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研習社後勤小分隊在群裡做了一個特別簡單的調研,以下話題,你最關注的是:
在5大熱點關注問題中,C選項【觀念不合】在票選中脫穎而出。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今年五月發生的一則新聞。
來源:網絡
因為輔導孩子作業,夫妻倆大打出手。這個個例比較極端,但通過這個新聞「家庭教育中夫妻的理念分歧之大」可見一斑。
孩子教育出現分歧,是現在很多家庭都正在面臨的問題。
因為角色不同,責任也隨之不同。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環境裡,談到育兒,大多數都是媽媽在表達觀念,爸爸們仿佛開啟了上帝視角,「冷靜得」在一旁觀望。
更有甚者,還要「拖媽媽的後腿」
媽媽苦心打聽幼升小,爸爸會說:我覺得菜小也挺好~
來源:網絡
媽媽說不準看電視,爸爸散漫的拿起遙控器,一秒拆臺笑嘻嘻。
佛系、要求低,三瓜兩棗敷衍式作業輔導。
辦公室裡的媽媽同事,看到這一段共鳴得非常咬牙切齒。
來源:網絡
經常有男性朋友抱怨:
我老婆有孩子後變得尖酸刻薄、脾氣暴躁,孩子騰一下怎麼了?餵一下飯怎麼了?由著他不也能長大嗎?非得去計較!
想要明白媽媽的顧慮,最好的辦法是爸爸能一起經歷。
大部分家庭現狀是:
一天24個小時裡,爸爸能真正陪孩子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所以能包容、有耐心,可以忍耐無理取鬧。
而媽媽,從孩子一出生就成了主要守護人。
爸爸只有體驗了媽媽的生活才會明白,每一種說教和指導的背後,藏著心酸的秘密。
到底該怎麼辦?
首先,要維護好夫妻之間的感情,當夫妻感情比較和諧融洽的時候,雙方都能夠心平氣和地討論各自的想法,從而有助於達成一致的教育觀點。
好感情本身就是好教育的一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最美的底色。失去這個底色,即便父母教育理念再一致,孩子的內心都是灰暗的。
來源:千庫
很多老母親,總是不放心把事情交給爸爸做,什麼都想自己來。
其實沒必要,適當的放手對大家都好。
媽媽來確定一個大方向就好,比如上哪個補習班、看哪些輔導書。
具體的監督執行,可以統統交代給爸爸。
家庭需要的是一個溝通,就是全家只能有一套教養的方式。
大多數家庭媽媽是主要的教育者角色,在討論教養方式的時候,她有這個責任,她就有這個權利,希望大家能夠遵守這個母親的決定。
我們看到很多媽媽不讓孩子在吃飯之前吃零食,可是很多老人會給孩子塞零食。塞的時候多半還講一句話:不要給你媽知道。
這就很容易出問題。
來源:千庫來源:千庫
夫妻之間教育理念出現歧義,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隔代參與。
本著誰的爸媽誰去說的原則,姥姥姥爺的溝通工作由媽媽來做,爺爺奶奶的溝通工作由爸爸來做。
不可否認的是,媽媽肯定是對孩子教育最上心的一個。
也許她的一些觀點不是絕對正確,但是我們需要給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一起來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
絕不是什麼都聽媽媽的,一旦出了點啥事就全都指責媽媽:你看,都是按你說的做,結果出錯了吧。
在育兒這條路上,沒有人是一直正確,我們都有試錯和磨合的過程,即便是媽媽也一樣。
養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我們應該更尊重媽媽的意見。
來源:千庫
這種尊重,不是甩鍋讓媽媽承擔所有責任和義務。而是聽孩子媽媽的意見,貫徹執行她的理念,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也不是出了問題就讓媽媽背鍋,有不對的地方我們一起承擔責任,有問題可以再商量,然後再統一執行。
當媽的不容易,日夜操勞,但她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