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千多年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輝煌。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語言,更是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
書法被稱為藝術,故學習書法不僅要精研書寫技巧,還要學習傳統文化,以達到「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的境界,使書寫能表達書家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不能不提及的筆、墨、紙、硯
目前,古代毛筆出土實物年代最早的,是戰國時期的楚墓毛筆。春秋戰國時期的毛筆稱為「聿」、「拂」等,秦朝統一天下之後,改稱「筆」。筆字之所以從「竹」,可能是因筆桿主要採用竹竿製作的。
現今市場上毛筆的品牌從所屬地域來看,主要有湖筆(浙江湖州)、宣筆(安徽宣城)、贛筆(江西南昌)、冀筆(河北任丘)、湘筆(湖南長沙)、齊筆(山東東營、萊州)等,其中以湖筆、宣筆和贛筆最為著名。
《述古書法纂》中,有「邢夷始制墨」的記載,邢夷生活於西周時期。這一記載說明,在西周時期,我們先民已有制墨的可能。在此稍晚時期的戰國簡牘書法和帛畫等出土文物可以證明,墨在周朝應該已經得到製作和應用,只是當時墨的製作工藝和品質相對較為粗糙,不如魏、晉。特別是明、清以來的制墨工藝精湛、品質優良罷了。
墨錠因其產地不同,分為安徽徽墨、江西瑞墨、山西絳墨等。墨錠歷來備受文人、書畫家喜愛,其精緻的樣式、文字、圖繪、刻工、塑鑄及外表裝飾等,體現了東方藝術的氣質與價值,成為書案上的陳設賞品,也是越來越多的人珍藏的藝術品。
紙是中國書法作品重要載體之一。除紙之外,還有竹、木、絹、牆壁、石頭、磚塊、陶瓷等載體,但紙憑藉其「溫潤細膩」、「可塑性強」、「價廉物美」和「種類繁多」的優勢,在書寫載體中佔據主要地位。
考古出土的古代紙張實物證實,早在東漢蔡倫造紙之前,紙張就已出現了,出土地區廣布新疆、內蒙古、陝西等地。考古出土紙張實物可以證實,我國早期的紙主要是麻紙和皮紙。
歷史上有修生和尚於唐高宗年間在宣州用楮樹皮製造宣紙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唐朝初期已有「宣紙」的製作實踐,高宗年間已有宣紙的正式稱謂,宣紙的品質和聲譽已很高。「置宣紙萬幅」,說明當時製作紙張的技術和產量有了很大提高。這裡所說的「宣紙」,與明、清以後的宣紙還不是一回事。
明、清之際,安徽的涇縣、宣城、寧國、太平四地盛產以檀樹皮、稻草為主要原料的書畫用紙,因為這些地方都隸屬宣州,「宣紙」因此而得名。
宣紙價格較貴,學習書法可不用宣紙。用價錢便宜的毛邊紙和連史紙即可。
硯的出現在筆、墨之後,但不會晚於墨的製作年代很久,應該早於紙的製造。
從目前發現的硯的考古實物來看,漢代的陶質硯,形質較為樸實粗糙,由硯體和研錘組成(如同現在研磨中草藥或搗蒜的器皿),使用方法是把墨丸或墨粒放於硯體上,再以研錘搗碎和研磨。
隨著制墨水平的提高,早期硯體與研錘的組合形制逐漸演化、簡練為目前所見常用的硯臺樣式,研墨時手持墨錠在硯臺上面的硯堂研磨。
經秦、漢,越魏、晉,到了唐、宋,出現了一個輝煌的時期,生產出著名的端硯、歙硯、洮河硯,合稱為「三大名硯」。清代末期,又將山西絳州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硯合稱「四大名硯」。在四大名硯中,端硯最上乘,名聲最大。
楷書的演變、傳承和形態變化
漢字的結構形態發生過多次變化。漢字的主流體勢,不外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大結構類型。如果以漢字形體劃分書法史的發展階段,當以篆書、隸書、楷書為標誌。
楷書的「楷」字有楷模、範式、規範、標準、正式的含義,因此,楷書也有「正書」、「正楷」、「真書」的別稱。
狹義的楷書是指由隸書演變而成,成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興盛於唐代的楷書字體。宋代以後的楷書,除清代碑學楷書之外,基本上是承襲魏、晉至唐代楷書的規範。
楷書依據字形大小,可以分為小楷、中楷、大楷、榜書。依據字體特點,可分為行楷和正楷。
小楷與行楷的筆法比較簡潔、輕鬆、自然,沒有太多的「藏頭護尾」書寫動作。唐代楷書以中楷和大楷居多,筆法最為嚴謹、複雜、規範。
魏、晉和南朝的楷書,結字端莊、平和,字形由扁方趨向正方,並且字形出現左低右高,體勢由橫向逐漸變為縱向。
北朝的楷書,結字險峻激宕,部分點畫長度誇張,更加助長了這一特點。其字形呈不規則多邊形變化,點畫安排體現出強烈的疏密對比。
唐代的楷書結字嚴謹,似經過周密的理性推敲,而且每一位楷書大家的作品都是如此。
趙孟,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寫大楷,筆畫圓厚豐滿,字形穩重寬博。
楷書範本選擇和技法理論學習建議
初學者宜選擇成熟規範的唐代楷書作為範本,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醲泉銘》、《化度寺碑》,虞世南的《夫子廟堂碑》,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等。
一段時間的唐代楷書臨寫之後,可以選擇北朝楷書中的規範作品作為範本,如《張黑女墓誌》、《董美人墓誌》等。
對以上中楷和大楷進行訓練之後,可以選擇魏、晉小楷和明、清小楷作為臨寫範本。如鍾繇的《薦季直表》,王獻之的《洛神賦》,文徵明的《歸去來辭》,趙孟的《汲黯傳》等。
對相對規範的大、中、小楷臨寫之後,可以選擇行楷書法作品作為臨寫範本。如楊凝式的《韭花帖》,黃道周的《孝經》,倪瓚的《淡室詩帖》等。
《書法正傳》是比較完備的楷書技法理論集刊,《漢溪書法通解》是一本不多見的從淺入深的書法入門古籍。即使在當今也是書法愛好者值得參閱的書法入門書籍。
相信在愛好者的勤學苦練下,我們會喜見又增添許多優秀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