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休閒農業的採摘旺季,一則公告揭開了河南君源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君源有機農場)面臨的生存危機。
7月29日,君源有機農場發布公告稱,由於遭遇資金問題,決定線上會員消費和線下門店經營全面暫停服務3個月,開啟全面而徹底的重組整頓工作。
這並非君源有機農場一家之「寒冬」,此前數年隨著大健康理念的普及,休閒項目迎來投資熱潮,但看似熱鬧的背後,投資者卻甘苦自知。如何尋找農業長周期投資與盈利的平衡,仍待破局。
停擺3個月君源農場遇資金困境
7月29日,君源有機農場發布公告稱,由於遭遇資金問題,決定線上會員消費和線下門店經營全面暫停服務3個月,開啟全面而徹底的重組整頓工作。但是會員可以自行至新鄭君源農場自提,並在停配過渡期結束後,對持相關卡會員給予增值服務。
君源有機農場官方網站顯示,君源有機農場始建於2010年,總投資2.1億元,主要從事蔬果、雜糧、禽、蛋的生產、銷售及配送,產品通過歐盟有機和中國有機雙重認證,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此外,君源有機農場是河南君源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的生態農業產業之一,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建有6大生產基地,種植面積3800畝,年產蔬菜8100噸、280多個品種,年產值1.6億元。
規模化擴張新項目過度佔用資金
公告中,君源有機農場對於此次危機進行了反思,稱主要原因是君源滎陽工業園區的基建投入,導致對資金的過度佔壓。此外也有金融機構的資金斷流原因。
君源稱上述原因最終導致員工薪資發放困難、供應商貨款結算周期拉長,進而影響到會員的正常有序配送。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君源有機農場公告中提到的滎陽工業園項目為鄭州宇隆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君源有機植物工廠,在2017年2月被列為滎陽市重點項目,總投資3.8億元。對於公開資料顯示年產值1.6億元的君源有機農場來說,資金承壓極大。
「確實存在短貸長投,這也是目前不少農業項目面臨的窘境。」對於此次公告,君源有機農場一不久前離職的核心高管告訴記者。
對於不少農業項目來說,投資周期長、盈利能力不強,而要想實現盈利,規模化農業是其破局的方向之一。
去年7月,君源有機農場一相關負責人接受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採訪時認為,君源有機農場已經形成了生產種植、生鮮宅配、私家農場、休閒娛樂、有機商城、產品深加工6大板塊,通過板塊之間閉環來實現盈利。但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大手筆的投入與難尋資金「續血」的矛盾,也為此次危機埋下隱患。
就在君源有機農場發布公告的前一天,發端於四川、與君源有機農場幾乎同時起步的尚作有機亦發布閉店3個月公告,創始人龍淼也公開致歉。
龍淼在公開信中反思,自2016年融資後,靠外部輸血擴張過快,自身造血能力跟不上,埋下了隱患。「九年中每一年,都有模仿者、新進入者不惜代價重資進入。我們不得不應對和跟隨每一次競爭。每一次的新進入者,都會攪動團隊的穩定、攪動會員和供應商的關係,所以我們也在一次次的應對中不斷通過創新來尋找新的出路。」龍淼在致歉信中寫道。
探尋盈利平衡點休閒農業求破解之道
近年來,在農業食品安全和觀光農業旅遊的雙重作用下,一些資本將注意力投向了休閒農業,同時希望通過「文化」的引入提升種植業盈利空間,在部分領域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邁進,實現種植業與高收益的融合。
「這種轉型方式,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也將其市場縮小為窄眾。」洛陽從事有機農業多年的孟先生告訴記者,窄眾的定位直接限制了君源的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孟先生告訴記者,窄眾並不是最嚴重的問題,企業尚可以通過控制規模的方式實現高收益與高品牌溢價的有效結合。更多缺乏專業能力資本的進入,也會帶來有機農場行業魚龍混雜的局面,讓真正做有機的企業處處受傷。
「有機農業企業想要進一步發展,還需要信用和監管體系的市場『補位』。」中國食品產業專家朱丹蓬告訴記者,由於有機市場魚龍混雜,不少企業打著有機的招牌謀取高額利潤,也讓真正做有機農業的企業「受傷」,進入發展「瓶頸期」。
據不完全統計,僅鄭州市周邊,就環繞著不低於100家的農業莊園、農業公園和農產品商場基地,它們的產品種類、經營模式給傳統的農業經濟帶來了新的方向,隨著大健康的風口的盛行,有機、綠色成為他們主打的概念之一。
「從單一的農產品到一二三產融合,通過政策引導有專業背景、做長線的資本進入,做好農業品牌的輸出,這也是未來類似企業發展的出路之一。」一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文章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