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鄰居家的阿姨對他兒子非常「疼愛」,要什麼買什麼。但是期望也很高。除了成績要好以外,還要「聽媽媽的話」。一旦他有什麼不聽話的行為,媽媽不會打他,但是會不斷的念叨「媽媽平時那麼疼你,要什麼買什麼。你怎麼不好好學習呀,你這樣長大了怎麼辦啊。是不是不想讀大學啦?難道你要去和那些混混在一起嗎?那樣的話,媽媽就不活了啊!」
一開始,兒子還會哭,還會勸媽媽,還會想辦法發奮圖強。但是總有幾次考不好,他媽媽就開始釋放她的權威期待。
逐漸的,我發現兒子不再理會他媽媽的念叨,而媽媽的念叨會更加劇。我的父母曾勸過她,但發現不怎麼管用。連我都厭煩了她對她兒子的預言。
這個小孩兒比我小一個年級,他的成績從五年級開始,越來越差。到了讀初二的時候真的和社會上的小混混混在了一起。初三就離家出走了,後來也沒了消息。他爸爸受不了她媽媽的念叨,離了婚。不到一年,她媽媽就瘋了,被送進精神病院。
權威的期待不僅僅會影響對方,有時候因為「關係」的原因,把自己也會拖進去。
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大家熟悉的「皮革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性格很孤僻,喜歡獨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女,還愛上了這個雕像,祈求愛神阿芙洛狄忒給這個雕像生命。愛神被他的誠意感動,答應了他。皮格馬利翁得償所願,娶了雕像美女。
羅森塔爾在學校裡驗證了這個現象。
這個實驗發生在1968年,羅森塔爾帶助手們來到一所鄉村小學,在一到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並叮囑他們要保密,免得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這個名單佔了學生總數的20%,但其實,校長和學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去看這個測驗的成績。
奇妙的是,8個月後,情況果然有些變化。在針對這18個班學生的測驗中發現,上了名單的那部分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慾都變得更強。
面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叫「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於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權威,將「你最有發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身上,最終這些學生果然變成了這樣的人。
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主導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成為了自己的認知。而因為自戀的心理機制,我們不斷地去追求「我是對的」,我的認知是正確的,那這些話很有可能就預言了我們未來的人生。
的確是這樣,所謂命運,就是這樣的東西。我們那些不太積極的自我預言,常常最先來自於別人對我們的預言。
【我思】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說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那是因為我們的思維程序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皮革馬利翁效應「寫」進了我們的大腦。
當然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看到,修正一些有問題的思維模式。同時,作為父母或者領導的角色,一定要小心自己的「權威期待」。當你持續的發出你的期待時,事情很有可能真的會「如你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