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一些遊客爆料在西雙版納星光夜市景區用手機拍照時,遭到了工作人員收費驅趕!在這則相關的視頻畫面中,一名女工作人員用二維碼說:「要麼給錢,要麼走人。」後來,有媒體聯繫了告莊西雙景景區的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該景區為開放景區並不收門票,視頻中的工作人員是遊船方的工作人員。
遊客拍照的棧道是為承包該地區的遊船老闆修建的,遊船老闆也與當地旅行社達成了協議,所以在棧橋區拍照是要收費的!這段視頻曝光後,也引發網友評論,有人說,該地區實際上有「攝影師不得入內」的標誌,有人認為在沒有門禁的區域,拍風景只需要收費,真的影響旅行體驗!近年來,在一些開展對外承包攝影項目的景區,遊客和工作人員因「攝影」發生糾紛的情況屢見不鮮:今年,桂林象鼻山景區「不允許遊客自帶攝影師拍照」一度登上熱搜!
象鼻山景區給出的理由是,為了保證公園的合法經營權益,禁止與非正式的團體旅遊合影。禁止進入公園的是為遊客提供付費拍照服務的人。大眾看到的也是一種霸權和壟斷。
從象鼻山到西雙版納,在著名旅遊景點屢屢發生的「照片糾紛」背後,是景區之間的矛盾,是承包商逐利的商業行為與公眾權益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承包方籤訂「合同」後,在景區進行空間和權力的「圈地」,然後要求遊客按商業規則收費。
另一方面,這些景區其實是一種公共資源,有其自身的公共屬性。有些地區承包後還要收取入場費,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公眾的權利,更不用說「景區攝影師必須委派」之類的要求了。
但重點是,對於公共景區遊客或公民權益的邊界在哪裡,目前還沒有權威的說法。在這些事件中,景區「合法出租」後,景區招牌上鮮明地掛著遊客要求的條款,或者因為景區與承包商有合同,顯得「有理有據」。
遊客沒有具體的依據進行自我保護和反向約束,這也是近年來此類糾紛頻繁出現的原因,但只能停留在網絡爭論中,或者說如何處理取決於當地監管部門的認知。毫無疑問,在景區,一些承包的項目確實可以豐富景區的服務內容,提升景區的觀光體驗,這在商業社會中似乎是必然的。
但是,作為公共資源的景區,哪些區域可以出租,哪些類型的項目可以出租,以及遊客的權益需要保護和收費範圍,也應該由更具體的配套法律法規來規範。為了避免那些只圖暴利賺錢的項目頻繁發生,方面佔了公共資源,一方面還要沾著好景致的光碟剝百姓。
這些要求不明確,這些界限不明確,企業逐利與人逐權之間存在衝突。類似的「拍照門」絕不會只發生這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