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 丨 捨棄一切的陪讀媽媽:到底是陪了孩子,還是賠了自己?

2020-12-16 棕櫚大道留學

棕櫚大道說:從中國到美國8000多公裡,飛行時間9個小時從國際學校到美國高中3年時間,1000多個日日夜夜從公司高管到全職主婦24小時的陪伴,全心全意的守護著留學孩子的成長陪讀媽媽的一天,到底是什麼樣?

「陪讀媽媽」並不是少數人沒有任何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為了孩子可以儘早接受國際化的教育,積累更豐富的經驗,起跑線相比於其他孩子更前一步,越來越多的家庭決定讓十幾歲,甚至幾歲的孩子出國讀書,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齡留學熱。

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自理能力不足,性格不成熟,國外治安環境等眾多因素都促使著家長們遠赴海外看護相伴,「陪讀媽媽」群體就這樣應運而生。

前不久,一部反映海外陪讀家庭的電視劇《陪讀媽媽》受到廣泛關注,電視劇中真實地將「海外陪讀」人群的不同家庭遇到的不同情況展示觀眾,讓觀眾第一次深入了解「海外陪讀群體」的酸甜苦辣。

然而與劇中前往加拿大陪讀的情況不同,在政策上,美國沒有專屬的陪讀籤證,滯留在美國是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如果家長們想長期留在美國,則需要通過申請就讀社學大學來辦理相關籤證。

美國:沒有陪讀籤證,父母可以通過 旅遊籤證(B1/B2)、留學籤證(F1)、工作籤證(L1 H1B)、訪問學者籤證(J1)或移民籤證(EB5)來達到陪伴留學的目的。英國:孩子在12歲以下,父母雙方中的一個人就可以申請陪讀籤證。12歲以後則改辦其他籤證。加拿大:加拿大沒有留學陪讀籤證,但可以辦訪問籤證,把訪問目的從走親訪友變成了陪孩子讀書。新加坡:唯一一個有專門發放陪讀籤證和允許陪讀家長打工的國家。允許陪伴至學生生年滿16周歲。

暫且不提生活環境與文化差異,光是學習來說,並不是每一位家長都有足夠的精力與時間可以重新開始學習。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願意接受家長24小時的「全程陪護」,親子之間爆發的爭吵與反抗、加上獨自一人時需要面對的寂寞與孤獨,「陪讀媽媽」真的不好當。

我這樣,還不是為了照顧他啊!J同學的媽媽,39歲,某公司高管2年前辭掉年薪五十萬的工作,隻身一人陪著13歲的孩子來到美國讀高中。

「還不是為了孩子!」這是她對外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在她看來,在國內努力的工作攢錢,在事業上升期辭掉令人羨慕的工作,離開丈夫與老人千裡迢迢來到一個陌生國家,都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參與孩子的成長,提供給孩子更優質的生活保障。

每天的生活仿佛都是規劃好了一樣,早起做飯,送孩子上學,整理家務,自己學習,接孩子回家,指導作業,制訂一周的計劃。看似一成不變,但J媽媽似乎依舊樂在其中:「還不是為了孩子嘛。」

生活差異「生不得病,吃不得飯哦....」

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交通方式,不同的飲食習慣,即便在來美國之前做足了工作,但面對這一切,還是讓她感到有些棘手。

想為孩子做頓大餐,可食材並不是那麼容易湊齊;想出去看病,可價格讓她選擇多喝熱水;想出去吃個飯,可小費又不捨得給;想維持一下夜跑的習慣,可美國晚上的治安......

讓她最感到放鬆的事情,大概就是周末逛大超市時,偶爾碰上華人媽媽一起聊上幾分鐘的天,講講自己的孩子。畢竟和家裡人聯繫有時差,有什麼想要分享的等到回復,就已經過了新鮮感.....

語言不通「至少得聽得懂孩子在說什麼吧。」

除了生活差異,語言也帶給J媽媽不少困擾。雖然在國內也接觸過英語,上班時也偶爾用到,但是真正靠英語來生活交流時,還是覺得「說不轉」。

翻譯器離不了手,詞典也買了不少,上飯店點菜前都先在心裡默念三遍「有圖片,有圖片,有圖片」。然而在經歷了幾次看不清衣服成分後,對羊毛過敏的她一邊起著紅疹子,一邊兒開始在等孩子放學時掏出來詞典來站在一旁讀一讀看一看。

觀念衝擊「我這樣還不是因為你!」

J女士一直覺得優秀的孩子=優異的課堂成績+高素質的談吐+彬彬有禮的朋友,當然她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

到美國後即使身體不適也會對孩子一直溫溫柔柔,耐心教導,直到J同學連續三次拿了個B,並且開始在放學後和一群穿著「花裡胡哨」的同學一起跳街舞。

於是他們進行了長達四個小時的長談,從語氣平穩到逐漸急躁,然後開始提高嗓門最後以孩子怒吼著「你根本什麼都不懂,我完全不需要你這樣」跑出房門結束。J媽媽紅著眼睛坐在椅子上,越想越氣,越想越急。

脆弱與孤獨我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

J媽媽,從晚上制定完計劃到早晨起床做飯,睡眠時間5個小時,比工作時還要少一個小時。剩下19個小時,4個小時送冷戰中的孩子上下學,5個小時收拾家務準備食材,6個小時準備孩子的學習計劃,剩下4個小時打發在公眾號與電視機前。

現在是晚上8點,本應該到晚上11點前都陪著孩子學習做作業,可自從吵完架後除了上下學,其他時間孩子都對她避而不見,即使見面,也是沉默不語,冷面相對。

J媽媽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忽然不知道還能做點什麼。給丈夫打個電話?抬眼看了看時間,又在忙吧,還在睡吧,算了吧。於是J媽媽關掉聊天記錄還停留在四天前的聊天窗口,又換了個聽不懂的臺。

原來,孩子長大了啊

「剛開始疊,疊的還不錯,比我那時候好。」

冷戰下去也不是個辦法,J媽媽決定和孩子好好聊聊。然而孩子在家時已經一個星期沒讓自己進過房間了,也不說話。所以,她只好寫了一封長長的信,準備在孩子上學時放到桌子上,可一進屋,她卻有些恍惚。

平常都是她幫著孩子整理衣物和房間,但這一周過去了,屋子依舊整潔乾淨。沒有她想像中的亂堆亂放,沒有未疊的被子,書本與做過的試卷好好地擺在桌子上,井井有條。

她走到桌前,發現上面擺著一個打開筆記本,上面左半面標著學習日程記錄,右面則寫滿了關於街舞的大小細則,還有一個手繪的Dancer,旁邊兒還擺著用了半盒的創口貼。

原來孩子真的努力在學習,真的努力的愛著街舞,也在努力的學會自己生活。好像,自己原來也鬧著要學跳舞呢。J媽媽想著,拿出手機外放了一首歌,然後坐在床上腳尖點著拍子,重新疊起了孩子衣櫃裡的衣服。

自己喜歡的事J媽媽現在在一間茶室,有些搞不清狀況。本來J媽媽依舊按時去了超市,在生鮮區卻碰上了一位許久未見的媽媽。談話間,J媽媽總能聞到一股若有若無的茶香,於是她好奇問了句是不是茶的味道,沒想到就被熱情拉到了這裡。

茶室不大,但是各個國家更年齡的人都有,負責的是一位中國女子,穿著旗袍,盤著頭髮。既來之則安之,回去也沒什麼事情。J媽媽坐了下來,聽著老師講課,語速比較慢,她可以聽懂。

在實踐的環節,她嫻熟的手法引起了老師和其餘同學的注意。她原來也是茶企業的高管,怎麼連著點兒手藝都沒有呢?開始有人來問她技巧和問題,J媽媽好久沒跟這麼多人聊過天了,有些開心,但還是耐心的慢慢說明。

聊著聊著,學員中有一位年齡和她差不多的媽媽,拍了拍她的肩膀跟她說:「我們在學校開放日時候見過,前幾天我看你兒子的舞蹈表演,可帥了!你也這麼厲害,真有福氣!」

充實與傾訴憑藉著自己的對茶藝的熱愛和在學員中的好評,J媽媽現在是茶室的小負責人了,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時間更多了些。

外國人對中國的茶藝好奇程度遠超過她的預期,她每天都需要幫助學員們回答一些問題,包括種類和手法。偶爾她會覺得自己又回到了上班的時候,忙碌卻又充實。

即使這段時間對孩子的關注下降,但孩子每天依舊穿的乾乾淨淨,按時吃飯,老師那裡甚至傳來了成績上升的消息——「只是暫時波動,您不用太過擔心,孩子很聰明。」她記得老師曾經這麼說過。於是在今天下車的時候,J媽媽叫住了孩子,塞給了他一副新的舞蹈手套。

好像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考慮一些有關自己的問題,比如去做一些海外市場拓展計劃。當她把車停進車庫,一出來卻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門口,是她的丈夫。「下星期是你的生日吧,我請了2周的假,我們一起去轉轉。」

後來J媽媽才知道,是孩子跟丈夫說自己的狀態不太對,自己也很想他,希望爸爸能夠在媽媽的生日前過來陪著自己。說到這裡,丈夫略帶責備的問她為什麼不早點兒跟他說,J媽媽表示,這麼大人了還這麼矯情難為情又沒什麼用。「就算你成老太婆,我也是你丈夫,你也是我的小姑娘啊」

我會放手,但不是現在「明年9月,我開始接手公司在美國的業務」在飯桌上,J媽媽忽然說出了這麼一句,果不其然收穫到了孩子詫異的眼神。

「下午的時候,我看了一所舞蹈機構不錯,裡面的師資也可以。如果你願意,下個月咱們一起去看看。」孩子的眼神忽然變得驚喜卻又難以置信。

「當然,同意你跳舞是有條件的。這個月底的小測,你的成績要有所起色並且一直保持,晚上的學習時間再加一小時。而且一旦開始工作,媽媽對你關注可能會減少,雖然你會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和權力,我也相信你能做的很好,但是在此之前你需要學會自理,學會做飯,收拾家務,整理物品,所以周末你得開始給我打下手......」

「我還能周末陪您去逛超市,拎東西。媽媽。」J媽媽的話被孩子打斷,她放下手中的餐具看著驚喜卻又急切的孩子笑了:「我會更嚴格的。」

人生的全部人生會由很多部分組成,事業、愛情、孩子以及自己。把所有精力投放在一件事上,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那件事還有自己的發展軌跡。無關年齡、性別、身份,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為自己努力而拼搏。

難過了就哭,開心了就笑,寂寞了就去充實自己,難過了找個可靠的人傾訴放鬆,本理所當然的事,卻漸漸地被大人們忘記。

今天是J媽媽例行逛超市日子,她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帶著孩子一起,哼著小調準備出發。到了超市時候遠遠地看到了另一位原來一直大吐苦水的媽媽,對方還是垂著眼角,鬱鬱寡歡的樣子,像原來的自己一樣。

J媽媽想了想,主動笑著迎上去抬手打了聲招呼: 「好久不見啊,我記得上次你也說對茶感興趣,這周末我有一個茶藝會。什麼?孩子?要相信孩子能自己會安排好的,家長也應該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啊,而且只是一下午,茶會你一定會喜歡的........」

— END —

相關焦點

  • 孤獨,犧牲;還是堅毅、成長?這,是海外陪讀媽媽們的10年人生
    「陪讀是一個需要十分慎重的決定,很多人不了解將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圖源:財新網爸爸是「空中飛人」,媽媽和孩子被「空投」到新的教育環境,一家人中間,有了數千公裡的距離和十多小時的時差,陪讀媽媽的日子,到底過的怎麼樣
  • 陪讀媽媽的勇敢自述:陪孩子讀書三年畢業了,而我的心也變了……
    我是平凡的執筆人——醬哥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孩子的未來,當媽媽的只能犧牲自己,這樣的做法對嗎?正文陪讀是近幾年的一個熱點名詞,也能看得出是這個年代家長對孩子的特殊照顧,到底是學習壓力變化了還是家長溺愛了。
  • 和孩子一起求學打拼成趨勢 陪讀媽媽開啟新生活
    13歲的廣州仔吳比考上英國著名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並將於九月作為該校首位中國籍學生入讀的新聞,在留學早已蔚然成風的廣州仍非常轟動。這位全城矚目的「平民王子」背後,一位不辭千裡遠赴異鄉陪讀的母親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吳比的媽媽曾於兩年前陪兒子到倫敦就讀私立小學,並將於今年八月再赴倫敦陪讀。
  • 陪讀媽媽,新加坡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截至2018年,中國已有超過60萬學生在外留學,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同「留學宜早不宜遲」這一理念,低齡留學生漲幅高達30%。為了照顧這些小留學生的衣食起居,監督他們的學業,不少中國媽媽放下工作前往海外陪孩子讀書、生活,最終催生出帶有中國特色的特殊人群——陪讀媽媽。
  • 限制了孩子自立,捨棄了父母餘生,高中生陪讀弊多利少
    許多家長在糾結一個問題,孩子上高中、特別是上重點高中,要不要陪讀?陪讀,在保障學生生活和身體健康方面,有其積極作用。但是,父母要有時間和經濟條件,更要提醒的是,陪讀對於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主、自強能力是不利的。父母陪的不僅僅是高中階段三年,你可能要繼續陪下去。這代家長已經習慣了包攬孩子的一切,有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溺愛和不放手,誤了他們的人生。
  • 陪讀陪讀,最後連命都賠了
    父母陪讀又賠錢,最後還賠了命哎,這種事情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作為一名高中主科老師兼班主任,我是真的非常不建議家長們辭去自己的工作,來陪孩子讀書。沒有必要!!高中生已經是一個相對成熟的青少年了,陪讀除了能帶給孩子壓力還能帶來什麼?
  • 家長陪讀出錢又出人!陪讀,究竟陪的是什麼? | 特別關注
    於是,為了遷就孩子,有的爸媽不惜將自家的住房空下來,寧願自己上班遠一些,也要舉家搬到學校附近,租房居住。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節省孩子上下學的時間,騰出精力來學習或者做其他事情。家長也可以在工作之餘,繼續做好一切後勤工作。
  • 海外陪讀媽媽:婚姻名存實亡、生活一地雞毛,"我不是天生強大"
    圖片來源:電視劇《陪讀媽媽》在海外,像程女士這樣的「陪讀媽媽」群體無法被忽視。無論是何種原因,這些女性放棄了自己原本的生活,來到國外從頭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陪孩子讀書,接送孩子上下學,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 赴美陪讀家庭生變 海外「陪讀媽媽」們過得還好嗎?
    她們放棄了自己原本的生活,來到國外從頭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陪孩子讀書,接送孩子上下學,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這些「陪讀媽媽」們又過得如何呢?  「犧牲式」陪讀:為了陪讀當起全職母親  在美國加州爾灣(Irvine)市有這樣一群華人女性,她們平均年齡35到45歲,丈夫不在身邊,自己帶著孩子長期定居美國,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陪讀媽媽」。  兩年前移民美國的黃女士說:「陪讀媽媽們的生活非常有規律。
  • 「藤校」是孩子夢還是媽媽夢?
    望洋興嘆早已成為過去時,出國留學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內學子的重要選擇。隨著一波教育主題的熱播劇《小別離》、《虎媽貓爸》、《陪讀媽媽》走上熒幕,家長們也看到了留學背後的種種真相,隨之產生的是有關留學的困惑與遲疑:「留學」,是諾亞方舟還是一條賊船?「藤校夢」,究竟是孩子夢還是媽媽夢?
  • 孩子去美國高中留學,家長陪讀要做哪些準備?
    選擇留學的家長們都是希望通過美國教育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更高的平臺、更優質的生活,但是我們也會聽到很多聲音,美國槍枝管控問題,美國毒品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等等,這讓我們的心繃得有些緊張,於是很多父母選擇陪讀,那麼美國高中陪讀,家長你真的準備好了嗎?一起來看一下。
  • 美女大學生不會洗衣疊被,姜堰媽媽陪讀6年,到底是愛還是害?
    之前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大學生,每周會固定把自己的衣服郵寄給媽媽,媽媽洗乾淨後再給他郵寄回來。當時我還不太相信,怎麼可能會有人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連這點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嗎?直到我聽說這樣一個姜堰媽媽的故事,我才覺得,這種因為陪讀而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例子,不在少數。
  • 新加坡留學|16周歲以上不能陪讀?媽媽如何陪在孩子身邊?
    新加坡政府規定,陪讀母親在孩子年滿16周歲之前可以申請陪讀。不過,一旦孩子年齡超過15周歲,陪讀媽媽申請陪讀準證時就會有一定被拒的風險。另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參與和溝通。因此規定持有陪讀籤證的家長第一年不允許工作。
  • 美英新加坡的3個真實故事:揭秘「海外陪讀媽媽」這個神秘的群體
    當年錯失留學機會,積攢了多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情懷,又厭倦了國內的骯髒、危險、吵鬧的媽媽,心裡滋滋地長草。 於是,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陪讀媽媽群體,就是龐大而神秘的:「海外陪讀媽媽」。
  • 出國留學陪讀"賠"得起嗎?出國之前請先要慎重
    近年來,留學低齡化帶來的種種問題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很多教育界人士和媒體也都在呼籲,不能自立的孩子不要留學,但望子成龍的家長還是不停地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國,為了照顧這些孩子的生活,他們更是不惜金錢和時間陪同孩子一起出國讀書。實際上,留學陪讀現象早已不稀奇,不過以前多在於夫妻間。
  • 高中生留學美國,學生家長如何進行陪讀申請-優弗教育推薦
    高中生留學美國家長陪讀存在哪些利與弊呢?首先是高中生留學美國家長陪讀的優勢:1.有利於陪伴孩子克服青春期(叛逆期)的心理問題。初中至高中階段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家長在身邊陪讀可以隨時感知孩子的情緒,輔助孩子一起克服青春期的心理問題。2.高中生留學美國家長陪讀有利於監督孩子學習。不少小留學生出國後處於自由的「放羊」狀態,學生如果自身的自制力不足,極易被外界不良因素誘惑,荒廢學業。家長陪讀則可以時刻監督孩子學習,防止學業荒廢。
  • ​紐西蘭留學的陪讀籤證需要滿足哪些申請條件?
    作為目前性價比最高的熱門留學國家之一,紐西蘭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海內外莘莘學子不遠萬裡的前去深造鍍金。眾所周知,隨著近幾年低齡化留學趨勢的不斷升溫,中小學生已經成為出國留學的主力軍。那麼由於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紐西蘭留學生陪讀政策成為不少學生和家長諮詢關注的熱點。那麼為了大家都能儘早的做好留學準備,下面對紐西蘭留學生陪讀政策及籤證辦理要求進行全面的分析盤點,快來一起看看吧!
  • 移民故事:中美教育到底差在哪?二胎媽媽美國買房陪讀的經驗分享
    移民故事來自美移移民大家好,很高興能有機會跟朋友們交流分享,我本來想分享一下我決定帶孩子留學的一些心路歷程以及我們在美國生活的所見所聞。可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陪伴老大經歷了高考,又陪伴老二感受了三年多的美國教育,我更想和各位交流一下,到底哪一種環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首先介紹一下,我有倆個孩子,一個大三,一個七年級,現在帶小的在美國,是一個純粹的陪讀媽媽。
  • 孩子出國留學,哪些國家家長可以陪讀?
    孩子出國留學 英國按照英國法律規定,孩子在12歲以下,父母雙方中的一個人就可以申請陪讀籤證,只要是在12歲生日之前,都可以拿到6個月或者是12個月的陪讀籤證,可以直接在英國延籤12個月。超過12歲,家長只能申請訪問籤證來看望孩子,每次停留期不得超過6個月。
  • 疫情下的陪讀媽媽圖鑑
    原本熱熱鬧鬧的媽媽群,突然就迎來了重磅炸彈。一個媽媽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決定帶著孩子返回國內讀書,一個媽媽因為疫情期間學校的網課質量堪憂,決定轉校,還有個媽媽選擇給娃在家上網絡學校,而跟小文平日裡關係最最親密一個媽媽則被政策耽擱,遲遲無法入境。頃刻間,熱熱鬧鬧的群就好像散了一般。雖然那些媽媽都說,還在一個城市,以後還是可以常見面啊。可小文知道,除去了學校這個載體,媽媽們要聚在一起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