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太空製造業:利用太空環境製造地面產品

2020-12-22 賓果看世界

在太空行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一家名為瓦爾達(Varda)的新生公司,獲得900萬資金,大膽地開啟了又一類型全新的太空製造業——利用太空獨特的環境製造地面需要的物資。

知名的大公司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藍源(Blue Origin),以及剛起步的相對論太空公司(Relativity Space)、SpinLaunch等,包括剛成立的伊文(Aevum)公司,提供各種發射升空的技術,從巧妙的「高速旋轉彈射」升空、到使用無人機投放物體進入軌道等各種技術,都在大幅降低人造物體升空的成本。

上太空已經變成不是一件難事,有了這樣基礎行業的鋪墊後,可以發展什麼行業呢?下一批新興的產業現在看起來是太空製造業。

瓦爾達的合伙人布魯伊(Will Bruey)和阿斯帕魯霍夫(Delian Asparouhov)說,太空製造業有兩個類別,

一個是製造太空資產所需的各種部件用於太空環境的使用,已經有不少公司投入其中;另一個是利用太空微重力的環境,製造地球上所需的物資。

而後者,正是需要在發射成本大幅降低、在建立了紮實的太空運輸系統的基礎上才有發展的優勢,這正是瓦爾達公司著手的業務。

公司的規劃還遠不僅於此。公司投資方之一「五十年」(Fifty Years)發表的一篇博客說,他們先利用太空微重力優勢,使用無人管理的自動生產線製造地球上所需的某些產品。以後,他們計劃在太空中建造第一個開採太空資源的基礎設施,比如在小行星上開採資源,在太空中製造新產品,投放地面市場。

「五十年」的合伙人之一班農(Seth Bannon)說,開採太空資源將減少對地球資源破壞性的開採活動,推進生物領域研究、製造治療人類慢性病的藥物、引領發展高通量、低耗能的計算機設備等。

瓦爾達取自英國作家J·R·R·託爾金(J.R.R. Tolkien)筆下古典奇幻世界內精靈族女王的名字。《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霍比特人》(Hobbits)都是他的代表作。

班農展示了他們的雄心:「將人類產業帶入星空,這是最勇敢的企業精神!瓦爾達是一項大膽的開創投資。」

相關焦點

  • 展望未來,我們將如何「太空製造」
    而在今天現實世界中,從工具到藥品,太空任務所需的任何物品都只能先在地球上生產然後再發射進入軌道。這樣做所需的巨大開銷限制了我們對太陽系的探索。不過,這一切即將改變。現如今,已經有公司將3D印表機送上太空用以生產替換用的工具。在此之後,我們將有可能看到有處在太空軌道上的工廠生產在地面銷售的產品,或者自動化機器人建造足球場大小的人造衛星。
  • 後悔用太空鋁 浴室用太空鋁有毒 太空鋁和不鏽鋼哪個好
    一、後悔用太空鋁1、太空鋁原來是用於航空器材的製造,說它的本質是鋁鎂合金,但它與普通的鋁鎂合金是不同的,在製作過程中,它經過高溫氧化的處理,才在強度上與腐蝕性上都非常的好,不生鏽、不褪色、環保、輕巧耐用都是它的特點。
  • 從熱氣球到飛艇,人們正考慮利用空氣浮力探索太空
    他們兄弟倆原本是法國裡昂附近勤勤懇懇的造紙工,有一天,他們在燒火時看到紙屑隨熱氣上升的現象,不約而同產生了利用熱空氣製造飛行物的念頭。於是,他們利用這個原理髮明了熱氣球。 1783年6月4日,蒙哥爾費兄弟在法國裡昂郊區舉行了一場熱氣球升空表演,一個巨大的模擬熱氣球被成功放飛。此後,他們又將一些小動物,如雞、鴨子和山羊等,裝進吊籃隨之升到空中。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長期在太空中航行或生存,對於人類說還是很困難,需要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來支持,慢慢步入宇宙開發的時代!~ 因此,太空不會是失重環境。當然,就局部地區來說,如在地月系統中,只考慮地球與月球的引力,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的某些點上,地球與月球的引力相互抵消,重力為零。在日地之間也有引力平衡點。繞地球飛行的載人飛船,離地面一般只有幾百千米,那裡的太空當然不會是零重力環境,即使在36000千米高空繞地球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其周圍太空也不會是零重力,而只能是輕重力,即重力比地球表面上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太空」+時代正在到來!
    美國近日公布太空軍軍旗,將太空認定為「作戰領域」;太空軍事化成為全球新戰略,各國也紛紛擦拳磨掌,日本、英國等國均表示要發展太空軍事實力;2020年04月20日中國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將衛星網際網路列入我國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此外,太空實力前兩強的美俄分歧也不斷擴大。
  •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
    本月初,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國際空間站發送了各種高科技面料的樣品,其中一些帶有嵌入式傳感器或電子產品。這些樣品(目前暫未供電)將在太空環境中暴露一年,以便確定這些材料在低地球軌道惡劣環境中生存的基線。希望這項工作可以導致太空飛行器的隔熱毯,可以用作撞擊微流星體和空間碎片的靈敏探測器。
  • 比人高的太空蛇瓜、宛如雞蛋的太空蛋茄……冬交會上文昌航天育種...
    12月18日上午,來自陝西的客商張先生在海南冬交會上看到海南航天工程育種基地展出的太空蛇瓜,不禁發出驚嘆,他張開雙臂比畫了一下後說:「立起來比人還要高!」海南市縣扶貧館的文昌展區,火箭樣式的展臺前展出了各式各樣的航天育種產品。記者 韓星 攝長約1.8米的太空蛇瓜。
  • 這裡有十大最具潛力的太空創業公司
    區別於傳統的燃氣循環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利用新型電泵提供燃料循環,且主要部件由非常先進的真空3D電子束列印技術製成。雖然現在還不佔主流,卻擁有顛覆未來太空工業的野心。         不過它離追趕SpaceX的獵鷹九號還有一段距離,目前這個發動機的推力還無法與燃氣循環發動機匹敵,數據顯示其海平面推力183kN,而這個數字在獵鷹九號上卻是7607kN。
  • 太空課堂引6000萬學生「仰望星空」
    不過,在失重環境下,精心梳理的馬尾辮變成了蓬鬆的「毽子」。  指令長聶海勝責任重大,作為「助教」負責看管教具。同時,他還將照管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組合體的飛行,並用專用耳機與地面保持聯絡,以備處置意外情況。航天員張曉光擔任太空課堂的攝影師。他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保持身體平衡,地面看到的直播畫面,很多都來自他的手持攝像機。
  • 太空筆與鉛筆
    中國與美國、蘇聯之間的關係後來不再一邊倒,這則故事的政治色彩也完全消失,但還是經常作為產品創新的案例反覆引用。        但是,使用鉛筆真的是解決太空中寫字問題的好辦法嗎?        不!用鉛筆只是對太空中寫字問題的「假解決」,而不是「真解決」!事實真相是這樣的:美國在早期的航天活動(水星計劃和雙子星計劃)中,太空人都是使用鉛筆,但鉛筆並不是理想的太空用筆。
  • 太空日記
    走近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走近中國最權威的幕後航天人,全方位探訪我國航天史上駐留時間最長的太空之旅。    【媒體推薦】    當無線電波載著人類歷史上首位「太空特約記者」的聲音穿越遙遠距離回到地面,人類的太空報導翻開了新的篇章,#太空日記#33天超10億次閱讀、數百萬條留言,在廣大中小學生中引發了新一輪的「航天熱」。
  • 太空人三次太空行走完美收工
    「發現」號機組兩名專職太空行走太空人12日下午完成了第三次太空行走任務,為此行的三次太空行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12日的最後一次太空行走歷時7小時11分鐘,塞勒斯和福薩姆重點測試了針對太空梭隔熱板系統的檢查和修復技術。
  • 帶著重力上太空
    文/趙洋眾所周知,儘管航天員可以把空氣、食物、水和書籍等物帶到太空中去,儘可能地模擬舒適的地球環境,但有一樣東西是無法被帶入太空的,那就是重力。人一出生就在地表感受到9.8m/s2,即1g的重力加速度,並深受其影響。人的骨骼、肌肉、空間感覺系統都是為適應這種重力環境的。
  • 太空動物園-光明日報-光明網
    太空動物園裡還裝有6對雄雌老鼠和30對獨身雄鼠,分別讓它們在模擬地面和2倍、4倍於地面重力場的環境中生活。結果發現:老鼠的抵抗力大於果蠅,任何環境下的老鼠都沒有死亡。不過,大於地面重力環境裡的老鼠都顯得驚躁不安,並且在七天以後,它們的肌肉萎縮了,病態很嚴重。
  • 跳脫框架的思考,NASA利用真菌打造太空建築
    人類移居太空無論能不能實現,或多久實現,在科學計劃中似乎已經是一個既定的目標,科學家現在已經在思考太空的家長什麼樣子,要使用什麼建材,美國太空總局(NASA)設想一種可持續的選擇,正在研究由真菌製成的建築物。
  • 瞄準「太空經濟」:中國多地確立面向太空發展航天產業
    我國多地正在挖掘自身比較優勢,瞄準「太空經濟」,打造發展新引擎——這是吉林、海南、四川、湖北等地近來傳遞出來的新信號。吉林省地處東北老工業基地,汽車、石化、軌道客車等是支柱產業。近年來,該省藉助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等科研院的航空航天科研力量和成果,面向太空大力發展航空航天產業。
  • 用鉛筆在太空寫字是個騙局?太空人真正用上的太空筆是這個
    根據後來相關人員的表述,其實這個故事存在一定的杜撰成分,在太空筆的競爭中,最後以一種特製的原子筆獲勝而告終。實際上,美國太空人們在太空探索的過程中也曾經使用過鉛筆,只不過他們很快就發現了這樣做的弊端。由於太空艙是密閉空間,所以削鉛筆和使用鉛筆時都會產生一定的粉末,這並不利於艙內儀器的保養以及太空人們的身體健康。如果鉛筆碎屑不慎碰到暴露的電線等設備,很容易引發火災,這在太空中對太空人們來說是致命的威脅。在此基礎上,美國宇航局試圖尋找一種更加高效的書寫方式,在當時的條件下,製造特殊的原子筆成為他們的首選。
  • 從太空、好萊塢到上海 尋找3D列印足跡
    這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與太空製造技術公司Made In Space聯合進行的一項商業實驗。這次的微重力3D列印實驗,就是為了研究長期的微重力環境對3D列印產生的影響。微重力條件下 3D列印的成型過程與地面環境完全不同    在2014年4月,由Made In Space主導設計和製造的3D印表機通過了NASA馬歇爾航天中心的測試,並於2014年
  • 移居太空又近一步?冷凍精子在模擬太空環境仍然存活
    科學的一小步,可能是人類移居太空的一大步。據CNN報導,6月23日起在維也納召開的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學會上,西班牙科學家分享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發現:冷凍精子樣本暴露在模擬太空環境之後仍然存活,而這為人類未來建立太空精子庫打開了可能性。
  • 「在太空中騎自行車是什麼感覺?」——「太空授課」開啟北京中小...
    20日上午,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地面課堂設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同時,北京很多中小學都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共同分享太空課堂帶來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