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大概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而臥室,作為我們睡眠的主要場所,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智能家居的興起在慢慢的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臥室的智能化也已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的夢潔家紡最近就開了個創客大會,提到要聯合全球優秀創客共創智能臥室計劃。
適宜的溫度、柔和的燈光、蔥鬱的綠植……舒適的居室環境讓人愉悅。研究發現,舒適的居室環境不僅能令人快樂,更能預防疾病,增強體魄,而雜亂的居室環境會誘發數十種疾病,甚至癌症。一個最佳的居室應該是什麼樣?不妨參考以下6個標準。
室溫:20℃
研究發現,恆定的室溫對健康有重要的意義,20℃左右的室溫最讓人舒服。這個溫度有利於身體散發多餘的熱量,如果室溫超過25℃,人體就開始從外界吸收熱量,會有熱的感覺。若室溫超過35℃,人體汗腺就開始啟動,通過出汗散發體內熱量,會出現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頭昏腦脹、疲勞等不適的感覺。相反,當溫度在8℃~18℃時,人體會向外散熱;當室溫低於4℃,就會感到寒冷。
同時,20℃也是最佳睡眠溫度。室溫在24℃以上時,睡眠會變淺,睡眠中的身體動作和醒轉次數(醒來和翻身的次數)會增多。睡眠溫度在18℃以下,也不容易進入深睡眠。
溼度:40%
北方已經進入冬季供暖期,屋內溫暖的同時,也略顯乾燥。日本名古屋大學健康環境醫學系的研究發現,流感的多發與空氣溼度較低有密切關係。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和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表示,當室內空氣溼度低於40%的時候,灰塵、細菌等容易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同時容易誘發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不過,溼度太大也不利於健康,人們可能會感到噁心、食欲不振、煩躁、疲倦、頭暈等。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住在潮溼發黴的房間中,還會增加孩子患哮喘和溼疹等過敏性疾病的風險。在高溼度環境中,黴菌等也更容易滋生。
按照我國室內空氣標準,夏季室內溼度以40%~80%為宜,冬季應控制在30%~60%。老人和小孩適合的室內溼度為45%~50%,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適宜的室內溼度在40%~50%之間。我國南方地區夏季雨天室外溼氣重,應減少開窗時間;天氣晴好時,多開窗通風、散溼;衣櫃、櫥櫃中可放一些吸溼盒或乾燥劑。北方地區冬季空氣乾燥,可用加溼器,也可在室內灑些水或每天拖兩次地。需要注意的是,若使用加溼器最好用純淨水,而且要定期對機器清理消毒。
通風:每天保證半小時
生活中,室內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廢氣」:廚房、衛生間、垃圾桶中的垃圾,經過一夜就會產生空氣汙染;長期不清潔的地毯、不晾曬的被褥枕頭,極易滋生蟎蟲;書架和家具頂部的灰塵堆積過多,加重空氣中的汙染漂浮物……特別是北方進入供暖期後,很多人家裡都緊閉窗戶,怕冷氣進來。室內空氣流通不暢,不少人的身體抵抗力開始下降,頻繁被疾病「襲擊」。
通風換氣是改善室內空氣的有效方法。每天9時~11時、14時~15時是最佳換氣時間,可將廚房、浴室、客廳裡通風半小時。如果遇到霧霾,儘量少開窗通風,搭配使用空氣淨化器和加溼器。廚房應安裝淨化效果好的油煙機,儘量減少高油煙汙染的煎炒烹炸,更不要在室內吸菸。另外,每半個月或一個月定期除塵,降低空氣中的有害顆粒。還需要提醒的是,有些高層建築通風效果較差,開窗時間應相對延長。
燈光亮度:不超90%
大部分家庭在挑選和使用燈具時,只關注外觀、節能性和功率大小,往往忽視了燈具的照度、色溫大小等關乎健康照明環境的標準。
屋內燈具過多、過亮不但浪費資源,還會對眼球造成很大刺激,易引起情緒煩躁。家居中各空間功能不同,對光照強度的要求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客廳、書房、餐廳等空間的亮度要比臥室、廚房等空間強些,這樣比較符合人體作息規律。室內光線應儘量保持柔和、均勻、無炫目和陰影。可調光源的亮度最好控制在60%~80%,最大亮度別超過90%。
另外,從顏色上講,應該避免五顏六色的旋轉彩燈。客廳、書房、廚房中,起主要照明作用的大燈最好選擇冷色調,也就是白光的燈;臥室、衛生間、陽臺宜採用發黃光的暖色光源。局部照明時,應用遮光性好的檯燈,以阻擋這類光源所含的較多紅外線輻射。儘量少在牆上裝鏡子、玻璃等飾品。最後,不管辦公室還是家裡,儘量用白熾燈而不是日光燈。後者的紫外線和藍光會對皮膚及視網膜造成傷害。
綠植:10平米放兩盆
家中擺放綠色植物不僅能淨化空氣,增加含氧量,還能舒緩緊張情緒。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發現,在工作場合擺盆栽,更能提高員工的心理舒適感和企業的經營績效,也可降低員工跳槽的機率。
日照:每天至少2小時
陽光是生命的必要條件,研究發現,居室日照每天不應少於2小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中也規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標準為大寒日≥2小時,冬至日≥1小時,老年人居住的建築中,冬至日日照不應低於2小時。」採光好的房間,對心理和生理的影響都很大,特別是老人和孩子。兒童處於身體發育階段,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幫助他們身體裡合成鈣,強壯骨骼;老人大多存在骨質流失的問題,多曬太陽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骨質疏鬆症。
如果房間因朝向造成陰暗,可通過運用顏色,使房間變得寬敞明亮。客廳或臥室等經常活動的區域,應該把牆刷上淺藍色或薄荷綠等明快的亮色調,能讓房間變得開放寬敞。
人的一生大概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而臥室,作為我們睡眠的主要場所,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智能家居的興起在慢慢的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臥室的智能化也已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能床介紹
智能床利用4/5塊床板的組合形式,可任意調節床頭及床尾的高度,以最大程度地適應身體的曲線,帶來更加舒適的睡眠體驗。智能電動床開創了深度睡眠新時代。他不僅革命性的顛覆了傳統睡眠方式,還改變了過去由人去適應床墊的傳統,真正做到了讓床自動適應不同體型、不同睡姿的使用者。
No.1路福智能床
路福智能軟體床
調節角度:0-90°(上身),0-45度(下身)
床墊材料:全乳膠
床墊厚度:18cm
參考價格:77756元(折前,紡品全包)
路福智能軟體床
點評:這款智能床僅是外觀就相當搶眼,而且床架的收納功能非常強大,左右兩側各有三個美觀而隱蔽的收納箱。記者現場試用了這款智能床,睡感很柔軟,當上身和下身的角度都調到最大極限時,身體明顯感覺受到擠壓,將它的彎曲角度慢慢減小時,緊繃的身體又得到舒張,它就像一位瑜伽老師,帶著你進行伸縮運動,身體得到很好的放鬆。
No.2 MPE智能床
MPE智能床
調節角度:0-90°(上身),0-45度(下身)
床墊材料:全乳膠
床墊厚度:18cm
MPE智能床
床架:滑軌式無級變速升降系統
參考價格:65000元
點評:這款智能床在結構上就與其它同類產品有所不同。第一,它不是以排骨架來承託床墊進行升降調節,床架和床墊是一體的,可獨立成床;第二,一般的智能型大床都是由兩張智能小床拼在一起的,但這一款則是左右合一的。記者現場試用時,感覺這一款智能床,相較於今天推薦的第一款和第三款來說,睡感更加柔軟一些,在調節床進行不同角度的抬降時很安靜,聽不到噪音。
No.3 艾利斯特 智能按摩床
艾利斯特 智能按摩床
調節角度:0-90°(上身),0-45度(下身)
床墊材料:太空記憶棉
功能:氣囊按摩
參考價格:12800元
艾利斯特 智能按摩床
點評:本款智能床的床墊對應人體的肩部、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等部位配置了14個氣壓按摩氣囊,睡前可進行20分鐘的波浪式按摩,有助於緩解疲勞和失眠。局部配有振動按摩球,有三檔強度可供選擇。另外,在睡前,將床尾腳部上升至40°(或40°以內),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腿部浮腫,可以美化腿部線條。
No.4 慕思智能床
慕思智能床
調節角度:0-90°(上身),0-45度(下身)
床墊材料:全乳膠
床墊厚度:18cm
參考價格:67714元(含紡品)
慕思智能床
點評:這款智能床的床架外觀優雅氣派,格子狀的外套時尚而低調。排骨架在腰頸等部位上設置有碟狀調節小板,可以手動調節床的軟硬程度,讓床的每一個部位都來適應你的身體曲線。連線遙控平時用不到時可以掛在床側,取放方便。
總結:總的看來,智能臥室的想法是很好的,畢竟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但目前要普及開來依然任重道遠。由於其與智能家居息息相關,在目前智能家居發展緩慢,相對混亂的大環境下,搭建獨立的智能臥室生態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其終究離不開智能家居這個基礎,會受到相應制約。不過,我們還是希望,能有更多類似的參與者加入智能家居領域,進行創新和突破,這樣整個產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