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8日(元治元年舊曆六月五日)震驚日本政界的池田屋事件使新選組一夜之間名聲大振。
激戰過後尊王攘夷派損失慘重,重要人物吉田稔磨等7人遇難,11人受傷。以此驕人戰績新選組在幕末風雨飄搖的歷史舞臺粉墨登場。
高超的劍術,不屈的武士精神以及悲劇的收場。使新選組成為日本最受歡迎劍客團體、動漫影視劇的常客。民間各種膾炙人口的軼事傳聞數不勝數。櫻花般燦爛短暫的美少年劍客衝田總司以及土方歲三最後的武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現實中的新選組是否如傳聞和文藝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劍術高超呢?後世流傳的各種傳記小說都有一定的文藝成分,從中實難找出答案。我們無法穿越回到池田屋的死鬥和油小路的絕殺一睹武士們的風採。但是小編認為通過以下兩個事件我們會找到答案。
第一件跟大家都熟悉的鬼之副長土方歲三有關。1868年4月,江戶無血開城意味著日本的內戰—戊辰戰爭結束,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日本帝國成立。然而舊幕府海軍奉行本武揚拒絕交出幕府艦隊,帶領八艘軍艦北上北海道,隨艦逃亡的大部分人是幕府軍各部中的頑固分子。土方歲三以及部分新選組成員也在其中。隨後在北海道建立蝦夷共和國繼續與明治新政府對抗。
1869年5月9日凌晨,風雨大作的海面上三艘懸掛美國星條旗的幕府軍艦「回天丸」「高雄丸」「蟠龍丸」向著明治新政府海軍錨地—宮古灣進發。他們的目的是要發動奇襲奪取停泊在宮古灣的甲鐵號,以圖重振實力受損的舊幕府海軍從而扭轉戰局。
而此次作戰的中堅力量就是以土方歲三為首的新選組隊士。
雖然奇襲成功,但是回天丸是明輪船,不可能與甲鐵艦平行接軌。兩艦存在三米高的落差。當士氣高漲的武士們手持武士刀搭人體爬上甲鐵號時,已經失去了先機。等待著他們的是成排的艦載加特林機槍。擬定這次作戰計劃的回天丸艦長甲賀源吾被當場擊斃。戰鬥中土方歲三帶領20名隊士衝上甲鐵號甲板與新政府軍展開肉搏以圖扭轉敗局,但是慌過神兒來的新政府軍迅速重整了隊形進入作戰狀態。當時鐵甲艦上的一名實習水兵目睹了土方歲三等人拔劍而出的氣勢,被深深折服。這位實習水兵就是後來被稱為日本海軍之父的東鄉平八郎。
東鄉平八郎在後來回憶起這場戰鬥的時候,對土方歲三等武士們讚不絕口。如果單從白刃戰來說,新政府軍曾一度被土方帶領的敢死隊擊退。現在看來通過武士刀來拖去軍艦的行為,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是如果不是這三米的落差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使土方的奇襲小隊失去了近身肉搏的時機,勝負的去向誰也不敢妄下結論。
第二件事是明治十年8月23日東京日報的日新聞《西南戰場警察屬拔刀隊大活躍》中的另一位新選組核心人物有關。他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齋藤一。
說到齋藤一他在廣大新選組粉絲中的人氣可以說是僅次於衝田總司和土方歲三。影視作品以及動漫中常常把他演做一個沉默寡言的冷麵劍客。其實他確實是最早一批追隨近藤勇的人之一。1865年新選組隊士編成時擔任三番隊隊長。劍術與衝田總司一樣偏重於刺突,與總司的「平心眼」一樣,齋藤一也有自己的劍術風格,那就是一刀流,並且在試衛館時期並達到了免許皆傳的段位。
戊辰戰爭結束後新政府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齋藤一在大潮流中來到東京謀求生路。在警視廳做了一名士官。
1877年薩摩的武士士族不滿新政府各項舉措,由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為首領,於私學校起兵。發動對新政府的武裝叛變—西南戰爭爆發。
當時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組建的明治政府軍在與西鄉的士族軍的白刃戰中吃盡了苦頭。於是新政府為培訓並加強軍隊的白刃戰能力,從警察士官中挑選劍術出眾的士官組建拔刀隊。齋藤一被任命為教官,帶領拔刀隊參加了西南戰爭。
開頭的那邊新聞講的就是在一次戰鬥中,齋藤一帶領隊員在距離敵軍60米時從戰壕躍出,衝進叛軍陣地與叛軍展開肉搏。此戰中齋藤一身先士卒持長刀砍退數名叛軍順利攻佔陣地並且還搶奪下了兩門炮。可見齋藤一的劍術和實戰能力並非空穴來風。當年作家司馬遼太郎在創作《新選組血風錄》一書時曾走訪過新選組在京都時西本願寺屯所的房東。據房東父子回憶新選組每日的必修課就是模擬各種實戰的訓練,隊員之間也是每天都會對練。而齋藤一當時的劍術遠未及土方歲三或者衝田總司。
其實通過以上這兩件事,小編認為新選組確實具備豐富的實戰能力和白刃戰技藝。但是這些僅僅證明新選組更適合初期的暗殺以及偷襲,或者小規模突襲的戰鬥。並不能在戰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鳥羽伏見之戰中新選組表現平平的原因。面對裝備了新式步槍的薩長聯軍一字排開的槍陣,作為奇兵突襲的新選組始終無力回天。畢竟武士之刃始終抵擋不住歷史前進的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