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問題事關臺灣未來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在臺灣,農民是一個特殊群體,人口雖然不多,農戶人口300多萬人;農業產業不大,產值佔GDP比重只有3%左右,但農民問題卻十分敏感,無人能忽視。尤其是,農民問題常常成為選舉的重要議題,甚至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如今2020年「大選」序幕逐步拉開,農民問題諸如提高老農津貼標準、農產運銷等再度成為熱點之一。

     其實,不只在臺灣,在許多國家或地區,農民問題都是一個敏感而重要的問題,美國雖然是工業化與科技大國,但大豆等農產問題依然重要,直接關係到川普選舉連任,成為中美貿易爭端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2018年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颳起韓國瑜旋風,不僅贏得了民進黨執政20年的高雄市長大位,而且國民黨一舉贏下15個縣市長的選舉,改變了國民黨的艱難處境。許多專家與學者對這場選舉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分析。其中,普遍認為韓國瑜颳起的政治旋風國民黨勝選的關鍵。而韓國瑜旋風的背後則是「農民革命」的結果,是農漁民與下層民眾不滿民進黨執政造成經濟民生困境的結果。可以說,廣大農民發揮了關鍵作用。

    事實上,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藍綠翻轉與農民問題有直接關係,即與臺北農產運銷公司人事更換直接相關。改變歷史的關鍵人物韓國瑜曾是臺北農產公司總經理,在他任內,公司轉虧為盈,取得顯著政績,為農漁民幫助不小,也奠定了韓在農漁民心中的地位。然而,霸道的民進黨執政後,非要將國民黨籍的韓國瑜趕走,以財務調查等手段給韓施壓,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韓國瑜逼迫離開這一由臺當局主管的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卻換上了不懂農業問題的小文青、蔡英文的好友吳音寧,引起很大爭議。特別是她上任之初,就在處理農產銷售問題上出現亂子,價昂起波動,且無任何危機處理能力。此後她的做事更是爭議不斷,讓農漁民更加懷念韓國瑜。於是,在歷史的偶然與必然之中,「失業」的韓國瑜投往入到國民黨人視為畏途的高雄市長選舉, 並造就了韓國瑜的政治旋風,也才讓「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成為改變歷史的名言。當選後的韓國瑜與國民黨其他執政縣市,也將農產品出口外銷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尤其是,韓國瑜不論是出訪東南亞,還是即將到港澳與內地參訪,均將推銷高雄農產品作為最主要目標。

    不僅如此,韓國瑜推銷高雄農產品,還引發一場與蔡當局農業主管部門農產外銷政績論戰。而且在臺南市「立委」補選中,藍綠均打「農民牌」,希望爭取農民支持。不難發現,人口雖不多的農民問題在臺灣社會政治生活中有多麼重要。可謂「得農民者得天下」,至今依然沒有過時。

    如今臺灣新一場大選即2020年選舉大幕逐步拉開。農民問題再次成為影響選舉的重要議題。日前民進黨籍「立委」、也是蔡英文親信的民進黨「立委」陳明文建議老農津貼改採以「經濟成長率」作為調整標準,取代原本以「消費者物價指數」作為調整依據的做法,期待通過這一改革可提高老農津貼近一成。陳明文強調此舉是「盼農民分享經濟成果」,實際上則是為蔡英文大選布局,釋放利多,爭取農民支持,有政策買票之嫌。

    事實,臺灣老農津貼始於選舉,是選舉的政治產物。每到重要選舉,就會有政治人物拋出提高或增加老農津貼建議。在選舉競爭激烈之時,誰還敢輕意反對才農津貼,誰敢承擔反農民福利的責任,於是老農津貼不斷加碼,持續提高,成為選票利器。

    1996年臺灣首次直接大選前的1995年,率先提出發放老農津貼,於是同年5月「立法院」審議通過「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凡符合審領條件的老農,每月可領3000元新臺幣(下同)。2004年大選前,於2003年12月將老農津貼標準提高到4000元,2006年地方「三合一」選舉前於2005年提高為5000元,2008年「大選 」與「立委」選舉前的2007年7月提高為6000元;2012年「大選」與「立委」選舉前,國民黨與民進黨雙大幅加碼,分別提出提高到每月8000-10000元與7000元,後經協商與妥協,於2011年12月成達共識:每月提高到7000元,以後每四年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提高一次。2016年「大選」前,因單純提高才農津貼每月金額對財政壓力太大,於是決定提高老農津貼門檻,從原本投農保6個月才可申領改為達到15年才得申領,以杜絕假農民冒領才農津貼,以保護農民權益。目前臺灣老農津貼標準為每月7556元,依現政策明年將提高到7969元。近10年來,儘管因工業化發展,領取老農津貼的老農人口有所減少,從2009年的70.6萬人減少為2018年的60.2萬人,差不多減少了10萬人,但領取老農津貼的金額卻從508億元增加到526億元(期間有所波動)。

    目前調整老農津貼標準的提議引來新的爭論,不僅涉及當局政策買票之嫌,而且有後遺症。如果經濟出現負增長,老農津貼是否要降低的質疑,臺行政部門也不敢輕意承諾,但可預期農民問題將成為2020年大選的重要議題。

    不只是提高老農津貼惹爭議,目前還有另一個敏感的涉農問題可能會影響到2020年的大選。即「農地工廠」是否要就地合法化問題。在經濟起飛時代,臺當局提出發展「家庭代工」強調「客廳即工廠」,於是臺灣出現許多在農地上建起簡易加工廠,並延續下來。據推估,目前臺灣「農地工廠」佔地1.3萬多公頃,涉及從業人員超過60萬人。依目前相關法律規定,「臨時工廠登記」輔導期期限為2020年6月。目前臺灣社運團體等要求臺當局嚴格執法,解決違法工廠佔有農地問題。如果嚴格依法取締,可能涉及數十萬個家庭上百萬人的生計問題; 如果不依法執行或取締,就需要修法,而且會引來社運團體的抗議。全臺「臨時登記工廠聯盟」則要求這些臨時工廠對「民代」進行遊說,延長期限,避免取締影響生計。蔡當局如何處理這一敏感議題,是「就地合法化」,還是依法取締,必會引起很大爭議,處理不好,很可能成為影響選舉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見,農民問題在臺灣依然敏感而重要,而且成為影響選舉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臺灣大選,涉及農產內銷外銷、老農津貼、臺農發公司績效與「農地工廠」等農民問題再次浮上檯面,也可能成為影響選舉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2020年宅基地迎來新變化,2個問題農民要明白,事關家家
    不過,在農村迎來一系列改革的同時,2020年,在農村地區,宅基地制度也迎來新變化,其中有兩個問題農民要明白,事關家家戶戶,早知曉!01建房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農村的土地分為多種,其中包括開荒地、丘陵地,水田,旱田和宅基地等等,宅基地是農民用於建房的土地,如果有涉及佔用耕地建房的都必須先申請
  • 臺灣農民憑什麼「怡然自傲」
    為寫作本書,綠妖走訪臺灣60餘位農民、10餘個民間團體與臺灣當局,細膩地呈現出臺灣農民享受生活的農村生態。書中聯結臺灣農業、歷史、經濟、民生、環保、社會創新等多個維度,相當豐富地呈現出臺灣鄉村現代與傳統的博弈、結合,農人的尊嚴、創造與堅守。綠妖書中的臺灣農民,和大陸的農民很不一樣。
  • 未來在農村,有兩種行為要禁止,和農民息息相關,望周知
    最近幾年,圍繞著農村的建設和農業發展問題,我國在三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很多制度改革之後也關係到農民的利益和生活,尤其是在土地和環境方面,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從這幾年的實施的措施可以看出,現在很多制度也需要改革和完善,環境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這個時候不規範,那麼以後的問題也會變多。
  • 臺灣農民創業園——臺灣農民來大陸發展的樂土!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哎……」12月23日,一場以「鄉愁遇見小康——走進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為主題的網絡直播活動在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舉辦。主播臺上,幾個身穿紅色衣裙的「阿里山姑娘」伴著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翩翩起舞,曼妙舞姿吸引了眾多網民到直播間圍觀。
  • 臺灣糯米價格也崩了 臺灣農民盼當局幫忙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在臺灣多種水果價格崩盤以後,糯米價格也崩了。據中時電子報7月10日報導,連日暴雨導致收上來的糯米品質差,加上未來幾天的颱風影響收割,許多該收割的梗稻都來不及收割。此外,由於今年糯米產量增加,有農民提前搶收糯米,導致糯米整體品質下降,收購價因此暴跌,從原來的每公斤3.9元人民幣的收購價跌到3.2人民幣每公斤。
  • 「惠臺26條」農民態度開放 視為臺灣農業轉機
    國臺辦昨提對臺26條措施,鼓勵臺灣農民西進,降低臺農產品出口門坎,臺「農委會」主管陳吉仲強調,面對大陸政治操作,農民要謹慎應對;不過有農民持開放態度,認為這對臺灣農業,也可以是轉機。    國臺辦公布26條措施,其中談到可申請成大陸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未來臺灣農民不僅可西進投資,還能向大陸申請基本建設及相關資金補助。
  • 川普就臺灣問題再度表態:蔡英文遭出賣
    最值得關注的是,當記者問到他是否計劃會見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時候,他沒有給出否定答案。他說道:讓我們走著瞧。對於川普和臺灣方面眉來眼去的態度,中國外交部曾表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涉及中方核心利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如果這一基礎受到幹擾和破壞,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和兩國重要領域合作就無從談起。
  • 臺灣嚴查大陸旅客攜帶豬肉,國臺辦:動物疫情事關兩岸福祉
    臺灣嚴查大陸旅客攜帶豬肉,國臺辦:動物疫情事關兩岸福祉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19-01-30 12:53 來源:
  • 多研究事關國計民生的真問題(創新談)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科學研究既要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研選題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 臺灣農民點名「臺獨」分子:閉嘴吧!
    大陸是臺灣農產品外銷的最大市場,不過最近島內「獨」派人士動作頻頻,兩岸關係深陷僵局,農業產業合作也恐受影響。不少臺灣農民通過多種渠道,點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等「臺獨」分子們閉嘴,千萬別因他們逞口舌之快而斷了臺灣農民的生計。
  • 在閩「80後」臺灣青年蔡志陽的「新農民哲學」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6日電 (閆旭 張金川 龔雯)原產於澳大利亞的手指檸檬,墨西哥的巧克力布丁果,西非、加納、剛果一帶多見的神秘果,來自安第斯山脈的黃金果……世界各地的奇花異果,在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臺豐山生態農業園區裡掛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的清香。「這些品種被引進到臺灣,馴化種植效果都不錯。」
  • 看臺灣農會對大陸農民的啟示
    ,很多地方的農民都自發組織起來,建立協會,發展農業,但是在日本、韓國乃至臺灣地區,農會已經是組織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這種農會是怎樣運作的,可以給予單個農戶那些幫助,對於大陸地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農民又有哪些可借鑑的地方,我們走進了臺灣一個基層農會。解說:這裡是位於臺灣中都的南投縣,這裡地厚物豐,是一個農業大縣,在臺灣享有「大地之母」的美譽,著名的日月潭風景區就位於這裡。我們走訪的信義鄉農會正是位於南投縣。
  • 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 福建省首個臺灣村落戶園區
    一是創辦了仙遊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網站;二是委託電視臺製作臺灣農民創業園專題宣傳片;三是聘請專業廣告公司製作臺灣農民創業園宣傳冊;四是與《新合作》雜誌社合作,製作反映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情況的《新合作》(2010年第11期)雜誌專刊,並將該專刊隨黃小晶省長赴臺訪問送到臺灣各界人士手中,提升了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在臺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五是在5月28日隆重舉行仙遊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揭牌暨臺灣村奠基典禮儀式
  • 陳誠,臺灣農民最感念的人
    陳誠並不是到了臺灣後才關注土地改革,早在當年圍剿時,他就曾關注中共在蘇區的土地改革。1941年,他在擔任湖北省主席時也曾試水,實行「二五減租」,即在糧食收穫後,優先提取百分之二十五的糧食給佃農,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五由地主和佃農對半分。此舉可謂日後臺灣「三七五減租」的雛形。在他看來,土地問題是「中國大陸落入共產黨手中的一個主要理由」。
  • 臺灣有機食品市場:未來泰國出口商機
    據泰國泰華農民研究中心報告指出:臺灣有機食品(Organic Food)市場日益值得關注並可成為泰國的出口商機,因為2005-2009年期間臺灣有機食品消費年均增長率為30%,並仍呈持續增長趨勢,源於臺灣的經濟強勁使得購買能力強的臺灣消費者更加重視食用健康食品,並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加上食用健康食品潮流的興起和擁有民間消費佔臺灣生產總值
  • 臺灣彰化縣傑出農民協會到北碚臺創園交流考察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4月28日北碚訊 4月23日,臺灣彰化縣傑出農民協會常務監事陳慶輝一行18人到重慶北碚臺灣農民創業園(簡稱北碚臺創園)交流考察,重慶市臺辦聯絡處處長陳健、北碚區臺辦主任秦嶺、北碚臺創園書記張銘、主任唐雪峰陪同考察
  • 詩意棲居 在臺灣做農民是怎樣的體驗?
    作家綠妖在臺灣走訪了60餘位農民,深入了解那裡農民、農村和農業的情況,細膩呈現出臺灣農民享受田園的農村生態。看看在臺灣做農民是怎樣的體驗。IN臺灣「在地」做農民江明勳是此次採訪的第一個農民。此前他是一個白領,辭職後,憑藉四分地,從臺灣農會信用部申請到幾百萬貸款,變成了一個種植香菇的農民。臺灣農會信用部說:種香菇,最高可以貸到約八百萬。
  • 在希望的田野上——臺灣農民大陸創業記
    這是連橫先生在《臺灣通史》中對明清時期閩粵先民涉險渡海,赴臺開墾歷史的記述。   物換星移,他們的後人再度跨越海峽,隨著近年來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等惠臺農業政策陸續出臺,臺灣農民大陸創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吸引許多臺商轉行投入農業。
  • 福建省永福鎮成臺灣農民在大陸投資最密集鄉鎮
    福建省永福鎮成臺灣農民在大陸投資最密集鄉鎮 2010-02-03 13:41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程軼文  臺灣農民在福建省的農業特色產業初見規模,2009年福建漳平創業園核心區域永福鎮「茶、花、菜」三大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0.2萬畝,實現產值3.95億元,增長
  • 臺灣農民年收入是大陸農民的25倍,你敢信?怎麼做到的?
    據說臺灣農民人均年收入是大陸農民的25倍,他們為什麼這麼有錢?秘訣就是「創意」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