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zhi草莓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件事。不管是在日常番、運動番、熱血番、冒險番還是奇幻番裡,不管是任何類型的動漫作品中,都很少出現「窮人」——又或者說,主人公和主人公身邊的一行人,都很少為經濟問題發愁。
但這一點就比較奇怪了。同樣是影視作品,我們看電視劇,大量涉及到「家長裡短」的作品,故事的發展和矛盾,往往都是圍繞著經濟利益和感情糾紛展開。電影,舞臺劇,文學著作等等一切文藝作品中,都兼容著以經濟矛盾推動劇情的結構。
並不是說動漫裡就絕對沒有。在某些科幻番中,的確是有「窮人」出現的,但,他們的存在,往往趨向於臉譜化,而且,主要是為了反映時代的尖銳社會矛盾,並不會有太多的戲份。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動漫」與「動畫」
動漫,是動畫+漫畫的統稱。不同於最早誕生於1892年的萌芽動畫,動漫這個概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被承認的。直到1998年,國內的《動漫資訊》刊物創刊,「動漫」這個詞彙在漢語中,逐漸成為不同於「動畫」的新詞。
動漫這個詞彙的誕生,與日本的動漫產業發展有關。在日本,動畫和漫畫的聯繫非常緊密。凡是銷量不錯的漫畫,幾乎都會往動畫的方向去改編。後來,隨著國內的動漫行業發展,這個詞彙也成了形容國內相關領域的詞彙。
二次元=天堂?
耐人尋味的是,日本的動畫在早期發展時,與軍國主義的宣傳有關。為了軍國主義宣傳,日本的動畫技術光速發展;而,到了日本戰敗之後,國內的經濟滿目瘡痍,藝術家們開始反思,創作出反戰性質的作品。動漫則開始成為療慰人心的真正藝術。
隨著日本的經濟騰飛,人們對漫畫的追求開始不僅限於故事情節,更要在人物形象的美感上。而,在80年代,日本漫畫家的畫技出現集體突破之後,人物的形象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即,動漫角色,開始向「大眼睛、黃頭髮、少男少女」的方向靠攏。
這兩張圖的對比很能說明日本人對動漫的態度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一種轉變。從這一刻起,動漫不再是單純的動漫,發展成了一個「世界」。漫粉們將其稱之為是「二次元世界」。愛動漫的人,甚至把它當成「天堂」來看待。
十分巧合的是,在瑞典的斯特林堡,就有這樣一種對天堂的想像。他們認為,人在死去之後來到天堂,都會變成「青年人」的形象。與日本目前二次元世界充斥著大量的少男少女形象不謀而合。所以,說二次元=天堂,這並不是空穴來風。
為什麼沒有窮人?
說了這麼多,我們現在可以回到最初討論的問題上來了:為什麼,在動漫世界中,罕有「窮人」存在,即便有,他們也不當主角?因為,現在的日本動漫界,大部分人都刻意地將作品往「取悅觀眾」的方向去帶。
儘管動漫世界是由幻想構成的,但,曾經,動漫還是帶主題,帶入現實因素的,而,自從目前的萌化形象開始泛化流行之後,很少有創作者們會保留那種訴說性的初心了。尤其在日本二次元文化大行其道的情況下,讀者感官上的愉悅已成為基本訴求。
簡單點說,就是「天堂裡裝不下窮人」。任何企圖將可能困擾每一個人的經濟問題帶進作品,安插在主人公身上的行為,都等於是在打觀眾的臉。觀眾可以容忍主人公被虐,猶豫,壞等等,但絕不能容忍主人公是個窩囊的「窮光蛋」。
不信你大可以放眼去看。即便是偶爾有動漫中出現「窮人」,或者主人公為錢發愁的情況,那,也一定是推動搞笑情節,或者塑造搞笑人設的要素。若非如此,這部番必定小眾,無論評價多高,也絕對不可能賣座。這幾乎等於是動漫世界的「底線」。
看動漫本身是為了獲得愉悅。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願意靜下心來從動漫中看出頓悟的人越來越少。但,總會有一些老粉,會追求有更高層次表達的東西。深刻的表達之下,一些不太真實的幻想元素,也就能夠脫離「幼稚」的範疇。「受窮」並非不可碰的雷區,只是很少有人敢於挑戰罷了。
我是一zhi草莓醬。喜歡我的可以點讚、收藏、評論、關注我哦。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