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全家都聽媽媽的!

2020-08-26 兒童解說大咖

你生娃之後,有沒有遇到一個問題?

就是總有人要把你費力教育好的孩子,一下子打回原形!

我家小外甥女剛滿月,我姐就把我媽和她婆婆全送回家了。

因為僅僅一個月,小外甥就被老人帶偏了!

這個罪魁禍首就是我媽,奶奶也是幫兇。

我媽比較溺愛孩子,小外甥剛讀一年級,正是難纏的時候。

於是,本來我姐幫他養好的習慣,比如回家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在我媽那兒就可以妥協了。

說孩子回到家多累啊,上了一天課了,快吃點水果,看會電視,作業晚會寫。

這一拖,很多時候就不寫了。

老人還理直氣壯,說一年級有什麼要緊課?你一年級就是這樣輕鬆的,不還是考上大學了?

好吧,說又說不過,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這次真的要認真談談這個問題了。

在家裡教育孩子,最好聽一個人的。

且這個人最好是媽媽!

不然,孩子的教育,可真的要出問題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不記得2019年的一條新聞,我當時看的時候也是挺震驚的。因為孩子的寫作業問題,爸爸把媽媽打進了醫院。

可見,教育分歧,很多家庭都有,而且是個普遍問題。

1

為什麼育兒必須要聽媽媽的?

這是現實所迫。其實更準確的說,帶孩子最多,為孩子負責,有科學育兒的理念,肯不斷學習的人,才能成為家裡育兒的最高長官。

這個人如果是爸爸或者老人。當然也可以。但在實際生活中,這個人多數是媽媽。

老人多數溺愛,他們忍不住要遷就孩子,讓孩子開心,甚至圖省事安撫孩子,而不是為孩子負責!

舉個例子,很多媽媽,控制孩子吃巧克力,是怕孩子過於肥胖和爛牙,這是為孩子負責。

但很多老人就會偷偷給孩子吃,用以安撫孩子的哭鬧,或者純粹想讓孩子開心。

往往給孩子吃時,還不忘加上一句:「別讓你媽知道。」這是教孩子欺騙啊,如果媽媽問他吃沒吃,他就會說沒吃唄。

你說氣人不?好習慣本就不好養成,這麼不負責任的輕易打破,不止讓孩子得寸進尺,還破壞了媽媽的權威,和孩子與媽媽的關係。

如果老人看孩子最多,能不溺愛,為孩子負責,並有能力學習科學育兒,那聽老人的當然是最好。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樣的老人不常見啊。

爸爸就更不用說了,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爸爸帶娃比媽媽多的情況,是極少的。

如新聞中的爸爸,更是不負責,回家就知道玩手機,不管孩子學習就算了,老婆去管,還嫌管得嚴?

在我看,他是沒有資格吭聲的。

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在教育孩子有分歧時,該怎麼辦。

像新聞中那種問題,丈夫根本不想教育孩子,又暴力,就要討論一下,婚姻是不是有必要繼續下去,而不是怎麼教育孩子了。

所以,在大家都是為孩子負責的前提下,有了教育分歧,最好聽媽媽的!

要知道,媽媽每天面對一個熊孩子,嘴皮子磨了一萬遍,情緒崩潰一千遍,才教育出一個好習慣。

這時候家庭成員唱反調,一次就前功盡棄了。

再說舉一個例子,一天早上,我的鄰居跟孩子鬥了很久,鬼哭狼嚎的,弄得我根本睡不了覺。

媽媽要孩子自己穿鞋。

孩子不穿,說:爺爺都給我穿,你不給我穿,你怎麼這麼壞?

媽媽說:爺爺沒來之前,你就會自己穿了啊,會做的事情要自己做。

孩子:我不,我就要你穿。媽媽:你去幼兒園還要別人給你穿嗎?是沒人會給你穿的,自己穿。

孩子:我不喜歡你了,我要爺爺。

媽媽:爺爺不在,你想找爺爺也得我送你才行,今天你必須自己穿。

孩子:爸爸也給我穿,奶奶也給我穿,就你不給我穿,就你,爸爸,爸爸(一聲比一聲狼嚎)......

媽媽:爸爸不會給你穿的,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撕心裂肺哭了很久。孩子妥協了。

孩子:你看,我穿了,我穿不上,我就是穿不上(撕心裂肺哭)。

爸爸:要不趕緊給他穿了走吧。

孩子:爸爸,爸爸,爸爸,給我穿!

孩子剛嘗試自己穿,爸爸一句話,又回到解放前。

孩子很聰明,如果制定的規則被破壞一次,他就知道可以討價還價了。除孩子耍賴,破壞好習慣,其實最重要的是孩子是非觀的養成。

在幼兒看來,父母說的話即使真理,他們會無條件認同,並當成自己的準則。

這時候,如果大人間出現不一樣的情況,孩子就會迷糊。他會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而且,以一個學齡前兒童的認知能力,他不可能自己辨認誰說的對。

所以,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統一戰線。絕對不要出現,在孩子面前有分歧。

不管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多對,都不能在孩子面前有分歧。

因為這世上最對的教育方法,是全家人用一個方法。

2

沒有什麼育兒方法,比家庭和睦更重要。

教育統一戰線,就是為了讓家庭避免爭吵,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指引。但是完全統一,只是理想。

很多時候,大家互相都覺得自己對,是很難無條件聽從的。所以還可以採取第二個方式。

那就是不在孩子面前有分歧,如果不同意對方的教育方法,那就兩個人找個安靜的地方,探討妥協方案。

寧肯互相都妥協一些,也不要破壞家庭和睦。

再正確的育兒方法,也不值得破壞家庭和睦。我們教育孩子要放寬心一些,不要用打造完美孩子想法去教育。

其實妥協一點,意見達成一致,看起來效果慢一點,甚至暫時走偏一點,但只要家庭和睦了,都是值得的。

人總會有點缺點,有點怪癖,只要大方向教育得對,孩子就不會行差走錯。

而且,當家庭大環境在原則問題上實行一個教育標準時。

偶爾有一點點小不同,也是不用趕盡殺絕的。其實孩子學會面對不同的人,有一點不同的應對方法,是一個好的技能。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就是這麼來的嘛。

3

與老人溝通太過困難,該怎麼辦?

自從小外甥女出生,姐姐對小外甥疏於管教,他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飯前吃零食,導致吃不下飯;睡前不刷牙,才幾個月,牙就壞掉了;再加上學習習慣的破壞。孩子再讓這樣下去,眼看就要偏遠。

我教給姐姐幾個辦法,實行的結果還不錯,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讓丈夫發揮作用

姐姐把原則性問題列出來給姐夫,讓姐夫跟他爸媽溝通。效果還不錯,自己親兒子的話,老人還是很願意聽的。

誰的爸媽誰搞定。所以在公婆溝通中,丈夫給力,真的很重要。

不要盲目自己上,那樣很容易擦槍走火,你以為在溝通孩子教育,老人還以為你找茬呢,很難談到一塊。

這倒不是老人不講理,主要是這種關係,不如兒子可以說的話多。

不經意間給老人科普

老人很多時候也不是故意怎樣,他們也是不知道有什麼後果。

所以可以轉發一些科普類小文章到朋友圈,家族群什麼的,比如一些專家學者講座的視頻音頻,不要刻意,要漫不經心。

為確保所有人看見,還可以聯合丈夫,針對轉發的文章中提到的問題,在群裡討論討論,尤其是家裡曾有過的類似情況。對老人來講,專家說的話,往往比身邊人說的話對多了。

還可以經常轉發一些有嚴重後果的科普文章。比如給孩子用皮筋扎袖子,導致孩子截肢。嚴重後果,能立竿見影杜絕一些壞習慣。

老人都很愛孩子的。

強化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

還拿我鄰居舉例吧。那個不穿鞋的孩子,如今還是自己穿鞋了。因為媽媽真的從來不妥協。

不管孩子在爺爺奶奶那兒是什麼待遇。只要回家,就必須遵守家裡的規矩。這樣嚴格捋著,孩子也就養成好習慣了,只是艱難了一點。

環境實在無法改變,就嚴格要求一下自己。強化自己的作用,做最大努力,儘量把孩子往好了教。

4

爸爸體貼媽媽的家庭,才最幸福!

我知道,看著到這兒,還可能有人會問。聽媽媽的?媽媽就一定正確嗎?

這個問題我上面雖然解釋過了,但是為防止大家遺忘,也防止被噴。

我還是要再說一句:媽媽也許不是最對的,但一般是最用心,最為孩子未來負責,也照顧孩子最多的人。

如果有另一個人是這個角色,那就聽那個人的。

而且如果教育只聽一個人的,很容易就會出現一種現象——指責。

比如:「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還讓我們聽你的呢,你看這結果!」

這種指責,是非常不可取的。沒有人不會犯錯。而且,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教育是在試錯中找到最優解,不是不犯錯,最辛苦的人不該被指責。

不要把聽媽媽的,理解成一切交給媽媽,自己可以做甩手掌柜了哦。爸爸體貼媽媽的家庭,才最幸福!

今日互動

每一位媽媽都不容易,

日夜操勞,她們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聽媽媽的話,

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

分享文章,與更多的爸媽們共勉。

相關焦點

  • 媽媽吼孩子,被丈夫踢破脾臟: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全家都聽媽媽的
    在家裡教育孩子,最好聽一個人的。且這個人最好是媽媽!不然,孩子的教育,可真的要出問題了。前幾天,還看到一條新聞。也是挺震驚的。如果老人看孩子最多,能不溺愛,為孩子負責,並有能力學習科學育兒,那聽老人的當然是最好。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樣的老人不常見啊。爸爸就更不用說了,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爸爸帶娃比媽媽多的情況,是極少的。
  • 媽媽吼孩子,被丈夫踢破脾臟: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全家都聽媽媽的
    就是總有人要把你費力教育好的孩子,一下子打回原形!我家小外甥女剛滿月,我姐就把我媽和她婆婆全送回家了。因為僅僅一個月,小外甥就被老人帶偏了!這個罪魁禍首就是我媽,奶奶也是幫兇。我媽比較溺愛孩子,小外甥剛讀一年級,正是難纏的時候。於是,本來我姐幫他養好的習慣,比如回家先寫作業再看電視,在我媽那兒就可以妥協了。
  • 媽媽吼孩子,被丈夫踢破脾臟:最好的教育,是全家都聽媽媽的
    在家裡教育孩子,最好聽一個人的,且這個人最好是媽媽,不然,孩子的教育,可真的要出問題了。前幾天,我還看到一條新聞,也是挺震驚的。因為孩子的寫作業問題,爸爸把媽媽打進了醫院。可見,教育分歧,不只我家有,而是個普遍問題。
  • 鄧超孫儷為兒子慶生: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全家!
    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真的什麼都知道。若父母總是爭吵、感情不睦,受傷的只能是孩子。對於他們來說,家已經由避風港變為戰場,絕望與恐懼會一直如影隨形、無從逃離。韓國電影《我們的世界》就反映了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大影響。
  • 「無腿媽媽」不聽勸阻硬生雙胞胎兒子,多年後,全家現狀讓人欣慰
    有這麼一位勇敢的"無腿媽媽",她很想擁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的情況不容樂觀,兩條腿都已經被截肢,而且幾乎是全部截掉了,所以她懷孕生娃比較容易有危險,生理上情況不容樂觀。但是這位媽媽不聽勸阻,硬是生下了雙胞胎兒子。這個勇敢的寶媽年輕的時候也是四肢健全的普通人,只是在一次偶然發生的意外中,她因為交通事故而截肢。
  • 媽媽愛爸爸,就是最好的愛的教育,全職媽媽時間分配,別忘了老公
    小雯懷孕後就辭職在家做全職太太,我們都特別羨慕。沒想到這幾年當了媽媽,卻和老公離了婚。 聽完這番話,席間的媽媽們都陷入了沉思,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時間表,確實沒有老公的位置。沒有"放棄自己"的全職媽媽,忙著教育孩子,忙著提升自己,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忘記了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核心。
  • 媽媽拒絕給寶寶餵母乳,遭全家指責,寶媽的解釋讓全家閉嘴
    副標題:媽媽拒絕給寶寶餵母乳,遭全家指責,寶媽的解釋讓全家閉嘴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一位母親當有了孩子以後,就會想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孩子。這是母親對孩子最無私的愛,是天下任何人都比不了的。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因為母乳是最適合孩子、對孩子最好,所以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能夠母乳餵養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孩子提供最好的營養。但有些媽媽因為各種不得已的原因,不能給孩子母乳餵養。
  • 你是最好的BABY我是最好的媽媽
    你是最好的Baby,我是最好的媽媽,成為媽媽,是一個女孩子一生最大的蛻變。媽媽是一個女性最不計回報的職業。即使撫養孩子長大會身材走形,捨棄事業,隱忍疲憊。但是現在流行的是超能力媽哦。神採奕奕,身體纖瘦,事業有成,雙商高居當下。更好的媽媽,最好的Baby。我們都有超能力,我們一起成長。
  • 「我是一個懶媽媽,但全家都把我當個寶」不得不說寶媽懶得有水平
    文|好孕姐小區裡面有一個寶媽們組織的一個「媽媽吐槽微信群」,雖然說是吐槽群,但其實就是各位寶媽們育兒交流經驗群,各位寶媽們還會定期去聚餐,當做是自己的解放日。不過家裡人反而沒有任何意見,這寶媽說「我是一個懶媽媽,但全家都把我當個寶」,她解釋後,不得不說這寶媽懶得有水平。寶媽懶於動手,但是心思可沒懶著這個寶媽說自己在家裡面,帶孩子的事上可以說是四體不勤了,因為孩子現在已經上了幼兒園,不是那個需要媽媽無時無刻不離身,什麼都要去包辦的嬰兒時期了。
  • 媽寶女的無奈:聽媽媽的話就拖累老公全家,不聽的話就全家別痛快
    本來兩家談好10萬禮金,老公家毫不猶豫給我媽媽之後,在結婚前一天突然問老公家又要了10萬。老公家無奈,但是兩家所有的親朋好友都到場了,東拼西湊了10w又給了我媽媽。我自己也很生氣,我勸了媽媽,但是並不管用。結婚當晚我哭了一天。這10w現在也一直寄存在我媽媽的帳戶裡面,我媽媽說將來「我受欺負了」之後給我。老公的弟弟是開手機店的,在我們本地開了三個手機店。
  • 「鬼屋沒有媽媽可怕」:媽媽情緒穩定,是家裡最好的風水
    很多孩子描述的媽媽都是「炸毛的貓」「老虎」……可見媽媽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深有感觸,做媽媽確實很辛苦,當然可以有情緒,但要學會在接納自己情緒的基礎上,覺察情緒的來源,最好能找到不傷害自己和孩子的理性的情緒表達方式。
  • 育兒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最好的教育,其實是「放棄教育」
    朋友越說生氣,嘴裡孩子念念叨叨的,說孩子平時就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總是和他說要按照常理來,就是不聽。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和朋友一樣的煩惱吧,總是要去糾正孩子的一些小錯誤,甚至其實都不算是錯誤,但是在父母看來不按照常理,所以就強行讓孩子改掉。這樣的做法其實沒有必要。在孩子的眼裡,太陽為什麼不可以是藍色的呢?
  • 嬰兒天生沒有「鼻子」,全家崩潰,寶寶一個小小舉動卻讓媽媽笑了
    嬰兒天生沒有「鼻子」,全家崩潰,寶寶一個小小舉動卻讓媽媽笑了。都說出生的殘疾寶寶,其實上輩子都是折翼天使,此生投胎轉世出現了些許遺憾。小天使出生以後,被醫生發現沒有鼻子,就連鼻腔都是沒有的,屬於罕見的先天性疾病,全球確診不到40例。嬰兒天生沒有「鼻子」,全家崩潰,寶寶一個小小舉動卻讓媽媽笑了。
  • 答案我們其實都知道
    是不是都很熟悉,是不是都是大家知道的?我覺得很多朋友都是知道這些方法的,之所以還問我,一定是想聽我仔細說說我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思路。所以我想從這個角度再和大家分享一遍。我們從看《米奇妙妙屋》到聽迪士尼的歌曲和兒童劇。
  • 陶虹:請相信你是最好的媽媽
    做個輕鬆的媽媽我沒有請老人幫忙帶孩子,而是要求自己帶,這就需要看書,聽很多建議,那時候的我很緊張。但慢慢的,我發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她的最好禮物就是做一個放鬆的媽媽。我對這個世界太緊張了,他就對這個世界也充滿緊張,如果我要再養一個孩子,我會學會更加輕鬆地對待他,不要把這種特別緊張的心情莫名其妙地傳遞給他,其實是沒必要的。我聽很多新婚父母說還沒有做好準備要一個孩子,我馬上對他說,你永遠不會有做好準備的那一天,他來了就是最好的時候。你要接受這件事,當相信這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是很好、很容易的。
  • 努力,你就是最好的媽媽!
    前段時間一個虐待六歲孩子的撫順媽媽上了熱搜。為什麼上熱搜,因為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少了。媽媽都是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的。我當時覺得這樣一個連眼睛都沒睜開的小傢伙,什麼時候能長大的。出院回家過了月子刀口就發炎了,又住院了。當時就很想念孩子,覺得他小腿蹬著,哼哼唧唧挺可愛。其實,細想,媽媽懷孕生子,難道會有人比媽媽更了解和愛你嗎?我家孩子就是在醫院請了幾天月嫂,回家都是我們自己照顧。主要是姥姥,剖腹產我不敢動太多。後來聽李玫瑾教授視頻知道孩子最好自己養,不請月嫂,我們才知道自己做對了。
  • 「樹洞樹洞,我有一個假媽媽」:孩子的玩笑話,其實都是真話
    媽媽的焦慮的來源其實,甜心媽媽的焦慮也是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常態。自打這個小傢伙到來時,就承載了父母幾乎全部的愛和心血,想要給他最好的,為了他的未來父母甘願盡最大的努力。就像甜心,上小模特課的時候,其實她做得有模有樣,但無處排解的疲憊感讓她一點都開心不起來,只是機械式地應付完這節課程,更別提愛上它、享受它了。
  • 「樹洞樹洞,我有一個假媽媽」:孩子的玩笑話,其實都是真話!
    1媽媽的焦慮的來源其實,甜心媽媽的焦慮也是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常態。自打這個小傢伙到來時,就承載了父母幾乎全部的愛和心血,想要給他最好的,為了他的未來父母甘願盡最大的努力。記得《親愛的小課桌》中,「焦慮媽媽」代表凱凱媽說過這麼一句:「當身邊的小朋友都在做、都在學的時候,你什麼都不學,難道不會焦慮嗎?」
  • 孩子停了3個培訓班全家都輕鬆 轉投「快樂教育」
    如此折騰,讓楠楠媽和楠楠都苦不堪言。楠楠有次哭著在地鐵上問:「媽媽我們能不能不去上課啊?我真的太累了!」楠楠媽雖然心疼,卻不得不硬著心腸拒絕:「不去上課就學不到本領,以後考試會輸給人家,上不了民辦小學就進不了好初中,以後考不上大學怎麼辦?」
  • 孩子爸跟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見總不一致,到底誰該聽誰的?
    孩子教育出現分歧,是現在很多家庭都正在面臨的問題。因為角色不同,責任也隨之不同。在中國的家庭教育環境裡,談到育兒,大多數都是媽媽在表達觀念,爸爸們仿佛開啟了上帝視角,「冷靜得」在一旁觀望。想要明白媽媽的顧慮,最好的辦法是爸爸能一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