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收到了女兒潼潼投餵的一枚「糖」,是她寫給我的一張小紙條:
這話裡的具體場景與細節我們後面再說,但那句「你跟我站一起」,真是讓我特別感慨。
認真說來,在育兒方面,「父母到底要不要時刻統一戰線」這個問題,其實也曾經一度困擾著我。
1
現實告訴我們,父母要一直保持一致真的很難!
還沒生娃前我看過不少育兒文章,基本都口徑一致地強調: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父母兩個人不一致的話,會對孩子造成很壞的影響。比如規則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容易變成兩面派之類。
當初,我也曾被這些嚴格的條條框框所嚇倒。所以,在潼潼小的時候,我也一直捧著這條「金科玉律」,小心翼翼的和隊友保持一致。
可慢慢我發現,這個原則實施起來真的挺難的。
首先,我和隊友擁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在價值觀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對孩子的接納度也不盡相同。
有的在我看來並沒有問題的事情,在他那兒就沒辦法接受;反之也一樣,他覺得沒問題的地方,可能又剛好踩到了我覺得不行的那個點上。
估計你們也有類似體驗,比如大多的媽媽沒法忍受孩子把家裡搞得亂糟糟的,地上堆滿玩具,床上亂扔著脫下來的衣物;但爸爸們可能就沒那麼在意,把床上的衣服往旁邊一推,就和孩子嬉鬧起來。
再比如在最近大家都在追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許子言不想學馬術,想要放棄,顧佳和許幻山的態度就完全不同。
顧佳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服兒子要堅持,而許幻山在聽到兒子說討厭騎馬時,微表情已經表明了他其實是接納兒子想要放棄的行為的。
在生活中,夫妻間類似的分歧簡直多得數不過來。
如果我們一直秉承著「必須永遠保持一致」的信仰,認為父母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要互相支持,對孩子的行為有著相同的感受,那勢必要強迫一方妥協,忽視自己內心真實感受,去扮演一個「不真實」的角色。
那些被隱藏起來的真實感受,早晚有一天會以另一種形式流露出來的。當有一方裝不下去的時候,就會和伴侶或者孩子產生激烈的矛盾。
尤其當父母中的一方學了許多「科學養育」的方法後,為了讓伴侶甚至全家都跟自己站在一條線上以「更好地培養孩子」,戰爭更是無法避免。
想想自己當年,為了讓潼爹和自己保持一致,就沒少生氣著急。很多時候,明明是在教育孩子,最後卻成了夫妻倆的戰場。心裡一度覺得隊友簡直就是自己在育兒上的絆腳石,本來是想統一戰線,給孩子一個穩定安全的成長環境,卻因為和隊友頻頻爆發的矛盾而適得其反。
此外,如果伴侶對孩子的方式已經明顯不合理,那我們還有必要恪守這個原則,為了保持一致,而不去糾正、指出對方的錯誤嗎?
前兩天,有女友跟我訴苦。
她平時工作忙,家裡帶娃主力是孩子爸爸和老人。讓她非常苦惱的是,爸爸和老人對孩子都比較寵溺,對於孩子日常的許多行為都非常「包容」,比如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會打爸爸、打老人,或者會說一些非常不尊重別人的話。
在女友看來,孩子這樣的行為一定要及時糾正,可爸爸和老人卻認為孩子還小,大點就好了,每次遇到孩子這些行為也就嘻嘻哈哈就過去了,從來都不會認真嚴肅地告訴孩子「這樣不可以」。
女友問我,都說父母必須統一戰線,那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堅持另一種育兒方式,是不是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或者也毫無作用?
類似的事,其實還挺多的。
記得之前曾經在陳忻老師的微博上,看到過網友求助:
當時,其實這位媽媽的內心並不同意隊友的做法,但想必也是因為「父母要一致」、「不能讓孩子看到父母之間的矛盾」之類的想法,讓她並沒有堅持讓爸爸道歉,或者再去買一個冰淇淋。
如果在這樣的時候,仍然要「為了一致」而「一致」,一方錯誤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想必要大於父母不一致對孩子所帶來的影響。
當真正想明白這兩點後,我就不再糾結於和隊友「必須時時統一戰線」這件事了。兩個人能達成共識固然好,但也不能為了一個理想化的原則,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與育兒方式上的靈活性。
該不該統一戰線,什麼時候要統一戰線,什麼時候允許有分歧,很多時候都要視情況而定,沒法一概而論。當我放下了心裡的執念,慢慢地,與隊友在育兒上針尖對麥芒的情況反而少了許多。
而當我不再為了我們是否做到了永遠一致而焦慮時,我的內心也輕鬆了不少,面對孩子時也更加自如和坦然。
2
統一戰線就是要父母一起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上?
到底什麼才叫「統一」?
關於這一點,我還有另一層理解。
居家這半年,白天我來負責潼潼的學習,等她爸爸下班回家後,我就要花整段的時間來處理工作,於是就由爸爸帶著潼潼練琴。
你們都知道,練琴最是親子關係的殺手了。很多時候,潼爸都需要去提醒和糾正潼潼的問題,如果潼潼沒認真改,他就容易著急批評。
倆人特別容易練著練著就僵持上了。只要爸爸還能保持情緒別太激動,那這種時候我一般就不會選擇主動進入「戰場」,而是先在書房默默觀望,看倆人是不是可以自己解決問題。
但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爸爸急了就會孩子氣地來找我評理(其實就是想尋求支持)。可在這樣的時刻,我一般也不會上前去直接幫著爸爸一起指責孩子,而是會去倆人當中「打個圓場」。
因為,打心底我就會覺得,兩個大人聯合起來「對付」一個孩子,真的不是那麼理所應當的事情。
孩子受到了批評,難過是肯定的。
這個時候,如果我要進到他們的場景裡,我認為那也不是要去跟隊友一起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更應該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做她情緒的緩衝帶,陪她處理好當下的情緒,再回到冷靜平和的狀態裡來,再來解決問題。
當然,那個場景裡爸爸的情緒也需要關注。但孩子年齡更小,大腦發育不成熟,情緒調節能力也更弱,自然需要更多的幫助。
這份對孩子的理解,其實還來自於我心底那個隱藏的小孩。
小時候,只要我做錯了事,我的父母從來都是站在一條戰線上的。如果爸爸跟我發火,我媽鐵定不會攔著他,大多還會幫著一起教訓。
被兩個最重要的人一起罵的感覺,真的特別糟糕。每當出現這樣的情景,我都會覺得自己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了。
所以,自打自己有了孩子,我特別不希望重走我父母的那條路。
我跟潼爸約定,當一方在正常合理的範圍和情緒下教育孩子的時候,另一方儘量不說話、不參與。但如果一旦一方情緒失控,出言過重或行為上有一些過激的反應,另一方一定要來「滅火」和「隔離」。
它不是刻意「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更不是對孩子的袒護和寵溺,而是在彼此都明確養育的底線和規矩的基礎之上,所做的一種「隊友般」的約定。彼此監督,不讓對方踏入育兒上的雷區。
所以,在我看來,夫妻間在育兒上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異。
兩個人站在統一戰線上的,應該是育兒的大原則和大方向,比如:
……
至於每個人的養育細節,那就尊重彼此的不同和選擇吧。
3
與隊友帶娃時產生分歧,會對孩子造成壞影響嗎?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要去否定「統一戰線」,或者說要否定在孩子的生活中應該有明確和固定的規矩。如果夫妻雙方能彼此都認同對方的教育理念(只要沒有原則上的不合理),並且願意配合對方帶娃,那真是再完美不過的家庭和生活了。
只是,就像P.E.T.裡說的一樣,父母是人,不是神,這樣的完美和理想化很難真正實現。
有人可能會擔心,如果與伴侶在育兒方法上不一致,會不會對孩子造成特別不好的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又要回到陳忻老師在兒童發展心理學概念裡一直在強調的「生態系統理論」上來:
孩子的成長環境,是多維的、立體的。不僅僅是父母,還有學校、社區、同學、老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等因素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一方面,父母之間的合理分歧,並不會讓孩子的未來滿盤皆輸。另一方面,即便父母能統一戰線,我們也沒法保證學校的教育理念、孩子同學們的價值觀、其它家人的育兒方法,都能和我們保持一致。
擁有不同的聲音,本來就是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養育孩子,是要讓孩子去適應真實的世界,而不是過假生活。
所以,父母那些不屬於原則上的分歧,並不會給孩子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
關於這一點,大家真的不必過分焦慮。
所謂的「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並非指夫妻一方要為了刻意維護對方的「權威」,或者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對孩子虛假接受,或者對另一方的錯誤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比統一戰線更重要的事情,是贏得孩子的信任。
而真正能影響孩子的,也並非父母是否能一直「統一戰線」,而是父母在處理分歧時所用的方法與態度。
4
與隊友帶娃時產生的分歧該如何處理?
這一點,還是要分不同情況來看。
像是在我們家,如果一方在教育孩子時已經劍拔弩張眼看就要情緒失控,那另一方就不會任由事態繼續發展,而是會介入其中示意暫停,再視情況決定是能在當時的場景裡處理問題,還是需要換個環境隔離雙方消化情緒再來處理。
比如潼潼在前面那張卡片裡寫的,當「爸爸說我」時,你來「說爸爸」,就是類似的情況。
也就是說,當我發現潼爸的情緒已經超出合理範圍,我就會果斷出手幹預,去提醒和勸慰潼爸,同時安撫潼潼,解決了情緒再處理問題。
當然,有時我眼看忍不住要發脾氣的時候,潼爸也會這樣做。
那如果沒有涉及到情緒失控的問題,原則和大方向也都沒有出錯,只是兩個人帶娃的細節方法不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比如,媽媽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喜歡玩一些更「有意義」的遊戲,能鍛鍊孩子某個方面的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或者有目的的去學習某項技能;但爸爸帶娃的時候就未必如此,喜歡漫無目的純玩兒。
遇到這種情況,除了夫妻雙方私下溝通交流一下彼此看法之外,我覺得也沒必要非得要求對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帶娃。
對於孩子來講,他同樣需要一些「無意義」的閒暇時光,這樣夫妻間的不同和碰撞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平衡。
關於這一點,潼奶奶就給我上過深刻的一課。
老人一般都寵娃沒邊兒,我們家也差不多。孩子都精靈得很,知道誰在自己面前沒原則,就會去「欺負」誰。
潼奶奶總說潼潼不聽她的,可當我說「每次她一哭您就妥協了,所以她知道用哪招對您管用」時,奶奶特認真地回了一句:「可你讓我像你們一樣那麼跟孩子講原則,我是不可能做到的。」
這話好像突然點醒了我。真的,我們沒法要求每個人都對孩子用一樣的方法,老人的「無原則寵溺」或許也會是孩子心裡非常溫暖的體驗。
只要父母把大方向把握好了,就算老人愛寵一寵,又能如何呢?
所以,還是那句話,求同存異吧。
如果是無傷大雅的小細節,沒必要非要每個人都一致,這多元的感受與體驗也不是壞事。
寫到最後,我們再來梳理一下。
如果恰好父母的三觀與育兒方式能完全「統一」,這當然好;可如果不行,我們能做的是在保持基本育兒原則與大方向以外,對伴侶與自己並不一樣的育兒細節方法儘量「接納」。你用你的方式,我用我的,不強求對方必須改變成與自己一樣。
當然,如果一方的做法已經越過「紅線」了,那該出手時還要出手,別為了要刻意「保持一致」而勉強自己不出面糾正問題。否則如果長此以往,虛假的「站隊」會導致出現更多更難解決的問題。
我知道,許多媽媽都常吐槽自家「豬隊友」不肯學習育兒知識,也不願意花時間了解兒童心理學。媽媽們也很擔心自己在努力踐行的「科學育兒」,會被爸爸的簡單粗暴拖了後腿或者打回原形。
其實大可放心,孩子就像向日葵,他們都有「趨光性」,會追著陽光和溫暖跑。
但凡父母中有一方給孩子提供了「安全島」,願意理解他、尊重他,他就會更願意接近那個人、信任那個人,向著那個方向成長。
所以,與其抱怨隊友不肯進步,不如先努力做好自己,改變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模式,用好的效果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對方。
如果我們能放下勝負欲,丟掉輸贏觀,不將育兒看成一場戰爭,也就不必一直陷在「統一戰線」這個坑裡無法自拔了。
育兒,說到底也是一門與人相處的藝術,需要「靈活」二字時時加持。套路、公式、步驟、方法,都會因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境況、不同的場景,或有用,或無用。
所以,與其把眼睛盯著別家看、盯著書裡看,倒不如盯著自家娃、自家隊友和自己好好看一看。
答案,可能就在眼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