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奇妙,讓你懷念的很可能都不是錢買得到的東西,有時事業做再大,最想要的卻是簡單的滋味和真心的對待。」這是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的經典金句。
張榮發給世人的提醒之語,值得細嚼品味。人生很奇妙,張榮發或許也沒有料及,他都逝世4年了,幾個子女仍在家族內鬥,甚至還教唆黑道,恐嚇老臣。
四子獲判單獨繼承140億遺產,三子不服提上訴
長榮集團創辦人、原總裁張榮發
2016年1月20日上午,長榮集團創辦人、原總裁張榮發辭世,享年90歲。有「世界船王」之稱的張榮發去世前幾年,身體健康狀況欠佳,很少公開露面,旗下事業交予職業經理人打理,在集團任職的二代僅四子張國煒。
張榮發過世後,留下一張「四子單獨繼承」存款及股票的遺囑,不過,也點燃了家族內鬥的戰火。張榮發三子(大房三子)張國政於2018年提起遺囑無效等訴訟。
歷經二年審理,臺北地院家事法庭今年3月16日宣判,遺囑有效,即等於四子張國煒可獨得140億新臺幣遺產,此數額依2016年股票估值而得。此外,法官認定張榮發遺囑有效後,判決時還指定張國瑋任長榮集團總裁。
資料顯示,四年前遺囑執行人向稅務機關申報的張榮發遺產總額約新臺幣240億元。其中,現金6000萬元,依市值估算的股票約140億元。長榮集團旗下有長榮海運、長榮航空、長榮國際儲運、長榮國際等上市公司。近日,三子張國政不服,已提上訴。
法官審理時,傳喚了遺囑繕寫人,即時任總裁特別助理劉孟芬、見證人柯麗卿、總裁特別助理吳界源、法務執行長戴錦銓,以及楊姓公證人等5人。證詞稱,張榮發2014年11月左右告訴劉孟芬,覺得自己老了,想先做安排,5人隔月16日到張榮發書房集合,密封遺囑並籤名。
張榮發四子張國煒
儘管張榮發遺囑官司尚未完全「塵埃落定」,對於四子張國煒來說,判決無疑令他喜出望外,得了高額遺產,還當了總裁。
張榮發有二任妻子,年齡大了以後,偏愛二房太太,張國煒是二房太太獨子。張榮發生前是「企業皇帝」,沒有一個人敢違逆他,但身後卻沒有一件事是順他的意,除了遺產之爭,大房三個兒子在經營權的爭鬥也不休止,不勝唏噓!
張榮發過世後,一張遺囑造成二房子女間的爭產風暴。么子張國煒依遺囑自行宣布當集團總裁,僅1天後,大房子女反將一軍將他拉下馬。「一日總裁」張國煒連長榮航空董事長職務也被拔掉。
滿盤皆輸的張國煒,如從雲端墜地,失業了。他說一次出門,小兒子想買玩具,大兒子聽了訓斥:「每次出來都想買玩具,你不知道我們家已經沒有錢了,爸爸沒有工作,我們家沒有錢了!」二個兒子對話,張國煒聽了心酸,不過他忙打圓場:「沒關係啦!阿公(張榮發)還有留一點給我。」
張國煒被拔掉職務後,後來創辦了星宇航空。不過,紛爭似乎長榮家族扯不斷的纏絲繞。前妻蔡菁珊離婚15年了,但張國煒兩人的官司仍未了。當年離婚,蔡菁珊放棄億元「夫妻財產分配權」,以及月薪8萬的長榮副座艙長工作,但張國煒必須幫她找到「合意勝任」工作,而他至今仍未履約,被前妻告求償千萬元。
張榮發大房長子張國華
遺產之爭官司未了,但也暫時告一段落,讓不少人欣慰的是,長榮集團經營權之爭近日也有望落幕。10月中旬,臺北地院民事庭裁定,指派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俞克維等7人為臨時董事,接管長榮集團最大股東張榮發(文教)基金會。
知情人士以為,由於這7席臨時董事均是張榮發大房長子張國華陣營的基金會原董事長鍾德美所推薦,偏向於挺張國華,家族內鬥結果大勢底定。此外,長榮集團高管謝國獻等人唆使黑道恐嚇案件,也進入司法審理中。
長榮創辦人張榮發常說:「人活著就是要積功德、做善事,一個企業家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賺了錢就應該要心存感恩,不能忘本,並要適時行善布施,回饋社會。」他以慈善為本,在1985年成立「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基金會分慈善和文教兩個。目前,張榮發基金會是長榮集團股權架構中最高層的控股公司,掌握基金會等於主導集團運營。
基金會原本的15席董事,在四子張國煒辭任後,形成了「大哥派」(大房長子張國華派)7席,「弟弟派」(大房次子張國明、大房三子張國政派)7席的博弈僵局,由於長房的大哥和二個弟弟二派相爭,延宕近2年無法完成改選,最後聲請法院指派接管。
張榮發逝世後,長子張國華純屬是名義大股東,依父親生前安排,交由職業經理人打理;但這個管治模式沒有獲得大房二個弟弟的認可,於是張國明、張國政聯手反擊,張國政的連襟謝國獻甚至教唆黑道恐嚇,令長榮內部陰影重重。目前,謝國獻找黑道介入的案件,已遭起訴。
長榮集團資深老臣柯麗卿
張榮發的三子張國政(大房)連襟兼集團特別助理謝國獻,為幫忙妹夫增加在「長榮國際」實質影響力,被控涉嫌花150萬元新臺幣教唆新北市永樂裡長許政鎧,找「竹聯幫」西堂魁日會的李振洋等人犯案,臺北地檢署今年8月25日偵結,依恐嚇、傷害、強制等罪起訴謝國獻等11人,另2名涉案少年被法院裁定管束。
起訴書顯示,2018年12月11日,張榮發文教基金會在長榮國際舉行董事會,改選董事,謝國獻到許政鎧的裡長辦公室,以「不要出人命、車禍事件、痛毆、打斷牙、弄瞎」方式,阻止長榮國際董事長、資深老臣柯麗卿出席董事會,潑辣椒水,承諾事成後給50萬。
而同年2月長榮國際股東會,改選董監事,謝國獻為恐嚇張榮發基金會董事長鍾德美、長榮國際總經理戴錦銓,讓許政鎧找黑道李振洋等人跟蹤、發恐嚇信及電話恐嚇,謝給了李振洋等人150萬。
順便提及,今年9月,臺灣高等法院維持一審判決,認定張榮髮長房的次子張國明、三子張國政告張榮發基金會董事長鍾德美的董事指派行為無效,判決駁回。今年6月,長榮集團旗下4家上市公司長榮航、榮運、中再保、長榮海運相繼完成改選董事,張榮發大房次子、三子已退出上市公司董事會,長子張國華全面掌控長榮集團。
長榮集團家族內鬥,完全可成為家族企業傳承及管治的教科書式經典案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創辦人張榮發辭世後,為遺囑之爭,長房和二房鬥,為經營權之爭,長房又是「窩裡鬥」,兄弟鬩牆,甚至不惜找黑道介入恐嚇高管老臣,悲哀呀!
膽大心細、勇於冒險是創業能否成功最重要的關鍵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之遺囑
張榮發有一女四子。已故的原配妻子林金枝有一女三子,分別是長女張淑華(已故,女婿鄭深池)、長子張國華、二子張國明、三子張國政。二房太太李玉美,育有張榮發的第四子張國煒。
有「世界船王」的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2012年時公開宣示,要把財產捐獻張榮發基金會做公益,不會留給子孫。他也期待子孫沿著他的軌跡,繼續為社會做善事,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張榮發說:「子孫有公司股票,可以生活就好,剩下要靠自己打拼。」
不少人看了長榮家族內鬥,不禁一聲嘆息:熱衷公益慈善的張榮發「老爸度化眾生,就是沒有度到自己的兒子。」
長榮創辦人張榮發
1968年,張榮發靠一艘二手貨船「長信輪」,創辦長榮海運。張榮發後來在回憶錄說,創業之初,資金周轉不靈,「有段時間天天要向銀行磕頭拜託」。
張榮發事業轉機是1979年長榮歐洲航線的開通,但他也迎來創業以後最辛苦的挑戰,當時強勢的遠東歐洲運費同盟向貨主施壓,企圖封殺長榮的貨源。
1982年,殺出重圍的張榮發,砸下重金一舉訂購了24艘貨櫃貨櫃新船,西方媒體報導稱「那個亞洲的張榮發瘋了」,然事實上證明了他的精準眼光,長榮也一舉奠定了世界上第一船務公司之根基。
張榮發如此總結:「『膽大心細、敢於冒險』是創業能否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如果遇到困難就轉彎,到最後恐怕會一事無成。做事業也千萬不能半途而廢,決定方向後就要想辦法完成。」
從18歲起,張榮發歷經過戰亂、與大海搏鬥,從小小船員,到一手打造海陸空傳奇的長榮集團,這位和包玉剛、董浩雲等齊名的「世界船王」,一生都在熱血不倦地前行。得人相助,又還之於人,他熱衷慈善公益,也從中得到人生最甘甜的滋味。
60歲清口吃全素的張榮發
張榮發,生於1927年10月6日,祖籍澎湖。
張榮發曾親口說:我出生於宜蘭蘇澳,7歲全家搬到基隆。我們全家都靠海洋為生,父親、大哥都在船上工作,二哥在船公司,到了我也跑船,一家人都跟海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放眼臺灣的企業家,很少出身海洋、當過船長的人。常有人問他,做一個船長和經營企業的總裁,兩種角色,有什麼「同款」所在?張榮發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比較大」和「比較小」的區別而已。
當過船員、大副的張榮發,叱吒風雲,有累計15年的行船資歷,直到後來與友人創辦「新臺海運」、「中央海運」,到後來創辦長榮海運,他僅花17年就令長榮跨入全球最大的貨櫃船公司。再後來,創業不休的他又創辦了長榮航空及儲運,進入海陸空全領域。
80多歲時,張榮發仍每天堅守崗位上班,他自己和隨行人員身上一定帶一把量尺,不管搭飛機,住宿飯店,或者到辦公室,他都會拿出量尺,親自量一量,如此追求精緻,也是他成功的秘笈之一。
張榮發一生有三度創業,第一次是他36歲時,與當時的臺灣海運副總廖文良成立「新臺海運」;第二次是跟行船認識的蕭如水兄弟,共同成立「中央海運」;第三次是1968年創辦「長榮海運」。「海」貫穿了張榮發的人生歲月,為打造「日不落」航運王國,他將每艘船都視為親生子女般,從起工建造、命名、下水、試車到竣工交船,他都參與;哪一艘船報廢解體了,他都會留下航儀設備留作紀念。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