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劉秀建立「兩漢」,劉備建立「蜀漢」,其中區別如何?

2020-12-20 雷霆歷史

劉邦跟劉備完全沒法比,好比成吉思汗跟噶爾丹。劉邦是魏豐大夫劉清之孫,秦未戰爭中舉兵芒碭山割據豐沛一帶。魏相周市在陳勝吳廣兵敗後在原魏地攻城略地並召降劉邦,這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劉邦少年為遊俠愛慕信陵君曾與信陵君上賓張耳約為兄弟而且豐沛一帶離魏近離楚遠。劉邦在魏集團明顯的好混多了,孫承爺業當個豐大夫也是不錯,算是光復門楣。劉邦卻先投景駒再投項梁並一步一步的成為楚集團的重要成員,劉邦在西徵之前是碭郡長武安候並且麾下有三萬人。其次,劉備差在時運,劉邦,劉秀都是順天而為,只有劉備是逆天而為,劉邦時,天下苦秦久已,劉秀時,天下哭新久已,天下人無不懷念劉漢,劉備時,天下苦漢家天子久已,對應來說,劉備早生了,劉備是秦王子嬰,西漢劉崇。

劉邦面對的是有勇少謀的項羽;劉備面對的是足智多謀且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假設曹操明目張胆的反了劉氏,那麼劉備就未必會輸。再者,劉備的大兵團作戰能力不行。劉備從頭到尾只獨立打過兩次調動作戰人數以萬為級別的戰役:漢中會戰,夷陵會戰,結果一成一敗,夷陵之戰固然有地理問題的限制,但劉備本身的能力同樣制約了主力的發揮,導致了最後的失敗。而他老祖宗劉邦,韓信在誇自己「多多益善」之前可沒忘誇他一句「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不過能將十萬」和只打過兩次,差距不用我多說吧。劉備的政治決心一直不堅定,湘水被孫權割走三郡就是最好的例子。

犯下的錯誤有孫權並未索要江陵,夷陵等核心區域,僅僅只是談一談三郡,哪怕不想給,好歹先把人穩住吧?他不,五萬人浩浩蕩蕩跟要決戰似的。結果人孫權直接發動暗線,三郡直接沒了。人孫權做好準備來的,你劉備明顯沒有啊。不管是劉邦,還是後來的朱元璋,講究的都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甚至可以去找不共戴天的元朝求和,如果不是陳友諒直接上來大決戰,給陳友諒稱臣也不是什麼大事情。就是有了這種能屈能伸的姿勢才有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劉備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心態,一發就膨脹,一發就膨脹,前期還好有地方跑,後期真的搞不懂,周瑜死了就當吳國沒人了?

搞了個劉璋就自信心爆棚,三戰三沒記吃不記打。反應過度,讓曹操平漢中抓住了機會。結果五萬人怎麼來的,怎麼回去,然後和曹操繼續血拼去了,這次當武裝遊行了。這一來一回,都是錢啊。拿丞相不當人使。說白了,只能進不能出,小家子氣了。決心不堅定,立場不穩,自然就抓不住主要矛盾。劉邦時人稱為長者,而項羽看史書對他的描寫應該是典型的楚人性格:彪悍輕狡,項羽可不是傻白甜,看他殺宋義奪權的利落勁,他敗也敗在這個得位不正,劉邦受王命入關的時候,他卻為了立功立威不得不去跟章邯纏鬥。

對劉邦的天命早已降臨,韓信,這個被稱之為兵仙的人物,直觀的才能對比我們不知道他與項羽誰強,但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韓信曾作為項羽的郎衛,又將項羽視為人生對壘的終極目標,對於項羽有深刻的研究,而項羽對於韓信就一知半解,所以未戰輸一半,個人論點,楚漢軍事上的勝出點就在這。不好說劉比備劉邦弱。若要說,那就只能套一句中國老話:時也,命也,運也。所處的時代不同,若論客觀條件,劉備的事業比劉邦差的原因,是競爭對手太強大。

曹操,孫權,皆傑出人主,割據一方,實力和人心歸附,是劉備沒奈何的兩個硬茬。這一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司馬徽也講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人主是個好人主,但大環境可能決定了他很難像張良韓信蕭何們那樣得志。相比之下,劉邦的時代群雄逐鹿,競爭對手雖也很多很強,但除了項羽,其他的都比較好解決。韓信和彭越原本是兩股潛在的敵手,也選擇跟著他混,其他就不在話下了。

215年劉備成功奪取益州終於有了立足之地的時候,曹操早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而江東的孫權也已經割據東南之地,成就一方霸業,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魏蜀吳三分天下,而劉備卻是實力最弱的一個,面對的敵人是自官渡之戰後已經經營中原十數年的曹魏。孫吳名為盟友,卻對荊州耿耿於懷,更是在劉備奪取益州和漢中之後,心生忌妒,並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背刺盟友,白衣渡江奪取荊州。這就是劉備和劉邦的差距,天意的差距。

-END-

歷史的真假只是後人的考量和猜測,這裡只是小編的個人己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還請多多指教!

相關焦點

  • 劉邦、劉徹、劉秀、劉備、劉禪,他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劉徹是漢景帝劉啟之子,劉啟是漢文帝劉恆之子,劉恆是漢高祖劉邦之子。得出結論:劉徹是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劉徹,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在父親漢景帝和爺爺漢文帝開創的「文景之治」的基礎上,將大漢盛世和漢文明推向了一個巔峰。其中與漢武帝劉徹有關的故事,比如「金屋藏嬌」、「獨尊儒術」、「推恩令」、「皇后衛子夫」、「立子殺母」等等,擊敗匈奴的衛青、霍去病也是漢武時期的名將。
  • 蜀漢名將魏延,如何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魏延作戰十分勇猛,但性格卻較為孤僻,但不管怎樣,他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程公許曾經這樣評價他:魏延驍勇,欲以奇兵間道與大軍會,孔明信用其說,安知三秦之不歸於漢?公元214年,魏延跟隨劉備一起進攻重鎮雒城,並和諸葛亮,張飛等人共同包圍了成都,使得成都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劉備的掌中之物。鎮守關中,保護領土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並且將成都作為他的大本營,於是便要選擇一位將領留守在漢中。
  • 劉秀作為一代開國之君,為何甘為做一個繼承西漢的皇帝?
    事實上,兩漢是歷史上所有分封王朝中最不出名的一個。像兩晉、兩宋這樣的朝代,都是在軍政體制尚未建立的時候,遷都避禍。由於城市和統治範圍的變化,而後世史家又根據城市東西南北的不同方位,對城市作了區分。但東漢與西漢不同,東漢是兩個完全斷代的朝代,兩漢交融時期,王莽建立了新朝。新朝滅亡後,天下仍存在一種短暫的割據局面,群雄並起,中原逐鹿。打倒王莽後,劉秀得了隴望蜀,一統天下,最終建立了東漢。儘管這裡面的劉秀也算是劉邦的後代,屬於皇族。但是他並非皇族直系親屬,血緣關係較遠,且劉姓宗室經過漢武帝推恩令洗牌後,早已經不是那麼值錢了。劉秀起兵的時候只是南陽的富農。
  • 東漢的建立與劉秀的「光武中興」
    漢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不過他的父親已經不是王侯,只是居住在南陽郡蔡陽(竟湖北棗陽縣西南)的地方望侯。劉秀的哥哥劉演性格剛毅,慷慨豪放,結交天下英雄;劉秀個性謹慎,不露鋒芒,只是讀書種田,學一點武術。
  • 劉家人出一上聯「劉邦劉備劉德華」,周家人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在兩千多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姓和氏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意思,自秦漢時期開始,姓氏的區別逐漸減少,隨後融合在一起。 其次,劉邦和劉備都是古代有名的君主,都有非凡的成就,一生功業,世人皆知,劉德華則是現在的四大天王之一,受人喜愛程度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劉邦與劉備還有一層特殊的關係:劉備是劉邦的後人,是時隔三百五十多年的一家子。 劉邦亡秦滅楚,建立漢朝。劉邦相貌不凡,傳聞呂雉的父親善於相面,正是因為劉邦有著一副富貴之相才將心愛的女兒嫁於他。史書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
  • 曹魏、蜀漢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那麼吳國的機會在哪裡?
    其實從中國歷史上來講,江南地區和四川盆地一般都是割據政權,極少能誕生一統天下的存在。其中僅僅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從漢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漢高祖劉邦。一個是從乞丐白手起家建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而劉邦和朱元璋在所有的開國之君中也是極為厲害的存在。歷史大家孟森在《明史演義》中說到:中國自三代(夏商周)以來,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三國時期,其實無論魏和蜀漢,其實都有機會統一,但是只有東吳統一的機率極為渺茫,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看魏國。
  • 蜀漢的國號是蜀還是漢?劉備繼承了漢獻帝的衣缽?屬於割據政權
    劉備所建立的王朝,其實就是漢朝。是對東漢王朝的延續,不過因為在蜀地建國,所以我們習慣上稱之為蜀漢。蜀漢又被稱之為季漢,按照伯仲季叔來排名,西漢就是伯漢,東漢就是仲漢,而蜀漢則是季漢。劉邦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他原來的名字叫劉季,後來覺得堂堂諸侯沒有個正經名字不行,所以就改成了劉邦。蜀漢,是歷史上對季漢的一種蔑稱。蜀漢其實不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在歷史上,劉備建立的就是漢帝國。可是因為勢力範圍只有蜀地,所以被戲稱為蜀漢。
  • 最顯赫的5大姓氏,一姓氏建立的政權最多,一姓氏出現一千古奇才
    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其中姓氏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歷史上中國的姓氏多如牛毛,其中還出現了不少十分顯赫的姓氏。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最顯赫的5大姓氏,第一個姓氏則是王姓。據史料記載,王姓主要是由姬姓發展而來,東周時期的姬晉被推崇為王姓的始祖。
  • 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卻不說是漢高祖之後,這是為啥呢?
    劉備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是蜀漢的開國皇帝,曾經跟曹操和孫權兩人平分天下。其人生經歷頗有傳奇色彩,經常被人談論。最近幾十年,因為《三國演義》的熱播,劉備的形象越來越豐滿,大家對他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劉備一直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卻不說是漢高祖之後,這是為啥呢?
  • 劉邦到底厲害在哪裡?劉秀和劉邦的差距有多大?
    石勒的點評,把劉邦、劉秀、曹操、司馬懿父子全部放了進去比較。關於曹操司馬懿的評價暫且不論,咱們就說劉邦與劉秀。石勒和馬援一樣,明確的指出劉秀不如劉邦。如果與劉邦同處於一個時代,將俯首稱臣,甘願當一個韓信或者彭越的角色,供劉邦驅使;如果碰到光武帝劉秀,則要一決雄雌。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一,背景差,底子薄劉備與劉邦的最大差距在於,劉邦雖然也算是創業者,但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劉邦最起碼也是先牢牢佔據了沛縣,以及擁有了包括蕭何和周勃在內的一眾文臣武將的輔佐。可反觀劉備,他最早創業的時候只是一個賣草鞋的,而等他真正佔有第一塊根據地的時候,其他群雄如劉表、袁紹和曹操等,早已經是擁兵數十萬的一方諸侯,所以他根本沒有與之一戰的資格和能力。
  • 劉秀文功武治完全不輸劉邦和漢武帝,為何存在感卻不高?
    其實,在兩漢相交之際,重新復興漢朝的光武帝劉秀並不比他們差,甚至在一些方面還要更加出色,但卻長久以來經常被人們忽視。那麼,劉秀明明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為什麼卻好像存在感不高呢?筆者認為,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 劉秀明明是開國皇帝,為何繼續以「漢」為國號?其實原因很簡單
    如果富二代們沒有緊迫的意識,他們就會很容易被社會中的企業所淘汰,而且,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能夠保持企業的資產和發展企業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有時保持一個企業要比創立一個企業更難。因此,如今的年輕人卻寧願創業,而不願直接繼承祖輩留下的東西,在古代也是如此。國難當頭,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此時的領軍人物往往更願意推翻前朝建立自己的王朝。
  • 劉秀的光武中興為何會成功?而劉備卻失敗了
    劉秀的光武中興為何會成功?而劉備卻失敗了俗話說成事在人謀事在天,我們平常人做點事都不能完全靠努力去獲得成功,更別說推翻一個舊的王朝建立新王朝了。王莽竊取漢朝給了劉秀誅王莽的強大動力,而且在王莽執政以後並人心,人人得而誅之。而劉備則不然,劉備打的恢復漢室的旗號,這說明漢朝已經頻臨滅絕了,就算劉備再次起兵成功,所建立的漢朝也不是當初的漢朝,這不符合一部分劉氏貴族勢力的利益,自然不得人心。其次便是二者的血緣。劉秀是漢景帝劉啟之子,血緣相當純正,並且有據可考,大家均知道他是皇室之後。
  • 劉秀不殺功臣也沒出問題,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學他,反而學劉邦?
    開國皇帝和開國功臣,這是一對天生的矛盾嗎?打江山的時候,可以同甘共苦,一損俱損。然而等到打下了江山這些功臣突然發現,自己以往信任和崇拜的大哥變了,稍有不慎,就會翻臉了。西漢的劉邦選擇了趕盡殺絕,對這些老兄弟下了死手。
  • 劉備選賢任能,建立起蜀國政權,聯合孫吳對對抗曹魏
    諸葛亮全力以赴地協助劉備治理巴蜀選資任能是諸葛亮治國的首要措施。為了招納賢士,他在成都築起了招賢臺,又稱讀書臺「築臺以集諸儒,兼以待四方賢士」。諸葛亮「用人不限其方」,廣攬人才,使蜀漢政府的官員不出自一個地區一個派別,而是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的割據集團。在蜀漢朝中任職的既有荊楚人士蔣琬、董允、宗預,又有蜀地人士李邵、馬忠、王連等;既有劉備的部屬,又有劉表的部屬;既有劉璋的舊部董和李嚴、杜微、秦宓等。
  • 劉秀2萬兵馬,竟打贏新莾40萬大軍?2個原因解釋昆陽之戰以少勝多
    劉備跟母親賣草鞋為生;劉秀跟哥哥起初也是靠種田來過生活,劉秀長得高大威武,留著帥氣的鬍鬚,但他勤於耕種,似乎沒有更大的志向,他哥哥則喜歡結交豪俠,養了一些江湖門客。過去,漢高祖劉邦的哥哥劉仲,就是個乖乖的種田人,劉邦自己則是不務正業。劉縯也常常笑劉秀就像劉仲,怎麼老是在那邊種田呢。
  •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白帝」到底是什麼來歷?
    古代陰陽家、讖緯家往往把五帝和五行、五方種種有關事物互相聯繫,進行某種吉兇、感應的解說。所以,白帝、赤帝第一次轟動一時的讖緯效應就是劉邦斬白蛇,寓意他是帶著光環降生的重要人物。 儘管漢元帝以後確實儒家學說成為主流,但民間讖緯陰陽學說一直十分流行,從兩漢一直影響到三國。就在西漢末年新莽時期,又一個白帝出現了,這就是佔據巴蜀的公孫述。 二、公孫述為什麼也叫白帝?
  • 在兩漢王朝中,為何東漢的存在感明顯低於西漢?
    西漢與東漢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政權和王朝,但後世還是習慣上稱為「兩漢」。兩漢的國祚延續了四百多年,僅低於「兩周」的八百年國祚,是我國古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中,西漢王朝存續了210年,東漢王朝存續了195年,期間的國號都是「大漢」,後世為了區分才分別稱為「西漢」和「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