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德剛帶著學生在「七彩校園」裡活動
守望大山四十載 愛與堅守不變
——記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石門縣羅坪鄉慄子坪教學點負責人卓德剛
湖南教育新聞網報導 記者 譚理
9月1日是石門縣羅坪鄉慄子坪教學點開學的日子,一道鈴聲打破清晨的寧靜,校園又響起了久違的歡聲笑語。
這是石門縣最偏遠的教學點,大山環抱、交通不便,距石門縣城約120公裡,行車卻要4個小時,蜿蜒曲折的山路讓人很難不頭暈目眩。俯瞰群山,慄子坪教學點格外引人注目,藍瓦白牆,紅旗綠毯,五顏六色的遊樂設施將校園點綴得宛如童話之境。卓德剛正是這一方童話之境的締造者。
2010年,卓德剛被任命為羅坪鄉安溪完小校長。任期裡,他帶領學校教師把原來破爛不堪的學校建成了西北山區一流的完全小學。年過五旬,事業圓滿,大家都說「卓校長可以在苦心經營的安溪完小享享清福了」,可當遠離羅坪鄉集鎮20公裡、辦學條件極差的慄子坪教學點缺少教師時,他變得不忍心、不安心、不放心。
放棄安溪完小校長職務,主動請纓到慄子坪教學點任教師兼負責人,立下「辦出全縣一流點校」的誓言——2015年8月,卓德剛從「心」出發,當上了艱苦創業、勤懇育人的「山寨王」,「我是土生土長的慄子坪人,現在山下的學校越來越好,可山裡的教學點條件還十分落後,看著讓人心疼著急。我過來就是想將慄子坪做成一個樣板,為家長減負,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學。」
彼時的慄子坪教學點是一番怎樣景象?住在附近的村民劉凡英回憶:破舊的校門搖搖欲墜,一棟破爛不堪的平房,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有孩子不小心掉進茅坑的旱廁……
慄子坪教學點輻射慄子坪、長梯隘、紅魚溪3個行政村,區域內生活著4000多名村民,按理說生源不愁,但落後的硬體條件卻讓人望而生畏。許多村民想盡辦法將孩子送去外面讀書,慄子坪教學點差點成了一所「空校」。
「當時學校就剩下了1位教師和12個娃,辦學舉步維艱。送到外面去讀書的村民也不好過,還得租房陪讀,給家庭增添了很大的負擔。」慄子坪村黨支部書記覃興政告訴記者,村支兩委當時為孩子們上學的事傷透了腦筋。
在山區多所小學工作了34年的卓德剛來到慄子坪後,第一件事便是千方百計改善教學點硬體。在雙休日和假期裡,他不計報酬,既是物資採購員,又是民工炊事員,還當木瓦匠的陪伴工。由於長時間和水泥打交道,雙手、雙腳裂開了許多口子,疼痛難忍。
近幾年,卓德剛多方聯繫、上下奔波,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他爭取社會愛心人士60多萬元、上級主管部門200多萬元資金新建了教師周轉房和幼兒教室,對原有房屋和基礎設施進行了提質改造。
而今,學校安裝了50兆高清聯網的監控設備,掃描儀、傳真機、列印一體機等先進的辦公設備一應俱全。每位教師一套帶衛生間、裝修一新的套間住房,配備了電腦,安裝了浴霸和空氣能熱水器,教師實現了拎包入住。現在,這個山旮旯教學點的孩子還穿上了令人羨慕的免費校服,卓德剛和老師們還在校園空地裡種瓜種菜,供學生們食用。
在改善教學點硬體的同時,卓德剛不斷提升學校「軟實力」,全面提高教學點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他堅持「小單位大管理」的理念,規範辦學行為,嚴格常規管理。周一升旗、常規月查、教師例會、大課間活動,他都親力親為。牆壁上,整齊地懸掛著各類制度方案、工作活動資料,會議記錄、學校日誌詳實記錄著老師們的工作點滴。
在卓德剛的精心組織下,慄子坪教學點成功舉辦了四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得到了家長、社會的高度評價;他編排的舞蹈《中國美》在2017年全鄉文化藝術節中獲得第一名;中心學校組織綜合考核,慄子坪教學點採用和大單位一樣的標準,每次評分都名列前茅;在最近十個學期的全鄉教育教學質量考查當中,慄子坪教學點一、二年級語數40個科次中有22個獲得了優秀等次。
「卓老師來了,孩子才正式過了個『六一』兒童節。」劉凡英回憶說,2017年的兒童節,孩子參加了學校的舞蹈隊,還頭次登上了全鄉的大舞臺,「表演完回到家裡還止不住地笑。」
卓德剛對學生的關愛還不止於此。
村民田祥聖的孩子原本性格內向孤僻,剛到教學點時,經常用塑膠袋將臉罩住,躲在角落裡或課桌底下,拒絕和同學交流。卓德剛發現後,細心開導,每到飯點,去食堂打好飯送給他。手拉手帶著孩子玩遊戲,幫助他融入集體。「現在我的小孩性格變得開朗多了,學習也有了進步,細心時甚至能考到班上第一名,多虧了卓校長。」田祥聖說。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襪子掉到廁所裡面去了,是卓校長幫我撿起來的,然後他找不到洗衣粉,用洗潔精幫我洗的襪子。」這是6歲的覃雅婷小朋友提起卓校長時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卓德剛在家訪
為破解家校關係緊張的難題,卓德剛還組建了家長委員會,建立了家訪和家長會制度,架起了家校溝通的橋梁,家校關係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洽。
現在,每天都有家長自發為教學點送柴火、時令蔬菜,家長們還把平時自己捨不得吃的臘肉、土雞、土雞蛋等送到教學點。在卓德剛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小冊子,上面詳細記錄了家長們自願給學校師生送來的各種生活物資。
秉承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卓德剛牢記師者的使命擔當,數十年如一日,在湘西北大山深處播撒大愛,「能幫助學生一個個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價值。」
一鍵「分享」支持下,覺得好看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