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影響旅遊業的攝影大師們

2020-12-22 澎湃新聞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空間秘探」(ID:MESPACE007)

,作者:周俞,攝影:Massimo Vitali、Robert Adams等

 

旅遊與攝影,從它們誕生之初就決定了未來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旅遊最先開始在特權階層中盛行,旅行的目的逐漸超越了商務、宗教信仰,出現了更純粹的美學欣賞。這期間,也產生了繪畫、雕塑等等傳統藝術門類,作為旅人寄託思想的客體。到1839年8月19日,法國政府在法蘭西學院正式宣布了攝影術的誕生,人們從照相機的取景框中,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攝影,用它客觀、還原的記錄方式建構了「集體文化記憶」的雛形。攝影作品的傳播與展示,或也是推動旅遊進程的小小力量,而一些獨具魅力的旅行攝影家,他們或者它們的作品,不僅僅收錄了一個瞬間的永恆,還給許多人帶來新的旅遊啟示。

  

                                                                                   ©Massimo Vitali

 

                                                                                   Massimo Vitali

                                                                                 旅途的高雅和低俗

義大利攝影師Massimo Vitali,他以海灘和群眾休閒活動的大型彩色圖像而聞名。從遠處拍攝,他的全景圖顯示出人們與周圍環境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給作品增添了「窺淫癖」的感覺。遊泳池,滑雪場,舞廳,廣場,和世界各地的其他旅遊和休閒場所的這些場景都可以在Massimo Vitali的相簿中找到。這位攝影家反映說:「我的攝影作品來自絕對的事實問題,也來自我對人們,他們的行為和想法的好奇心。」

 

Massimo Vitali於1944年出生於義大利科莫,於1960年代前往倫敦,在倫敦印刷學院學習攝影。他在1970年代擔任攝影記者,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開始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目前在義大利盧卡和德國柏林之間生活和工作。

Massimo Vitali的照片保存在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馬德裡雷納·索菲亞藝術中心,阿姆斯特丹的斯特德立克博物館和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博物館中。

 

海灘是一個擁有高雅和低俗的公眾場所,在這裡人群不是單一的,是豐富的。在Massimo Vitali的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義大利民眾反常地演繹了純粹的天真,看到他們願意與自然和解,無憂無慮地享受乏味的快樂主義者,所以一切似乎都符合邏輯。

Vitali從海灘上人們整天發呆的場景裡觀察那些細微的小事件,因為它們比我們經常關注的一些大事件更能說明我們的生活。

  

在Vitali的鏡頭下,我們總能看到一整片的沙灘椅,紅色、藍色、紫色交織在金白色的沙灘上。那些優雅、講究,線條、色彩都不再隆重地佔據主題,自然、從容、輕鬆是沙灘的格調。

 

海灘系列之後,Vitali又進一步創作了更多關於集體場所的攝影作品,包括森林、廣場、俱樂部、滑雪場等其他休閒場所。

每幅作品都無一例外用廣角鏡頭從高處拍下了密集的人群,而人群與自然又取得了完美的平衡。海灘、森林,似乎總是和遼闊、寧靜等形容聯繫在一起。但在Vitali的鏡頭下,這些場景被人群佔滿,完全不同於往日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常規意象,而是以一種更真實、赤裸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它們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人物成為了其中的主宰。

 

很多人都覺得想要拍好照片得去美國或是在荒漠中記錄加油站等。而這一系列「人從眾」的密集遊客照讓人意識到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就可以拍攝到有意思的照片。他讓攝影者重新定義了「距離」的含義——攝影可以嘗試包容大面積的風景,他的理論重新定義了鏡頭與被攝主體之間所產生的距離的認知,這股力量促使人用更寬容的目光去看待眼前的一切。包括我們路途中的所有不完美的景象。

 

 

                                                                                        Robert Adams

                                                                                      旅遊業的審美導師

羅伯特·亞當斯在《The New West》中採取的是冷靜、有距離的態度,專注於那些被人類改造過的景觀。那是他在美國西部的風光攝影。

 

羅伯特·亞當斯可謂逍遙派中一位承前啟後的大人物。28歲拿到英語文學博士學位的他有著相當優美的文筆。他剛開始拍照時,希望記錄下「無法被翻譯為語言的世界的美與神秘」。

 

他幾乎所有照片都是在旅行中拍攝的,除草木之外,公路也是他照片裡最常出現的元素。他的旅行沒有特定目的地,吸引他駐足拍照的也絕非景點或奇觀,令他著迷的,是遠離主幹道的寂靜。

 

在他早年出版的畫冊《Prairie》的引言中,他寫道:「此景的神秘確鑿而動人。隨處都是寂靜,在雷鳴中,在風馳中,在鴿子的叫聲中,甚至在皮卡的關門聲中。如果你正橫跨平原,那麼就駛離洲際公路,找一條鄉間小徑,步行、聆聽。

羅伯特·亞當斯的作品是那麼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精確卻不帶有任何的誇張,沒有戲劇化的矯揉造作,也沒有道德傾向,缺少富有表情的效果,可能讓一些觀眾感到乏味,但仍有一部分人群從中發現了不同尋常的力量。

其中所具有的營養、驚奇、闡明、解釋、挑戰,也許孕育著希望,它在一些偏見裡稱不上美,但它引導人們去感知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從而重新建立世界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印象。

 

在他的作品畫面裡,沒有雲蒸霞蔚的黎明、層林盡染的原野或重巒疊嶂的「大地姿勢」,毫不掩飾隧道、公路、路牌、被砍伐的樹木等「非自然」之物的存在,現實籠罩下,他這些折射複雜內心的風景,像是與世界於靜默間完成彼此的對視。

 

他不輕易顯露自己的判斷和情緒,始終和拍攝對象保持距離,摒棄主觀的、積極的幹預態度,創立了一種內斂的記錄和表達美學,試圖勘察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就是攝影宗師在旅行時拍照的方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聆聽。不過,羅伯特·亞當斯的攝影作品又以晦澀無聊著稱,乍看下,確實乏味,全是黑白的樹,但正如攝影師阿萊克·索斯所說:「羅伯特·亞當斯的攝影悄無聲息地研究了時間與人的知覺。」

 

 

                                                                                              陳復禮

                                                                                     旅途的深邃與寫意

 

1916年,與吳印鹹、郎靜山齊名,被攝影界並稱「華夏三老」的陳復禮在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觀堂鎮出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直到30歲才接觸攝影的陳復禮就明確提出了「建立起畫意與寫實結合的新風格」。

 

我們討論東西方的美學差異,不能簡單地說東方就是寫意的,西方就是寫實的,這太過粗糙,也否決了東西方各自藝術發展的歷史。就如比攝影更早問世的繪畫,在20世紀西方就出現了想要脫離「模仿自然」的風格,最明顯的就是印象派(如梵谷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作為開創「影畫合璧」攝影風格的第一人,陳復禮把主觀的意境和形式美感巧妙相融,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畫意風光攝影道路。黃山系列就是寫實和畫意結合最好的體現。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實行對外經濟政策,我國的酒店業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國內最早的一批高端酒店——北京的長城飯店(Great Wall Hotel)、南京的金陵飯店(Jin Ling Hotel)、廣州的白天鵝賓館(White Swan Hotel)、中國大酒店(China Hotel)等都呈現出現代化的面孔,只有北京香山飯店堅持保留了北京味道的模樣。

能夠做到「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人實在難能可貴,人們一不小心就跌入同質化、模板化的深淵。也有沉穩勇敢的群體,他們有著中國人藏於基因的美學感知,進而耕耘出東方歷史留給當代的美學財富。他們回到地面,去吻腳下這片溼潤的土地,去摸古城牆糙礪的磚瓦,去看馬頭牆上明朗素雅的排列。停下來,靜下來,回頭看,我們孜孜以求的「品牌」的文化價值也不過是上下五千年璀璨精華的滄海一粟。管窺蠡測、貌合神離,終究不能長遠。

  

                                                                                        Slim Aarons

                                                                                  泳池奢華時代記錄者

儘管你或許根本沒聽過Slim Aarons的名字,但你很有可能順手給他拍的泳池攝影點過贊——畢竟一到夏天,總有不少Instagram帳號,在不斷用他的作品,勾起我們對復古的迷戀。

在Slim Aarons的照片裡,出自建築大師手筆的豪宅泳池數不勝數,然而一半以上的畫面,都沒有人在遊泳。

 

在Slim Aarons的照片裡,泳池、美女數不勝數,然而許多畫面裡,人們並沒有在遊泳。酒店的泳池並不是純粹為運動而生的,而是擔任著更多的附加職能,諸如舞池、會客廳、吸菸室、露天餐吧、日曬沙龍……而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它的魅力。

 

它讓一切變得簡單:任何衣著都能被包容,話題也可以不拘一格。泳池不應該只擔任遊泳基地的簡單使命,從噴氣機時代開始,它就是酒店一個放鬆、舒適、隨心所欲的所在。

 

人們為什麼樂此不疲地享受泳池?因為泳池本身就代表了一種生活的優越,而人們的加入,則賦予這種物質享受精神上的愉悅。

在19世紀那個所謂的黃金年代,名流與有錢人的社交圈非常狹小且封閉,本質上只是一場熟人和熟人之間你來我往的循環遊戲。

 

海水沙灘與人物濃烈的服飾顏色構成色彩張力,水天一色的風光,與人們的舒適狀態構成情緒張力,使得整個畫面意味深長。

 

有人認為Slim Aarons的作品,完全就是享樂主義的寫照,但享樂主義不一定就是貶義詞,正如泳池對於酒店,這也是一種忠於生活的寫照。旅行本身,就是一場對荒謬現實的出逃,旅人渴望在旅途收穫不同於日常的自在,又希望孤獨的自我能有收容之所。酒店,應當承擔如此的使命——為四海步履不停的客人作一方平和的歸宿。

 

                                                                                                 #05

                                                                                         Robert Frank

                                                                                      孤獨的城市觀察者

隨著短視頻的興起,城市被釘上了固有的標籤來吸引走馬觀花的旅人們「到此一遊」。中國14億人口,成為了一些城市空間的「啃老」對象,它們固執、老派、淺陋,卻把自己包裝成新潮、時尚,還要抬出中國文人的門檻,義憤填膺道「文化在哪」。城市的愛憎與苦樂都被封塵在博物館裡,鋪滿了華麗的人皮。

 

雖然很多城市已經意識到文化的價值可貴,但仍有人把文化一種消遣的手段,赤裸的雄心披上舊式的長衫竟也顯得莊嚴儒雅起來。旅客會為一時的熱鬧繁華所矚目,會被穠麗青春的顏色所吸引,狹隘的城市標籤卻永遠代替不了城市文脈本身的鐘靈毓秀。當旅人們不再以獵奇的心態來看待城市,城市能展現出的東西又能否和旅人形成精神共振和文化認同呢?

 

我們看攝影,看它的色彩運用、光影虛實,很多時候,表面的「美」乍一眼就能瞧出來。但世界上不僅有表象的「美」,更令人流連的、令人精神為之一顫的是它所要表達的意圖。

 

不論在哪個都市,Robert Frank(羅伯特)總是盡力去尋找對應這個都市的文化氣質與自己對應這個都市的心情的被攝體。他到了巴黎,就拍鮮花和還有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長椅。在倫敦,他就拍攝到種種寂寥、陰冷的場景,使得整個倫敦都散溢出紳士的矜持與疏離。

 

他的冷雋的詩心與孤寂的氣質使他特別敏感於現代都市異常的疏離,也使得他對於極微小的美麗也懷抱著感動。

世間景象之於攝影師而言都具有其獨特的深刻意義,它們在紅塵中被擺在最低,在取景器裡獲得雋永,獲得獨立的品格。

 

那些幽雅的視覺魅力在羅伯特的照片中發揮到極致,細細咀嚼,便從唇齒嘗出些晦澀、譏諷、浪漫、趕上、冷漠、輕快、優雅、灑脫、高傲的視覺味道。這是城市的味道,是人與城市的通靈,弗蘭克是絕佳的巫師。

 

2020年疫情黑天鵝與我們不期而遇,我們急於打破眼前的困境,一些城市旅遊的興衰,竟然可悲地被個體的流量所左右。當然,也有旅人們因此想要關注到這座城市,想要進一步地探尋這座城市的飲食、建築、民俗、生活習慣以及歷史傳統,渴望在現代化城市進程中達到真正的共鳴。

隨著人們對城市文化的要求愈具有客觀理性,城市旅遊再也不能抱著僥倖心理來炮製個別現象。每一個旅人的路途都有著 「羅伯特·弗蘭克」對城市的觀察欲望,我們的城市應當自問:能否成為下一個「巴黎」?

  

攝影作為當代一門重要的藝術,已經越來越普眾化,簡單化。對於人們來說,攝影也是一種表達方式,無法用言語述說的風景、經歷,用圖片的形式來表達,既直觀又精準易懂。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是「社會評論的同盟軍」,它擁有多種多樣的類型,但大眾審美趨同化讓其陷入單一性。它本該像一條擁有成千上萬條支流卻從來都不會匯合的河流,唯一做的就是盡力表達攝影者對社會流動的靜態解讀——表達解讀,而非臨摹一種狀態。

我們期待,在這個流量時代裡,回顧這些攝影大師們的藝術視角建構,重新找到每一個人自我內化後的美學理想與理性判斷,由旅人與建設者一起溝通城市的文脈,以更深切的視角看世界。

 

 

相關焦點

  • 鍾維興「FACE TO FACE當代攝影大師肖像」展
    11月7日,中國攝影家鍾維興「FACE TO FACE當代攝影大師肖像」展覽在歐洲最重要的攝影博物館——巴黎歐洲攝影博物館(le MEP)隆重開幕。·寇德卡、馬丁·帕爾、布魯諾·巴貝、貝爾納·弗孔、託馬斯·魯夫、細江英公、森山大道、荒木經惟……幾乎涵蓋所有學派和潮流的攝影大師,都被鍾維興用鏡頭記錄下來。
  • 明星們的「隱藏」技能,鄭中基是攝影大佬,蔡依林做蛋糕堪比大師
    明星們的「隱藏」技能,鄭中基是攝影大佬,蔡依林做蛋糕堪比大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娛樂圈中的明星,總要有些「個人技」,好像才會更吸粉。小鮮肉會做飯就是加分項,演員會唱歌、跳舞也是加分項。
  • 攝影進階必看:大師經典攝影作品賞析
    如果你是一位紀實攝影愛好者,下面這組照片中的大多數想必你會覺得眼熟。有意無意間,您很可能就模仿了哪位大師的風格。大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師,絕不是因為一兩張照片拍得好而已。能夠在攝影史上留下名字的大師,通常都是某種風格的開創者,有著自己個性鮮明的攝影語言並對一個時代產生深遠的影響。
  • 看看世界頂級攝影大師是怎麼實戰的
    2016年3月26日-27日,由特想印象·大師工坊主辦,佳能贊助支持,永洪集團、攝影之友協辦的2016大師工坊攝影分享會」在廣州國家羽毛球訓中心舉辦。兩天中共吸引超過3000名攝影師及攝影愛好者報名參加活動。而現場除了可以欣賞到頂級大師的作品之外,很多用戶還有幸學習到了很多拍攝的知識。
  • 師者 | 出沒於校園的 「攝影大師」 :孫其祥
    「大師」與「達人」提起俺老孫,最顯眼的標籤就是「攝影大師」、「健身達人」。其實這只是大家的戲稱而已。在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隨便一個抱著單反的都是大師,隨手一咔嚓就能拍到一群健身達人飛奔過去。2007年我來到了人間天堂的杭州,加入了綠城育華這個大家庭,無論是江南的「醉」美山水,還是豐富多彩的育華園,都激起了我攝影的熱情,單反也迅速取代了小卡片機,成為我要求更高畫質和開始追求美感攝影必不可少的利器。
  • 薩奇畫廊倫敦開展:同臺演繹手機人像攝影與藝術大師作品
    此次展覽聚焦人像藝術作品,不僅匯集歐洲藝術大師自畫像作品,也同時展出了由手機拍攝的高質量人像攝影作品,這也是世界上首次以相關主題展出的自拍作品展,或可看做是古今不同藝術形式的一次對話  除了展出藝術家們創作的人像作品及大師們的自畫像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之前「華為手機人像自拍大賽「的獲獎作品。
  • 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五人展精彩回顧
    「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五人展」已接近尾聲,將於本周日閉幕,接下來將在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和成都當代影像館進行巡展。
  • 攝影好書|須田一政與《SEIN》:大師的謝幕曲
    因此同樣是劇場攝影師出身,同樣拍攝街頭,寇德卡成為了馬(瑪)格南攝影大師,而須田則與紀實相去甚遠。日本戲劇更多的強調「間離」而非沉浸,在這點上須田一政也許可以和布萊希特好好聊聊。布萊希特主張打破第四堵牆,讓觀眾不要沉迷於戲劇中,而須田一政用直白的閃光燈反光宣告著攝影師的在場,甚至這些「穿幫」成為了照片的主角。
  • 攝影大師說過的關於攝影的15條金句,總有一條適合你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攝影大師說的名言,這些名言是他們拍了一輩子照片總結出來的道理、經驗,對大多數攝影愛好者來說十分有幫助。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你拍的前10000張照片都是爛片。
  • 徠卡三攝+AI智慧攝影 拍出大師級大片信手拈來
    HUAWEI  P20 Pro 4000萬徠卡三攝只需要你動動手,也能拍出堪比攝影大師作品的大片,秒殺朋友圈。 華為P20 Pro最為亮眼的便是全球首款4000萬像素徠卡三攝,它採用全球首創後置4000萬+2000萬+800萬像素徠卡彩色+黑白+長焦三鏡頭設計,f/1.8+f/1.6+f/2.4大光圈,不僅能夠讓拍攝主體更清晰,在同樣的環境下,可以拍攝出亮度更高、噪點更少、更清晰的照片; 要說只要有了4000萬徠卡三攝就能拍出大片,攝影愛好者們還是會心存猶疑
  • 60位攝影大師劃時代的傑作與名言
    60位攝影大師劃時代的傑作與名言「攝影是對現實的反省,取景器中停滯的瞬間畫面,喚起人們更深層的思索。」 攝影大師 Abbas 的這句話,或許精準概況了攝影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所存在的意義。許多年前,人們依賴文字表達感受,畫畫描摹場景。
  • 祝賀陳欣欣獲美國攝影學會資深攝影大師/鉑金級星標名銜(GMPSA/P
    編者 美國攝影學會(PSA) 中文特刊(創刊號)推出了兩位資深攝影大師 / 鉑金級星標名銜(Grand Master Platinum (GMPSA/P)) 陳欣欣、萬毅,他們是最先獲得 PSA 最高級星標名銜的中國人,亦是世界第二位及第三位獲得此殊榮的華人
  • 盤點那些半路出家的葡萄酒大師
    ,但大家知道現有的三百多位葡萄酒大師中,居然有不少是非科班出身的嗎?本文將為各位讀者介紹幾位半路出家的葡萄酒大師。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介紹幾位半路出家的葡萄酒大師吧! 由於喜愛葡萄酒,她在繁忙的正職之外也定期兼職為數本葡萄酒雜誌供稿,這樣持續了數年才正式開始全職從事葡萄酒相關的工作,並於2008年獲得葡萄酒大師稱號。   目前,李志延大師是一名活躍的酒評人,也是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的教授,同時擔任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和澳門銀河綜合度假城(Galaxy Macau)的葡萄酒諮詢師。
  • 知名人像攝影大師「張郎小強」攝影作品賞析
    ▲易白影業高級合伙人/張郎小強(原名張強) 張郎小強(原名張強),知名人像攝影大師,曾多次擔任模特大賽攝影顧問/視覺總監,及多部大型電影電視劇的劇照師,現為易白影業
  • 為什麼攝影大師都用尼康相機
    在大多數攝影師眼裡單眼相機品牌中佳能和尼康單眼相機是首選,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大多數攝影師都是拿著尼康的單眼相機,那麼為什麼攝影大師都用尼康相機呢?但在攝影器材的使用中,尼康的單反數位相機因其良好的畫質和優異的操控表現一直佔據著器材使用主導地位。專業攝影師在選擇器材上,一定會選擇全面均衡,能應對各種題材的單眼相機,在像素、對焦等方面都需要達到穩定。大多數職業攝影師仍然在使用專業單反,因為續航能力高,機身耐造,成像質量好。
  • 不必到法國阿爾勒,在廈門就能欣賞國際攝影大師佳作!跟著眼睛去旅行~
    兩位大師給你支招↓↓ 在人人有手機、人人能攝影的今天,能讓人真正記住的「經典攝影」反而越來越稀少,這個把圖像幾乎當作「一次性」產品的時代,到底對攝影藝術本身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方面人人攝影當然是好事情,全國攝影藝術中心、私人博物館因此越來越多。」劉香成說。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網際網路的影響下,攝影如此快速而便利,在海量的圖片當中,反而能夠沉澱下來的作品少了。
  • 剛開始學攝影不知道從哪下手?攝影大師都是這樣入門的!
    接觸過很多剛開始學攝影的朋友,他們比較疑惑的就是不知道從哪下手,雖然說攝影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多看、多練,但對於剛入門的攝影新手還是有一定學習技巧的。先說人像,很多人都覺得人像好拍,只要找一個好看的模特就可以了,這沒錯,但是真正的攝影大師,是應該做到「把不好看的人拍得好看,把好看的人拍的更好看」,至於攝影初學者是沒有這個水平的。如果只是找些美女,拍出所謂的「好看的人像圖片」,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 中澳旅遊業關係研究論壇在雪梨舉行 探索兩國旅遊發展新趨勢
    人民網雪梨9月12日電 由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舉辦的「澳中旅遊業關係研究論壇」9月11日晚在雪梨舉行,多名澳大利亞學者探索和討論了中澳旅遊業關係的發展以及兩國遊客互訪的最新趨勢。   貝爾曼還指出,為了更好的發展旅遊業,中澳兩國都應提高其適應文化和語言差異的能力,以提高國際遊客在其境內的旅遊體驗,這也是提升中澳兩國旅遊業關係的重要條件。
  • 一幅價值百萬的攝影作品究竟貴在哪兒?愛好者與大師的差距其實並不遠
    掃描二維碼學習獨家攝影秘籍輕鬆進階殿堂級攝影大師為什麼拍不出質感?忘掉那些爛大街的照片,忘掉那些經典的大眾的描述,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抓住自己真實的感受。很多時候有趣的畫面就在身邊,根本不需要走到天涯海角。仔細觀察生活,真誠地探索,總會有所發現。
  • 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專題
    寫真黃金一代——日本攝影大師專題 2020-08-02 1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