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不能跟孩子達成這樣的共識:誰對聽誰的。這樣,就不會出現孩子的疑問:「為什麼小孩要聽大人的話,而大人卻不聽小孩的話?」
孩子是獨立個體。他有思想,有獨立意識,連我家三歲的寶寶都經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他要跟家長要一個理由。
所以,雖然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有教育孩子,讓他明白生活規矩和做事規則的義務。但是,前提是要讓他心服口服地去遵守。怎麼讓他接受呢?
這個話題比較大,使人不知道如何入手。其實,我們如果能保證每天能跟孩子良性互動,微調我們的管教方式,「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他的那些在大人看來必須制止的行為就變得可以放行了。
畫好清晰的界限,在一些原則性比較強的事情上,大人應該「堅決而溫和地制止」,並且一以貫之執行。孩子明白了原則,就不會總是跟大人糾纏了。
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多種多樣,道理講清楚了,只是開了個頭。孩子認不認可,會不會欣然接受,還不一定。
所以,疏與導的環節成為至關重要的步驟了。家長先要了解清楚孩子的想法,順著他的思路引導他,讓他看明白自己的局限和偏頗,再給予他你的建議,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做出得當的行為舉止。
在雙方達不成共識的時候,允許孩子試錯,讓事實說話,再跟他擺事實講道理,孩子才會啞口無言,心服口服。
寫在最後:作為掌握主動權的大人一定要樹立民主意識,聽得進孩子的不同意見,要能夠採納孩子的想法,與孩子達成共識:誰對聽誰的。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不跟你頂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