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孤獨感,家長如何改善?

2020-11-07 向善家長課堂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這首詞讓很多成年人感同身受,但同時,也給孩子們下了一個成人世界的定義:少年不識愁滋味。

愁是什麼?

在辛棄疾那裡,愁是國事日非,自己卻被貶謫,無能為力的憤怒與無奈;

在張桂梅那裡,愁是貧困山區,家境貧寒女孩,放飛夢想的艱難與阻礙;

在爸爸媽媽那裡,愁是孩子從懵懂無知,到悄然成長中,不斷湧現的問題與煩惱……

在孩子那裡呢?是沒吃上喜歡吃的糖果?沒見到想要見到的人?還是沒去到想要去的地方?

小善認為,孩子的「愁」,是孤獨!

孩子們會孤獨?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屁大點的孩子,懂得什麼叫孤獨嗎?

是的,孩子在大人那裡永遠是不懂孤獨的,這個理念就像小孩沒有腰一樣深深根植他們的內心。

但是根據調查顯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獨,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沒有知心朋友」。

孩子的孤獨被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小角落裡,沒有人可以訴說。

孩子為什麼會孤獨呢?與現在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分不開關係。

現在的父母大部分都要上班工作,不像以前的社會,爸爸負責賺錢養家,媽媽則一直在家裡,有時間陪孩子;

家裡也不像以前一家會生好多孩子,有很多兄弟姐妹,共同陪伴;

周圍也不像之前的大雜院和鄰裡街坊,可以隨時在一起玩,現在每個人都住在封閉的樓房裡面,與世隔絕。

但其實每個孤獨的孩子,都是渴望被看見的。

就像電影《哪吒》裡面,因為魔丸轉世的身份,哪吒從小就是村民心中的魔王,所有人都害怕他,不敢和他親近,為了排遣孤獨,他常躺在屋頂做打油詩調侃自己:

「關在府裡無事幹,翻牆搗瓦摔瓶罐,來來回回千百遍,小爺也是很疲倦。」
「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一口七八個,肚子要撐破,茅房去拉屎,想起忘帶紙。」

也因為孤獨,當他碰見同樣孤獨的敖丙時,兩人成了彼此唯一的好朋友。

沒有哪家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的愛。

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心理上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覺得失望,從而會感覺孤獨。

那麼父母如何正確表達愛呢?

1.陪伴

養孩子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更加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無論多忙,都應該抽時間陪陪孩子。

陪孩子不僅僅是單純的「陪著」孩子,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在陪孩子,但是卻在同時玩手機或者和別人聊天。

甚至還曾發生過一些孩子溺水,母親卻在玩手機沒聽到呼救致使溺亡事件的發生。

帶娃的時候玩手機,是父母在假裝認真的陪孩子。

這種不認真的陪伴,不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無法緩解孩子孤獨的心。

2.信任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是他未來面對挫折與失敗時永不枯竭的勇氣來源。

父母不信任孩子,會導致孩子面對問題時不會找父母求救,很可能影響終身。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男孩和幾個小男孩一起出去玩,期間發生了爭執。

夥伴們就聯合起來欺負他,用皮筋綁住了他的私處,緊到他自己都無法把皮筋取下。

男孩回家卻不敢告訴父母,生生忍著疼痛,直到第三天實在下不了床,父母才知道這件事。

父母趕緊把孩子送去醫院,可是因為組織壞死,醫生也無濟於事。

他們痛心疾首地問孩子:「你怎麼不早點說出來!早說出來,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了!」

可是孩子卻嚎啕大哭,問父母:

「每次我被欺負,告訴你們,換來的總是責罵。你們信任過我嗎?」

父母的不信任會導致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和父母做更多的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孤獨。

龍應臺曾經在文章寫道: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

在這個時候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才更有意義,等到過了這個階段,孩子的性格已經形成,內心的想法已經健全,付出再多,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希望父母們無論工作多忙,生活多緊張,也抽出那麼一點時間來陪陪孩子,來關心關心孩子內心世界的洶湧波濤。

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就不會陷入孤獨的沼澤中。

相關焦點

  • 與生俱來的孤獨感
    說到孤獨感,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有。不同時期,不同場合,或是人生的不同階段。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觸:沒人懂我,我是孤獨的,孤獨到別人進不來,孤獨到自己出不去。有些時候的孤獨感是讓人享受的,有些時候的孤獨感是讓人失落的,主要是取決於當下的環境和主觀意識的感受。孤獨感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因為你是一個人就必定孤獨,也不是有人陪伴,就不孤獨。孤獨感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每一個時期卻有不同的的表現。
  • 如何處理孤獨感?<3>
    結婚生子後可能表現的產後抑鬱也是一種孤獨感,或是經常的搬家,從一個社會環境遷移到另一個新環境,導致了思鄉病,還有就是分手離婚。當失去重要的人之後所引起的悲傷反應一蹶不振的失落,即便被一群人包稍微依然感到孤獨。
  • 如何改善孤僻的性格?需要做到這幾點
    1.缺少家庭的溫暖和理解許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往往會忽視對孩子的關注,有的長期爭吵不休、甚至離婚。這些家長沒有顧及到孩子的心理感受,也沒有意識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對物質條件的需求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對家庭溫暖、親情和愛的需要以及父母能理解自己的渴望。
  • 考上大學之後,90%的孩子內心產生孤獨感,是家長們所不了解的
    2.周圍很少有認識的人不僅僅是環境,還是身旁的人,都是特別陌生的人,都是群居動物,一個人很難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地方,他們迫切的想要融入這個環境當中的人群當中,所以大部分大學生在剛剛接觸到這些完全不認識的人的時候,是特別急促特別不安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導致自己感覺特別孤獨,在熙熙攘攘的大學當中,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在這裡沒有人和自己用著共同的語言
  • 如何改善孩子的咀嚼能力?
    經常聽到家長們訴苦:孩子快2歲了,還是只能吃一些糊狀的食物,吃到稍微硬一點的東西就馬上吐掉;孩子經常吃東西不咀嚼,咻的一下就給吞下去了;孩子吃東西時總是喜歡把食物含在嘴裡,不管怎麼說他他都不肯給你咽下去
  • 孩子的天然注意力只有15分鐘!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改善注意力?
    你家孩子的注意力夠用嗎?相信這個問題問到到多數家長頭上,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孩子剛學習的那一會還算認真,但還沒過半節課的時間,孩子就開始東張西望找機會溜號,而這時家長除了恨恨地埋怨一句「懶驢上磨」,往往也並沒有別的太好的方法。
  • 作為家長如何處理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嘲笑的問題?
    2、孩子在第一次受欺負時的認知,對日後再受欺負的會產生影響;在向家長和老師反映後,往往後期還會受到同一個人的欺負,就會覺得是因為告訴老師和家長了,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現象。這種情況是由於多次被拒絕,被同伴排斥,有孤獨感。建議:1、安慰孩子,不管誰有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再一起鼓勵孩子想辦法去如何妥善處理問題2、當孩子第一次受到欺負時,家長要給予重視,教給孩子正確恰當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學會禮貌、關心、協商、降低對方對自己的敵意。情景模擬處理方式。培養處理問題技巧。
  • 如何處理孤獨感?<1>
    孤獨感是一種主觀體驗,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不管你是獨自一人,還是擁有一大群朋友,你有感到孤獨的時候。孤獨感在人類文學和心理學中一直是長期探索的主題,而他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也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也許你認為孤獨感不就是朋友少,沒有對象不是嗎?確實表面理解是這樣,不過孤獨感卻有著更深切值得注意的意思。
  • 孤獨感——成年人無法擺脫的噩夢
    孤獨感被定義為當人們的社交關係在數量,尤其是質量上比期望的要少時發生的痛苦經歷。孤獨和經歷孤獨不是一回事。人們可以獨自一人而不會感到孤獨,即使與他人在一起也可以感到孤獨。孤獨與抑鬱症狀,社會支持差,神經質和內向有關,但孤獨並不是這些心理特徵的代名詞。
  • 運動課程可以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參加集體運動課程的老年人會減少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該課程自3月份以來一直在繼續,初步結果顯示,在線版本也很有效。老年人如果缺乏社會關係或感到孤獨,就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死亡。孤獨會導致更高的抑鬱、焦慮和自殺率。專家表示,與社會隔絕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相當於每天抽15支煙。
  • 南京市出國讀高中人數3年翻番 孤獨感成最大問題
    記者了解到,和洪女士一樣讓孩子出國讀高中的家長近年越來越多。南京金陽光留學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前兩年經過該中心出國讀高中的學生每年大概二三十人,現在每年出去的大概五六十人。這些學生中,一半以上都是選擇美國,也有澳洲等國家。南京加成留學中心負責人解芸介紹,3年前,每年從該公司出去讀高中的學生只有20人左右,而目前則達到了40人左右。
  • 【關心關愛兒童㉗】如何處理青春期的「孤獨感」?
    有時候常常會覺得周圍沒有理解自己的人,內心的孤獨感也會加重。誰能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擺脫孤獨的心理呢?唉,不知道為什麼孤獨感會越來越重。我真的不想繼續享受所謂的孤獨了王立偉:以前在書上看過一句話:要學會享受孤獨。可是現在我想說,我真的再也不想繼續享受所謂的孤獨了。因為這種滋味真的很不好受,可是我該怎樣走出這種孤獨的心境呢?誰能告訴我?
  • 改善孩子視力如何做?這些方法家長要學會
    以上就是對於出現近視的孩子可以按摩的部位。但是對於視力問題最重要的還是防患於未然,就是要去重視視力保護。用眼需要注意的幾方面增加戶外活動家長應該定期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不要一直待在室內,因為室外空間廣闊、光線也是自然的,還有充滿色彩的事物,這樣會利於兒童視力的發育。而且戶外鍛鍊還可以增強身體素質,視野更廣闊,使得眼部肌肉處於放鬆狀態!
  • 重視孤獨感誘因
    孤獨感,通常由與外界隔絕、受到他人排斥引發,會深刻影響個人身心健康。因此,中國社會工作者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理事郝濱說,嚴重、瀰漫的孤獨感是一個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老年人是孤獨的易感人群,但一項新研究發現,中青年人中孤獨比例也不小。
  • 如何處理孤獨感?<2>
    而孤獨感也是這樣,它會提醒我們是時候社交了,我開始感到孤單失落難受了。這是為了避免痛苦難受,我們就會想到尋找社交,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機制?其實這個不難理解,社交確實在我們一般人生命中有著蠻重要的位置。
  • 悶太久 家長如何改善親子衝突?
    因為疫情,學校延遲開學,部分家長也暫時無法返工,因此,家長們不僅要忙家務,還要幫助孩子上網課。有的家庭還出現了親子矛盾——家長認為孩子做什麼都不對,不會主動學習;而孩子嫌棄家長嘮叨,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諸多約束……那麼,親子間的矛盾與疫情有多少關係呢?家長如何利用疫情假期改善親子關係呢?
  • 走進你心裡——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溝通
    走進你心裡——家長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溝通梁麗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一下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溝通這個話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作為家長,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呢,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是言傳身教,因此溝通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家長說,我每天都在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可是孩子就是不聽我的,還和我對著幹,別說教育他了,他成天氣的我難受。我只能說你這是無效的溝通,今天和我大家交流一下有效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
  • 面對孩子2歲叛逆期,家長要如何應對?三個方法改善孩子壞脾氣
    都說孩子叛逆不好,那孩子行為叛逆會導致的危害有哪些?1、影響親子關係孩子叛逆期的來臨就意味著在行為活動上會拒絕聽從家長的意見或者建議,家長發現孩子老是不乖,就會對孩子生氣。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體會到要聽取百家之言,明白他人的話語有時是對自己懷有好意,也無法清晰地理解家長說的道理。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會變得貓嫌狗憎。
  • 孩子的心理最容易出現偏差,家長的一定要懂得這些育兒知識
    孩子的成長問題,其實遠遠不止是學習和生活習慣,還有其他一些方面也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比如心理問題。然而,心理問題是家長最容易忽視掉的一部分,因為不重視,所以當出現意外情況的時候,大家都顯得那麼手足無措。現在孩子心理問題的成因:競爭和孤獨有一位學者曾經指出,過去孩子會發生心理問題主要是由外部環境因素引起,而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成因則稍有變化,主要是因為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高競爭感其實很容易理解,這個世界就是充滿競爭的。
  • 家長該如何與多動兒和解,改善親子關係?
    很多家長不知道為什麼孩子這麼淘氣,總是闖禍惹事。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就是管不住自己,自從有了孩子,我原來的好脾氣都沒了,很容易生氣發火等等。家長也是為此感到精疲力盡,親子關係也經常非常緊張,甚至接近崩潰的邊緣。了解多動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上的特點,對家長理解孩子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