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自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似乎也可以說:一千個媽媽就有一千種養育方法。
今天,我送兒子返校(兒子住校),8:00不到來到學校門口,我和翰翰因為背書包問題產生爭執,校長在邊上迎接學生,批評了我。
因為疫情,家長不準進校園,孩子們用學校準備的手推車把被褥、衣服、洗漱用具、書包等推進校園。
我和翰翰一共收拾了個包袱:書包,被褥包,臉盆(洗漱沐浴用品用具),鞋子包(還塞衣架、5瓶礦泉水),拉杆箱(換洗衣服和浴巾),此外還有個暖瓶。
取到手推車,我倆把東西往上擱,翰翰把書包背在身上,剩下放推車上。
我讓翰翰把書包放推車上,把拉杆箱取下來拖著走,翰翰不同意。
翰翰上初二了,書包特別重,死沉死沉的。
我說:
書包太重了,放推車上,拖著拉杆箱走吧。
兒子說沒事。
我伸手要給他拿下來,臭小子還不肯。
拉扯幾下,成功引起校長注意。
校長說:
讓他去好了,你還是當過兵的,他受這點苦算什麼。
說得我臉紅,校長是在批評我嬌慣兒子。
讓孩子吃點生活的苦,我舉雙手雙腳贊成。
在假期、周末,我也安排家裡倒垃圾、取快遞、洗碗的活讓小傢伙做,翰翰也很樂意。
我們全家認同的觀念是:家裡每個成員都要付出努力,家裡的活每個人都要做。
在上初一的時候,我媽媽回四川老家兩年多,每天除了走幾公裡路上學,還要照顧妹妹,做飯,洗衣,割草,種媽媽的四畝棉花地。
那些年受得苦,轉變成力量,幫我戰勝困難,釀出生活的蜜。
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妹妹和鄰居家兩個女孩想去參加總校的「六一兒童節」,家距離學校大約有6~7公裡路,交通不便,於是,我要騎自行車帶她們(三個都上一年級)一起去,計劃橫槓上坐一個,後邊坐兩個。
媽媽氣壞了,不準我去,任我百般哀求也不同意。
對於翹首期盼這一天,換上漂亮新裙子準備出發的小姑娘,被禁止去參加,無疑天塌了。
我最後跪著求媽媽,鄰居家叔叔四處打聽找了個拖拉機,媽媽才放我走。
回家後,媽媽告訴我。
四川人都要背背簍,那一片唯獨你外婆不讓我們背,說背早了長不高,周圍人笑話外婆嬌慣孩子,我和你姨姨都超過1.60米,去趕集,我可以從街頭看到街尾(媽媽1.64米)。
媽媽叮囑我一定不能出力早,骨頭沒長硬,出力早會影響長個子,還傷身體,還說孩子不知深淺,出力哈相。
的確,我那時候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其實,直到大學,我才認識到有些事,我拼盡全力也無法完成,做事需要量力而行。
我記住了媽媽的話,擔心小傢伙被書包壓著。翰翰已經從家裡背下樓,又從停車處背到了校門口。宿舍在四樓,教室在另一幢的二樓。
但是我的行為明顯欠妥。
在我的思想裡,翰翰還是那個需要我照顧的孩子,可實際上他比我高,已經像個男子漢。
在公眾場合,男孩子會自我加強:我是一個男子漢,我能行,我能照顧好自己。
而我,再在學校門口把翰翰當小孩一樣保護,會讓兒子產生不信任,不重視,不認可他的感覺。
畢竟孩子經歷過的事情少,當我們和孩子意見不一致,該怎麼辦呢?
我講一個故事,是微信好友高寶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和女兒之間發生的一件事情。
寶寶姐的女兒盧姍4歲時有一個特別喜歡的米老鼠毛絨玩具,走到哪抱到哪。可是在上幼兒園的第一天,盧珊被老師攔在教室門口,老師不允許把玩具帶進教室。
盧姍一聽不能帶著她的「米妮妹妹」一起上學,就要回家。
就在大家焦灼、無計可施的時候,寶寶姐對女兒說:
寶寶,你的米妮妹妹還小著呢,她還不能上幼兒園。
「她現在幾歲?」
「她還不到1歲,1歲的小寶寶還不能上幼兒園呢!」
真的嗎?
盧姍半信半疑地抬起頭。
真的,不信你問老師。
盧姍轉身看著老師,老師趕緊笑著對盧姍點了點頭。
媽媽幫你把米妮妹妹帶回家,寶寶放心,媽媽會替你好好照顧她。等你晚上放學回來,就可以和她玩了。
盧姍看了看懷裡的「米妮妹妹」,遞給媽媽,然後乖乖走進教室。
去年,盧珊從倫敦大學以教育碩士優等生畢業,為了能和媽媽在一起,盧珊返港工作了。
你得到啟發了嗎?
如果我不動手,換做從孩子心理方面說,效果可能更好。
翰翰,媽媽知道你背得動,你已經是個男子漢啦,可是你正在長個子,壓得時間久會影響長高的,剛才已經背了好一會,等會還要背到樓上教室,先把書包放推車上,讓肩膀休息一會,等會再讓肩膀出工出力吧。
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經說過: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
父母不能不顧孩子的意願,為孩子做各種各樣的「為你好」的決定,而是建議和尊重,給予對方獨立的空間。
孩子大了,終要靠自己遠行。
父母愛子,愛之有道!
作者簡介:
塗塗:
2019年從軍中藍色方陣退役,記憶法實踐者,曾經考研成績415分專業第一,演講上過CCTV7套,是Judy老師新媒體訓練營優秀組長,在結營儀式上作為優秀學員代表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