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原子內部真的是一片虛空嗎?

2021-03-01 微觀塵宇

近日讀到一篇分析原子內部結構文章,它從原子中巨大的空間說起,談到質子、中子,又談到夸克和玻色子,最後談到弦,得出的結論是原子中本來空空如也,並且咱們整個世界都是由一維的「弦」及能量構成,給人一種世界虛無的玄幻印象。

今天我們也來解剖原子,看看世界到底是物質的呢,還是虛幻的?

(溫馨提醒:本文約3400字,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時間。你可以選擇看大標題、粗體要點和文末結論部分來了解。)

原子很空

前幾天在寫一篇關於原子的文章時,我用了下面這張圖來形容原子內部的空間:

如果將原子比作體育場,原子核與電子的位置

當我們將一個原子放大到體育場的大小,電子會處在看臺的位置,這時候原子核在哪裡?圖片中黃色箭頭指向草坪,原子核有草坪那麼大嗎?並不是,原子核太小了,在體育場裡它只有綠豆那麼大,所以我們沒辦法在圖中把它標出來。我們能在看臺上找到電子嗎?很難,電子比座椅上的灰塵還小!

由此可見,原子內部真的很空。

實際上,構成世間萬物的原子的直徑大約在10⁻¹⁰m的數量級,比如說我們最常見的碳原子直徑為182pm(皮米,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也就是1.82×10⁻¹⁰m,一個C-12原子的質量僅為1.993×10⁻²⁶kg。

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它的原子核,準確地說是集中在其質子和中子。所以我們通常將原子畫成這個樣子以突出原子核:

通常所見的原子模型

在日常所見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核是顆大大的球,它很突出地居於原子中間,電子圍繞在它的周圍運轉,就像行星繞著太陽運行一樣。

類似的圖都是錯誤的。如果你在任何一張A4紙上畫原子,原子核都幾乎小到看不見,而電子更是無處尋找。原子核的體積僅為原子體積的千億分之一,也就是說在原子中除原子核外有99.99%以上是空的,但就是這極小的原子核,卻集中了原子99.96%的質量。

原子是有質量的。儘管小,儘管很空,但原子並不是虛無。

原子的「殼」

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看似有巨大的空間,這空間裡有什麼?

原子核中至少有一個質子,除氫的同位素氕外,其它的元素原子核還會有中子。中子對外顯示電中性,質子帶正電荷,所以原子核整體帶正電。

氘原子結構

帶正電的原子核周圍存在強大的電場,電子也有自己的電場,帶負電荷的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原子核與電子之間主要是靜電力的相互作用。

電子很輕,質量僅為9.11×10⁻³¹kg,它在原子這樣的極小尺度裡以接近光速運行,所以從外部看,電子是隨機出現在原子外圍,它並不會像行星圍繞恆星那樣以圓周軌道或橢圓軌道運動,它的軌跡更像是一團雲霧,因此被稱為電子云。

氫原子的電子云像一團濃霧,它表示電子會隨機出現在各個位置

我們並不實際了解電子的運動軌跡,但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了圍繞原子核運行的電子有它們各自的軌道,並且這些軌道呈現一定的規律性。

不要以為原子核與電子軌道之間很空,你就可以隨便進入,事實上當電子佔滿了它們的軌道之後,就在原子的外圍構建起了一層或幾層無形的「殼」,除了不帶電的中子和中微子外,這個殼層(又稱「能層」)是謝絕其它物質入內的。

這就是為什麼原子看起來很空,但它又十分堅硬的原因。緻密的原子核擁有強大的電場,它吸引電子在其周圍建立起一層無形的硬殼,除非把它投入到恆星中央或核聚變反應堆中,否則我們無法穿透原子的殼層。

緻密的原子核

原子核以千億分之一的體積佔據了原子99.96%的質量,它是緻密的,原子核的密度大約為10¹⁷kg/m³。如果你在1立方釐米小手指尖大小的空間裡裝滿原子核,它的重量將達到1億噸!

除氕外,其它元素的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原子核構成示意圖

原子核中質子的數量被稱為原子序數,它決定原子是什麼;中子是原子核的「穩定劑」。當原子序數小於20時,原子核裡質子與中子的數量基本相等,無論中子多了或少了,原子核都不穩定,它有放射性,會通過衰變和釋放能量來使自己達到穩定的狀態。但是當原子核裡的質子數量大於20個時,它就需要更多的中子來幫助穩定。

原子核裡並不空,質子之間以及質子與中子之間被強力緊緊地拉在一起。質子的靜止質量是1.6726231(10)×10⁻²⁷kg,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中子跟質子差不多大,它的靜止質量為1.6749286(10)×10⁻²⁷kg,約是電子質量的1838倍。我們不能單純把質子與中子的質量簡單相加來得到原子核的質量,事實上原子核的質量要小一些,這是因為一部分的質量被轉化為核子之間的結合能量了。

原子的核力

前面的章節提到,質子是帶正電荷的,它有電場,兩個質子之間因為電荷相同會相互排斥,為什麼在原子核裡它們可以緊密地「粘」在一起?

這是因為核力在起作用。

兩個質子之間,或者說兩個原子核之間因為具有相同的電荷而互相排斥,這個排斥的力是靜電力。靜電力很強大,它使質子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我們稱之為庫侖勢壘。如果想把兩個質子捏合在一起,就需要非常大的力來克服這個庫侖勢壘。

兩個原子核之間因靜電力互相排斥

可是一旦兩個質子接近到2.5fm(飛米,1飛米等於一千分之一皮米)時,核力就起作用了,它會迅速將質子拉到一起,同時向外釋放巨大的能量,這個聚變能量是由質子的質量轉化的。核力是強力,它比靜電力強137倍,可以確保原子核保持穩定,不會散開。

將兩個質子壓在一起會發生核聚變

量子理論認為原子核內部的結合力是核力,核力是一種強相互作用力,它是由介子提供的,介子是一種夸克組合。

質子與中子由夸克構成

科學家們通過強大的粒子對撞機撞擊微觀粒子後證實,質子與中子還是可以再分割的,它們由一種叫「夸克」的微觀粒子組成。

與電子一樣,夸克是更小的基本粒子,同時,夸克也是有質量的。科學家們目前共找到6種不同「味道」的夸克,它們分別是它們是上(u)、下(d)、粲(c)、奇(s)、頂(t)和底(b)夸克。每一種味的夸克質量各不相同,其中上夸克質量約在1.7 - 3.3( MeV/c²)間,它帶+2⁄3電荷;下夸克的質量為4.1 - 5.8( MeV/c²),它帶-1⁄3電荷。

通常兩個上夸克與一個下夸克結合成一個質子,而一個上夸克與兩個下夸克組合會產生一個中子,質子與中子又稱為重子。質子與中子的電性質是由夸克的電性質決定的,從夸克的角度看,中子並不是不帶電,它只是對外顯示電中性。

兩個上夸克與一個下夸克組成了質子

夸克之間並不相互吸引,將夸克拉在一起結合成質子或中子的是另一種基本粒子「膠子」,膠子沒有質量,但它負責在夸克之間傳遞強力,從而將夸克拉在一起。量子物理學認為夸克不能單獨存在(夸克禁閉),所以膠子儘管跟光子一樣沒有質量,它也無法達到光速,因為它必須與夸克共存。

而通過強力將質子、中子拉在一起形成原子核的介子,它是由一對正反夸克組成的。

夸克還能不能再分?

沒有實驗可以證明夸克還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但科學家們認為夸克應該是分層的,這決定了夸克擁有不同的「味」、不同的「色」以及不同的質量。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確定夸克可以被分得更小,這不僅需要理論支持,還需要科學實驗的結果來加以證實。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證實能找到的基本粒子包括:

6種夸克:上(u)、下(d)、粲(c)、奇(s)、頂(t)和底(b)夸克;

6種輕子:電子、 μ子、 τ子、電子中微子、 μ子中微子和 τ子中微子;

四種規範波色子:光子、膠子、w和z玻色子

和被稱作「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已經確認的基本粒子圖表

總結:

一、我們了解了原子內部的結構,原子核與核外電子都是有質量的實體粒子,儘管很「空」,但強大的靜電場決定了原子內部巨大的空間是「不可侵犯」的。

二、原子核內的強相互作用力會將質子與中子拉在一起,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你需要付出極大能量去克服靜電力造成的庫侖勢壘;而一旦兩個質子足夠接近時將引發核聚變,原子核的改變會伴隨強大能量的釋放。

三、質子與中子都由更小的基本粒子夸克結合而成,夸克由膠子傳遞的強力結合在一起;同樣,原子核內部核子之間則是由一對正反夸克組成的介子傳遞的強力「粘合」在一起。

四、原子並不是虛空,組成原子的幾乎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已經被證明了具有體積和質量,原子是質量與能量的結合體。最近的科學檢測結果表明,此前一直被定義為「質量嚴格為0」的光子也具有質量,光子的靜止質量小於1.2×10^(-51)g。這證明構成宏觀宇宙的一切物質都是真實存在的三維物體,而不是由一維「弦的振動」或能量構成的虛幻世界。

五、科學需要推理與想像,科學同時需要現實可驗證,單憑計算、推理與想像並不能被稱為科學。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弦理論」、「十維時空」、「膜結構」、「多重宇宙」以及「宇宙由能量構成」等等都僅是數學上的推理,沒有任何一項實驗或觀察可以證明它們真實存在。

有人稱「弦理論」可以解釋一切,遺憾的是它從來沒有得到過證明

因此,無論從經典物理學還是量子物理、無論對微觀粒子的研究還是對宏觀世界觀察,都證明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都是物質的、四維的和真實的。

相關焦點

  • 原子的內部是什麼樣的?微觀世界中的原子已包含了整個宇宙
    審核:小文引言:世間萬物都是由基本物質組成的,而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就知道,基本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其中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那麼你知道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嗎?原子和離子存在什麼關係呢?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它們都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物質則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常見的基本粒子就有原子和離子。人類最早對原子進行探索應該是在十九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在提出原子模型之前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了最初的原子模型,並且認為它是實心的。
  • 科學就是不停的搞錯!歷經多次修正的原子說
    在學習科學的過成中,我們經常會讀到一些突破性,或是對往後科學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理論或學說。
  • 原子不是實心粒子,內部像太陽系一樣空曠?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人類對原子的認識之旅人們很早就認識到,物質是由微粒組成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直到19世紀晚期,物理學家才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證明原子可以再分。1897年,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的時候發現了電子,並證明了原子可以再分。
  • 中學物理知識證明美女的身體由虛空構成
    「對於一般的原子核,實驗確定的核半徑R的數量級為10-15(十的負十五次方)m,而整個原子半徑的數量級是10-10(十的負十次方)m,兩者相差十萬倍之多。可見原子內部是十分「空曠」的(人教版選修3-5高中物理教科書第53頁)。
  • 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原子大小的一個空間裡嗎?學者:有可能
    65億個太陽,真的能壓縮到原子大小的一個空間裡嗎?
  • 布朗運動,無意中看到物質內部的混亂世界,打開原子科學的大門
    我們今天說,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這似乎很好理解,即使隨便拉出來一個中學生也能跟你說明白,而且他(她)還會補充說,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核外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的。這一切聽起來是那麼的自然而然,天經地義,沒有人會質疑。
  • 原子內部幾乎全是空的,但為什麼人體是實實在在的?
    這是否意味著原子——或者說,所有由原子構成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空的?事實上,一點也不。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解釋。 但是對於所有最小的物體,例如單個原子,這些技術不再有效。發現放射性後不久,就首次嘗試了探測原子內部的嘗試,並且實際上是巧妙的。通過將放射性物質發射的粒子發射到原子薄板上,歐內斯特·盧瑟福試圖確定當您檢查原子內部時發生了什麼。他發現的一切震驚了世界。
  • 科學家是如何證明「原子」的存在?和愛因斯坦有關麼?
    自然哲學這支後來也逐漸演變成了現代科學,在牛頓時代,還沒有「科學家」這個詞語,所以你看看牛頓最牛的著作就叫做《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古希臘時代,在探究構成萬物最小單位過程中,有個叫做德謨克利特的,他就提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
  • 一芥子即一世界,科學家認為原子放大無數倍,會發現另一個宇宙
    原子放大後還有更加細小的組成部分。探索不會停止。1964年,物理學家蓋爾曼指出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夸克組成的。儘管夸克沒有被直接觀察到,科學家們確信它存在。那麼:有比夸克更小的存在嗎?在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輕子和夸克都被認為是點粒子。什麼是點粒子,也就是說,沒有內部結構的粒子不能被進一步劃分。
  • 《刀劍神域虛空幻界》火焰巨石內部城壁全開關解析
    導 讀 第1頁: 展開 《刀劍神域虛空幻界》中火焰巨石內部城壁時需要玩家將所有的開關調至正確的位置才可成功開啟。
  • 原子內部99.999%都是空的,為什麼牆壁不能穿透過去?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粒子物理學告訴我們,不管是堅硬的牆壁,還是柔軟的棉花,或者透明的水,它們都是由三種粒子構成:質子、中子和電子。質子和中子構成了原子核,電子在外圍繞核運動,由此構成了原子,這是組成宏觀物質的基本結構。不過,原子並非實心結構,它們就像太陽系那樣,內部空間是空蕩蕩的。如果把原子的大小比作一座大型球場,那麼,原子核就如同球場中心的一粒米。而電子的尺寸更是遠遠小於原子核,相差幾萬倍。
  • 其實很簡單,將一粒原子放大1億倍即可
    審核:小文自人類探索宇宙以來,可以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這讓我們地球人倍感驕傲。在科學面前,最怕的不是問題,而是沒有問題,因此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人類只要有問題就會發出來,於是就看到有人問: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會成為一個宇宙嗎?如果是站在我們人類自身的角度,那麼原子放大一億倍後很顯然是與宇宙不相同的,如一個氫原子只有0.1納米,放大一億倍後,其直徑也不過是1釐米,這就相當於一個玻璃彈珠。
  • 當你死去時,你的原子會如何 | 悅讀科學
    如果你的魂魄不是由原子物質構成,那麼還可以假設它是一種能量,因此不具備密度或慣性,也就不能操控物體或是讓空氣分子產生運動,用抑揚頓挫的音波進行演說,或是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鬼哭。而且,一般假想出來的鬼魂形象都會穿有衣服,但我們所穿的織造品似乎也不可能變成幽靈。的確,科學並不能證明鬼魂絕對不存在,但原子性質卻至少可以說明,鬼魂不會像大多數恐怖電影和小說中描述的那樣。
  • 小冰冰傳奇虛空二覺值得培養嗎 虛空二覺培養解析
    導 讀 小冰冰傳奇虛空二覺值得培養嗎?
  • 原子的「比薩斜塔實驗」
    還記得少年時代課本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嗎?故事講的是25歲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當眾同時拋下了重量分別為1磅和10磅的兩個鐵球,用實驗否定了統治2000多年的亞里斯多德的權威理論。這篇課文向兒時的我們傳遞了不要迷信權威,勇于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後來我們慢慢明白了這中間日常經驗與真相迥然不同的根源在於對空氣阻力的忽視。既然如此,那麼真空中兩個物體下落就可能不會有任何差別。順理成章地,很多人甚至還設想過棉花和鐵塊在真空中的落體實驗。但是,有誰設想過用服從量子力學規律的微觀原子來做這個實驗嗎?原子的「比薩斜塔實驗」會不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 原子理論的提出與研究
    19世紀初,約翰·道爾頓用現代科學的認識,重新提出了這一理論。今天,這個理論已經成為我們理解化學和基礎物理的基礎。原子理論認為,物質不是連續的。把一塊材料切成兩半,再繼續切成兩半,一直不停,直到最後沒有辦法再把它分割開來。這時剩下的東西就是原子,它是任何化學元素的最小組成部分。
  • 神秘主義與科學殊途同歸
    (一)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與探索,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也是智慧生命的本質特徵之一。縱觀人類歷史,幾乎每次深刻的社會大變革,都是從對生命與宇宙的大思考、大討論開始的。從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發起的哲學與科學的興起,到歐洲眾星璀璨的文藝復興,一直到現代科學的那些偉大發現,無一例外。
  • 大宇宙與小宇宙: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索
    20 世紀物理學從大的方向上和小的方向上觀察宇宙,進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發現。大的方向上,通過望遠鏡向著宇宙的邊緣觀察,這個宏觀的宇宙被稱為大宇宙;另一方向就是從原子和亞原子的微觀尺度上探索和研究宇宙,這個微觀的宇宙被稱為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