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朱慧莉(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本病患者因病情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少數輕症患者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本病最常見的表現是肛周瘙癢、疼痛。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可出現便秘、便血等。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貧血的相關表現[1]。
一、孕婦痔瘡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孕婦痔瘡的常見症狀包括[2]:
肛周瘙癢:這是孕婦痔瘡最常見的表現之一。患者表現為肛門陣發性的瘙癢,通常撓抓後可以緩解。
肛周疼痛:本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患者表現為肛門撕裂樣疼痛,在解大便時加重。
便血:部分患者可表現為便血。排出的大便含有鮮紅色血液,一般量較少,病情嚴重者可能出現大出血。血液不與大便混合。
便秘:孕期腸蠕動減弱,孕婦本身就容易發生便秘。再加上痔瘡導致解大便的疼痛,部分患者可能會對解大便產生抗拒心理,從而便秘症狀的加重。
貧血:由於長期慢性便血,或一次性大出血,導致患者體內血液減少,患者可能出現貧血的相關表現,如頭暈、面色發白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二、孕婦痔瘡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營養不良
胎兒發育不良
痔瘡脫垂
外痔血栓形成
孕期下肢靜脈壓顯著升高,加上隨著胎兒長大,子宮會增大,從而會壓迫下腔靜脈[3]。同時,增大的子宮也會壓迫到直腸肛門部位,導致靜脈回流受阻。下腔靜脈受壓以及直腸肛門部位的靜脈回流受阻,會導致肛周靜脈叢的血液瘀滯,發生本病。此外,孕期盆腔組織鬆弛,也會增加本病的發病風險。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三、孕婦痔瘡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隨著胎兒的生長,子宮逐漸增大,會壓迫下腔靜脈。這使盆腔內的血液回流受阻礙,肛周靜脈叢的血液淤滯,從而發生本病。
增大的子宮會直接壓迫直腸肛門部位,導致肛周靜脈叢的血液瘀滯,發生本病。
孕婦運動不足,腸蠕動減慢,糞便在腸腔內停留時間長。糞便中的水分被過度吸收引起大便乾燥,成團的糞塊會壓迫直腸肛門部位的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從而發生本病。
妊娠期間孕婦久坐不動,影響全身血液循環,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腔內臟器充血。因此,導致痔靜脈過度充盈、曲張、隆起,發生本病。
在妊娠期間受內分泌激素的影響,可使骨盆血管、直腸血管擴張,發生本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四、哪些人容易患孕婦痔瘡?
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病[1]:
活動量少:活動量少、久坐不動的孕婦,全身血液循環受影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腔內臟器充血,容易引起痔瘡的發生。
愛食辛辣刺激食物、嗜酒的女性:辛辣刺激食物、酒精容易使局部充血,增加痔瘡發生的風險。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病[1]:
痔瘡復發:孕前就有痔瘡病史的患者,肛周靜脈基礎情況差,使得孕婦患痔瘡的風險增加。
多胎妊娠:與單胎妊娠相比,多胎妊娠的孕婦子宮一般比較大,對於肛周、直腸的壓迫就更加明顯,從而影響血液回流,增加孕婦痔瘡的發病風險。
五、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肛周瘙癢:孕婦出現肛周的陣發性瘙癢。
肛周疼痛:孕婦出現肛周撕裂感疼痛,在解大便時加重。
便血:孕婦解大便時排出鮮紅色血液,血液不與大便混合。
便秘:孕婦解大便次數較平常減少,且解大便困難,大便乾結。
貧血:孕婦出現頭暈、面色發白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大出血:孕婦一次性排出大量鮮血,流血不止。
劇痛:孕婦出現肛周劇痛,難以忍受。
六、醫生如何診斷孕婦痔瘡?
當醫生懷疑是孕婦痔瘡時,將通常依據病史、結合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等方法來予以確診[5]。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問診:醫生會仔細詢問症狀發生的時間,出現的頻率,有無逐漸加重,評估這些症狀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
體格檢查:幫助醫生了解病情的嚴重程度並作出初步判斷。醫生會對患者的腹部以及肛門進行仔細體檢,如觀察腹圍、宮高與孕周是否相符、胎位如何、有無痔瘡等。患者需要脫去褲子,屈膝側臥或屈膝俯撐在治療床上,放鬆配合醫生。
血常規:幫助醫生判斷患者是否有貧血。通過血常規檢查報告中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等指標,醫生可初步判斷患者是否貧血。患者需要進行抽血,暈針和暈血的患者需要儘量配合。
七、醫生可能詢問患者的問題,以及患者可以提前準備哪些信息?
症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患者可以將症狀出現的時間、頻率、變化情況寫在記錄本上,方便醫生詳細了解發展過程。
以前患過痔瘡嗎?患者需要如實向醫生說明,包括患病時間、症狀、就診經過、效果如何等。
此次孕期痔瘡有沒有做過治療?需向醫生說明做過哪些治療措施,持續了多久,效果如何。
懷孕之前月經正常嗎?需要向醫生如實回答月經周期、持續時間、月經量、有無痛經、最近一次月經時間等信息,有助於醫生排除其他疾病。
之前有沒有做過定期產檢?需要向醫生提供既往產檢資料,包括超聲、查血報告等.
八、治療
本病的大多數患者在生產後,痔瘡會在 3~4 個月內自行變小萎縮,也就是自愈,不用再治療[5][6]。因此,本病治療以含鹽溫水坐浴為主,目的在於緩解患者的症狀[5]。產後沒有自愈的患者可以按照普通痔瘡進行治療。
其他治療方法
孕期出現痔瘡,通常只需一般治療,具體措施如下[1][5][6]:
含鹽溫水坐浴: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患者可以自行溫水坐浴。將 20 克食用鹽加入 40~45 攝氏度的 2.5L 溫水中,每天 2~3 次,每次 5~10 分鐘[5][6]。
局部熱敷:目的在於緩解疼痛。疼痛較嚴重的患者,可以外敷消腫止痛。
手法復位:目的是將嵌頓的混合痔進行復位。醫生將用手輕輕將脫出的痔塊推回肛門內復位,需要時用紗布墊局部固定防止再脫出。
疾病發展和轉歸
若不及時接受正規治療,可能會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表現為孕婦貧血。長期慢性便血甚至可能影響到胎兒的正常發育。孕晚期或產後,患者可能發生痔瘡脫垂、痔瘡血栓形成。
若早期發現並儘早接受正規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以緩解症狀,不影響正常的懷孕過程[5][6]。
九、日常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1][5][6]:
用藥注意事項:嚴格遵從醫囑用藥:因為其他疾病需要服藥時,不可盲目用藥、自行用藥。
定期複查:出現本病後,孕婦需要每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血常規等項目。同時,醫生將詢問症狀變化情況,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了解病情恢復狀況。
合理飲食:孕婦應該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調味品,建議戒酒。同時還要養成多飲水的習慣,最好喝些淡鹽水或蜂蜜水。可增加纖維類食物的攝入,如新鮮蔬果等。
適當運動:孕婦不宜久坐久站,應適當運動,以促進肛門直腸部位的血液回流。可做的運動如散步、孕婦瑜伽,每天堅持散步 1 小時左右,其餘運動方式可以每周 3 次,每次 20~30 分鐘。
生活護理、其他:
防止便秘和腹瀉:不要久忍大便,要養成定時良好的排便習慣。建議每天定時排便一次。不宜用瀉藥,更不應用壓力較大的灌腸等方法來通便,以免造成流產或早產。
十、預防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1][5][6]:
適當運動,避免久坐久站,
合理飲食,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調味品,建議戒酒。多飲水,最好喝些淡鹽水或蜂蜜水。增加纖維類食物的攝入,如新鮮蔬果等。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2]:
孕前對肛直腸疾病進行及時治療,曾患痔瘡的患者應更加注意生活習慣的調節,儘量在孕前將痔瘡控制好。
多胎妊娠的孕婦應當加強鍛鍊,定期產檢。出現痔瘡的相關症狀時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 陳孝平, 汪建平, 趙繼宗等. 外科學. 9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404-407
[2] Ferdinande K, Dorreman Y, Roelens K, et al. Anorectal symptoms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olorectal Dis, 2018, 20(12): 1109-1116.
[3] Cunningham FG, Leveno KJ., Bloom SL, et al. Williams Obsetrics. 25th edition. The United States: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8. 388-389
[4] 謝幸, 孔北華, 段濤等. 婦產科學. 9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39-40.
[5] Hollingshead JR, Phillips RK. Haemorrhoids: moder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ostgrad Med J, 2016, 92(1083): 4-8.
[6] van Tol RR, Kleijnen J, Watson AJM, et al. European Society of ColoProctology: Guideline for Haemorrhoidal Disease. Colorectal Dis, 2020, doi: 10.1111/codi.14975.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