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哲理老話兒: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2020-12-16 騰訊網

01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此句出自杜牧詩作《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全詩為: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唐穆宗長慶年間,白居易為杭州刺史,張祜和徐凝同應貢舉而不分伯仲。白居易遂出題命二人決賽,結果徐凝勝出。會昌五年(845年)秋天,張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詩即作於這次會面別後。詩人以此表達對張祜的同情和慰勉。

此詩全篇從同情友人張祜懷才不遇的角度出發,以景抒情,格調蒼涼,興寄深遠,盡顯名士風流。首聯傾瀉滿腔感慨,不能自已,用先抒情後寫景的倒裝句式直抒胸臆。頷聯承上,依舊觀景抒情,用「碧山」「芳草」抒發知己之思與離別之恨。頸聯「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從感喟中抽身而出,轉為安慰張祜只要有真才實學,無須再向別處追求「大道」。尾聯以稱頌友人作結:有誰比得上你張公子呢,把詩歌看得比高官厚祿更重要。

「睫在眼前長不見」,一作「睫在眼前猶不見」,典出《韓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這揭示了一種現實悖論:一些事物近在眼前,本應關注、重視,卻總被忽略、漠視。這警示我們,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最接近、最熟悉的東西,也變得一葉障目,難以理解;真正的道理、規律,在每日的身體力行之中,而不在外人如何看待、如何評說。

02

勝非其難,持之者其難

此句語出《淮南子·道應訓》,意在告訴人們,取得勝利並不是最難的,保持勝利、鞏固成果更艱難。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持勝比取勝更難的道理,用「善持勝者,以強為弱」「孜孜淑淑,所以保終」等警句告誡人們:要保持勝利,就要在強大之時也能夠以謙虛的心態看到自己的弱點和不足,要自始至終都保持勤勉惕勵。

其實,持勝之道的奧秘,更多的蘊含在一個「持」字之中。何謂持也?《說文解字》言:持,握也。可以想像一下古代衛士握劍的姿態,小心翼翼、保持不變,這就是持勝者應保持的姿態。

在取得成果之後保持清醒的頭腦非常關鍵。保持成果,需要修養,更考驗意志,晚清名臣曾國藩34歲升任從四品侍講學士,但他仍然謙虛謹慎,將自己的書捨命名為「求闕齋」,還專門寫了一篇《求闕齋記》來提醒自己。他終身嚴於律己、勤於政務,每天必做12條功課,一旦因故沒有完成,必定在日記中對自己嚴加責備,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03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此句出自晉代陳壽《三國志·吳書》。意謂有能力使用眾人的力量,那麼對於天下也就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了;有能力使用眾人的智慧,那麼即便是先賢聖人也沒有什麼害怕的了。這句話原本是說孫權在用人上能廣納賢才、舉賢任能,後多用來形容只要人心齊,充分利用和發揮眾人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戰無不勝、所向無敵。

在古代,許多思想家都深刻認識到團結所帶來的偉大力量。《呂氏春秋》中說:「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淮南子·主術訓》中有:「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以及更為我們所熟知的《孫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勝」等。這裡「上下同欲者勝」雖出現在兵法中,但絕不僅指軍隊內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各方面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團結一心,則無往而不勝。

04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體現了老子的反戰思想。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兼併和掠奪的戰爭連年不斷,給社會生產和百姓生活造成了嚴重災難。這是個「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的時代,連懷胎的母馬都要被送上戰場,以致產駒於野外。老子分析了戰爭的起因,認為是上位者貪得無厭、不知足所致——「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為嚴重的了,災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深重的了。為此,他提出「知足常足」的觀點。

老子十分推崇「知足」。他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並稱:「知足者富」。司馬遷在《史記》中則從反面加以強調:「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古往今來,多少貪夫殉財,就是由於不知足、不知止,最終跌入了無可挽救的深淵。

05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了孟子與縱橫家信徒景春關於「大丈夫」的一段對話。景春問孟子,公孫衍、張儀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孟子不同意景春的看法,並說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朱熹《四書集注》注釋為:「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大丈夫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義」上。

06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此句出自《墨子·魯問第四十九》:

子墨子謂公尚過曰:「子觀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將聽吾言,用我道,則翟將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於群臣,奚能以封為哉?」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是墨子對弟子公尚過說的話。意思是說,要根據自己的食量來吃飯,比量自己的身體來穿衣。後者即成語「量體裁衣」的出典。墨子意在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先考慮一下自己的能力大小,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節制,適可而止。

類似的說法還出現在道家著作《文子》中。《文子·守真》稱:「老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汙之心無由生也。」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是一位學無常師者。另外,《淮南子·俶真訓》也有:「夫聖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於己而已,貪汙之心,奚由生哉?」可見,「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觀點得到了古代聖賢的廣泛共鳴。

07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此句摘自程頤《二程遺書·伊川先生語》。

程頤,洛陽伊川人,世稱伊川先生,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

關於「學」與「思」的關係,程頤認為:「為學之道,必本於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意思是說正確的學習方法,必須以思考為根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真知,不思考就得不到真知。進而他又指出:「不深思則不能造於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不深思就不能掌握道理;不經過深思而得到的知識,即令一時得到了,也容易失掉。此句亦見於《曾國藩家書》,故常被誤認為是曾國藩的經典語句。

「二程」為何將「思」放到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程頤答道:「思所以睿,睿所以聖也。」「思」是達到睿智、聖明的必由之路。

08

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

此句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莊子·人間世》闡述了莊子的處世哲學,「人間世」即人間社會,本篇由七節構成。在《人間世》第一節裡,莊子假託孔子、顏回師徒二人的對話,提出「道不欲雜」觀點:「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道」作為道家哲學的核心範疇,在經歷了老子的自然本體及宇宙論解讀後,發展到莊子則轉變為對生命本體的追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修道不宜心雜,心雜就會多慮,多慮就會自擾,自擾就會招致憂患,憂患降臨也就自身難保。自「道不欲雜」至「憂而不救」,莊子用了一連串頂真句,先後出現了「雜」「多」「擾」「憂」四個頂真詞,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其實,《人間世》中孔子形象並非孔子的本來面目,而是莊子思想的代言人。莊子對「雜」持嚴厲批判態度。事實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習內容為「六藝」,孔門又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孔門弟子三千,賢愚相雜。據《荀子·法行》記載,南郭惠子曾問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回答:「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yǐn kuò,矯正木材彎曲的器具)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看來,儒家對「雜」在一定程度上持肯定的態度。

09

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

此句出自桓寬《鹽鐵論·擊之》,全句為:功業有緒,惡勞而不卒,猶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也。大意為:功業靠不斷繼承累積,害怕花力氣而不能堅持,就像種地的人,因為疲勞睏乏而停止耕種。做事半途而廢的人不會成功,種地偷懶的人沒有收穫。

《詩經·大雅·蕩》有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說事情往往都有開頭,卻很少能有終結,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而能否善始善終,往往在於自己能否堅持,孔子曾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意思是說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停止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止的,意在勉勵弟子要自強不息、自警自勵。

世上無論大事小事,最怕的是懈怠。《孟子·盡心上》:「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做事好比掘井一樣,掘到六七丈深還未見水,如果這個時候停下來,那就只能掘得一口廢井。要想掘出水來,就得繼續深挖不止。

南宋理學家陸九淵說:「懈怠縱馳,人之通患。」解決懈怠的方法沒有別的,只有做到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毅力有恆,才能最終有所成。

10

身之不儉,斷不能範家;家之不儉,必至於累身

此句出自清代汪輝祖《佐治藥言》。

此句話大致意思是:如果自身不節儉,是不可能起到模範治家作用的;一個家庭若不節儉,則必定會累及自身。

古語有云:「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意思是節儉就會有節制,有節制則百善都會興起來;奢侈就會放肆,放肆則百惡都會爆發出來。古語也有言:「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奢侈浪費不僅是消極頹廢的表現,而且是危亡的溫床。「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歷史上很多朝代的覆滅,都與奢靡有關,商紂王酒池肉林,揮霍無度;隋煬帝縱情享樂,昏庸殘暴……凡此種種,教訓不可謂不深刻。而對一家而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20句古人經典勵志名言,啟迪一生,百讀不厭!
    4.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出自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表面是說:眼睫毛就在眼前卻看不見,有道在身又何必向他處尋求呢?5.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10.男兒無英標,焉用讀書博出處宋·劉過《懷古四首為知己魏倅元長賦兼呈王永叔宗丞戴少望》。男兒如果沒有遠大的目標,讀書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睫在眼前應常見
    杜牧亦有詩言:「睫在眼前猶不見。」這兩句話都揭示出這樣一個悖論:近在眼前的事,本應很容易看見,往往反而被忽略漠視了。   這樣的情狀,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並不鮮見。古人說:「目所不見,非無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睫在眼前猶不見,警示我們不要好高騖遠,光看到遠方卻忘記了身旁,光擘畫宏圖卻忽視了細節。不識民間疾苦,時事形勢懂得再多,也不過是脫離生活的空中樓閣;不能腳踏實地,提出的目標再好,發展的步伐也難以跟上;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不足,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難免會在前進的路上跌跟頭。
  • 中國老話兒,數這10句最養人!
    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祖宗傳下來的話裡,藏著先人的經驗和哲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老話兒依然適用至今。01吃人家的飯,看人家的臉。事非經過不知難。當家做主後,才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為人父母后,才明白做父母的良苦用心。生活是柴米油鹽,是雞毛蒜皮,不是童話故事裡的空中樓閣。你之所以活得輕鬆,不過是因為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唯有從父母手中接過生活的重擔,肩上扛起家庭的責任,才算真正長大成人。
  • 《老殘遊記》中10句經典名言,道盡人生哲理
    《老殘遊記》中10句經典名言,道盡人生哲理。1.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原指下棋者,比喻當事人。原指下棋的人往往對局勢認識不清,一旁觀棋者卻看得清楚。比喻當事人會被事實真相所迷惑,處理事情往往糊塗,局外人反而比當事人看得清楚。2.
  • 老話兒10句:字字戳心,句句入骨,一句勝百言
    這句話出自明代劉基的《擬連珠》,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嘗試過才會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過才會明白。「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中國自古就有注重實踐的傳統。孔子曾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老話兒:騾子馬匹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
    老話兒顧名思義是上了歲數老人講的話,嗯,這麼理解的夥伴們的文化水平都跟小編一個德行。老話兒從老人嘴裡說出來就是老話,那年輕人說老話兒就是老人了?老話兒是老一輩人通過蹉跎歲月總結出來的簡短的很有道理的話,小編文化不高,只能這麼理解了。
  • 23條精選句子、61句精彩古詩文標題,助你打造出彩作文
    這句選自詩歌《書扇示門人》,作者是範仲淹,原詩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這首詩明白如話,但哲理深刻。一派青山風景恬靜幽美,這是前人的田地為後來的人佔有,但是佔有田地的人不要得意不已,還有想佔有這田地的人在後面呢。山河依舊,人事更替,得失不是永遠不變的。今天的得會轉化為明天的失,事物總是按著這樣的辯證規律發展著的。
  • 求你長點心吧,有些人說再見,就是再也不見了
    不求紅塵萬丈,但求回憶無傷。關注我,我願成為你的一道光,伴你前行。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總是曲折又難解,上一秒還說著笑話,下一秒就再也不見,明明相約好了要到永遠,可是中途就被狠狠拋棄。沒有什麼遺不遺憾的,曾經有過,還說了句再見,也許就該滿足了,總不能這世界上什麼都如你心意,什麼都成了你的吧!浩瀚星空下,萬丈陽光下,烏雲陰影下,世間萬物都見證著我們的傷別離和求不得。只是,我還是很討厭「再見」這個詞語。
  • 韓愈10句哲理名句,刻骨銘心,使人醒悟!
    韓愈10句哲理名句,刻骨銘心,使人醒悟。出自唐·韓愈《五箴五首序》。人們擔心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已經知道了卻不能夠改正,這是沒有勇氣的表現。2.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出自唐代韓愈《調張籍》。李白和杜甫的詩文存在於世上,放射出萬丈光芒,令其他的詩文都黯然失色。
  • 張國榮《沉默是金》,陳百強《一生何求》,以歌明志才灑脫!
    以歌明志,張國榮有《沉默是金》面對流言蜚語,陳百強用《一生何求》闡述不爭心態,儘管30年已過,歌曲的哲理與歌手的品性仍在延續!陳百強《一生何求》本是翻唱,詞曲作者也不是陳百強,但遍聽他所有音樂作品,只有這首與他的品性最為貼合,也成為他體現演唱功力的經典代表作。
  • 經典:18首最美哲理詩
    (飛來山一作:飛來峰)【哲理】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目光長遠。《冬夜讀書示子聿》宋·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農村俗語:「小寒不見『寒』,屯糧在眼前」,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小寒不見『寒』,屯糧在眼前」。雖然在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但還是沒有能夠查閱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按照規律,一旦冬至過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會頻繁南下,氣溫將會持續降低,除南方的部分地區之外,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度將會降低到0℃以下,因此,民間有句農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
  • 夫復何求
    夫復何求,不知道為什麼,就想起這四個字。而且對著四字的理解又不透。網搜了一下它的 釋義 ,如下:「夫」是句首發語詞,無實意。「復」是「再,又,還」的意思。「何」是「什麼」。「求」是「追求」。「夫復何求」字面意思是:「還有什麼要追求的呢?」
  • 于謙10句經典古詩,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于謙10句經典古詩,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1.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明·于謙《觀書》直下,一直讀下去。胸次,胸中。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明·于謙《觀書》一口氣讀完三千字,胸中便不會再有一點人世上的灰塵。4.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于謙《立春日感懷》。一顆赤膽忠心想要為國效命,身處他鄉,思念著親人不禁使我雙淚成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