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孩子心裡都有個未成年人在靜靜等候。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是李白所著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一句話,大致意思是:天地是萬物的客舍,百代是古往今來時間的過客,死生的差異,就好像夢與醒的不同,紛紜變換,不可究詰,得到的歡樂,又能有多少呢?
人生百年,如匆匆過客。想哭了痛痛快快地哭,想笑了就哈哈大笑笑的年紀,也不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那麼幾年。幼年時,總想著快快長大,以為長大了就可以為所欲為,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可長大後,才發現,能回到童年該有多好呀!
對於寫出《人間失格》的太宰治來說也是如此,童年時光,雖然父親忙碌,母親多病,但起碼衣食無憂。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卻越來越厭倦生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幾欲自殺。甚至一度被稱為「天生自殺狂」。
1929年,太宰治18歲,在他的偶像「鬼才」芥川龍之介吞安眠藥自殺之後,他也效仿之,發現及時,沒有成功。
1930年11月,與十七歲的田部一起吞食安眠藥投河,被救,只是田部卻不幸死亡。
1935年,他準備報考東京學校失敗,上吊,繩子斷掉,未遂。
1948年,與情人捆綁在一起,投河,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他甚至留下了「唯有墮落,才能保持純真」的句子。天不遂人願,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就在這無盡的失望中,他走過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我們都不想長大》會告訴你,在無盡的失望中也有開出希望之花的可能性。這本書收錄了太宰治和芥川龍之介等人的童話故事,是一本合集,更是一味良藥。
一、太宰治告訴你懷疑人心是最可恥的惡德
東漢末年,有一位雄才大略的梟雄。他能文能武,精兵法,善詩歌,開啟了並繁榮了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就是曹操。但他卻以多疑的性格,害死了別人,也害死了自己。比如,他的好朋友呂伯奢。本是一番好意,準備熱情招待,沒想到卻招來了殺身之禍,一家老小,盡數喪命。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如跗骨之蛆,難以擺脫,痛苦難耐。就像太宰治所著的《美樂斯》。《美樂斯》是《我們都不想長大》的開篇之作。講述了一個無法相信別人的暴君,總是懷疑別人包藏禍心。因為他的疑心,他的妹夫、繼承人、兒子、皇后、大臣全部被殺。美樂斯聽到了,發誓要讓這個國王死去,不能再讓他存活於世。
美樂斯為了能參加妹妹完妹妹的婚禮再去赴死,只好先把自己的好朋友作為人質留在皇宮。後來經過了種種責難,沒有辜負好友之間的信任,遵守了承諾。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動了國王,讓國王相信了:信實,確實並非空談的幻想。
童話是人們掙脫現實無奈的產物,是現實社會完不成的祁願。在嵐山光三郎的《文人飲食生活》中記錄了一則檀一雄和太宰治交往的趣事:太宰治把身上的錢花光後,沒有錢付費,說是去借錢,把檀一雄留下當了人質。約定好三天回來,結果十幾天都不見蹤影。後來,檀一雄找到他的時候,發現他和別人下棋,談笑風生。惱怒至極的檀一雄把太宰治痛罵一頓,太宰治有所感概說:「不知道是等人的難過,還是被等的人難過。」不過這件事並沒有影響兩個人的深厚情誼,他們依然是朋友,是兄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檀一雄是了解太宰治的,是他的知己。
童話落幕,但對於太宰治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呢?當這些文字在他的筆尖緩緩流淌,他是否也曾被自己筆下的故事感動了呢?虛構的故事何嘗不是他所嚮往的真實呢?故事娓娓道來,何嘗不是給自己一個交代,也是給了朋友一個交代呢?
懷疑是顆致命毒藥,一旦生根發芽,便讓人痛不欲生。而信任,則是關係長久維繫,不負初心的靈丹妙藥。有多少感情毀於懷疑,又有多少感情存於信任?就像太宰治所說:「懷疑人心是最可恥的惡德」。讓我們丟掉懷疑,相信相信的力量,讓感情不變味道,讓彼此不忘初心。
二、芥川龍之介告訴你無論當什麼,總之要像個人
生而為人,就要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泯滅人性,那就是連 獸都不如。那麼何為人性?又怎樣才能像個人呢?
芥川龍之介在《杜子春》中給了我們答案。芥川龍之介是日本著名的作家,日本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說他喜歡藉助古典中的歷史素材,闡釋近代的問題。在故事的背後明顯地滲透著自己的人生感悟。可以認為歷史題材對於芥川只是「衣裳」,只是傾訴對世事所感的載體。
杜子春講述的是一個名叫杜子春的落魄公子。蕩盡了家產,身無分文,不知道到該何去何從。黑夜馬上降臨,肚子還在咕咕的抗議著,他甚至想不如死了算了。
就在這時,出現了一位老人。他問杜子春在想什麼,杜子春如實回答。這個時候,老人告訴他夕陽落在他身上的影子,頭的位置能挖出一車都載不完的黃金。杜子春照做,果真如此。
他從此成為了有錢人,結交了無數的好友知己。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惜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有虧空的時候。幾經往復,他最後想要拜老人為師。但要成仙還必須經受住考驗。他歷經了千般劫難,地獄來回,酷刑加身,他都挺了過來。可是當面對不人不獸的父母時,他卻一下子忍不住了。
父母的愛,喚醒了他,他說:就是成了仙人,在地獄的森羅殿前,我也見不得父母受鞭受苦啊。
老人接著問:「你大概也不會想修仙,應該也不會再想當個大富豪,那你接下來要當什麼呢?」
杜子春答到:「無論當什麼,總之要像個人,過著無愧於心的生活。」
故事到此結束。故事雖然簡單,但是情節起伏,講述的道理,卻發人深省。那麼何謂像個人呢?孝敬父母,愛護兄弟是個人,尊師重道,樂於助人也是個人,同樣的在塵世掙扎,不放棄的也是人·····總之,不負此生,不負自己,做一個人該做的事的人,都是人。
三、我們都不想長大,生而為人,我們都有青春童話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等到我們不再是少年,才發現原來愁已經把我們包裹的嚴嚴實實。追憶往昔,懷念過去,都不過是一場幻夢。所幸,還有眾多的作家文人,在他們的筆下,我們任思緒流浪,回到了曾經的童真歲月。
《我們都不想長大》,是太宰治、夢野久作、芥川龍之介、有島武郎的青春童話,也是讀者的青春童話。對於童心未泯的人們來說,這本書就是最好的禮物。讀完此書,仿若在童話王國暢遊了一番。那些看似無解的問題,在童話故事中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了答案。
芥川龍之介也好,自殺成狂的太宰治也好,夢野久作、有島武郎也好,不論世事顛簸,歲月煎熬,他們都曾有過童心未泯的時刻。感恩世間有這樣的才子文人,他們用手中的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有魅力的童話世界,釋放出心中的孩子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