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吼孩子被踢破脾臟:家庭中最對的教育方法,是全家人統一戰線

2020-10-06 人生路心理路

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也是挺震驚的。

因為孩子的寫作業問題,爸爸把媽媽打進了醫院。

可見,教育分歧,不只我家有。

而是個普遍問題。

01

為什麼育兒必須要聽媽媽的?

這是現實所迫。

其實更準確地說,帶孩子最多,為孩子負責,有科學育兒的理念,肯不斷學習的人,才能成為家裡育兒的最高長官。

這個人如果是爸爸或者老人。

當然也可以。

但在實際生活中,這個人多數是媽媽。

老人多數溺愛,他們忍不住要遷就孩子,讓孩子開心,甚至圖省事安撫孩子,而不是為孩子負責!

舉個例子,很多媽媽,控制孩子吃巧克力,是怕孩子過於肥胖和爛牙,這是為孩子負責。

但很多老人就會偷偷給孩子吃,用以安撫孩子的哭鬧,或者純粹想讓孩子開心。

往往給孩子吃時,還不忘加上一句:「別讓你媽知道。」

這是教孩子欺騙啊,如果媽媽問他吃沒吃,他就會說沒吃唄。

你說氣人不?好習慣本就不好養成,這麼不負責任的輕易打破,不止讓孩子得寸進尺,還破壞了媽媽的權威,和孩子與媽媽的關係。

如果老人看孩子最多,能不溺愛,為孩子負責,並有能力學習科學育兒,那聽老人的當然是最好。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樣的老人不常見啊。

爸爸就更不用說了,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爸爸帶娃比媽媽多的情況,是極少的。

如新聞中的爸爸,更是不負責,回家就知道玩手機,不管孩子學習就算了,老婆去管,還嫌管得嚴?

在我看,他是沒有資格吭聲的。

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在教育孩子有分歧時,該怎麼辦。

像新聞中那種問題,丈夫根本不想教育孩子,又暴力,就要討論一下,婚姻是不是有必要繼續下去,而不是怎麼教育孩子了。

所以,在大家都是為孩子負責的前提下,有了教育分歧,最好聽媽媽的!

要知道,媽媽每天面對一個熊孩子,嘴皮子磨了一萬遍,情緒崩潰一千遍,才教育出一個好習慣。

這時候家庭成員唱反調,一次就前功盡棄了。

之前我不是舉了一個例子嘛,一天早上,我的鄰居跟孩子鬥了很久,鬼哭狼嚎的,弄得我根本睡不了覺。

媽媽要孩子自己穿鞋。

孩子就是不穿,說:爺爺都給我穿,你不給我穿,你怎麼這麼壞?

媽媽說:爺爺沒來之前,你就會自己穿了啊,會做的事情要自己做。

孩子:我不,我就要你穿。

媽媽:你去幼兒園還要別人給你穿嗎?是沒人會給你穿的,自己穿。

孩子:我不喜歡你了,我要爺爺。

媽媽:爺爺不在,你想找爺爺也得我送你才行,今天你必須自己穿。

孩子:爸爸也給我穿,奶奶也給我穿,就你不給我穿,就你,爸爸,爸爸(一聲比一聲狼嚎)......

媽媽:爸爸不會給你穿的,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撕心裂肺哭了很久。

孩子妥協了。

孩子:你看,我穿了,我穿不上,我就是穿不上(撕心裂肺哭)。

爸爸:要不趕緊給他穿了走吧。

孩子:爸爸,爸爸,爸爸,給我穿!

孩子剛嘗試自己穿,爸爸一句話,又回到解放前。

孩子很聰明,如果制定的規則被破壞一次,他就知道可以討價還價了。

除孩子耍賴,破壞好習慣,其實最重要的是孩子是非觀的養成。

在幼兒看來,父母說的話即是真理,他們會無條件認同,並當成自己的準則。

這時候,如果大人間出現不一樣的情況,孩子就會迷糊。

他會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而且,以一個學齡前兒童的認知能力,他不可能自己辨認誰說的對。

所以,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統一戰線。

絕對不要出現,在孩子面前有分歧。

不管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多對,都不能在孩子面前有分歧。

因為這世上最對的教育方法,是全家人用一個方法。

02

沒有什麼育兒方法,比家庭和睦更重要

教育統一戰線,就是為了讓家庭避免爭吵,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指引。

但是完全統一,只是理想。

很多時候,大家互相都覺得自己對,是很難無條件聽從的。

所以還可以採取第二個方式。

那就是不在孩子面前有分歧,如果不同意對方的教育方法,那就兩個人找個安靜的地方,探討妥協方案。

寧肯互相都妥協一些,也不要破壞家庭和睦。

再正確的育兒方法,也不值得破壞家庭和睦。

我們教育孩子要放寬心一些,不要用打造完美孩子的想法去教育。

其實妥協一點,意見達成一致,看起來效果慢一點,甚至暫時走偏一點,但只要家庭和睦了,都是值得的。

人總會有點缺點,有點怪癖,只要大方向教育得對,孩子就不會行差走錯。

而且,當家庭大環境在原則問題上實行一個教育標準時。

偶爾有一點點小不同,也是不用趕盡殺絕的。

其實孩子學會面對不同的人,有一點不同的應對方法,是一個好的技能。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就是這麼來的嘛。

03

與老人溝通太過困難,該怎麼辦?

自從小外甥女出生,姐姐對小外甥疏於管教,他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飯前吃零食,導致吃不下飯。

睡前不刷牙,才幾個月,牙就壞掉了。

再加上學習習慣的破壞。

孩子再這樣下去,眼看就要走偏。

我教給姐姐幾個辦法,實行的結果還不錯,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一、讓丈夫發揮作用

姐姐把原則性問題列出來給姐夫,讓姐夫跟他爸媽溝通。

效果還不錯,自己親兒子的話,老人還是很願意聽的。

誰的爸媽誰搞定。

所以在與公婆的溝通中,丈夫給力,真的很重要。

不要盲目自己上,那樣很容易擦槍走火,你以為在溝通孩子教育,老人還以為你找茬呢,很難談到一塊。

這倒不是老人不講理,主要是這種關係,不如兒子可以說的話多。

二、不經意間給老人科普

老人很多時候也不是故意怎樣,他們也是不知道有什麼後果。

所以可以轉發一些科普類小文章到朋友圈,家族群什麼的,比如一些專家學者講座的視頻音頻,不要刻意,要漫不經心。

為確保所有人看見,還可以聯合丈夫,針對轉發的文章中提到的問題,在群裡討論討論,尤其是家裡曾有過的類似情況。

對老人來講,專家說的話,往往比身邊人說的話對多了。

還可以經常轉發一些有嚴重後果的科普文章。

比如給孩子用皮筋扎袖子,導致孩子截肢。

嚴重後果,能立竿見影杜絕一些壞習慣。

老人都很愛孩子的。

三、強化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

還拿我鄰居舉例吧。

那個不穿鞋的孩子,如今還是自己穿鞋了。

因為媽媽真的從來不妥協

不管孩子在爺爺奶奶那兒是什麼待遇。

只要回家,就必須遵守家裡的規矩。

這樣嚴格捋著,孩子也就養成好習慣了,只是艱難了一點。

環境實在無法改變,就嚴格要求一下自己。

強化自己的作用,做最大努力,儘量把孩子往好了教。

04

爸爸體貼媽媽的家庭,才最幸福!

我知道,看到這兒,還可能有人會問。

聽媽媽的?媽媽就一定正確嗎?

這個問題我上面雖然解釋過了,但是為防止大家遺忘,也防止被噴。

我還是要再說一句:

媽媽也許不是最對的,但一般是最用心,最為孩子未來負責,也照顧孩子最多的人。

如果有另一個人是這個角色,那就聽那個人的。

而且如果教育只聽一個人的,很容易就會出現一種現象——指責。

比如:「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還讓我們聽你的呢,你看這結果!」

這種指責,是非常不可取的。

沒有人不會犯錯。

而且,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教育是在試錯中找到最優解,不是不犯錯,最辛苦的人不該被指責。

最後:

不要把聽媽媽的,理解成一切交給媽媽,自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哦。

爸爸體貼媽媽的家庭,才最幸福!

相關焦點

  • 媽媽吼孩子,被丈夫踢破脾臟: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全家都聽媽媽的
    像新聞中那種問題,丈夫根本不想教育孩子,又暴力,就要討論一下,婚姻是不是有必要繼續下去,而不是怎麼教育孩子了。所以,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統一戰線。絕對不要出現,在孩子面前有分歧。不管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多對,都不能在孩子面前有分歧。因為這世上最對的教育方法,是全家人用一個方法。
  • 媽媽吼孩子,被丈夫踢破脾臟: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全家都聽媽媽的
    就是總有人要把你費力教育好的孩子,一下子打回原形!我家小外甥女剛滿月,我姐就把我媽和她婆婆全送回家了。因為僅僅一個月,小外甥就被老人帶偏了!這個罪魁禍首就是我媽,奶奶也是幫兇。我媽比較溺愛孩子,小外甥剛讀一年級,正是難纏的時候。於是,本來我姐幫他養好的習慣,比如回家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在我媽那兒就可以妥協了。
  • 媽媽吼孩子,被丈夫踢破脾臟:養娃最難的是丈夫跟你對著幹
    最後孩子爸爸一腳踢破了妻子的脾臟,造成重傷二級。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良藥。步調一致,站在統一戰線上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確的方式。所以,一個家庭裡,如果是爸爸負責教育孩子的,那麼媽媽請全力支持爸爸,不要當著孩子面打臉爸爸。
  • 妻子吼孩子,被丈夫踢破脾臟:為什麼育兒必須要聽媽媽的?
    像新聞中那種問題,丈夫根本不想教育孩子,又暴力,就要討論一下,婚姻是不是有必要繼續下去,而不是怎麼教育孩子了。所以,在大家都是為孩子負責的前提下,有了教育分歧,最好聽媽媽的。要知道,媽媽每天面對一個熊孩子,嘴皮子磨了一萬遍,情緒崩潰一千遍,才教育出一個好習慣。
  • 媽媽吼孩子,被丈夫踢破脾臟:最好的教育,是全家都聽媽媽的
    在家裡教育孩子,最好聽一個人的,且這個人最好是媽媽,不然,孩子的教育,可真的要出問題了。前幾天,我還看到一條新聞,也是挺震驚的。因為孩子的寫作業問題,爸爸把媽媽打進了醫院。可見,教育分歧,不只我家有,而是個普遍問題。
  • 6歲孩子脾臟老化,醫生說媽媽常給孩子喝這種湯,全家人後悔
    現在的孩子都嬌生慣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此,寶寶的吃穿住行,各個方面,家長都百分之百的在意,特別是寶寶的飲食,家長恨不得把所有的好吃的都給寶寶,殊不知,意外總是在不經意中出現。事情是這樣的,濤濤剛過完6歲生辰,最近爸爸經常出差,一直都是媽媽帶著,因為媽媽很喜歡吃泡麵,尤其喜歡喝泡麵的湯,認為十分美味,經常分享給濤濤一起喝。這不,前幾日濤濤爸爸出差回來,發現孩子沒有活力,總喜歡睡覺,皮膚也鬆弛暗淡,爸爸不太放心,就帶孩子去醫院詳詳細細做了個檢查。
  • 孩子不願意刷牙?除了恐嚇逼迫,全家人統一戰線「玩起來」更重要
    他回答我說,這個成功概率比較小,起碼6歲以下的孩子,很難讓他真正意識到刷牙本身的重要性,相比較而言,讓家裡的大人們達成統一共識更可行。如何讓全家人「統一戰線」呢?朋友燕子跟我吐槽:婆婆簡直就是當之無愧的育兒絆腳石。
  • 唱白臉紅臉的教育方法已過時,家庭教育最好統一戰線
    我不知道那位爸爸在聽到女兒說恨媽媽的那一瞬間是什麼心情,但是我知道媽媽在聽到女兒說我恨你時的心情,想想自己懷胎十月辛辛苦苦長養到四歲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說我恨你,那種心情要多難受就有多難受吧!這種情況,我不止網路上看到,在我朋友中,就有這麼一個,一個朋友她孩子今年七歲了,她總是和我說,他兒子特任性,不聽話,怎麼辦啊?原來沒和他孩子一起待過,我還對她說,孩子嘛!
  • 經常被媽媽大吼的孩子,和從沒被媽媽吼過的孩子,10年後差距明顯
    把孩子養育成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更要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越來越優秀,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常做錯事,進入叛逆期之後,會特別不聽話,很多寶媽會吼孩子。
  • 別再吼了,只有媽媽愉悅,孩子才會快樂!
    文:小貓喵喵喵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常州一對夫妻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吵起來,雙方還動了手,最後丈夫把妻子打進了醫院。當天晚上,媽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輔導的過程中,有些著急,語氣不太好,孩子也急哭了。孩子爸爸聽見後,立即衝進來大罵,二人情急之下動了手。最後孩子爸爸一腳踢破了妻子的脾臟,造成重傷二級。孩子爸爸說:「當時我覺得妻子對小孩太兇了才動手的!」一個家庭裡,如果是爸爸負責教育孩子的,那麼媽媽請全力支持爸爸,不要當著孩子面打臉爸爸。
  • 比大吼大叫好100倍的管教方法,聰明媽媽都在用
    就在那一刻,我算是明白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3反覆琢磨著閨蜜的最後一句話,覺得真有道理!現實生活中,不管媽媽們脾氣多好,總有控制不住想要大吼大叫的時候。可孩子似乎是油鹽不進,任憑你喊破嗓子,人家就是不聽,大人也是沒了辦法。
  • 教育孩子,真的有必要時刻與隊友「統一戰線」麼?
    當有一方裝不下去的時候,就會和伴侶或者孩子產生激烈的矛盾。尤其當父母中的一方學了許多「科學養育」的方法後,為了讓伴侶甚至全家都跟自己站在一條線上以「更好地培養孩子」,戰爭更是無法避免。想想自己當年,為了讓潼爹和自己保持一致,就沒少生氣著急。很多時候,明明是在教育孩子,最後卻成了夫妻倆的戰場。
  • 媽媽剛對娃吼,轉身就抱著媽媽親暱,孩子到底記仇嗎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寶寶在小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媽媽的陪伴,寶寶在小的時候接觸最多的就說媽媽,所以在感情上面也是個媽媽最為親近,有的時候寶寶會主動要求媽媽寶寶自己或者是親親自己,通過這樣的方式,寶寶來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 智慧100APP—我教育兒子,婆婆竟帶孩子出走:紅白臉教育,是最危險的養育
    面對孩子的教育,最忌諱的就是,你拼命將孩子往前拽,隊友卻死命地拖後腿。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個人不是由於部分因素的拼湊培養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綜合地造就成功的。很多家庭都熱衷於這種臉譜化教育:一個「白臉」,一個「紅臉」。一個負責打罵嚴格,一個負責哄護慈祥。
  • 總是吼完孩子事後又後悔?「踢貓效應」了解下,家長們別錯過
    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宅在家的時間,最適合追劇。只不過沒想到假期這麼長,能追的劇也所剩無幾。昨天,一個老劇,讓人看著很上頭。一個媽媽有兩個孩子,老大初中,老二是幼兒園。每天早上她需要送兩個孩子去上學,然後匆匆的上班。
  • 最危險的教育是你吼了孩子,他卻不說話!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對孩子來說,有一種無奈是「媽媽覺得我不吼就不聽話!」對於父母來說,有一種著急是「吼完孩子卻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其原因有以下幾種:因為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孩子會不願意再相信父母,所以會刻意地和父母拉開距離,甚至會在心中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被吼得多了,有些孩子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心裡雖然不服氣,但也懶得去反駁!
  • 「我最終還是把兒子吼成了窩囊廢」,吼罵教育傷孩子於無形
    最近遇到一位傷心悔不當初母親的求助,和這位媽媽深入交談後,才得知這位母親用了教育中最忌諱的養育方式:吼罵,勒令,呵責。這位媽媽是標準的『刀子嘴,豆腐心』。照顧孩子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卻每每遇到兒子犯錯總忍不住責罵兒子,如今兒子17歲兒子變得沉默寡言,叛逆,沒有擔當甚至拒絕和父母溝通。這位求助的母親:「我是他媽媽,我能害他嘛?他是我孩子,孩子就就應聽父母的規勸。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小時候常常被父母打罵是很正常的,孩子不吼不罵根本不行。」
  • 經常被媽媽吼,和很少被媽媽吼,兩種孩子差距很大
    在大部分的家庭當中,都是媽媽在照顧孩子,照顧孩子雖然不用出門工作,但事實上比上班要辛苦。所以在生活當中也經常能夠看到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很多女性常常被告知,一定在結婚之後不要喪失了獨立的人格,但是一個孩子卻永遠把媽媽困在了家中,這種沒有辦法將理論與現實平衡的事情,每一天都在發生。
  • 「吼」式教育在孩子成長中起到的作用
    來聊一個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無法完全避免的情況——對孩子吼叫。這個話題想必不需要案例,很多朋友都曾經或是正在經歷著。那麼,我來問大家一個問題,對孩子的教育中,「吼」,有用嗎?從對普世理論的了解來說,我想大家都會回答「沒用」。不過事實上,之所以這個大家都知道沒用的招還是會無往不利的被應用到家庭教育中,應該也不是完全沒用的吧,至少在那個短暫的時段中,孩子多半是會老實一下的。
  • 5歲女兒連踢媽媽三腳,只因願望沒得到滿足,爸爸的做法收穫高贊
    正在試衣服的媽媽,什麼也沒有說,也沒有制止孩子的肆意妄為,由著孩子一直任性。女兒見媽媽沒反應,就繼續踢,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時站在一邊的爸爸,這才回過神,看見女兒正在踢老婆,二話不說,趕緊過來,朝著女兒的腿踢了一腳。女兒被踢懵了,這才停下來,立刻躲進媽媽懷裡放聲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