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媽與你
共度生命中的5分鐘
在這本書的推薦序中,看到了一個詞——顯學。
很好奇,就百度了下。
簡單來說,凡是能通過系統教育獲得的知識,都可以叫做顯學。比如說,我們在學校裡學過的語數外政史地生,這些都屬於是顯學。
而跟顯學相對應的,就是隱學。
隱學是指通過自身的悟性或耳濡目染,長時間積累內化而成的自身的知識體系。
擁有這種知識體系的人,能夠越來越接近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只是,這種知識體系僅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
教育是一件複雜的事,因為孩子的成長充滿了不確定性。而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等都在試圖用一種確定性來引導和教育出一個既遵守規則,又充滿著各種可能性的孩子。
這種思路,其實就是想用顯學來簡單地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孩子是一個生命體,屬於複雜體系。
很多父母錯誤的以為,養育是一個類似於組裝汽車的簡單活動。
讓孩子數學好,語文好,英語好,會畫畫,會彈琴,會遊泳,或者其中只要有一項做的很突出,就能得到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是很顯然,這樣的想法往往是事與願違。
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曾說過,有三件事是讓孩子具備生命力的關鍵,是每一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實現的「主線劇情」。
這三件事就是:
無條件的愛、終身成長的心態和價值感。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總是骨感。就像是第一條無條件的愛,就很難實現。
現實中,很多父母打著愛孩子,或是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
孩子做不到,父母的愛就會變成威脅、恐嚇或者交換,這將會成為孩子內心安全感缺失的根源。
第二條:終身成長的心態。
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空間,讓他把每一個經歷都當做是學習的機會。
孩子可以不用為了死記硬背而學習,也不只是為了考取高分而學習,而是能夠為他的好奇心和興趣而學習。
這樣,他們對於學習的熱情,就不會因為日後離開學校就停止了。
第三條:價值感。
這裡是說要讓孩子感覺自己的努力是有回報的,是能夠被看見的,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這將會推動孩子繼續投入自己的努力,進入付出與收穫成正比的正向循環中去。
所有的親子教育中的價值感都是通過溝通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有效溝通不僅呈現親子之間的價值,也通過正向疊加的力量,讓孩子處於被鼓勵的環境之中,而不僅只是接受表面化的誇獎。
在親子溝通和教育的過程當中,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把我們所學到的所經歷的那些理性的、智慧的、有價值的、系統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然後再用一種符合自己的氣質,適合孩子的特質的穩定方式,運用到親子溝通中去,讓我們的所學真正成為對於孩子自身發展和我們自我成長有用的部分。
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終極目的。
好了,回到今天分享的主題:
拉波波特法則——怎麼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共識
本篇開頭,依然是一個案例。
有一次,作者在超市門口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媽媽和一個四歲左右的孩子剛剛從購物通道出來,媽媽手裡提了滿滿兩大兜東西。
這時,孩子伸出手,對媽媽說:「媽媽,抱抱!」估計是媽媽當時已經很累了,就有點不耐煩地跟孩子說:「你自己沒長腿嗎?」
孩子當時愣了一下,然後又說:「媽媽,抱抱!」這時候媽媽更煩躁了,對著孩子說:
「你沒長腿嗎?我兩隻手都提著東西,怎麼抱你?你爸也不知道來接我們,關鍵時候從來都指望不上他……」
媽媽帶著情緒的這一番話,把孩子給嚇蒙了,當場就哭了起來。
你看,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親子溝通失敗的案例。
其實,媽媽當時想表達的是,拎著東西很累,沒辦法抱孩子,所以想讓孩子自己走。但不加處理的龐雜信息被媽媽說出來之後,孩子非但沒有自己走,反而是大哭起來。
溝通的本質是什麼呢?
達成共識,並讓對方接受。而不是只從自己的願望出發,發洩情緒、吐槽嘮叨,這只會阻礙溝通,從而使對話變成對抗。
在生活中,我們跟孩子的溝通,很多時候是沒有達成共識的,甚至在破壞著親密關係。
世界著名博弈論專家阿納託爾.拉波波特曾提出「拉波波特法則」,他用清晰的四個步驟告訴我們,怎樣溝通才能避免爭吵,達成共識。
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四個步驟:
第一步,將對方的觀點複述一遍。讓對方意識到,我們明白他的想法。
第二步,提出對方觀點中我們認可的部分。讓對方認為我們足夠理解他。
第三步,告訴對方,從這些我們認可的觀點中看到了什麼。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觀點是有價值的。
第四步,提出我們反對的觀點。並給出充足的理由。
需要注意的是,前三步是不可省略的,只有把這三步走好走紮實了,那麼第四步——提出反對意見,才有可能實現。
只有完成了複述——理解——認可這三個環節的鋪墊,再提出不同意見時,對方才會不知不覺地被帶入到一種接受和反省的狀態。
這時,雙方就很容易達成共識了。當然了,這不是什麼陰暗心理哈,也不是要給對方下套,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溝通技巧。
現在,我們用「拉波波特法則」來重新推演一遍超市母子的對話。
孩子說:「媽媽,抱抱!」
「哦,想讓媽媽抱抱呀。」 (第一步,複述孩子的話,讓孩子知道媽媽真的聽到他說話,並且明白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寶貝,你是不是走累了?」(第二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
「咱們逛了這麼久,確實是挺累的。」(第三步,肯定孩子的感受。)
「媽媽也很累啊,而且手上還拎著這麼一大堆東西,也沒法抱你呀。要不這樣,咱們再堅持一下,很快就可以坐上車了。」(第四步,提出反對觀點,並給出充足理由。)
如果那位媽媽能這樣溝通的話,孩子是肯定不會情緒那麼激動,大哭大鬧的。
作者曾提到,在跟和女兒溝通的時候,經常會用到「拉波波特法則」,有時候孩子真的是走不動了,也許會堅持要抱。那時候她就會再追加一點理由,比如說:
「媽媽拿著東西再抱你,沒那麼大力氣呀!萬一咱倆摔個大馬趴,那可就太丟人了,而且把臉也摔壞了。」孩子聽到媽媽這麼說,再自行腦補下她們倆「撲街」的畫面,就哈哈大笑,堅持自己再走一段了。
關於「拉波波特法則」,還有兩個建議。
第一,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用直接信息,不要用間接信息。
在超市門口,孩子說:「抱抱!」媽媽給出的回應是:「你沒長腿嗎?」
對小孩子來說,不能快速理解「抱抱」和「長腿」 之間的邏輯關係。他的第一反應是:「我長腿啊!」你看,媽媽說的是這件事,孩子想到的是另一件事,於是就被媽媽的提問給帶跑偏了。
這是因為,媽媽在聽到孩子說「抱抱」之後,給孩子反饋的是一個間接信息,而不是直接跟孩子說「不能抱,為什麼不能抱」。
所以,孩子根本沒聽懂媽媽說的話,所以就還想讓媽媽抱。而媽媽並不知道自己說的間接信息是無效的,還以為是孩子故意跟自己作對,於是不耐煩的情緒就出現了。接著,母子間的溝通脫離正常軌道,就演變成一次衝突。
那麼,這位媽媽應該怎麼說呢?
她直接說「直接信息」,比如,「寶貝,媽媽手裡有東西,抱不了呀。」這樣孩子就能一下子明白。所以在跟年齡小的孩子溝通時,這點也格外注意,因為直接信息讓溝通清晰,而間接信息則讓溝通混亂。
第二,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句話中不能超過三個信息。
有這麼一個案例,是一個媽媽跟兒子關於刷牙的一段對話。
媽媽說:「兒子,媽媽今天累了,不給你刷牙了,你自己去刷,不用等媽媽了,等你刷完牙媽媽再來哄你睡覺,你體諒一下媽媽,好不好?」
這段話在大人聽來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當媽媽說完後,孩子半天沒反應,還在那繼續玩兒。媽媽一看孩子沒動靜,就有點急了:
「我跟你說話,你沒聽見嗎?你怎麼那麼不懂事呢?」
這時候,孩子抬起頭,非常茫然地看著媽媽說:「沒聽見。」
這時候孩子說「沒聽見」,很可能並不是沒聽到媽媽的聲音,而是媽媽說的話當中的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孩子無法捕捉到重點,索性也就不去聽了。
很顯然,這也是很多媽媽跟孩子說話的風格,一說一大串。我們來拆解一下這串話:
「媽媽累了——你刷牙——不等媽媽——刷完牙———哄你睡覺——體諒」,至少六個細節,這完全超出了孩子對信息的瞬間捕捉能力,所以孩子就蒙了。
有研究顯示,對六歲以內的孩子說話,一句話最多不要超過三個細節。
咱們試著重新推演一遍剛才那個案例。
媽媽可以先說:「寶貝,你去刷牙好嗎?」
這句話,就一個信息,等這句話結束後,孩子可能說:「還沒到睡覺的時間呢。」
然後,媽媽再說:「媽媽累了,想早點睡覺。」這句話有兩個信息,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完全OK的。
這樣,就是一次有效和順暢的溝通了。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不回應父母,或是看起來不聽父母的話,其實是因為父母說話的方式不對,孩子根本就沒法理解。
溝通不僅僅是說話這麼簡單,還要運用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實現「父母說、孩子聽」的美好願景。
最後,咱們來看一下本章內容的溫馨小貼士: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有三個方面要注意:
1.可以使用「拉波波特法則」,分四步,即複述觀點;理解觀點;認可觀點;提出反對意見,給出充足理由。
2.和孩子說話時,要用直接信息,不要用間接信息。
3.和孩子說話時,一句話中不要超過三個信息。
好的,本次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下次咱們來聊一聊:
【「你信息」提問 vs「Yes,and」表達——如何提問孩子才肯說】
棕媽:
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
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
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
(暫時貢獻不了了);
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
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