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餘恨
2017-08-03 12:10 來源:澎湃新聞
一夜之間,不少城市街頭出現了一個個按需所取的零錢盒,在武漢甚至出現了好幾處。經記者調查發現,放零錢盒是某網絡公司策劃的,在全國28個城市分公司執行的所謂「公益」活動。
此類「公益」,很顯然是為自己臉上貼金。
按策劃人自己的說法:拿光了也就五六百元,「沒想到我們發文後,閱讀量超過500萬,粉絲漲了好幾萬……」瞧,這就是事情的本質。從策劃角度來說,這是成功的,獲得了超預期的效果。但如果從公益的角度來看,這是一起炒作的偽公益事件,實際上是在消費人們的公益心。動機本身就不純,還談什麼公益?這和前幾年炒作的「最美愛心女孩一樣」,消費愛心獲取私利同一個路數。
我們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隨著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正在穩步提升,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並不盡如人意,但我們應該看到這個趨勢。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用馬斯洛的需求論來解釋,當人在物質方面獲得一定的滿足之後,精神需求的滿足就會成為必然的追求。通過幫助他人,獲得心理上美好的滿足,既幫助了他人,又愉悅了自己,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現在網上眾籌和愛心捐款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好,這就是個例子。
嚴格來說,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愛心。記得有人說過,你需要,別人更需要,你贈予別人,這是愛心和慈善。你不太需要,你贈予需要的人,這還不算真正的愛心和慈善。當然,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做慈善和施愛心,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從一開始就以這樣的高標準苛求。不過至少我們應該明白,
愛心和慈善需要純粹,任何夾雜著其他動機的愛心和慈善,都可能會損愛心和慈善的本質。我們先不說,這樣的策劃是如何假公益之名,行炒作、賺粉之事了。
用一個零錢盒來測試人們的道德品質,誰給你的權力?你有這個資格嗎?測試本身,就是對人的不尊重。愛心不是考出來的,在鏡頭的暴力前,作為社會人的一員,都具有天然的表演性和自我保護性,這本身就沒有多少效果。拿這說事,又能說明什麼?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這過程中有策劃者安排的人在參與和「引導」。
更有甚者,
當這樣的測試,對人們心理產生影響的時候,人們就會天然地產生一種防範心理,即便真有類似的公益和愛心活動,因為警惕和防範,反而會制約人們參與的積極性。這,或許不是策劃者想要的效果,但因為過度消費愛心,而產生這樣的「次生災害」,卻是很可能的。
由此,我們還可以聯繫到一檔很有爭議的電視節目。某電視臺有一檔很火的節目,讓城鄉孩子交換角色,當然是打著愛心的旗號。但這樣的交換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很殘忍的,邊遠農村的孩子在換位之後,心理的落差如果不能很好的調節,那會毀了他一輩子,要調整這樣的落差,對一個孩子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電視節目是火了,但火了之後,又有誰真正對這些孩子,這樣的一個群體負責呢?所以,對消費愛心和道德的行為,我們必須有應有的警惕和抵制。
真正的愛心和道德水準絕不是測出來的,而是在具體的事件中考驗出來的——也就是說,是由人的內心自然生發和表現出來的。對這樣的消費型測試,我們必須抵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零錢盒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