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跟劉備完全沒法比,好比成吉思汗跟噶爾丹。劉邦是魏豐大夫劉清之孫,秦未戰爭中舉兵芒碭山割據豐沛一帶。魏相周市在陳勝吳廣兵敗後在原魏地攻城略地並召降劉邦,這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劉邦少年為遊俠愛慕信陵君曾與信陵君上賓張耳約為兄弟而且豐沛一帶離魏近離楚遠。劉邦在魏集團明顯的好混多了,孫承爺業當個豐大夫也是不錯,算是光復門楣。劉邦卻先投景駒再投項梁並一步一步的成為楚集團的重要成員,劉邦在西徵之前是碭郡長武安候並且麾下有三萬人。其次,劉備差在時運,劉邦,劉秀都是順天而為,只有劉備是逆天而為,劉邦時,天下苦秦久已,劉秀時,天下哭新久已,天下人無不懷念劉漢,劉備時,天下苦漢家天子久已,對應來說,劉備早生了,劉備是秦王子嬰,西漢劉崇。
劉邦面對的是有勇少謀的項羽;劉備面對的是足智多謀且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假設曹操明目張胆的反了劉氏,那麼劉備就未必會輸。再者,劉備的大兵團作戰能力不行。劉備從頭到尾只獨立打過兩次調動作戰人數以萬為級別的戰役:漢中會戰,夷陵會戰,結果一成一敗,夷陵之戰固然有地理問題的限制,但劉備本身的能力同樣制約了主力的發揮,導致了最後的失敗。而他老祖宗劉邦,韓信在誇自己「多多益善」之前可沒忘誇他一句「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不過能將十萬」和只打過兩次,差距不用我多說吧。劉備的政治決心一直不堅定,湘水被孫權割走三郡就是最好的例子。
犯下的錯誤有孫權並未索要江陵,夷陵等核心區域,僅僅只是談一談三郡,哪怕不想給,好歹先把人穩住吧?他不,五萬人浩浩蕩蕩跟要決戰似的。結果人孫權直接發動暗線,三郡直接沒了。人孫權做好準備來的,你劉備明顯沒有啊。不管是劉邦,還是後來的朱元璋,講究的都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甚至可以去找不共戴天的元朝求和,如果不是陳友諒直接上來大決戰,給陳友諒稱臣也不是什麼大事情。就是有了這種能屈能伸的姿勢才有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劉備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心態,一發就膨脹,一發就膨脹,前期還好有地方跑,後期真的搞不懂,周瑜死了就當吳國沒人了?
搞了個劉璋就自信心爆棚,三戰三沒記吃不記打。反應過度,讓曹操平漢中抓住了機會。結果五萬人怎麼來的,怎麼回去,然後和曹操繼續血拼去了,這次當武裝遊行了。這一來一回,都是錢啊。拿丞相不當人使。說白了,只能進不能出,小家子氣了。決心不堅定,立場不穩,自然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劉邦時人稱為長者,而項羽看史書對他的描寫應該是典型的楚人性格:彪悍輕狡,項羽可不是傻白甜,看他殺宋義奪權的利落勁,他敗也敗在這個得位不正,劉邦受王命入關的時候,他卻為了立功立威不得不去跟章邯纏鬥。
對劉邦的天命早已降臨,韓信,這個被稱之為兵仙的人物,直觀的才能對比我們不知道他與項羽誰強,但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韓信曾作為項羽的郎衛,又將項羽視為人生對壘的終極目標,對於項羽有深刻的研究,而項羽對於韓信就一知半解,所以未戰輸一半,個人論點,楚漢軍事上的勝出點就在這。不好說劉比備劉邦弱。若要說,那就只能套一句中國老話:時也,命也,運也。所處的時代不同,若論客觀條件,劉備的事業比劉邦差的原因,是競爭對手太強大。
曹操,孫權,皆傑出人主,割據一方,實力和人心歸附,是劉備沒奈何的兩個硬茬。這一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司馬徽也講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人主是個好人主,但大環境可能決定了他很難像張良韓信蕭何們那樣得志。相比之下,劉邦的時代群雄逐鹿,競爭對手雖也很多很強,但除了項羽,其他的都比較好解決。韓信和彭越原本是兩股潛在的敵手,也選擇跟著他混,其他就不在話下了。
215年劉備成功奪取益州終於有了立足之地的時候,曹操早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而江東的孫權也已經割據東南之地,成就一方霸業,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魏蜀吳三分天下,而劉備卻是實力最弱的一個,面對的敵人是自官渡之戰後已經經營中原十數年的曹魏。孫吳名為盟友,卻對荊州耿耿於懷,更是在劉備奪取益州和漢中之後,心生忌妒,並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背刺盟友,白衣渡江奪取荊州。這就是劉備和劉邦的差距,天意的差距。
-END-
歷史的真假只是後人的考量和猜測,這裡只是小編的個人己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還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