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拉開了新時代的大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更好的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務,需要培養「志存高遠、德才並重、情理兼修、勇於開拓,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的人才。
綜合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可以把新時代需要的人才,概括為既有愛國情懷又有國際視野、既有青春夢想又有實幹精神、既有健康體魄又有學習熱情的「六有」新人才。這是當下青少年的自覺追求,也是新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新時代呼喚新人才,呼喚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正如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在這個新的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資源。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作風、風氣、風格與傳統,是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價值取向、性格特徵和文化氛圍。作為父輩提倡並身體力行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種精神力量,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約束力,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
家風最顯著的特點是榜樣性和傳承性,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意義,對於家庭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以山東諸城東武原來世代為農的劉氏家族為例,清順治年間劉必顯中進士,晚年辭官歸故裡後立下「當官清廉、積德行善、官顯莫誇、不立碑傳、勤儉持家、喪事從簡」的家訓。到道光末年的近200年間,劉家7代人先後出了進士11人,舉人35人,七品以上官員73人,最為著名的就是劉統勳、劉墉父子。
家風與社會風氣有著密切的聯繫。任何時代的家風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與社會的價值觀和社會風潮相適應。如中國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五常」「八德」,就普遍存在於家風之中,延續至今。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極大的包容性,應該是當代新家風建設的指導思想。能否在「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上建構一個能夠相對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新時代新家風的基本遵循?我個人建議用「仁義勤樸和」來作為簡約化的表述。
仁者愛人,人人互愛。孔子曾經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仁的主要內容,具體體現為對父母孝、對兄弟悌、對朋友信、對國家忠、對人有愛心。這與新人才標準的愛國情感與天下情懷一脈相承。
義者敬人,有制度以規範之。孟子說:「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在當代,義的內涵更加豐富,可以解讀為要學會遵循社會的道德規範和法律法規,學會尊重和幫助困難群體,學會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和者,多樣共處、共生之道。習總書記曾經用四個「觀」來解釋中國的「和」文化。他說:「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易經》中天道酬勤的「勤」字背後是「乾道」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勤勞、勤奮、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永遠不過時。總書記對新時代人才提出的青春夢想與實幹精神,以及健體強身等要求,一個「勤」字,也完全可以涵蓋其中。
「樸」這個字背後則是「坤道」的精神,大地如此卑微,被我們踩在腳下,卻承載著萬物。樸實、簡樸、厚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當前社會缺失的基本美德。
「勤」與「樸」,在當下具有特別的時代價值。在片面強調虛擬經濟,片面強調資本運作的今天,尤其不應該忘記「勤」。在片面強調炒作品牌,片面強調無情競爭的當下,尤其不應該忘記「樸」。
總之,新時代的新家風,既要反映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也應該回到中國人自古以來不變的信仰。用「仁」「義」「勤」「樸」「和」來貫通24個字的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新家風的一種更中國、更簡約的表達,不僅易學好記,而且有助於樹立中國人追求和平、謙謙君子的國際形象,有助於中華民族大家庭建立共同的和諧價值觀。
(作者系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01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