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神是可以準確反映他們心理的
孩子眼神是可以準確反映他們心理的,家長要對這一點有清晰的認識。
如果孩子希望給談話的對象留下較深的印象,他就會凝視其目光久一些,以表自信。
如果孩子想在和父母的爭辯中獲勝,那他們就會把眼睛緊緊地盯住父母眼睛,一刻也不會離開,以示堅定。
如果孩子和你談話時,覺得不自在或心虛,他就要把目光移開,減少被察覺真實心態的可能性。
如果孩子和你談話時,他漫不經心而又出現閉眼姿勢,你就要考慮暫停話題,你若還想與孩子做有效的溝通,那就要主動地隨機應變。
如果孩子想和你建立良好的對話環境,他可能會以 60%~70%的時間注視你,注視的部位 是兩眼和嘴之間的三角區域,這樣信息的傳接,會被父母正確而有效地理解。
如果孩子迫切希望得到你的肯定或達到某種目的,那他可能會以期待的目光與你接觸,這是常用溫和而有效的方式。
孩子目光遲鈍,左顧右盼,是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父母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就事件的可能性與合理性做出做還是不做的決定。
孩子低著頭,眼睛躲閃著,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對,那一定是孩子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怕受批評。父母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承認錯誤;如果孩子不說,父母可追逐著孩子的 目光,用微笑和探詢的表情鼓勵孩子說出真相。孩子承認錯誤後,父母要肯定他的勇氣,相信他能改正,並告訴他仍然愛他。
孩子怒目而視,說明孩子認為父母處理某事不公平,他很不滿意。此時,父母不可壓制孩子, 應該反思究竟,給孩子申辯的機會,以理服人。
孩子目光輕鬆,眉飛色舞,說明孩子高興。父母也應流露出喜悅情緒,分享孩子的快樂。
小瞳孔,大學問
在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個賭徒詐騙的故事;狡猾的賭徒們,先用小金額下賭注,並且密切觀察坐莊人的反映,如果押中了,就會發現坐莊的人瞳孔驟然擴大,於是他就大大地加碼。結果坐莊的人輸了錢還不知奧秘何在。
瞳孔的條件反射作用全世界大約都是相同的,而孩子的變化幅度比成人更大。瞳孔的大小會發生變化,這是家長們應該知道的事實。環境暗了,就要更多地採光,因而瞳孔會擴大;而在明亮的日光下,就會收縮到大頭針的針頭那樣大小。那麼,在亮度恆定的條件下,也不用化學藥品點眼時,孩子的瞳孔會不會產生大小變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者查爾莫斯研究了在種種視覺刺激下孩子瞳孔大小的變化。
在初期的實驗裡,埃克哈特 •漢斯讓男孩子、女孩子觀看①玩具、②母親、③帥氣的男孩兒、④漂亮的女孩兒、 ⑤嬰兒五種照片,來調查孩子瞳孔大小會發生何種變化。其結果是:男孩子的瞳孔在看到漂 亮女孩兒、玩具和母親時更大;女孩子的瞳孔在看到帥氣的男孩兒和嬰兒時更大。照片具有 的各種刺激性似乎決定了瞳孔的條件反射作用。
從這些調查結果中,查爾莫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即孩子的瞳孔在其對某種事情有積極情感 時擴大,有消極情感時收縮。
後來有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眼睛是大腦在眼眶裡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級神經元,就像 大腦皮質細胞一樣,具有分析綜合能力,而瞳孔的變化、眼球的活動等,又直接受腦神經的 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從眼睛中反映出來。瞳孔的變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 放大和收縮,真實地反映著複雜多變的心理活動。若一個孩子感到愉悅、喜愛、興奮時,他 的瞳孔就會擴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氣、討厭、消極的心情時,他的瞳孔會收 縮得很小;瞳孔不起變化,表示孩子對所看到的物體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
即使孩子能夠偽裝出無動於衷的樣子,但由於瞳孔的開合是由植物神經來控制的,所以無法 加以掩飾。在諸如此類的情形下,他們就於無意識中洩露了自己的意識。
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目光的功能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談心時的目光使用,對於談話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父母對於 孩子目光所表達的心理的理解,也非常重要。
心理學家的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對話時的目光大致有四個功能。即調整說和聽交替,觀察對方的反應,表達意義,表達感情。
父母與孩子談話前往往是先相互注視對方之後才開始,不久再移開視線。闡述自己的意見一 完,就會觀察對方的反應,同時發出自己打算聽取對方意見的信號,並再次相互注視。但如果父母與孩子不進行這種第二次的相互注視,則之前說話的一方還要繼續說下去。比如孩子在對話完沒有注視父母的眼睛,那說明他對父母說的話不認同或沒有完全理解,這種情況下,父母要繼續解釋自己之前的觀點,以求接下來更好的溝通效果。
父母在傾聽完孩子說話後,要及時看一下孩子,以目光上的接觸作為傾聽的結尾,會給孩子留下好印象。相互注視的情況一旦少了起來,那就意味著:這次溝通也到結束的時候了。
對話之際,孩子為了檢視父母的關心度、理解度以及對這些話的容忍度,也常使用目光。
視線轉移表示什麼此外,孩子的視線活動方式,也反映著其心態。一般認為,目不轉睛地注視對方談話的孩子 較為誠實。但不一定是自始至終在盯著不放。
相反,視線的移開,其情況又如何呢?父母可以觀察孩子與陌生人初次見面時的情形,若孩 子經常先移開視線,那麼他的性格較為主動。另外,當孩子與父母就某個觀點進行討論時, 如果孩子非常想說服父母接受自己的意見,那麼他會首先主動轉移視線。這在心理學上叫作 「30 秒效應」:當雙方視線接觸時,先移開眼光的人,就是勝利者;相反,因對方移開視線 而耿耿於懷的人,就可能胡思亂想,以為對方嫌棄自己,或者與自己談不來,因此,在無形 中乃對對方的視線有了介意,而完全受對方的牽制了。孩子雖然可能不知道這個效應,但卻經常無意中運用。
持續移開目光,可能是孩子表示對當前話題不感興趣的信號,也可能是有些疲倦也說不定。
孩子視線轉移也可能是由於對方眼光過於犀利,不願與之接觸,或對自己在談話中的位置沒有自信心而造成的。
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來判斷孩子為何轉移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