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這首詞讓很多成年人感同身受,但同時,也給孩子們下了一個成人世界的定義:少年不識愁滋味。
愁是什麼?
在辛棄疾那裡,愁是國事日非,自己卻被貶謫,無能為力的憤怒與無奈;
在張桂梅那裡,愁是貧困山區,家境貧寒女孩,放飛夢想的艱難與阻礙;
在爸爸媽媽那裡,愁是孩子從懵懂無知,到悄然成長中,不斷湧現的問題與煩惱……
在孩子那裡呢?是沒吃上喜歡吃的糖果?沒見到想要見到的人?還是沒去到想要去的地方?
小善認為,孩子的「愁」,是孤獨!
孩子們會孤獨?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屁大點的孩子,懂得什麼叫孤獨嗎?
是的,孩子在大人那裡永遠是不懂孤獨的,這個理念就像小孩沒有腰一樣深深根植他們的內心。
但是根據調查顯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獨,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沒有知心朋友」。
孩子的孤獨被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小角落裡,沒有人可以訴說。
孩子為什麼會孤獨呢?與現在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分不開關係。
現在的父母大部分都要上班工作,不像以前的社會,爸爸負責賺錢養家,媽媽則一直在家裡,有時間陪孩子;
家裡也不像以前一家會生好多孩子,有很多兄弟姐妹,共同陪伴;
周圍也不像之前的大雜院和鄰裡街坊,可以隨時在一起玩,現在每個人都住在封閉的樓房裡面,與世隔絕。
但其實每個孤獨的孩子,都是渴望被看見的。
就像電影《哪吒》裡面,因為魔丸轉世的身份,哪吒從小就是村民心中的魔王,所有人都害怕他,不敢和他親近,為了排遣孤獨,他常躺在屋頂做打油詩調侃自己:
「關在府裡無事幹,翻牆搗瓦摔瓶罐,來來回回千百遍,小爺也是很疲倦。」
「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一口七八個,肚子要撐破,茅房去拉屎,想起忘帶紙。」
也因為孤獨,當他碰見同樣孤獨的敖丙時,兩人成了彼此唯一的好朋友。
沒有哪家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的愛。
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心理上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覺得失望,從而會感覺孤獨。
那麼父母如何正確表達愛呢?
1.陪伴
養孩子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更加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無論多忙,都應該抽時間陪陪孩子。
陪孩子不僅僅是單純的「陪著」孩子,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在陪孩子,但是卻在同時玩手機或者和別人聊天。
甚至還曾發生過一些孩子溺水,母親卻在玩手機沒聽到呼救致使溺亡事件的發生。
帶娃的時候玩手機,是父母在假裝認真的陪孩子。
這種不認真的陪伴,不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無法緩解孩子孤獨的心。
2.信任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是他未來面對挫折與失敗時永不枯竭的勇氣來源。
父母不信任孩子,會導致孩子面對問題時不會找父母求救,很可能影響終身。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男孩和幾個小男孩一起出去玩,期間發生了爭執。
夥伴們就聯合起來欺負他,用皮筋綁住了他的私處,緊到他自己都無法把皮筋取下。
男孩回家卻不敢告訴父母,生生忍著疼痛,直到第三天實在下不了床,父母才知道這件事。
父母趕緊把孩子送去醫院,可是因為組織壞死,醫生也無濟於事。
他們痛心疾首地問孩子:「你怎麼不早點說出來!早說出來,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了!」
可是孩子卻嚎啕大哭,問父母:
「每次我被欺負,告訴你們,換來的總是責罵。你們信任過我嗎?」
父母的不信任會導致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和父母做更多的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孤獨。
龍應臺曾經在文章寫道: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
在這個時候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才更有意義,等到過了這個階段,孩子的性格已經形成,內心的想法已經健全,付出再多,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希望父母們無論工作多忙,生活多緊張,也抽出那麼一點時間來陪陪孩子,來關心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洶湧波濤。
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就不會陷入孤獨的沼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