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寧波話羅馬字標註的寧波方言數字發音 |
日前,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盛益民在牛津圖書館找到一本丁韙良的《算法開通》。據了解,這是一冊用寧波話羅馬字寫的數學課本,曾被誤譯為《算法快通》《算法快懂》等。記者 顧嘉懿
《算法開通》1854年出版於江北岸的寧波華花聖經書房,是美國漢學家丁韙良撰寫的早期科普書,用來向未成年人傳授數學知識。《算法開通》全書用寧波話羅馬字書寫,是國內已知最早的近代數學課本,也是已知最早的用方言羅馬字撰寫的數學科普書。
從盛益民教授提供的圖片看,本書第一回是「講書目」,從最簡單的阿拉伯數字講起,「問:碼子有多少?答:有九個,就是:1、2、3、4、5、6、7、8、9。」「碼子」指寧波方言詞彙「數字」,九個阿拉伯數字後面均用寧波話羅馬字標註寧波方言讀音。
《算法開通》的發現,證明了寧波在近代西學東漸中的地位,也是寧波作為近代科普發源地的歷史見證。
在英期間,盛益民教授還關注到多冊寧波早期方言文獻,如1904年出版的寧波方言教材《寧英列韻字彙》,以漢字作為詞頭,列出寧波話相關的詞及對應的英語翻譯。本書封面沒有寫明作者。我市國際吳方言大會代表徐春偉介紹,根據傳教士活動實錄《教務雜誌》記載,《寧英列韻字彙》應該是英國聖公會女傳教士綠慕德姑娘(Miss Matilda Laurence)編撰,首印於1884年。綠慕德也是漢語兒童文學奠基人之一,曾著有寧波話兒童小說《紀世於樂》。盛益民表示,牛津大學的傳教士文獻主要是韋烈亞力(Wylie)留下來的,「因為這些書大多只在牛津大學有館藏,國內關注不多。」
■多知道一點
寧波話羅馬字 近代史上,寧波受西方影響較早,來甬傳教士對寧波教育、出版、醫療、慈善等方面產生過一定影響。
1850年,美國著名傳教士丁韙良來甬,半年內學會了寧波話。為了讓更多人儘快學習寧波話,1851年1月,他聯合寧波三中創始人哥伯播義和祿賜悅理、嶽腓烈等人成立了一個協會,宗旨是「為了確定一個用以把『寧波口語』寫下來的拼音系統」。這個系統就是用羅馬字為寧波話注音。成書於1857年前後的《鄞邑土音》《寧波土話初學》等文獻均使用了這個系統。很多和寧波有關的近代文獻,都是以羅馬字拼音記錄和留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