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大地新綠,正是賞春踏青的大好時節。
不少中小學的研學旅行正在火熱籌劃中。據了解,許多學校把研學旅行包給旅行社,景點由旅行社選,路線由旅行社定,對於研學大多是要求學生要認真觀察、作好記錄,回校後上交遊記或心得而已。
如此研學旅行,只不過是春遊的升級版,算不上真正意義的研學旅行。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不難看出,研學旅行的目的性、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要義相吻合,旨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自主構建和提升,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的校外延伸,學習和研究才是目的,旅行不過是學和研的方法和手段。因此,研學旅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春遊、秋遊,也不是把學校課堂機械地搬到校外,而是一門融所有學科探究活動為一體的高綜合性實踐課程。
開展研學旅行,使學生行有所學、研有所獲,最起碼要實現這幾點:
選準基地研學旅行是學生到校外去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所去的地方一定要有學習的價值,必須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探究的欲望,方便學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索研究。因此,研學旅行的目的地要與學生所學的知識密切關聯,有探究點、研究面,讓學生運用校內和課內所學知識展開探索與研究,得出有價值、有意義的結論。
要有教材研學旅行既然是一門課程,就要制定出相應的課程標準,編寫出一套目標明確、內容豐富、與研學基地路線等融合統一、操作性強的研學旅行教材,為學生探究提供可視、可觸的切入點,為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參考和借鑑,不要讓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摸著石頭過河」,淪為一種空洞的形式。
師資力量對學生來講,研學旅行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學什麼、如何學、研什麼、怎樣研等單靠學生自己摸索顯然會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如果只是把學生交給導遊,那麼就根本無法實現學研的目的。導遊不是導師,他們的任務只是對景觀進行簡單、客觀的介紹,無法將學生引入研探的殿堂。對普通老師而言,邊旅邊學,邊行邊研的教學模式也是新事物。因而,研學旅行要達到預期目標就要先行培訓一批研學旅行指導教師,讓他們掌握研學旅行這種新課的新上法,摸索出一套引領學生發現、探索、研究的行之有效的探研模式。
資金保障各地政府要在基地建設、車輛出行等方面給研學旅行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比如貧困學生,在交通和生活方面的費用上是不足的,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圓滿地完成研學旅行課程的學習,做到一個學生不能少。
考核機制研學旅行不是簡單的春秋遊,不能只讓學生交一篇遊記或心得就算合格。要建立健全對學校、教師、學生的評價考核機制,特別是對學生研學旅行的參與情況、研旅表現、研究情況、研究結果、素養提升等方面,在量和質上都要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考量和評估,記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檔案,作為考核評定、升學評優的參考依據。
文章來源丨時間號:小天使的成長
統籌丨郭新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