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小飛老師
來源:飛慕課(ID: feimooc)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月亮朗讀音頻
你生娃之後,有沒有遇到一個問題?
就是總有人要把你費力教育好的孩子,一下子打回原形!
我家小外甥女剛滿月,我姐就把我媽和她婆婆全送回家了。
因為僅僅一個月,小外甥就被老人帶偏了!
這個罪魁禍首就是我媽,奶奶也是幫兇。
我媽比較溺愛孩子,小外甥剛讀一年級,正是難纏的時候。
於是,本來我姐幫他養好的習慣,比如回家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在我媽那兒就可以妥協了。
說孩子回到家多累啊,上了一天課了,快吃點水果,看會電視,作業晚會寫。
這一拖,很多時候就不寫了。
老人還理直氣壯,說一年級有什麼要緊課?你一年級就是這樣輕鬆的,不還是考上大學了?
好吧,說又說不過,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我真的要認真談談這個問題了。
在家裡教育孩子,最好聽一個人的。
且這個人最好是媽媽!
不然,孩子的教育,可真的要出問題了。
前幾天,我還看到一條新聞。
也是挺震驚的。
因為孩子的寫作業問題,爸爸把媽媽打進了醫院。
可見,教育分歧,不只我家有。
而是個普遍問題。
這是現實所迫。
其實更準確的說,帶孩子最多,為孩子負責,有科學育兒的理念,肯不斷學習的人,才能成為家裡育兒的最高長官。
這個人如果是爸爸或者老人。
當然也可以。
但在實際生活中,這個人多數是媽媽。
老人多數溺愛,他們忍不住要遷就孩子,讓孩子開心,甚至圖省事安撫孩子,而不是為孩子負責!
舉個例子,很多媽媽,控制孩子吃巧克力,是怕孩子過於肥胖和爛牙,這是為孩子負責。
但很多老人就會偷偷給孩子吃,用以安撫孩子的哭鬧,或者純粹想讓孩子開心。
往往給孩子吃時,還不忘加上一句:「別讓你媽知道。」
這是教孩子欺騙啊,如果媽媽問他吃沒吃,他就會說沒吃唄。
你說氣人不?
好習慣本就不好養成,這麼不負責任的輕易打破,不止讓孩子得寸進尺,還破壞了媽媽的權威,和孩子與媽媽的關係。
如果老人看孩子最多,能不溺愛,為孩子負責,並有能力學習科學育兒,那聽老人的當然是最好。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樣的老人不常見啊。
爸爸就更不用說了,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爸爸帶娃比媽媽多的情況,是極少的。
如新聞中的爸爸,更是不負責,回家就知道玩手機,不管孩子學習就算了,老婆去管,還嫌管得嚴?
在我看,他是沒有資格吭聲的。
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在教育孩子有分歧時,該怎麼辦。
像新聞中那種問題,丈夫根本不想教育孩子,又暴力,就要討論一下,婚姻是不是有必要繼續下去,而不是怎麼教育孩子了。
所以,在大家都是為孩子負責的前提下,有了教育分歧,最好聽媽媽的!
要知道,媽媽每天面對一個熊孩子,嘴皮子磨了一萬遍,情緒崩潰一千遍,才教育出一個好習慣。
這時候家庭成員唱反調,一次就前功盡棄了。
之前我不是舉了一個例子嘛,一天早上,我的鄰居跟孩子鬥了很久,鬼哭狼嚎的,弄得我根本睡不了覺。
媽媽要孩子自己穿鞋。
孩子就是不穿,說:爺爺都給我穿,你不給我穿,你怎麼這麼壞?
媽媽說:爺爺沒來之前,你就會自己穿了啊,會做的事情要自己做。
孩子:我不,我就要你穿。
媽媽:你去幼兒園還要別人給你穿嗎?是沒人會給你穿的,自己穿。
孩子:我不喜歡你了,我要爺爺。
媽媽:爺爺不在,你想找爺爺也得我送你才行,今天你必須自己穿。
孩子:爸爸也給我穿,奶奶也給我穿,就你不給我穿,就你,爸爸,爸爸(一聲比一聲狼嚎).
媽媽:爸爸不會給你穿的,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撕心裂肺哭了很久。
孩子妥協了。
孩子:你看,我穿了,我穿不上,我就是穿不上(撕心裂肺哭)。
爸爸:要不趕緊給他穿了走吧。
孩子:爸爸,爸爸,爸爸,給我穿!
孩子剛嘗試自己穿,爸爸一句話,又回到解放前。
孩子很聰明,如果制定的規則被破壞一次,他就知道可以討價還價了。
除孩子耍賴,破壞好習慣,其實最重要的是孩子是非觀的養成。
在幼兒看來,父母說的話即使真理,他們會無條件認同,並當成自己的準則。
這時候,如果大人間出現不一樣的情況,孩子就會迷糊。
他會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而且,以一個學齡前兒童的認知能力,他不可能自己辨認誰說的對。
所以,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統一戰線。
絕對不要出現,在孩子面前有分歧。
不管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多對,都不能在孩子面前有分歧。
因為這世上最對的教育方法,是全家人用一個方法。
教育統一戰線,就是為了讓家庭避免爭吵,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指引。
但是完全統一,只是理想。
很多時候,大家互相都覺得自己對,是很難無條件聽從的。
所以還可以採取第二個方式。
那就是不在孩子面前有分歧,如果不同意對方的教育方法,那就兩個人找個安靜的地方,探討妥協方案。
寧肯互相都妥協一些,也不要破壞家庭和睦。
再正確的育兒方法,也不值得破壞家庭和睦。
我們教育孩子要放寬心一些,不要用打造完美孩子想法去教育。
其實妥協一點,意見達成一致,看起來效果慢一點,甚至暫時走偏一點,但只要家庭和睦了,都是值得的。
人總會有點缺點,有點怪癖,只要大方向教育得對,孩子就不會行差走錯。
而且,當家庭大環境在原則問題上實行一個教育標準時。
偶爾有一點點小不同,也是不用趕盡殺絕的。
其實孩子學會面對不同的人,有一點不同的應對方法,是一個好的技能。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就是這麼來的嘛。
自從小外甥女出生,姐姐對小外甥疏於管教,他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飯前吃零食,導致吃不下飯。
睡前不刷牙,才幾個月,牙就壞掉了。
再加上學習習慣的破壞。
孩子再讓這樣下去,眼看就要偏遠。
我教給姐姐幾個辦法,實行的結果還不錯,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1. 讓丈夫發揮作用。
姐姐把原則性問題列出來給姐夫,讓姐夫跟他爸媽溝通。
效果還不錯,自己親兒子的話,老人還是很願意聽的。
誰的爸媽誰搞定。
所以在公婆溝通中,丈夫給力,真的很重要。
不要盲目自己上,那樣很容易擦槍走火,你以為在溝通孩子教育,老人還以為你找茬呢,很難談到一塊。
這倒不是老人不講理,主要是這種關係,不如兒子可以說的話多。
2. 不經意間給老人科普。
老人很多時候也不是故意怎樣,他們也是不知道有什麼後果。
所以可以轉發一些科普類小文章到朋友圈,家族群什麼的,比如一些專家學者講座的視頻音頻,不要刻意,要漫不經心。
為確保所有人看見,還可以聯合丈夫,針對轉發的文章中提到的問題,在群裡討論討論,尤其是家裡曾有過的類似情況。
對老人來講,專家說的話,往往比身邊人說的話對多了。
還可以經常轉發一些有嚴重後果的科普文章。
比如給孩子用皮筋扎袖子,導致孩子截肢。
嚴重後果,能立竿見影杜絕一些壞習慣。
老人都很愛孩子的。
3. 強化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
還拿我鄰居舉例吧。
那個不穿鞋的孩子,如今還是自己穿鞋了。
因為媽媽真的從來不妥協。
不管孩子在爺爺奶奶那兒是什麼待遇。
只要回家,就必須遵守家裡的規矩。
這樣嚴格捋著,孩子也就養成好習慣了,只是艱難了一點。
環境實在無法改變,就嚴格要求一下自己。
強化自己的作用,做最大努力,儘量把孩子往好了教。
我知道,看著到這兒,還可能有人會問。
聽媽媽的?媽媽就一定正確嗎?
這個問題我上面雖然解釋過了,但是為防止大家遺忘,也防止被噴。
我還是要再說一句:
媽媽也許不是最對的,但一般是最用心,最為孩子未來負責,也照顧孩子最多的人。
如果有另一個人是這個角色,那就聽那個人的。
而且如果教育只聽一個人的,很容易就會出現一種現象——指責。
比如:「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還讓我們聽你的呢,你看這結果!」
這種指責,是非常不可取的。
沒有人不會犯錯。
而且,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教育是在試錯中找到最優解,不是不犯錯,最辛苦的人不該被指責。
最後,提醒大家:
不要把聽媽媽的,理解成一切交給媽媽,自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哦。
爸爸體貼媽媽的家庭,才最幸福。
家有女兒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育女平臺
女兒派(微信號:nverpai)
每一個女兒,都是爸媽眼中的稀世名花。
養得好一朝驚豔四座,養不好費心勞神。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女兒,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