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最優做題順序是因人而異的,要把握一個原則,合理安排時間和順序。
1、 做題原則
國考行測130題,省考行測120題(各省不同),想死磕下來每道題,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必須做必要的捨棄。所以這個原則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高的分數"。
既然每個人都沒辦法做完(不是蒙完)所有題目,儘可能把優勢板塊前置,給優勢板塊充足時間,就是做題的總方針。
例如
有些小夥伴明明數量關係不好,結果考場上死磕數量關係,強項言語由於時間不足,匆匆蒙完,結果數量沒做對幾道,言語比平時更差。
有些小夥伴不注意做題順序,把短板放到前邊做,考場上做一道卡一道,等輪到優勢板塊時,狀態盡失,沒有發揮出真實實力。
還有一個我身邊的案例,有個朋友參加2010年國考,那年國考行測25道題,並且非常難,這傢伙死磕資料分析,25題做了50分鐘,導致其他板塊沒時間作答,行測考的一塌糊塗。
想獲得最高的分數,就必須揚長避短,儘可能的在優勢板塊撈最多的分數。
但也要隨機應變,萬一優勢板塊比往年難度增大,不妨先放一下該板塊,說不定弱勢板塊難度下降,可以獲得更多分數。
2、 做題順序
這裡講一下我的做題順序。我個人的優勢板塊是言語理解、資料分析,常識正確率50-70%,判斷推理正確率75%左右,數量關係比較差。
所以我安排的做題順序是常識——言語理解——資料分析——判斷推理——數量關係。為什麼這麼安排,主要是以下幾點:
1、 常識會就會,不會就不會,讀完題直接選,想太多用處不大,一般15秒左右一道題;
2、 言語理解、資料分析是優勢板塊,資料分析需要進入狀態,在最好的狀態做題效率最高,所以先做言語找狀態,再做資料分析;
3、 數量關係最差,能做幾道做幾道,不會剩下就全蒙一個;
各位的做題順序,要根據自己情況安排,哪個板塊優勢,就儘量放前邊,保證充足時間,撈取最多分數。
常識安排在前在後無影響,會就會,不會就蒙,沒必要糾結,儘量讀完題目就選。
資料分析最好不要放到開始做,找到最佳狀態做題速度快,正確率高。
3、 時間分配
時間分配也是因人而異,因為行測題目大致符合"時間越多,正確率越高,時間越短,正確率越低"的規律,找到時間和正確率的帕累託最優解。
剔除時間正確率曲線無效板塊
如果某個板塊,花再長時間,正確率不變或更低,那就沒必要分配更多時間在此板塊。
例如對我而言,圖形推理和常識,花再久時間正確率變化不大,所以看完題思考一下就秒選,不會就蒙;
言語理解30秒一題和1分鐘一題,正確率變化較大,時間多分配給此板塊最划算,那麼可以適當傾斜時間給此板塊。
國考130道題,時間120分鐘,扣除10分鐘塗卡,110分鐘作答130道題,平均每題50秒;
省考120道題,時間120分鐘,扣除10分鐘塗卡,110分鐘作答120道題,平均每題55秒;
以平均每題為標的,上下浮動做題時間。
我自己的做題時間是言語理解40題35-40分鐘左右,資料分析20題20-25分鐘左右,判斷推理40題30分鐘左右,常識20題5-10分鐘,數量關係15題5-10分鐘(以國考135題為例)。
還有一些同學數量關係基礎較好,或是天賦異稟,或是從小學習奧數,擅長此板塊,我建議要儘可能抓數量關係板塊。
如何判斷是否要抓住數量關係板塊?
給大家一個判斷標準,平時刷數量關係真題,達到這個指標以上,則千萬不要放棄數量關係。
速度:1-1.5分鐘\每題 正確率:80-90%以上
若達不到這兩項指標,要適當調整每個板塊做題時間分配,達到整套卷子正確率和時間的最大化。
推薦做題時間
日常練習要卡時間,速度和正確率都有一定要求,剛開始時間可以放慢一點,追求正確率,之後要提高速度。
以下僅供參考,速度當然越快越好,正確率越高越好。按照下圖達標速度,適當調整每個板塊的做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