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 提起留守兒童,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是「大眼睛女孩」形象,家長們因外出打工,不得已把孩子留守在老家農村。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卻一直被忽視,比如快遞人員、網約車司機群體子女,他們就是城市「留守兒童」。
為了解決這群「新南京人」子女「看護難」問題,南京團市委、市文明辦、市關工委等單位開辦起「寧聚青春築夢金陵」公益暑託班,專收「留守兒童」。其中,建鄴區興達社區大愛之家活動中心為全市13個辦班點之一。
8歲的爍爍對暑託班並不陌生,忙於做生意的父母沒辦法照顧他,今年已經是他第三次報名參加了。「這裡有很多朋友陪我下五子棋,一個人在家太無聊了。」他是五子棋資深玩家,在班裡難遇「敵手」。「以前暑假,媽媽把我送到她的朋友家,我不想去,阿姨家的小哥哥不太愛理我,我還是自己一個人。」爍爍從未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媽媽,「我一個人待在家媽媽也擔心,她已經很辛苦了,我得聽話。」
懂事的爍爍也有自己的「小煩惱」,獨自在家看漫畫時,常想起媽媽給過的承諾:「媽媽答應我每天晚上都會陪我看一本書,但她總是忘記,我每次看書,想到她的話就會難過。」
孩子們正在上手工課
璐璐的爸爸是一位大巴車司機,媽媽在超市工作,最忙的時候,他們待在家的時間只有十幾分鐘。「爸爸常開夜車,媽媽也要連夜在超市幹活,所以我經常一個人睡。」璐璐特別怕黑,太陽剛落山,她就會拉上窗簾,再把家裡的燈全部打開。後來,爸爸給她買了個手電筒,她開始試著關燈睡覺。「房間很黑,我就用手電筒在天花板上畫畫,沒一會兒就能睡著。媽媽有一天半夜回家發現我關著燈睡覺,她很驚訝我竟然不怕黑了。」
璐璐說,今年暑假最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揚州,「想去看看書上說的大運河,最好能坐爸爸的大巴去!」
即將升入四年級的予予第一次參加暑託班,性格開朗的她第一天就交到了好朋友。「我同桌周天要過生日了,我給她買了一個檯燈,罩上罩子就可以看見星空!」予予說這是她過的最有意思的暑假,「這裡的課和學校裡完全不一樣,老師帶我們做實驗、開辯論賽、去野炊,我還當過小老師給大家做演講。」
予予的父母是京東物流員工,早晨6點出門,晚上7點回家,周末也經常加班。「夏天特別熱,爸爸每次送完貨回來都一身汗,有的房子沒有電梯,爸爸就背著很重的貨上樓,卸貨時後背全溼了。冬天衣服不能穿的太多,不然不方便抱大的貨,媽媽腿上常常青一塊紫一塊,是被凍出來的。」親眼見證過父母的工作,予予理解了他們的「不常在家」,「想讓他們換一份輕鬆的工作,但爸爸媽媽說其他的工作時間可能更久。」
孩子們的合影
予予媽媽誇女兒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有時候我下班早想多陪陪她,她就會責怪我為什麼不去給爸爸幫忙,讓我很心疼,她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常常撒嬌就好了。」
張旭多年致力於兒童公益項目,2013年在建鄴區團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大愛之家公益發展中心」,紮根興達社區,為城市留守兒童開展多樣化的素質拓展課程。「這個社區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平時做小買賣、小生意,不到晚上沒辦法回家,根本顧不了孩子,如果任由孩子被『散養』,很容易被帶壞。」他感慨道。
「孩子們在來這裡之前,大多是爺爺奶奶照顧的,只管吃住,很少能關注到孩子的素質教育。」張旭說,這些孩子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缺少關愛的話,在成長中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獨立性不夠、學習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大愛之家成立到現在,一共有500多名孩子來到這裡,有些孩子是我們看著長大的,從一年級到現在升入初中,這裡成了他們除家之外最依賴的地方。」暑託班將孩子們聚集起來,不僅搭建起一方相互陪伴的空間,也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平臺。
張旭將暑託班課程稱為「七彩課堂」,「這裡的孩子年齡段很分散,上普通課程意義不大,所以我們開設了科學實驗、演講與辯論、心理常識、野外生存等開拓性強的課程,孩子們對這些也很感興趣。」每周五是大愛之家的素質拓展時間,孩子們會走出社區,來到更廣闊的課堂。「下周我們要去夫子廟探索金陵美食,出發前給孩子們分配不同的任務,有的當小導遊,有的負責管帳,有的寫新聞,一切由孩子主導,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他們能從成就感裡學到更多。」
記者 柏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