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是幼兒園裡最常見的生活場景,是孩子身體發育的不可或缺,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動力源泉。它們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接踵而至循環往復,是保教工作的首要任務,是不可逾越的幼教起點。
常聽到有人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簡單!大家都能照料,不需要什麼專業。於是,我們常常看到「被保育」的孩子出現這樣一些行為表現:在水龍頭下潦草地衝幾下就是洗乾淨了小手;多半杯水只喝兩三口,餘下的偷偷倒入洗手池就是完成了喝水;喜歡的飯菜吃了再吃,不喜歡的剩在碗裡閉口不動;因為長時間憋便而尿溼、弄髒了褲子鞋襪,因為玩耍打鬧抓傷了胳膊磕破了額頭;進餐後對桌面、地面上狼藉一片的殘渣碎屑習以為常……很顯然,這些行為無助於孩子身體的良好發育,更無益於生命成長的動力凝結。這絕不是幼兒園保育該有的樣子,更不是保育呵護下的孩子該有的發展結果。那麼,保育工作該是什麼樣子?保育呵護下的孩子又該有怎樣的發展?
保育的樣子,是孩子的生活技能在不斷精進。缺少細節的生活是粗糙的,缺少精確的保育是粗放的。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生活能力的微弱,除去不可跨越的生理節奏之外,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所掌握的各項生活技能的不細緻和不精確。比如洗手,因為沒有挽好袖子,洗完手袖子弄溼了。再比如疊衣服,因為沒有捋平、對齊、按壓等細節,疊好的衣服凌亂不整。諸多的技能遍布在吃喝拉撒睡每一個生活的過程中,保育的責任,就是幫助和引領孩子不斷地理清細節,精進技能。「抬起頭,閉緊嘴,咕嚕咕嚕吐出水。」先說說簡潔有趣的兒歌,再討論明晰「抬」「閉」「漱」(咕嚕咕嚕)「吐」的動作要求,孩子的餐後漱口立刻變得有方法、有秩序,更饒有興致。妙趣「兒歌法」的瀰漫,讓孩子在穿衣服、系扣子、剝蛋殼、舀豆子、搬椅子、擦桌子等生活活動中,諸多的詞彙日漸豐富,諸多的生活技能日漸精進和豐盈。這就是保育該有的樣子!
保育的樣子,是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在逐步養成。成功的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吃喝拉撒睡,處處都需好習慣的建立,處處又都是孕育好習慣的沃土。它們在一日生活中多發、重複的特點,恰是好習慣養成的天然支持。「百次溫故知新,才夠精練。」保育的責任,就是在春風化雨中,面對面地引導,手把手地幫助,用標記符號給予孩子暗示,用討論辨析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鼓勵總是相隨相伴,讚賞總是不失時機。一天裡的多次重複和日復一日的循環往復,孩子的好習慣就像花兒綻放一般盡顯我們的眼前:飯菜細細嚼,喝水慢慢咽,玩具整齊放,圖書輕輕翻;入睡前輕聲細語,起床後平整床鋪……你會看到一個個精細的動作慢慢地融入到孩子的身體力行中,一個個好習慣悄悄地成為他們天性的一部分,童年的生活從此踏上精緻文明的旅程。這就是保育該有的樣子!
保育的樣子,是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在積聚厚澱。現代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刷新著傳統落後的生活觀念,催生著健康生活方式的紛至沓來。營養茶、起床操、曬小鞋……這些新的生活內容不啻平靜水面上飛來的一顆顆擊石,不斷地打破傳統保育經久不變的平靜。於是,那些和孩子不曾有過的聊天、對話和思辨成為日常保育新的常態:「為什麼要『飯前喝點兒湯』呢?」「我知道,這樣喝湯會幫助消化,有好處。」「『吃飯菜有先後』該怎麼吃呢?」「饅頭、青菜要先吃,雞蛋和魚肉要後吃,這樣吃營養不浪費。」「為什麼要在『上午十點吃水果』?」「因為呀,上午十點吃水果,是吸收營養最棒的時間。」「多喝水好還是少喝水好?」「我覺得喝水少不好,會上火、會生病的。」「我認為喝不多不少的水才最好。」……以科學為信條,在去偽存真中,孩子的生活認知得以開蒙,生活智慧得以積聚,健康的、終身受益的生活方式得以厚澱。這就是保育該有的樣子!
精進的生活技能、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孩子生命成長中源源不斷的動力,是孩子生命長河中永不枯竭的源泉。這一切植根於保育,成就於保育,它們就是幼兒園保育該有的樣子!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2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