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跟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見總不一致,到底誰該聽誰的?

2020-12-04 桔洛家庭教育

昨天研習社後勤小分隊在群裡做了一個特別簡單的調研,以下話題,你最關注的是:

在5大熱點關注問題中,C選項【觀念不合】在票選中脫穎而出。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今年五月發生的一則新聞。


來源:網絡

因為輔導孩子作業,夫妻倆大打出手。這個個例比較極端,但通過這個新聞「家庭教育中夫妻的理念分歧之大」可見一斑。


孩子教育出現分歧,是現在很多家庭都正在面臨的問題。

因為角色不同,責任也隨之不同。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環境裡,談到育兒,大多數都是媽媽在表達觀念,爸爸們仿佛開啟了上帝視角,「冷靜得」在一旁觀望。

更有甚者,還要「拖媽媽的後腿」


媽媽苦心打聽幼升小,爸爸會說:我覺得菜小也挺好~

來源:網絡

媽媽說不準看電視,爸爸散漫的拿起遙控器,一秒拆臺笑嘻嘻。


佛系、要求低,三瓜兩棗敷衍式作業輔導。


辦公室裡的媽媽同事,看到這一段共鳴得非常咬牙切齒。

來源:網絡

經常有男性朋友抱怨:


我老婆有孩子後變得尖酸刻薄、脾氣暴躁,孩子一下怎麼了?餵一下飯怎麼了?由著他不也能長大嗎?非得去計較!


想要明白媽媽的顧慮,最好的辦法是爸爸能一起經歷。


大部分家庭現狀是:


一天24個小時裡,爸爸能真正陪孩子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所以能包容、有耐心,可以忍耐無理取鬧。


而媽媽,從孩子一出生就成了主要守護人。


爸爸只有體驗了媽媽的生活才會明白,每一種說教和指導的背後,藏著心酸的秘密。

到底該怎麼辦?

1. 維護好夫妻感情


首先,要維護好夫妻之間的感情,當夫妻感情比較和諧融洽的時候,雙方都能夠心平氣和地討論各自的想法,從而有助於達成一致的教育觀點。


好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最美的底色。失去這個底色,即便父母教育理念再一致,孩子的內心都是灰暗的。


來源:千庫

2. 媽媽掌舵,爸爸划槳


很多老母親,總是不放心把事情交給爸爸做,什麼都想自己來。


其實沒必要,適當的放手對大家都好。


媽媽來確定一個大方向就好,比如上哪個補習班、看哪些輔導書。


具體的監督執行,可以統統交代給爸爸。


家庭需要的是一個溝通,就是全家只能有一套教養的方式。

大多數家庭媽媽是主要的教育者角色,在討論教養方式的時候,她有這個責任,她就有這個權利,希望大家能夠遵守這個母親的決定。


我們看到很多媽媽不讓孩子在吃飯之前吃零食,可是很多老人會給孩子塞零食。塞的時候多半還講一句話:不要給你媽知道。


這就很容易出問題。

來源:千庫來源:千庫

3. 誰的爸媽誰攻克


夫妻之間教育理念出現歧義,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隔代參與。


本著誰的爸媽誰去說的原則,姥姥姥爺的溝通工作由媽媽來做,爺爺奶奶的溝通工作由爸爸來做。


不可否認的是,媽媽肯定是對孩子教育最上心的一個。


也許她的一些觀點不是絕對正確,但是我們需要給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一起來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


絕不是什麼都聽媽媽的,一旦出了點啥事就全都指責媽媽:你看,都是按你說的做,結果出錯了吧。


在育兒這條路上,沒有人是一直正確,我們都有試錯和磨合的過程,即便是媽媽也一樣。


養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我們應該更尊重媽媽的意見。

來源:千庫

這種尊重,不是甩鍋讓媽媽承擔所有責任和義務。而是聽孩子媽媽的意見,貫徹執行她的理念,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也不是出了問題就讓媽媽背鍋,有不對的地方我們一起承擔責任,有問題可以再商量,然後再統一執行。


當媽的不容易,日夜操勞,但她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這件事,到底應該聽誰的?
    許多媽媽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總受到老人的「阻礙」,導致自己好不容易給孩子建立起來的規則和習慣,瞬間土崩瓦解。比如,你規定孩子不準吃糖,但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卻偷偷給孩子買了糖,儘管你已經跟老人說過這件事。而且可能還會引來後續的麻煩,說重了,那畢竟是老人,不說,自己又覺得憋屈,孩子也教育不好。
  • 「聽媽的話」不,聽爸的話」父母育兒「腳步」不一致,孩子很受傷
    看到孩子11點多還在打著呵欠解題,爸爸很心疼,拽住孩子一隻手:「聽爸的,去睡覺!」 媽媽卻拉著孩子另一隻手:「聽媽說,去做題!」 小煒哭了:「我該聽誰的?」 孩子正處於成長期,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父母教育方式各不相容,只會讓他不辨是非、認知混亂。
  • 我們該跟孩子達成共識:誰對聽誰的
    我們能不能跟孩子達成這樣的共識:誰對聽誰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孩子的疑問:「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話,而大人卻不聽小孩的話?」孩子是獨立個體。他有思想,有獨立意識,連我家三歲的寶寶都經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他要跟家長要一個理由。所以,雖然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有教育孩子,讓他明白生活規矩和做事規則的義務。但是,前提是要讓他心服口服地去遵守。怎麼讓他接受呢?
  • 「媽媽是妖怪,姥姥是唐僧」:家庭三重奏,到底該聽誰的?
    在家庭教育中總有一些與寶媽想法背道而馳的聲音。之前爆火的「詐屍式育兒」正是如此,孩子的吃穿用度不消你費心,到了教育等關鍵問題上就要跳出來指點江山,這樣的「戰友」讓無數寶媽無比抓狂。這樣的情況在《放學後》小肯一家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教育孩子父母要保持意見一致
    我是一名80後的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我心中最牽掛的事,很榮幸在頭條與大家探討孩子的一些教育問題.........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能很好的溝通,造成了孩子與父母之間難以協調。孩子無形中對父親產生過分的依賴,認為反正有爸爸撐腰,爸爸護著,媽媽也不能把我怎麼著,就會更加任性。
  • 開學,當務之急,是做好分工,到底誰負責帶孩子?
    只有分工做好了,才有,把孩子教育好的基礎。只有分工做好了,才能避免,日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是因為意見不一致,而發生爭執。只顧吵架,都拿孩子來出氣,最後誰也不管孩子了。畢竟孩子是無辜的。所以,教育分工,是上學前,最後一個重要任務,我們家長一定要做好。
  • 孩子教育問題與媳婦意見不一致怎麼辦
    #動態新人4天成長挑戰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雙方會經常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種現象也很普高,不必要大驚小怪,比如孩子要不要上興趣班,孩子需不需要做家務等。不過真正遇到了分歧,夫妻雙方切忌圖一時之快,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一旦如此,教育的分歧就永遠成了分歧,受傷害的永遠是孩子。首先,夫妻雙方都應該冷靜。因為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只不過是方式、方法、理念等不同而已。第二,丈夫應該表現出男子漢氣概。
  • 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1作家小巫說:「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這話不假。我從小和姑姑睡,和她感情最好,有心裡話都和她說。我媽常說我投錯胎,應該鑽到姑姑肚子裡才對。我從沒反駁過,在我心裡,我最親姑姑。小時候,父母忙著工作,奶奶照顧弟弟,就姑姑帶我睡覺,我怕黑,姑姑總把我抱在懷裡講故事,輕輕撫摸著我的頭髮,唱著「小寶貝快快睡」把我哄睡。
  • 孩子的家庭作業到底該誰批改?
    「給學生批改作業是老師分內的事情,可我兩個孩子的老師都讓家長給孩子批改家庭作業,我們的文化水平不高,根本沒法給孩子改。」4月9日,在西安市北門附近開飯館的王女士這樣向記者反映。對此,王女士兩個孩子所在學校——西安市蓮湖區八一街小學的黨副校長稱,讓家長批改家庭作業只是讓家長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監督。
  • 金庸人物「自我同一性」淺析:讓孩子答好「我是誰」的教育智慧
    李萍這位媽媽,雖說只是個「不識字的鄉下女子」,甚至連自己丈夫的名字叫郭嘯天都搞不清楚(這差點讓江南七怪跟郭靖錯過)。但是,她懂得教導小郭靖「接待客人,不得要客人東西」;在小郭靖因為救哲別而被打得遍體鱗傷時,她會一邊心疼地撫摸兒子一邊說:「好孩子,為人該當如此。
  • 孩子誰生的誰來帶?不,共親職教育告訴你,帶娃不是媽媽個人的事
    朋友跟我抱怨:前幾天晚上,幼兒園召開家長會,明文規定為了能夠保證家長會能夠順利的進行,家長最好不要攜帶孩子前行。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四歲,一個差不多兩歲。為了不讓老人操心,在開家長會前,朋友也跟孩子的爸爸約定好,讓他提前點回來幫忙照看孩子。可就在朋友出門的時候,兩個孩子哭著追出來,不讓朋友走。
  • 孩子跟誰睡就會跟誰親,不管是不是親媽,一旦錯過難以彌補
    文丨木棉媽媽孩子不管是誰帶大的,以後都會跟媽媽最親。孩子跟誰親取決於孩子跟誰睡滿滿比我家寶寶大三個月,從小就是姥姥帶的,原本晚上吃母乳跟媽媽睡,後來媽媽上班,母乳也不多,就是直接斷了奶,全奶粉餵養,自從斷奶後,滿滿就跟姥姥睡了。一開始並沒有什麼不妥,後來滿滿媽媽說:孩子現在都不跟我!前段時間十一他們回滿滿奶奶家,都要帶著姥姥去才行。
  • 父母教育意見分歧 傷害的不僅是夫妻感情 可能在孩子身上留下惡果
    就是總有人要把你費力教育好的孩子,一下子打回原形! 昨天我看到一篇新聞,也是挺震驚的。 蘇州陽澄湖半島派出所接到一起妻子遭丈夫家暴的報警,民警趕到現場了解情況後發現,事情的起因,僅僅是因為「陪孩子寫作業」。
  • 隔代育兒——誰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不知道為什麼,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手頭上都有些錢了,但隔代育兒反而變得更加的普遍了,我記得小時候大家雖然都比較貧困,但大部分孩子都是在自己父母身邊長大的,那時候其實跟現在不都一樣嗎?父母都要上班(幹農活),中午回家做飯,下班後才有時間陪陪孩子,問問一天的情況,如果孩子太小,賺錢就基本是男人的事了,母親就在家帶孩子,但我覺得現在還是一樣的條件啊,婦女不是有產假嗎?
  • 孩子的撫養權到底該歸誰?
    孩子的撫養權到底該歸誰? 夫妻生活中,「和睦」才是生活的主旋律,可一旦涉及離婚,需要分割的往往不止是財產,還有孩子的撫養權與撫育費。02法官提醒 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衝動導致的最終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家庭破裂,作為父母想讓親生骨肉跟在自己身邊無可厚非,但學會克制與溝通,解決好夫妻雙方矛盾,共同給予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 孩子該跟誰姓?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社會複雜,孩子少,思想影響,姓氏便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生下的孩子應該跟誰的姓。畢竟姓氏是一種流傳下去的符號,沒有姓氏的流傳有一種亡家的感覺,這種心情可能跟亡國差不多。那麼孩子跟誰姓會不會影響孩子後續的一系列權利?第一,孩子的姓氏不影響孩子的繼承權。有些人認為如果孩子沒有跟自己姓,那麼他也沒有繼承我方財產的權利。
  • 孩子爸不肯看書學習?學會夫妻共讀育兒家教書,好處不止在帶娃
    ,一直在學習如何科學帶娃,但孩子爸甭管怎麼說服,就是不肯看書學習,結果夫妻兩個人在如何教育孩子上經常意見相左,時不時還可能吵上一場小架。當然,不肯看書學習的不止是孩子爸,有的家庭正好相反,孩子爸喜歡看書學帶娃,孩子媽喜歡到媽媽群問計,也讓孩子爸有點小煩惱。甭管不肯看書學習的是誰,我家的法子——夫妻共讀,都可能會幫上點小忙。說到夫妻共讀,可能不少媽媽會馬上想到親子共讀,熟悉我的讀者可能還會想:你不是反對親子共讀嘛?怎麼還來個「夫妻共讀」呢?
  • 孩子犯錯時,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到底該不該?
    生活中由於家長意見不一致,很多時候孩子會感覺到他到底該聽誰的,到底該怎樣做才好。 孩子年紀小,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強,面對不同的教育要求,孩子不知道該接受哪個,往往會無所適從。 同時,教育要求不一致,也會給孩子的不合理欲望、要求和壞習慣製造「防空洞」,使之有機可乘。
  • 誰規定的孩子一定要跟爸姓?婚前的一個要求讓我婚後叫苦連連
    01對於孩子跟爸姓這件事,不知道是在什麼時候由什麼人規定的,導致現在世界各地都形成了這麼一個風氣,有的地方甚至女性嫁人後還會隨夫姓。這個「規定」也漸漸深入了人心,讓人們覺得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也有人並不這麼認為,仍然會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不肯那樣去執行,最終在和現實作鬥爭的過程中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
  • 孩子作業到底誰批改?定了!
    孩子作業到底誰批改?定了!目前,全國各地都陸續出臺了關於規範作業管理的一些意見,取得了很好成效。下一步將主要採取三個方面的舉措,來指導地方按照要求切實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像學校作業的常規管理、年級和班級的統籌、教師試做和面批講解、學生反饋和評估等等方面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