讓任何人都難以企及,包括菲爾普斯自己。
  • 正在閱讀:水上漂的手機你見過嗎?講真,歪果仁的腦洞有點大
    ▍COMET:防水的至高境界是「水上漂」  隨著機身材料、內部堆疊以及裝配工藝的進步,防水不再是日系手機的獨門絕技  COMET搭載4.7英寸FHD屏幕、前後1600萬像素攝像頭,配備驍龍810處理器、4GB RAM。等等,驍龍810?
  • 武俠小說裡的「水上漂」真的可以實現麼?科學家用實驗告訴你答案
    「水上漂」在動物界並不稀奇 「水上漂」經常出現在武俠小說當中,比如說: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有個反派叫做裘千仞,是一個絕頂高手,他的絕技就是「鐵掌水上飄」。
  • 現實版輕功水上漂!看書寫字練雜技,50歲大叔遊泳玩出新花樣
    記得小時候看《射鵰英雄傳》,最羨慕的武功就是輕功水上漂。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普通人想不藉助任何工具在水上健步如飛可以說是很難了。非要說想水上漂浮,最有名應該是死海,因其海鹽比重很大,不會遊泳的人都可以漂浮在上面。
  • 那吾克熱漂完整歌詞分享 歌曲漂是哪三語有什麼內涵
    昨晚播出中國新說唱六強搶位站中,那吾克熱一首漂炸翻全場,而這首歌曲也曾經在綜藝節目《中國好歌曲第二季》中炸翻全場,下面為大家帶來那吾克熱漂歌詞。  我和你們一樣  也來自遠方  做著普通的工作  在外漂泊思鄉  有多少人都希望  自己的生活能過的好一點  能改變自己的歷史  讓父母的壓力小一點  每逢過節的時候  少不了對父母的那份思念  不能回家  因為自己的夢想還沒有實現
  • 盛夏「漂」起來--福建頻道--人民網
    記者從我市10多家開展漂流的景區景點了解到,這些漂流點水域特色不盡相同,沿途的景致和漂流的體驗也各有千秋,除了常見的橡皮艇、竹筏漂流,還出現了高空玻璃漂流等新形式;既有挑戰刺激度五顆星的「勇士漂」,也有悠閒輕緩的「逍遙漂」,還有樂趣滿滿的「親子漂」等。   除了本市景區,記者還整理了省內較為知名的漂流點,收好這份攻略,這個夏天「浪」起來。
  • 農村人稱它為「水上漂」!你們那裡叫它什麼
    文/天眼觀河南(原創文章,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對於不少農村的孩子而言,一定會見過一種蟲子,它生活在水中,通常夏季在水塘裡、水田裡、溝渠裡都會見到它的身影,它能夠像蜘蛛一樣漂在水上,而且行動非常靈活,農村人通常稱它為「水上漂」,好但是卻又極少的人能夠說出它的名字。
  • 科技裝備讓你暢行海底:網紅水上漂氣墊實現「葛優癱」
    全面罩讓你水下能聊天 水上漂氣墊實現海裡「葛優癱」科技裝備加持 夏天暢行海底世界水下自由呼吸,和海龜合影……暑假來臨,海灘和海島是不少家庭首選的旅遊勝地。潛水攝影拍出半水面「雙拼」照夏天喜歡水上活動的攝影愛好者,肯定希望自己能給手機加個防水殼。這樣既可以用來拍水面上的活動,也可以拍水下景觀,甚至可以拍出一半水面、一半水底的雙拼照片,發在抖音上吸睛無數。
  • 美海軍版「B2」,60噸吃水不到1米堪比輕功水上漂,秒速30米狂飆
    它就是美方最新研製的M80「短劍」五體高速運輸艇。該艇造型極為奇特,乍眼看上去相當科幻,美媒無不自豪地誇耀其是「外星來客」。「短劍」採用5體船設計,船體與水面接觸面積大為縮小,60噸體格吃水深度僅0.91米。憑藉四組1675馬力的卡特彼勒柴油機和先進的噴水推進系統,「短劍」的速度最高可達到60節。相當於每分鐘行進1833米,一秒鐘就達30米,這已是極為了不起的成績。
  • 美女收徒教「輕功水上漂」,20塊錢包教包會,明白原理的人不多
    美女收徒教「輕功水上漂」,20塊錢包教包會,明白原理的人不多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歡迎收看本期內容,「輕功水上漂」是很多人在影視劇中見到的功夫,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使用輕功在水面上漂浮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但國外卻有一位美女公然
  • 現實版「輕功水上漂」,人踩在水上卻不會沉,這是什麼原理?
    「輕功水上漂」是武俠片裡才有的場景,怎知,在馬來西亞一個商場,一群人在一個奇怪的泳池上奔跑,又蹦又跳,這是「神功再世」了嗎?其實,這泳池裡的液體,並不是一般的水,而是一種介於固體和液體之間的物質——非牛頓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