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期智院士加盟曠視科技Face++學術委員會並擔任首席顧問,共同探討...

2020-12-14 雷鋒網

雷鋒網消息:11月5日,AI公司曠視科技聯合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在清華大學FIT樓舉辦了「人工智慧的本質創新」為主題的活動。同時宣布成立曠視科技學術委員會,並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首位圖靈獎華人得主姚期智先生擔任首席顧問,作為學術指導協助曠視加快推動產業實踐。

姚期智院士接受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博士授聘書

值得一提的是,曠視科技的三位聯合創始人都出自清華姚班,其中印奇,唐文斌是同班同學,楊沐是低一屆的學弟。討論會上,由唐文斌擔任支持。

中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得主、曠視學術委員會首席顧問姚期智先生

在回顧姚班創立之初的設想時,姚期智院士直言,姚班這十幾年來,能夠做到現在的樣子,在他的意料之外。「我當初開始設計這個姚班構成跟課程的時候,心裏面唯一的一個想法,就是我們中國有這麼好的年輕學子,尤其在清華大學學計算機的這些學生,這些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全世界,在任何一個地方的本科生都不會有這樣一種程度。我覺得在十幾年前的時候,中國不管是研究生還是大學的教育上,都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這麼好的學生,到他們大學畢業的時候,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我覺得這對中國年輕人不公平,也是中國的一個非常大的損失。因為如果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你無法感覺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話,那麼你將來的成就,不管你從事學術研究,或者是創業,心裡想要做的事情、眼光就沒有那麼長遠。所以我覺得,其實不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大概能有七八個,非常願意投身於計算機學習中的學生,具有當代知識的話就可以做好,至於其他能夠做得多好,我心裡也沒有比較,慢慢經過這麼多年來看,我們確實做的非常成功,包括今天在座這麼優秀出色的創業家,我覺得非常棒。

包括三位創始人在內的,現場還有很多姚班學子,他們紛紛分享了從姚班取得的收穫。楊沐認為姚班讓他把創新變成一個生活習慣。「姚班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一些沒有人解決過的問題,這種培養機制讓我們把這種技術,沒有人解決過的問題,變成一種日常的行為。」

印奇認為姚班聚齊了培養人才的三要素。第一是有一套清晰的思維跨框架和野心,讓同學們能夠形成一套各學科通用的方法論;第二,姚先生能夠為學生們提供接觸世界頂級牛人的機會;第三,為同學們提供了很多能夠把理論應用到時間的機會。

唐文斌則抓住這次回母校的機會,向姚班創始人姚先生請教了人工智慧的最本質創新是什麼。

理論,算法,工程和產業的本質創新

關於人工智慧理論,算法創新

姚期智院士:使用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確實給人工智慧、給整個人類對於什麼叫做智能這件事情,開了一個窗口,但是現在的這種學習方法,並不是終極的方法。人類的眼睛基本上就是一個神經網絡,難點在於怎麼樣了解人的思維方式。而現在的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基本是從一個非常低端來看,片片斷斷,看不出來整個結構,他同時保證了給我們說這裡會有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與現在一定不一樣。所以對我來講,我覺得現在是對於智能研究,是處在一個研究者夢寐以求的一個地方。因為我們有了相當多線索,第一點神經網絡基本上可以達到這個要求,神經網絡怎麼樣能夠達到所需要的效果還有別的奧秘在裡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題材,他結合了計算機,同時也結合了其他的神經科學和其他方面,所以這個就是一個場地,對於我們下一代的、未來的年輕計算機科學家尤其是清華姚班的學生,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你要變成一個真正的跨領域的研究者,你不只是計算機科學家,應該是一個真正跨領域的科學家,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可能人類二十一世紀最有挑戰性的一個問題。

曠視科技Face++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 孫劍

孫劍:從算法角度來看本質創新,一是,看是否比較能夠具有通用性,通用性越強,這個算法的影響力越大;二是,看是否別人可以重複使用,換句話說就是否解決了行業痛點,是否觸及到了問題的本質,做出來的算法是否會引起同行從業者,產業界的人主動去應用。

唐文斌孫劍老師您覺得,包括您之前在微軟的工作,以及最近這一年在曠視的工作,大概有多少比例在做本質創新,有多少工作在做沒有那麼本質的創新?

孫劍:我覺得本質創新就是說,做的時候,做任何工作之前,包括做完之前,我並沒有思考這東西是不是本質創新,也沒有追求它一定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很多你覺得自己看好的工作,結果做完以後並沒有那麼重要,你覺得以前有些工作可能是無心插柳的工作,反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在微軟期間,在神經網絡的訓練網絡結構上的探索,我們做了非常簡單的網絡設計ResNet,沒想到前幾天AlphaGo Zero的系統就成功應用ResNet作為核心技術,這個是我們做的時候根本沒有設想的,解決這樣的問題。然後多少本質創新,我覺得是少數,但是這些少數需要你不斷創新才能保證,很難去預測,哪個是本質創新,通過不斷嘗試不斷努力,會有概率產生這樣的創新。

工程和產業的本質創新

曠視科技Face++創始人兼CEO 印奇

印奇:曠視做了六年產業,教會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有的時候定義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定義一個正確的問題更難。舉個例子,做網際網路金融這行業三四年之後,人臉識別,圖象識別技術非常成熟,做到今天三四年之後,在這個行業裡面另外一項技術-活體檢測,如何驗證這是一張真人的臉,而不是一張照片或者視頻,這樣的創新對這個行業是非常本質的,但是這樣本質技術的定義,是因為深扎到行業和場景當中,才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問題,和最優秀的科學家解決的問題,這樣一個閉環非常重要。第二點其實我自己在微軟研究院實習,開始做人臉識別,到今天快十年的時間。我有一個感受是當你在不同的數據量的情況下,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本質到本質,而工業界、產業界給你一個最真實的問題,最海量的數據,在最正確的方向上解決問題,屏蔽掉一些並不本質的創新甚至是說質量較低的創新。所以企業界跟理論界可以有更好的結合,因為企業界有數據,有計算力,使得創新做的更好。

關於AI人才

楊沐:剛才因為大家都談了很多關於人才的方面的問題,我在公司裡面也比較多得面對人才的面試和招聘環節,我想了解一下就是不知道姚先生對於人工智慧這個行業的人才的看法,因為我平時可能接觸到不同類型的人才,在理論界可能研究比較深,有的是說在工業界沉浸多年,然後對於架構對於整個工程方面,有很大的理解,就想問一下姚先生關於人工智慧這個方向上的人才需要具備什麼樣一些素質?

姚期智我覺得在人工智慧這個方向的人才,他所需要具有的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聰明我覺得這個可能比在其他的學科我覺得這個更為明顯,因為我們現在是在一個非常特別的時候,說來話長,我就講的短一點,那麼就是說人工智慧現在由於這種機器學習的發展,在過去這十幾年的一個成效,基本上它對於很多人來講,可以說是一個好處,你如果對於用人工智慧解決問題, 有很多以前要學的東西都可以不學。因為基本上過去十幾年的發展,實際上人工智慧他是算法主導的(dominated by algorithm)。就是說,你一旦把人工智慧這件事情變成是強化機器學習算法的途徑以後,基本上是看你有多聰明。所以我說聰明在這件事情裡面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優勢。那麼至於其他還需要具備什麼,在了解了各種已經知道的這些學習算法以後,再就是必須要有足夠的在工業界的實戰經驗。除了聰明,有實戰經驗外,還要有機會能夠看到一些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於聰明好強有野心的人來講,這個是一個非常最好的事情。,

PhD重要嗎?

我們團隊裡面有很多來自姚班,雖然是本科畢業,但是實力非常強,我們老被一些媒體問到一些問題,你們有多少PhD,我就很尷尬很難回答,現在看也是聰明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野心,和好奇心是最重要的,你覺得PHD在這件事情上本質嗎? 

姚期智:我覺得這個要看個人得一個興趣,和你將來你的工作的一個方向,因為我覺得這個事情上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在這個事情所做的,他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不一樣的,那麼你基本上讓每一個人決定他最想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這樣的話才真的能夠發揮他的聰明才智。PHD有一個好處,就是等於他強迫你要晚一點成熟。就是你在這個武當派老師傅說你多學十年才能出師。你現在雖然出去也可以行走江湖,你如果十年出去以後,你學到的內涵更多的話,將來成就更大,所以這不一樣,PHD學習的一個好處就是,你在一個比較規範的academic理念,那麼你有可能更可能從事一個,就是在本質上,大家會覺得是更深入的一個問題,那麼你如果比較早一點,你就開始完全來解決問題的話,那麼我覺得因為解決問題的魅力是非常的大,你一旦解決問題以後,你只想一個一個持續來解決問題,那麼所以你就不見得有機會能夠從事一些你本來想做的,你怎麼樣的來思考說什麼是叫人工智慧的本質,像這些問題你可能就沒有解決。  

印奇:我特別同意姚先生觀點,我在國外讀PHD的時候,自己覺得很多時候中國的學生和國外的學生,讀PhD狀態是不一樣的。第一批階段,五年的時間,如果你是一個真正big problem找到好的方向的時候,是一個特別幸福的階段是一個很安靜的階段,安靜的階段裡面免除打擾,你人生未來都有機會花五年時間,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個另外一個前提是說,要對那些本質的問題有興趣的,不把這當成學位,而當成非常寶貴訓練的階段,不拘泥於學位本身。兩邊如何做到好的平衡,如何把更本質的創新、需要長時間的創新和一些相對短時間,需要實踐動手的創新,這兩件事沒有誰好誰壞,更多是更好的結合。

發表的論文數量說明了什麼?

孫劍:今天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統計中國的人工論文的作文,署名的作者快趕英超美了,能夠獲獎國內或者是香港或者是大陸的學校,已經超過谷歌、Facebook,包括大企業的研究院,號稱自己論文數已經超過美國最牛的研究院了,但是這個現象的話,就是說這個現象對於同學會帶來影響,也會問我,怎麼看待我們是不是要多發論文,論文數量是怎麼樣,今天也想請教姚老師,傳授我一個答案。  

姚期智:我覺得發表論文,他有他的一些道理,那麼第一點就是你論文他給了一個有相當客觀性的衡量的標準,使得一般的機構或者是大學他能夠有一個方法,能夠作為一個大家覺得比較公正的平臺,第二點如果是做研究的人,不是做產品的人,那麼你做出來的工作,能夠變成一個論文,能夠接觸到一個雜誌或者會議,這個給你精神上有一個鼓勵的作用,因為這個就表示說你自己做的事情,還是至少有人覺得,就像演戲的人,有觀眾給他拍手。同時從一個實際的角度來說,這個並不是一個最好的理由。因為我覺得其實對於人的判斷,就是說你有專家能夠來判斷,比如說在孫院長的院裡面,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歸結到人才,基本上你所需要知道的是,這個人是不是人才,你要有方法能夠判斷,從他的一些工作上不管是否publish,但是他能夠講的清楚,不管你自己或者你有一些其他的幫助你評判的人,如果能夠有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判斷,說這個人他是不是做一些好的工作,因為這個工作也許三年五年才會能夠領悟出一些新的結果,或者兩年、三年才能夠做出新的產品,主要是說研究院或者任何一個研究機構,一個最大的要求就是你所僱的人,都是一些人才。多半的學校裡面,除非是一種最高級的學校,他裡面的人本身還有他們所來往的人,他能夠相當精確的判斷你這個人好不好,其他一些比較次級一點,沒有第一流的地方,基本上沒有能夠能力判斷,他需要依靠一些journal或conference替他做一個把關的標準。所以我感覺的到,論文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有人才都很好的話,他們如果三年、五年都不出一個paper,你了解他做什麼事情,我覺得那不是一個不好的結果。我覺得中國在目前的這個程度,需要一些《Nature》、《Science》這種有名聲的雜誌,來做一個標杆。因為這主要是一個還沒有完成的一個改變的過程,在二十年前,這一種靠雜誌靠會議來評判你這個機構裡面的研究人員做的好不好,這件事情在二十年前是makes a lot things,他需要把一個國家研究的一個學生從等於從很低的情況,能夠提高到,了解到現在的大事,能夠到達現在一般的水平,所以我覺得這個在當年是無可厚非的,我覺得現在中國大家也了解。但是這個事情不是說真正能夠完全去掉,大家也在看怎麼樣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做評判。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我們不能夠完全相信他,但是他的存在還有一定的意義。

更多內容,點擊雷鋒網——姚期智院士加盟曠視科技Face++學術委員會並擔任首席顧問,共同探討AI的本質創新(下)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科技評論報導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張亞勤任院長,姚期智等擔任顧問
    這是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創新學科與產業交叉融合的又一重要舉措,張亞勤任院長,包括姚期智在內的多名圖靈獎得主擔任顧問。AIR正式成立!楊元慶、王石、王小川等大佬到場慶祝12月1日下午,啟迪科技大廈,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小米總裁林斌、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搜狗CEO王小川等大佬齊聚一堂。
  • 中國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在清華開設的「姚班」有哪些 AI 名...
    最終 30 歲的樓天城加盟百度,並成為百度當時最年輕的 T10 工程師,與百度首席架構師,T11 的 James Peng 緊密配合,全面參與無人車的技術研發。吳恩達也在第一時間在 Facebook 上發來祝福。
  • 用真知灼見創造未來,AI學術大牛20萬字觀點精選 | 年度特輯
    在雷鋒網學術頻道 AI 科技評論參加各種學術頂會、與學術大牛進行訪談或是整理學術大牛觀點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各種或犀利、或前瞻、或深度的觀點頻頻出現,人工智慧的歷史長河因之而激蕩。這一年也是我們取得巨大進步的一年。
  • 曠視科技Face++公開COCO2017冠軍模型
    在COCO Challenge 和 Places Challenge 兩個板塊的七項比賽中,曠視科技(Face++)拿下了 COCO Detection/Segmentation Challenge(檢測/分割)、COCO Keypoint Challenge(人體關鍵點檢測)、Places Instance Segmentation(實體分割)三個項目的冠軍。
  • 港交所擬收購華控清交股份,後者為曠視創始人恩師姚期智所創
    姚期智是華控清交的創始人之一,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圖靈獎華人獲獎者。剛在香港提交 IPO 上市計劃的人臉識別公司曠視科技的三位聯合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都是姚期智所創建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的學生。
  • 明年中國頂級AI論文有望超越美國 曠視被CVPR 2019收錄14篇
    如在頂級學術會議CVPR 2019 上,曠視就共有14篇論文被接收。這14篇論文分別涉及行人重識別、場景文字檢測、全景分割、圖像超解析度、語義分割、時空檢測等技術方向。同時,在CVPR 2018上,曠視也有8篇論文被收錄。資料顯示,CVPR作為世界頂級的計算機視覺會議,有著嚴苛的錄用標準,會議整體的錄取率通常不超30%,每年收錄數量僅在300篇左右。
  • 對話曠視科技:請姚期智出山是為本質創新,未來想成為國內首家上市...
    日,曠視科技 Face++ 聯合清華大學、清華交叉信息學院,舉辦了一場研討會。會上主要的議題就是「人工智慧的本質創新」,此外還宣布了兩個重磅消息:一是成立曠視科技學術委員會,二是邀請姚期智擔任首席顧問。雷鋒網了解到,曠視科技的幾位創始人,都曾是「姚班」高材生,如今又把「老師」請來擔任顧問,「再次求學」,可見曠視想要在「本質創新」上有所突破的決心。
  • 精銳教育成立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著名國際教育專家包凡一成首席
    來源:藍鯨財經藍鯨教育9月20日訊,今日,精銳教育集團宣布成立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真格基金董事、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原新東方留學研究院院長、著名英語教學專家包凡一受聘為精銳教育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首席專家。
  • 曠視科技Face++公開COCO2017冠軍模型_2018歸檔-稿件庫-中文科技...
    在COCO Challenge 和 Places Challenge 兩個板塊的七項比賽中,曠視科技(Face++)拿下了 COCO Detection/Segmentation Challenge(檢測/分割)、COCO Keypoint Challenge(人體關鍵點檢測)、Places Instance Segmentation(實體分割)三個項目的冠軍。
  • 中華中醫藥學會顧問高思華加盟京東 擔任京東健康中醫院首席科學家
    中華中醫藥學會顧問高思華加盟京東 擔任京東健康中醫院首席科學家 在 6 月 7 日的京東健康中醫院上線暨中醫會診中心成立啟動儀式上,中華中醫藥學會顧問、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高思華教授正式受聘成為京東健康中醫院首席科學家
  • 聖貝牙科九周年樊代明院士加盟榮膺名譽顧問
    、副院長,原第四軍醫大學校長樊代明先生加盟聖貝牙科,榮膺該醫療機構名譽顧問。口腔醫學從專業的角度來說,跟消化內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我們向樊代明院士搖出橄欖枝,希望能夠得到他所擅長的專業技術領域的幫助和扶持。樊院士的加盟,標誌著了聖貝牙科在口腔學科教研方面的聯合探究課題——『口腔健康全身健康』邁出了裡程碑的一步,這是我們企業的幸運,也是口腔患者的幸運。」
  • 金域醫學發布「醫檢4.0」戰略 學術委員會再添兩院士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2月19日,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等9位院士參加會議,共同探討科技抗疫與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的當下與未來。會上,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再次擴容,有2位院士、7位專家加入。同時,金域醫學「醫檢4.0」戰略正式發布。
  • 藥明生物聘請五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組成科學顧問委員會
    藥明生物科學顧問委員會聘請的五位全球頂尖專家分別是,美國Scripps研究所執行長兼美國加州轉化醫學研究所所長Peter G.該顧問委員會主席由Peter Schultz博士出任,加盟的五位專家成員是生物製藥研發行業中眾多領域的傑出科學家,專業涵蓋合成生物學、抗體療法與蛋白質工程、分析科學、病毒學、疫苗研究,以及細胞培養工藝與生物工程等,他們同時也是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著名企業家和領導者,共計創辦了四十多家成功的生物技術公司。
  • AI人才供需比例失衡 曠視完善培養體系塑造頂級AI團隊
    與此同時,曠視也在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推動人才培養計劃的部署。2017年,曠視成立了學術委員會並邀請姚期智院士、鄭南寧院士等人工智慧領域的知名人士作為顧問;在行業的探索逐漸深入,曠視還在北京、南京、成都和上海等地設立獨立研究院,由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博士、曠視上海研究院院長危夷晨博士、曠視研究院基礎模型組負責人張祥雨博士等帶領團隊的成長;2018年,經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曠視正式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一級站點。
  • 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教授受聘為同濟大學名譽教授!
    方守恩為姚期智院士頒發同濟大學名譽教授聘書,佩戴同濟大學校徽;陳杰致辭並介紹姚期智院士的學術簡歷。受聘儀式後,姚期智院士作了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他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科學基礎,介紹了作為神經網絡研究新視角的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以及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三個新方向。
  • 13位國內外院士助力,南科大附中學術委員會成立
    南方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學術委員會(下稱「學術委員會」)日前在南科大正式成立。作為南科大附中最高戰略諮詢和學術指導機構,學術委員會將從戰略發展、教學教研、學生成長和重大項目等方面給予附中全面的支持和幫助。學術委員會匯聚了13位國內外院士及120餘位南科大的專家學者,由南科大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擔任榮譽主席,南科大副校長兼教務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張東曉院士任主席,南科大副教務長、教學工作部部長黃克服任副主席,南科大教授會會長、海洋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青松任秘書長。在學界領軍人物的引領下,南科大和南科大附中將共同探索高中與高校貫通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 厲害了,5位院士成為江蘇省中醫院學術顧問
    本次論壇由江蘇省中醫院主辦,江蘇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譚穎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李昱司長、江蘇省各級中醫院院長、江蘇省中醫院戰略聯盟單位、都市圈醫聯體、教學聯盟單位、江蘇省中醫院醫務教職員工、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共3000餘人分別在主會場、分會場以及門診病區通過網絡視頻共同見證了這場學術盛宴,另外通過手機直播有近萬人現場收看。
  • 張亞勤掛帥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 多名圖靈獎得主任學術顧問
    AIR由世界級科學家和企業家張亞勤博士籌建,創始團隊包括前字節跳動副總裁兼AI實驗室負責人馬維英博士,前海爾家電首席技術官兼副總裁趙峰博士。源碼資本投資合伙人、前金山集團CEO張宏江博士,英國皇家學會、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Andrew Blake教授,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陶大程教授亦為AIR保駕護航,擔任卓越訪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