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大道說:從中國到美國8000多公裡,飛行時間9個小時從國際學校到美國高中3年時間,1000多個日日夜夜從公司高管到全職主婦24小時的陪伴,全心全意的守護著留學孩子的成長陪讀媽媽的一天,到底是什麼樣?
「陪讀媽媽」並不是少數人沒有任何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為了孩子可以儘早接受國際化的教育,積累更豐富的經驗,起跑線相比於其他孩子更前一步,越來越多的家庭決定讓十幾歲,甚至幾歲的孩子出國讀書,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齡留學熱。
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自理能力不足,性格不成熟,國外治安環境等眾多因素都促使著家長們遠赴海外看護相伴,「陪讀媽媽」群體就這樣應運而生。
前不久,一部反映海外陪讀家庭的電視劇《陪讀媽媽》受到廣泛關注,電視劇中真實地將「海外陪讀」人群的不同家庭遇到的不同情況展示觀眾,讓觀眾第一次深入了解「海外陪讀群體」的酸甜苦辣。
然而與劇中前往加拿大陪讀的情況不同,在政策上,美國沒有專屬的陪讀籤證,滯留在美國是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如果家長們想長期留在美國,則需要通過申請就讀社學大學來辦理相關籤證。
美國:沒有陪讀籤證,父母可以通過 旅遊籤證(B1/B2)、留學籤證(F1)、工作籤證(L1 H1B)、訪問學者籤證(J1)或移民籤證(EB5)來達到陪伴留學的目的。英國:孩子在12歲以下,父母雙方中的一個人就可以申請陪讀籤證。12歲以後則改辦其他籤證。加拿大:加拿大沒有留學陪讀籤證,但可以辦訪問籤證,把訪問目的從走親訪友變成了陪孩子讀書。新加坡:唯一一個有專門發放陪讀籤證和允許陪讀家長打工的國家。允許陪伴至學生生年滿16周歲。
暫且不提生活環境與文化差異,光是學習來說,並不是每一位家長都有足夠的精力與時間可以重新開始學習。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願意接受家長24小時的「全程陪護」,親子之間爆發的爭吵與反抗、加上獨自一人時需要面對的寂寞與孤獨,「陪讀媽媽」真的不好當。
我這樣,還不是為了照顧他啊!J同學的媽媽,39歲,某公司高管2年前辭掉年薪五十萬的工作,隻身一人陪著13歲的孩子來到美國讀高中。
「還不是為了孩子!」這是她對外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在她看來,在國內努力的工作攢錢,在事業上升期辭掉令人羨慕的工作,離開丈夫與老人千裡迢迢來到一個陌生國家,都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參與孩子的成長,提供給孩子更優質的生活保障。
每天的生活仿佛都是規劃好了一樣,早起做飯,送孩子上學,整理家務,自己學習,接孩子回家,指導作業,制訂一周的計劃。看似一成不變,但J媽媽似乎依舊樂在其中:「還不是為了孩子嘛。」
生活差異「生不得病,吃不得飯哦....」
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交通方式,不同的飲食習慣,即便在來美國之前做足了工作,但面對這一切,還是讓她感到有些棘手。
想為孩子做頓大餐,可食材並不是那麼容易湊齊;想出去看病,可價格讓她選擇多喝熱水;想出去吃個飯,可小費又不捨得給;想維持一下夜跑的習慣,可美國晚上的治安......
讓她最感到放鬆的事情,大概就是周末逛大超市時,偶爾碰上華人媽媽一起聊上幾分鐘的天,講講自己的孩子。畢竟和家裡人聯繫有時差,有什麼想要分享的等到回復,就已經過了新鮮感.....
語言不通「至少得聽得懂孩子在說什麼吧。」
除了生活差異,語言也帶給J媽媽不少困擾。雖然在國內也接觸過英語,上班時也偶爾用到,但是真正靠英語來生活交流時,還是覺得「說不轉」。
翻譯器離不了手,詞典也買了不少,上飯店點菜前都先在心裡默念三遍「有圖片,有圖片,有圖片」。然而在經歷了幾次看不清衣服成分後,對羊毛過敏的她一邊起著紅疹子,一邊兒開始在等孩子放學時掏出來詞典來站在一旁讀一讀看一看。
觀念衝擊「我這樣還不是因為你!」
J女士一直覺得優秀的孩子=優異的課堂成績+高素質的談吐+彬彬有禮的朋友,當然她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
到美國後即使身體不適也會對孩子一直溫溫柔柔,耐心教導,直到J同學連續三次拿了個B,並且開始在放學後和一群穿著「花裡胡哨」的同學一起跳街舞。
於是他們進行了長達四個小時的長談,從語氣平穩到逐漸急躁,然後開始提高嗓門最後以孩子怒吼著「你根本什麼都不懂,我完全不需要你這樣」跑出房門結束。J媽媽紅著眼睛坐在椅子上,越想越氣,越想越急。
脆弱與孤獨我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
J媽媽,從晚上制定完計劃到早晨起床做飯,睡眠時間5個小時,比工作時還要少一個小時。剩下19個小時,4個小時送冷戰中的孩子上下學,5個小時收拾家務準備食材,6個小時準備孩子的學習計劃,剩下4個小時打發在公眾號與電視機前。
現在是晚上8點,本應該到晚上11點前都陪著孩子學習做作業,可自從吵完架後除了上下學,其他時間孩子都對她避而不見,即使見面,也是沉默不語,冷面相對。
J媽媽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忽然不知道還能做點什麼。給丈夫打個電話?抬眼看了看時間,又在忙吧,還在睡吧,算了吧。於是J媽媽關掉聊天記錄還停留在四天前的聊天窗口,又換了個聽不懂的臺。
原來,孩子長大了啊
「剛開始疊,疊的還不錯,比我那時候好。」
冷戰下去也不是個辦法,J媽媽決定和孩子好好聊聊。然而孩子在家時已經一個星期沒讓自己進過房間了,也不說話。所以,她只好寫了一封長長的信,準備在孩子上學時放到桌子上,可一進屋,她卻有些恍惚。
平常都是她幫著孩子整理衣物和房間,但這一周過去了,屋子依舊整潔乾淨。沒有她想像中的亂堆亂放,沒有未疊的被子,書本與做過的試卷好好地擺在桌子上,井井有條。
她走到桌前,發現上面擺著一個打開筆記本,上面左半面標著學習日程記錄,右面則寫滿了關於街舞的大小細則,還有一個手繪的Dancer,旁邊兒還擺著用了半盒的創口貼。
原來孩子真的努力在學習,真的努力的愛著街舞,也在努力的學會自己生活。好像,自己原來也鬧著要學跳舞呢。J媽媽想著,拿出手機外放了一首歌,然後坐在床上腳尖點著拍子,重新疊起了孩子衣櫃裡的衣服。
自己喜歡的事J媽媽現在在一間茶室,有些搞不清狀況。本來J媽媽依舊按時去了超市,在生鮮區卻碰上了一位許久未見的媽媽。談話間,J媽媽總能聞到一股若有若無的茶香,於是她好奇問了句是不是茶的味道,沒想到就被熱情拉到了這裡。
茶室不大,但是各個國家更年齡的人都有,負責的是一位中國女子,穿著旗袍,盤著頭髮。既來之則安之,回去也沒什麼事情。J媽媽坐了下來,聽著老師講課,語速比較慢,她可以聽懂。
在實踐的環節,她嫻熟的手法引起了老師和其餘同學的注意。她原來也是茶企業的高管,怎麼連著點兒手藝都沒有呢?開始有人來問她技巧和問題,J媽媽好久沒跟這麼多人聊過天了,有些開心,但還是耐心的慢慢說明。
聊著聊著,學員中有一位年齡和她差不多的媽媽,拍了拍她的肩膀跟她說:「我們在學校開放日時候見過,前幾天我看你兒子的舞蹈表演,可帥了!你也這麼厲害,真有福氣!」
充實與傾訴憑藉著自己的對茶藝的熱愛和在學員中的好評,J媽媽現在是茶室的小負責人了,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時間更多了些。
外國人對中國的茶藝好奇程度遠超過她的預期,她每天都需要幫助學員們回答一些問題,包括種類和手法。偶爾她會覺得自己又回到了上班的時候,忙碌卻又充實。
即使這段時間對孩子的關注下降,但孩子每天依舊穿的乾乾淨淨,按時吃飯,老師那裡甚至傳來了成績上升的消息——「只是暫時波動,您不用太過擔心,孩子很聰明。」她記得老師曾經這麼說過。於是在今天下車的時候,J媽媽叫住了孩子,塞給了他一副新的舞蹈手套。
她好像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考慮一些有關自己的問題,比如去做一些海外市場拓展計劃。當她把車停進車庫,一出來卻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門口,是她的丈夫。「下星期是你的生日吧,我請了2周的假,我們一起去轉轉。」
後來J媽媽才知道,是孩子跟丈夫說自己的狀態不太對,自己也很想他,希望爸爸能夠在媽媽的生日前過來陪著自己。說到這裡,丈夫略帶責備的問她為什麼不早點兒跟他說,J媽媽表示,這麼大人了還這麼矯情難為情又沒什麼用。「就算你成老太婆,我也是你丈夫,你也是我的小姑娘啊」
我會放手,但不是現在「明年9月,我開始接手公司在美國的業務」在飯桌上,J媽媽忽然說出了這麼一句,果不其然收穫到了孩子詫異的眼神。
「下午的時候,我看了一所舞蹈機構不錯,裡面的師資也可以。如果你願意,下個月咱們一起去看看。」孩子的眼神忽然變得驚喜卻又難以置信。
「當然,同意你跳舞是有條件的。這個月底的小測,你的成績要有所起色並且一直保持,晚上的學習時間再加一小時。而且一旦開始工作,媽媽對你關注可能會減少,雖然你會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和權力,我也相信你能做的很好,但是在此之前你需要學會自理,學會做飯,收拾家務,整理物品,所以周末你得開始給我打下手......」
「我還能周末陪您去逛超市,拎東西。媽媽。」J媽媽的話被孩子打斷,她放下手中的餐具看著驚喜卻又急切的孩子笑了:「我會更嚴格的。」
人生的全部人生會由很多部分組成,事業、愛情、孩子以及自己。把所有精力投放在一件事上,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那件事還有自己的發展軌跡。無關年齡、性別、身份,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為自己努力而拼搏。
難過了就哭,開心了就笑,寂寞了就去充實自己,難過了找個可靠的人傾訴放鬆,本理所當然的事,卻漸漸地被大人們忘記。
今天是J媽媽例行逛超市日子,她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帶著孩子一起,哼著小調準備出發。到了超市時候遠遠地看到了另一位原來一直大吐苦水的媽媽,對方還是垂著眼角,鬱鬱寡歡的樣子,像原來的自己一樣。
J媽媽想了想,主動笑著迎上去抬手打了聲招呼: 「好久不見啊,我記得上次你也說對茶感興趣,這周末我有一個茶藝會。什麼?孩子?要相信孩子能自己會安排好的,家長也應該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啊,而且只是一下午,茶會你一定會喜歡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