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
他們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他們用寬廣的胸懷啟蒙我們自由的思想,
用淵博的學識開拓我們無垠的視野,
用深沉的愛去塑造我們高尚的靈魂。
他們,
是我們的老師。
念師恩,莫敢忘
點擊生成賀卡祝福恩師
有愛老師 故事多多
2017年起,廣州啟動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大力推進基礎教育高端人才「外引」。截至今年8月底,共引進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62人。在廣州這個新的舞臺上,這批高層次人才被委以重任。廣州教育部門把他們安排在關鍵崗位,還成立了多個名校長、名教師工作室,發揮他們的示範引領作用,為廣州教育帶來新氣象、新變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星 圖/受訪者提供
孔祥明:要讓百年老校重現芳華
今年2月22日,作為廣州引進的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孔祥明正式成為協和小學的校長。
半年時間,孔祥明寫下了13萬字的工作筆記。在他的帶領下,協和小學有了三年行動計劃。他希望通過努力,讓這所百年老校重現芳華。
甫一到任,孔祥明便向全校1000多名學生的家長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當校長20多年了,去過不同的學校,每次我都會第一時間向全體家長公布手機號。24小時開機,家長可以隨時找到我。家長們都是很理性的,確有需要才會找校長。」孔祥明說,曾經有家長打電話跟他溝通孩子的閱讀問題。孩子愛看玄幻小說,家長覺得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但又沒有好的方法讓孩子遠離這些書籍。孔祥明給家長提的建議是,先花時間把孩子正在讀的書讀一遍,以聊書的方式跟孩子分析,怎樣的書才適合他這個年齡段。經過孔祥明的「支招」,家長和孩子在課外閱讀方面達成了共識。
對於家長反映的問題,孔祥明除了一一答覆,還會全部記錄下來,分門別類進行梳理。在協和小學最初的日子裡,孔祥明像一個體檢的醫生一樣,梳理出學校的優勢和不足。他發現,學校教師都比較敬業、素養也比較高,但大多埋頭耕耘,不太留意外面的變化。「作為校長的我必需為老師們搭建平臺,創造機會,讓他們和我一起享受專業成長所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孔祥明說,不久後,廣州市教研院組織全市美術教研,協和小學承擔了一節說課展示任務。學校派出了業務能力強,但平日裡有些拘謹的陳老師。孔祥明特意找來獲獎課例,一個一個細節地與陳老師進行探討交流。陳老師非常感動,雙休日都留在學校裡準備說課展示。
在正式展示時,陳老師表現完美,現場的教研員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沒有第二,只有第一!」陳老師的成功,是協和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許昌良:讓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
作為從江蘇無錫引進的名校長,許昌良到廣州已經整整一年了。前半年,他在越秀區教育局中教科工作,其間廣泛考察了區內多所中小學校,撰寫了五萬多字的《廣州市越秀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品質提升考察報告》。今年2月25日,他成為了九年一貫制學校——華僑外國語學校的校長。在9月3日新學期開學典禮的講話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辦學理念:為每一個孩子聰明而溫暖的人生奠基。
對於調任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校長,許昌良並不意外。在江蘇工作了15年,他先後擔任過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長,而且這兩所學校在他任上都成為江蘇的優質學校。「第一個學期,我更多的是處在一種『無為』的狀態,因為不了解校情,需要多看多學,少說。先厚積,才能薄發。」許昌良說,只要沒有外出任務,他每天都會「推門聽課」,一個學期下來,寫了四大本聽課筆記,足有10多萬字。
每次聽完課,許昌良都儘可能第一時間和老師交流。「當時不交流,有些細節就怕忘記,指導就沒有針對性了。」許昌良說,在校園裡,「課比天大」,每一節課,老師的教學都要有思想,明白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樣?有了100多節課墊底,許昌良對於全校的教學情況已瞭然於胸。從新學期開始,華僑外國語學校的課堂教學聚焦「精準」二字,凸顯學生主體,課堂體現更多互動參與,努力體現學生高階思維訓練。
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許昌良有著深入見解和豐富實踐。他十年前便創造性地提出「平民教育優質化」的辦學理念,「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他篤信教育需要一種定力,「信心比黃金還要重要」,「等待」是一種教育智慧;他主張「先懂事,後考試」,大力倡導「習慣教育」。
在許昌良看來,德育不能靠喊高大上的口號或煞有介事的活動表演,而是扎紮實實的生活化實踐。「上課沒有良好坐姿,寫字沒有正確姿勢,課間高聲喧譁、追逐,這些行為看似兒童天性,實際上是沒有進行良好的養成教育。孩子在群體環境中學會約束自己,有秩序感,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近日,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總工會給全省1179名教師授予「南粵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廣州醫科大學基礎學院副院長章喜明和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江帆就是其中兩位。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 通訊員陳蘋、廣大宣
章喜明:培養醫學生 人文精神尤其重要
「你想去醫院當醫生呢,還是想留在校本部當老師?」1990年大學畢業時,年級辦主任這樣問章喜明。這次,章喜明決定聽從內心,留校當老師。1985年高考時,他聽從父母建議,報考了醫學院。經過大學學習,章喜明發現,自己還是更愛站上講臺的感覺,畢竟這是他從小的夢想。
今年,章喜明的教齡已經滿了28年,他從一名普通老師,成長為廣州醫科大學基礎學院的副院長。這麼多年過去,章喜明一直喜歡的事情,依然是琢磨怎麼上好課,怎麼教好學生。在醫學院校當老師,章喜明深感責任重大。在教學中,他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他特意搜集一些漏診、誤診的真實案例,告誡學生,做一名合格的醫生,一定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具備高尚的醫德,專心、用心,有愛心和責任心。
章喜明說,自己的態度和方法,深受恩師們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我們上學時,老師都兢兢業業,」章喜明說,「當年鍾南山院士也教過我們,他的課注重基礎與臨床相結合,會將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在課堂中,特別善於啟迪同學。」
章喜明曾教過一個學生。實驗課上,這個大二學生動手能力很強,但是測試成績卻很不理想。他課後了解才發現,原來該同學不喜歡學醫,但父母硬要他報考醫學院,他因而自暴自棄。後來,章喜明多次和這位同學推心置腹交談。「我跟他說,既來之,先安之,如果不喜歡當醫生,也應該好好學習,說不定還可以當科學家。」在開解這位同學的同時,章喜明還充分肯定了他實驗操作能力強等優點。
得到老師的鼓勵後,這位同學爆發出了強烈的學習衝勁。大學畢業後,這位同學以優異成績進入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工作,後來又讀了博士。看到昔日的「後進生」取得成就,章喜明深感欣慰。
江帆:替學生還賭債 讓他在愛裡改過
幾天前,當「南粵優秀教師」名單公布後,廣州大學記者團的微信公眾號上發了一條帖子,公布了該校的獲獎教師信息。在這條帖子後面,有一條學生留言:「江帆老師真的好和藹啊!廣大就是靠這些苦心經營的老師慢慢壯大的,加油!」
「和藹」「親切」「平易近人」……許多接觸過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江帆的人都會給出這樣的評價。
「當老師很有意思,用簡單的方法,把複雜的知識傳授給別人,這個過程很有趣。」當老師的時間越久,江帆就越沉醉於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白機械原理,他的PPT中準備了很多動畫,這門課程的PPT還被評為省級一等獎。他一共給學生上三門課,其中的兩門都被立項建設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並不是最典型的好學生,江帆還能理解一些犯過錯的學生,並在關鍵時刻拉他們一把。
2008年底,江帆曾教過一個學生,因為受外校同學誘惑,不小心去買了「地下彩」,欠下了幾萬元債。有一天晚上10時多,江帆還在華工做研究,這位學生打電話說有急事找他。見面後,這位同學張口就向江帆借2萬元。「我很吃驚,那時候我剛工作不久,也沒什麼錢,趕緊追問緣由。」原來這位同學不敢告訴父母,就想到了找老師借錢。了解清楚後,江帆跟他分享了自己知道的一些小事,告訴他切勿賭博。最後江帆和輔導員等人借錢給這名位同學,幫他還了債。這名同學也痛改前非,認真學習,畢業後將借的錢還上了。
江帆說,當老師,最關鍵的是要關愛學生,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他說自己初中時的班主任就是這樣對待學生的。江帆認為,學生要改變,必須要靠內因,做老師,就是要激發學生這種向好向善的內因。
用你們的雙腳, 替老師走遍世界
他是一名勵志教師:從小患上小兒麻痺症,兩次高考皆因殘疾被拒於大學門外,可他並不氣餒,用兩年時間邊打工邊自學,終於成為師範專科學校英語系自費插班生,圓了大學夢,後當上人民教師。
他還是一名抗癌鬥士:教學期間,他被查出罹患腎癌,當家人和同事們都著急萬分催促他馬上住院手術時,他說:「再給我四天的時間吧,我要把這個單元的課上完後再去住院!」
他是梅州市豐順中學的英語老師程小鷗,廣東省兩名入選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名單的教師之一。這位從1周歲就開始被命運捉弄的人,卻經常把「愛」掛在嘴邊;他雙腳無法正常行走,卻為無數學生插上了逐夢的翅膀……教師節前夕,記者來到豐順中學,探訪這位「製作翅膀的工匠」。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9月7日清晨,程小鷗騎著一輛電動三輪車來到豐順中學。把車停放在辦公室門口,他從車上取下一支木拐杖,拖著瘦如枯枝的雙腿,步履蹣跚地朝教室走去。今年56歲的他,拿起教鞭已有32個年頭。
身殘志堅:因殘兩度落榜 自學成才圓大學夢
在走上三尺講臺之前,程小鷗的人生道路堪稱坎坷。剛滿一周歲時,一次發燒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奶奶後來跟我說,當時我的兩條腿就像麵條一樣軟。」程小鷗回憶,當時家人就覺得不對勁,送到醫院一查才發現感染小兒麻痺症。
在程小鷗的童年記憶裡,他根本無法站起來,更別說走路了。開始,他只能用手支撐著兩個小板凳,緩慢地向前挪動。後來到廣州進行矯形手術後,程小鷗才逐漸學會站立起來,慢慢地能拄著拐杖勉強走路。到了入學年齡,父母也替他報了名。可短短的上學路,別的孩子只需五六分鐘,他常常要經歷20多分鐘甚至半個鐘頭的艱辛才能到達學校。
也許因為身體殘疾的原因,從小備受磨礪的程小鷗,早已懂得自強自愛。從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他就知道要比別的孩子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1979年,程小鷗第一次參加高考,取得了當年梅州市應屆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績。然而,雙腿的殘疾讓他大學深造的夢想破滅了。兩年後他再次參加高考,分數同樣上了重點本科線,可是等待他的又是與第一次高考同樣的結果——因為殘疾,他再度被大學拒之門外。
儘管如此,程小鷗心中仍保留著一個「大學夢」。他一邊打工,一邊自學英語。
1984年,在經過了兩年的打工和自學生活以後,他終於抓住了一個機遇,成為嘉應師範專科學校英語系的一名自費插班生,圓了自己的大學夢。畢業後,程小鷗毅然回到豐順中學,成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
命運捉弄:罹患癌症他仍堅持要把課上完
從雙腿殘疾到站上講臺,程小鷗用自己的頑強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可就連他自己也意料不到的是,命運不僅奪走了他的雙腿,還險些奪去他的生命。
坐在辦公室沙發上的程小鷗抿了一口茶,向記者回憶起11年前的那一幕,神情平靜淡定。
2007年11月,程小鷗到豐順縣人民醫院進行一次常規體檢,可檢查的結果卻出乎意料。醫生跟他說:兩個腎,各有一個陰影,懷疑有腫瘤,要到上級醫院去進一步確診。
校長很快得到了消息,打電話來,很緊張地叮囑:「抓緊,明天就去黃塘醫院檢查!」可程小鷗卻說:「不用急。這樣吧,再給我四天時間,我把這個單元的課講完,然後再去檢查。」校長知道他倔強的個性,只好同意了。
程小鷗清楚地記得那節課的情景,那是2007年初冬的一天早上。他只用了半節課的時間就將課本裡的內容講完,隨後望了望窗外的落葉,對學生說:「今天這節課,還剩下一點時間,我要向你們介紹一首歌,並教你們演唱。它就是奧地利的歌曲《雪絨花》。」
英語老師課堂上教唱歌?尚不知情的學生只是感覺到新鮮,卻還沒能讀懂老師的用意。接下來,程小鷗非常認真地教學生們一句句地演唱,學生們也唱得非常認真……最後,程小鷗老師對學生們語重心長地說:以後無論你們處在什麼位置,不論你們做了科學家、高官還是在菜市場賣菜,心中都永遠要有一朵雪絨花,它是人世間真善美最基本的情感,我希望你們讓它在心底開放!
偌大的教室鴉雀無聲,同學們只是靜靜地聽著,待老師講完話,卷了教案離開教室,身後才傳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完整地給同學們上完這個單元的課,程小鷗才到梅州市黃塘醫院去進一步確診。複查後,腫瘤科的首席醫生診斷的結果是:腎癌!
真情互動:學生電話裡為他合唱《雪絨花》
程小鷗從隨身攜帶的袋子裡拿出了一疊厚厚的紙,紙張雖已略微泛黃,但上面的字跡仍清晰可見。原來,這是學生們在得知老師患病後,親筆寫下的祝福語。在這疊名為《程老師,我們想對您說》的祝福語中,不少學生用英文寫下對這位英語老師的祝福,也有學生寫下:「程老師,我的英語很爛啊,所以我就不說英語的祝福語啦!我用可愛好聽的母語對您說:早日康復,笑口常開!」
「這些祝福語、卡片可以說是我住院期間的精神支柱,出院後仍珍藏至今。」程小鷗告訴記者,住院期間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每次看到學生寫下的祝福語都激動不已,好幾次一看開頭就不敢繼續往下看。多舛的命運沒有讓他落下一滴眼淚,反而是學生的掛念常常令他熱淚盈眶。
2007年12月17日,手術的日子。這天,程小鷗早早醒來。一切就緒,當他即將離開病房前往手術室時,手機突然響了起來。他按下接聽鍵,手機聽筒裡傳來《雪絨花》優美的旋律:「雪絨花,雪絨花,每天早晨我都看見它。……雪絨花,雪絨花,請為我的老師祝福吧!」
原來,這是程小鷗的學生在教室裡打來的電話。學生們對著手機齊聲高唱《雪絨花》,為即將手術的程老師送去祝福。他們唱得並不算整齊,歌聲裡還夾雜著哭泣聲,但在程小鷗聽來,那已是天籟之音。歌聲在病房迴蕩,整個病房的病人和家屬都流淚了,程小鷗卻開心地笑了,因為他知道,他播下的那顆純潔美麗的雪絨花種子,已經在學生們的心裡開始發芽生長了。
手術非常成功,程小鷗的生命又一次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回首32年教師生涯,他說,「我是一個『製作翅膀的工匠』」
回首自己32年的教師生涯,程小鷗總結出一個道理:「當老師的首先要對自己的職業心存敬畏,沉浸其中。」他認為,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是學生潛能的喚醒者。而教師也應該是鮮活的、人格豐滿的、有人文才情的生活者,只有這樣的老師,才能培養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人格健全、充滿愛心、一身正能量的學生。
在教學工作中,程小鷗提倡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有一天,他收到班上一位女學生發給他的電子郵件:「……從小到大我很少跟爸爸溝通,吃飯的時候,我幾乎連看他一眼都不敢……爸爸對我了解多少呢?也許他會忘了我是幾歲、不知道我讀哪班、不認識我的同學……」
在程小鷗看來,這種親子關係緊張的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他決定在自己的英語課上給學生們講「孝道」,於是便讓學生們提前寫下一句最想跟爸媽說的話。上課的時候,小鷗選了一首英文歌曲:Celine Dion的《Goodbye’s(令人心碎的永別)》,給學生上了一節英文歌曲欣賞課。
課堂上,程小鷗開始講述自己作為一個殘疾人,小時候奶奶是如何歷盡艱辛撫養他教育他成人的。這節課之後,程小鷗分別跟給他發電子郵件的學生和她的家長深談了一次,父親答應以後多陪女兒、多跟她溝通,女兒也因此去除了心病,煥發出令人吃驚的活力和幹勁,在當年的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榮獲一等獎,並且是梅州市最高分。
這便是程小鷗老師提倡的「情感教育」,他也一直用自己的真情感化學生,為他們插上逐夢的翅膀。「用你們的雙腳,替老師走遍世界。」這是程小鷗最經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而他還曾經給一位學生的覆信中寫道:「雙腿的殘疾困住了我飛起來的夢想,但卻永遠困不住我想飛的心。於是,我便成了一個『製作翅膀的工匠』。當藍天上有鴿哨傳來時,我會說,我的心就在那裡!」
○他的經歷
程小鷗,梅州市豐順中學英語老師,自幼患上小兒麻痺症,11年前被查出患有腎癌,可他仍堅守三尺講臺,不久前入選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名單,廣東僅2人。
○他的理念
好的老師應該用真善美去哺育學生,將學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作為自己教學追求的目標,「不僅僅傳授知識,更要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程小鷗說,在他的教學生涯中,他提倡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他的格言
「雙腿的殘疾困住了我飛起來的夢想,但卻永遠困不住我想飛的心。於是,我便成了一個『製作翅膀的工匠』。」
「勾股定理」唱出來 他把數學譜出音樂美
「勾股定理的勾股樹旁,小圖的面積和總等於大的。趙爽畫的趙爽圖上,四個三角形鑲在四邊……」伴隨著羅大佑歌曲《童年》的旋律,教室的學生卻一起唱起不一樣的歌詞。這是音樂課?不,這是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的學生們在上數學課,學習的內容是勾股定理。
文、圖/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嚴建廣
這首由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副校長、中學數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商慶平以《童年》為基礎,填詞改編創作的數學之歌《勾股定理》在網絡上廣為傳唱,也成為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敲門磚。商慶平也因此成為「網紅」老師。
記者昨天獲悉,在江門市教育局前日組織的教師節表彰晚會上,商慶平獲得了江門市基礎教育「江門教育專家」稱號。
把《童年》改編成《勾股定理》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很多學生因為年齡段認知特點所限,抽象思維較差,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習數學會覺得乾巴巴的,枯燥無味,學起來比較難。」說到把音樂、體育等融入到數學教學中的初衷時,商慶平說,「怎樣能讓數學課堂豐富起來,有趣起來,讓學生們願意學、樂意學,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商慶平告訴記者,自己在江西農村長大,上初中和高中一年級時還是數學差等生,上了高中後,商慶平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我就下定決心,要把數學這門課補回來。」怎麼補?在學習中,商慶平一方面對數學知識點刨根問底,另一方面,喜歡音樂的他,常常試著把數學知識填到自己喜歡的歌曲曲譜裡,偷偷地哼唱。「等到我參加高考的時候,數學滿分120分,我考了118分。」 他說,「自己的親身經歷,也讓我覺得把數學和音樂等結合,也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在創作《勾股定理》這首歌時,商慶平前前後後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聽了很多首歌,直到有一天,他搭乘計程車回家,聽到車上正播放《童年》,突然靈感一現,「這首歌就是歌頌校園生活的,曲調非常活潑向上,選擇這首曲再合適不過!」
有了曲子,尚需填詞。經過一次次思考、修改,商慶平完成了歌詞初稿,並和工作室的數學老師呂麗芳、音樂老師李粵燕以及幾位語文老師等反覆斟酌、修改,用3周時間確定了最終的歌詞版本。有了詞曲後,商慶平馬不停蹄地召集人馬開展歌曲MV的拍攝與製作。
而《無理數頌》則以流行一時的網絡歌曲《兩隻蝴蝶》為腳本改編而成。
記者了解到,《無理數頌》MV、《勾股定理》MV得到學生、家長和老師的追捧。隨著數學MV的熱播,商慶平老師也成了當地知名的網紅老師。
數學教育「生活化」 做課件100多
商慶平不僅把數學課上成音樂課,還把數學課上成了體育課、物理課。在一節數學課上,看到商慶平拿著幾個大小不一的呼啦圈到教室,同學們都有些「蒙圈」了。原來,他是要通過呼啦圈之間的關係讓同學們更直觀地了解圓與圓之間的關係。
記者了解到,從2003年開始嘗試「生活化」數學教育,商慶平老師至今已經做了100多個課件。這些課件通過音樂、體育、自然現象等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涵蓋了初中三年數學的大部分知識點,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幫手。
○他的履歷
商慶平,男,江門市第一中學景賢學校副校長,江門市「名醫名師名家」、江門市基礎教育「江門教育專家」等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學數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廣東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專家庫成員,多次出任教育部「一師一優課」及省優質課大賽評委;發表過論文30多篇。
10餘年來,商慶平老師通過音樂、體育、自然現象等與數學教學相結合,製作出涵蓋初中三年數學知識的100多個課件,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幫手。近一年來,商慶平將自己的數學支架式教學法撰寫成25萬字的書籍,將於今年出版。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因為遇見了言傳身教的恩師,
你成為了更好的你。
他們對你的包容與理解,
引導了你年幼的心靈。
透過恩師打開的那扇窗,
你看見了星辰,看見了大海,
更看見了美好的未來。
念師恩,莫敢忘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星、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 通訊員陳蘋、廣大宣、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嚴建廣、廣州參考·廣州日報 黃子容
圖:受訪者提供、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霞虹 通訊員陳蘋、廣大宣、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嚴建廣
H5視覺:廣州州日報王紫鳳、陳希H5文案:廣州日報彭玉磊、黃子容、羅贇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老師,您辛苦了!
老師,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