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隨著最後一門地理學科考試結束,2020年北京中考正式落下帷幕。2020年北京中考試題,整體把握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人為本,依託中考評價體系,堅持體現時代背景與社會熱點,堅持考查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為核心的各學科學科素養,堅持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試題貼近學生生活,助力義務教育教學改革,體現積極向上的導向。
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組成部分,2020年的北京中考試題與研學旅行有哪些關聯和交集呢?讓我們一起解析中考真題,跟著試卷,開啟一次全新的研學旅行之旅吧!
01
物理
創新拓展,造就自由發展空間
物理科普閱讀題講述了計時工具的演變,展現了人類「時間文化」的進程,更彰顯出人類精益求精、不探索、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
圍繞時間這一話題,北京古觀象臺、鐘鼓樓等場所都記錄了古代觀象授時的各種神奇創造,學生可以近距離觀摩多種多樣的觀星、計時儀器,感受古代人民的無限勞動智慧與科學精神;除了觀天象,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可以報時、計時的小技巧,如小學語文課文裡的「花鐘」,當學生走進植物園、山地、森林等研學基地時,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走進現代天文館、天象臺、科普館等研學基地時,學生又能被人類改造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所震撼,科學重器的背後呈現出的不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大國的自信。
02
語文
放眼未來,緊貼「生態文明建設」主題
2020年是北京市打響碧水攻堅戰取得初步成果的一年。目前,北京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基礎運用部分與市政工作緊密結合,在考查學生基本素養的同時,體現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
語文基礎運用題以「水」為主題,選取文徵明的詩歌即描繪出了歷史傳承的京華水韻畫卷,又延伸出了面向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
圍繞這一主題,學生可以走進頤和園、圓明園等集中體現了「營山造水」建築藝術的文物古蹟,感受古人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渾然天成的智慧結晶;也可以走進郭守敬紀念館、京杭大運河等水利工程科普場所,了解老北京的水利工程與自然環境的關聯;還可以走進科技館等科技科普基地,了解水利工程背後的科學原理與科技製造,感受科技的力量。
03
英語
生態文明+人工智慧,開啟未來無限可能
英語科目的一道閱讀題講述了一個12歲小女孩的發明創造。
當我們在海灘邊散步時,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美麗的貝殼和海螺,還是飛翔的海鷗、翻騰的海浪?文章中的主人公Anna看到的是破壞海洋環境的「塑料垃圾」,並由此開啟了她的科學發明之路——一個能夠探測海洋塑料垃圾的智慧機器人。和很多科學家的故事一樣,Anna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發明源於對生活的體驗和思考,所以我們的學生也需要走進生活,並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
04
英語
行萬裡路,研讀天地之書
新課標全國卷Ⅲ語文高考作文題引用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引發學生對學與做、知與行的思考;北京卷中考英語題引用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告訴學生只有積累,才能達成目標,實現夢想。
不管是讀書還是旅行,都是一種積累。讀書,更多的是知識的積累;旅行,更多的是閱歷的積累。正如一位同學在參加研學旅行後所寫:書是案頭的山水,山水是天地之書。研學旅行,便是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走進社會,研讀世間最為廣闊的天地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